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3-11-15吴希艳刘玉静
吴希艳,刘玉静
(新乡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河南 新乡 453000)
学龄前是儿童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该阶段儿童的营养供给及生长发育情况等对儿童未来的身体健康等方面均产生重要影响[1]。若学龄前儿童出现营养状况异常,如营养缺乏或营养过剩等均会导致营养不良、贫血、不同程度肥胖、发育迟缓等表现,不仅仅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同时对其正常的生长发育也会造成影响[2]。作为儿童少年保健及营养研究的常用方法,生长发育标准是评价个体和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的统一尺度,通过该方法进行评估有助于判断儿童生长发育水平状况,对给出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等具有重要作用[3,4]。鉴于此,本研究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8月于本院行健康体检的学龄前儿童2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水平的相关因素,尽可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以提高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8月于本院行健康体检的学龄前儿童280例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获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男148例,女132例;年龄3~7岁,平均(4.86±0.38)岁。(1)纳入标准:所有儿童检查资料齐全;儿童家属均知晓本研究,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伴有严重肝脏、心脏、肾脏、肺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存在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精神障碍,或无法进行顺畅沟通的儿童。
1.2 方法
对所有纳入儿童进行体格的测量,包括体质量、身高、体质量指数等内容,其中(1)体质量:使用电子秤对参检儿童进行称量,将秤平置于地面上,首先对体质量秤进行校准,指导儿童将鞋袜脱去,身着轻薄衣物,站立于体重秤中间,双臂紧贴裤缝,测量时使儿童保持静止状态,待数值平稳后观察测量值,并将数值保留于小数点后1位。连续测量3次后取平均值。(2)身高:使用便捷式身高测量仪对儿童进行测量,嘱咐儿童将鞋袜脱出,背部紧靠测量仪立柱,保持直立状,胸部微挺,腹部稍往后收,两眼平视前方,双臂自然下垂,两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60°,脚跟、臀部及双侧肩部同时接触立柱。测量员逐步调整水平板直至儿童头顶,双眼平视,观察立柱上数值,连续测量3次后取平均值。(3)体质量指数:待测量完儿童的体质量与身高后计算体质量指数,为体质量/身高2。所有测量完毕后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生长发育参考值作为相关的评价标准,应用Z评分法对儿童营养水平行客观评估。
1.3 观察指标
(1)分析学龄期儿童生长发育现状;(2)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单因素及多因素,采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其Cronbach's ɑ系数为0.85,重测效度为0.87,其内容包括儿童性别、出生时胎龄、出生时体质量、居住地区、家庭收入、子女数量、父母文化程度、是否挑食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用n(%)表示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OR值(95%置信区间),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学龄期儿童生长发育现状分析
280例参检儿童中检出生长发育迟缓10例,检出率为3.57%(10/280);低体质量7例,检出率2.50%(7/280);肥胖14例,检出率为5.00%(14/280)。由此可见,学龄期儿童生长发育良好249例,将其纳入良好组;另将生长发育不良31例纳入不良组。
2.2 影响学龄期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单因素分析
不良组出生胎龄<37周、出生时体质量<2.5kg、睡眠时间<8h、父母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挑食发生率均高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居住地区、家庭收入、子女数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学龄期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单因素分析[n(%)]
2.3 影响学龄期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多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胎龄、出生时体质量、睡眠时间、父母文化程度及是否挑食是影响学龄期儿童生长发育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影响学龄期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因素赋值情况
表3 影响学龄期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学龄前儿童发育情况与多种因素间存在密切联系,如饮食因素、遗传因素、儿童自身身体因素等。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幸福指数的不断升高,加之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大量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导致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升高。大量数据显示[5],约2.7%的学龄前儿童出现肥胖现象,但也存在部分儿童出现体质量偏低的现象。因此,对于学龄前儿童家长,需为儿童制定合理的营养摄入计划,平衡机体各营养元素,同时还需确保摄入物质营养元素充足且符合机体日常需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良组出生胎龄<37周、出生时体质量<2.5kg、睡眠时间<8h、父母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挑食发生率均高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胎龄、出生时体质量、睡眠时间、父母文化程度及是否挑食是影响学龄期儿童生长发育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表明影响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较多且复杂,在临床干预中可依据儿童的具体情况予以分析,以提升营养摄入量及确保营养元素摄入充足。分析其原因可知:(1)临床将出生胎龄<37周的新生儿判定为早产儿,由于早产儿身体各器官组织发育尚不完善,分娩后需予以精心护理,特别是消化系统。随着新生儿不断生长发育,加之消化系统逐渐发育完善,至学龄前儿童时其饮食结构及摄入食物的种类已逐步向成人饮食结构转化,该时期为补充营养及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关键时期[6]。因此,对于出生时胎龄<37周的学龄前儿童,在进食时需养成规律就餐习惯,自主进食,同时家长需引导儿童专注进食,避免就餐时间拖延等不良饮食习惯的发生。(2)出生体质量可反映新生儿宫内营养状况,无论出生体质量过轻或过重,均会引发一系列相关疾病。对于出生时体质量较轻的儿童,在后续喂养过程中可采用循序渐进的喂养方式,不得一次过食太多,避免进食太多对消化系统造成影响,可依据其生长需要,逐步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量。与此同时,还需注意规律用餐,确保维生素及纤维素的摄入,平衡微量元素及其他营养物质摄入量,有助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7]。(3)睡眠对于学龄前儿童的各项发育而言至关重要,健康的睡眠需要足够和适当的时间、良好的质量、规律及没有干扰,睡眠可为儿童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类激素水平,并对认知、记忆及行为能力均存在较为深远的影响。若儿童于生长发育时期内得不到充足的睡眠,极易影响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甚至还会导致代谢紊乱等,出现肥胖或消瘦的现象[8]。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需严格要求学龄前儿童保持充足的睡眠,尽量缩短电子产品、电视等使用时间,以稳定机体激素及代谢水平,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4)研究显示[9],文化程度越高的家长,其儿童发生营养不良几率越低。原因在于家长学历层次较高,对儿童营养摄入存在更深层次的见解,同时对儿童营养知识的需求及了解程度不同,对儿童饮食的关注度更高。因此,若家长文化程度较低,可组织儿童营养摄入相关讲座,或向家长普及儿童营养正确摄入的重要性及相关操作步骤,帮助其树立正确营养摄入的观念,有助于降低因不合理的营养摄入导致肥胖、超重等现象的发生率。(5)挑食是影响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日常饮食中的钙、磷等微量元素的合理摄入对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挑食的儿童而言,由于营养摄入不均衡,极易导致所摄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无法维持自身的发育需要,从而出现体质量下降的现象[10]。因此,对于挑食的学龄前儿童,家长需制定合理的饮食搭配,充分补充维生素及膳食纤维,能够有效改善体质量下降、消瘦等状况。
综上所述,影响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因素较多,临床干预中可根据儿童生长发育情况予以具体分析,以提升营养摄入量及确保营养元素摄入充足,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