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庄的灯火史
2023-11-15张轩宇
张轩宇
我的家乡在浙江山区县城的一个小山村,我从小在这里长大。今夜,我跟爸爸回到村庄,一进村口,路灯便散发着柔光,一路相隨,与月色交相辉映。看着路灯,我突然对村庄的灯火和灯火中的村庄产生了浓厚兴趣。想不到,爸爸亦是如此,他打开了话匣子。
爸爸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没有靠煤油灯照明的回忆。不过,他曾见过一盏煤油灯,是爷爷从供销社买回来的。灯盏由铁皮制作而成,灯芯是竖着的棉线,旁边横着铁丝扭成的旋钮,用来调节灯芯的长短和亮光,外面还搭配着玻璃灯罩。装上煤油,火柴一点,家里的照明全靠它。
爸爸刚记事时,村庄走进了祖辈们做梦也不敢想的电灯时代,只不过由于电力不足,时常会出现限电的情况,家家户户都省着点灯。
黄昏的时候,大人习惯端着饭碗,聚在一起边吃饭边聊天。吃过晚饭,家里早早熄了灯。爸爸和伙伴们借着轻亮的夜空捉迷藏,藏进大会堂,藏进小台屋,藏进稻草垛,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中,就着月色,深一脚、浅一脚回家,在梦中继续游戏。
到爸爸10岁时,国家开始并网发电,不会经常停电。爷爷买回了村里第一台电视机——14寸的西湖牌电视机。爷爷点亮门口的灯,像灯塔一样,指引邻居拖家带口前来串门。他会把电视机搬到堂屋前,接上电,确保接收信号稳定。爸爸则帮着拿凳子椅子,招呼邻居和小伙伴入座。大伙儿聊着天,看着电视,直到电视屏幕显示“再见”才依依不舍地告别。
大姑读大学时,家里装上了村里的第一部电话机,装机费用高达8000多元,相当于普通家庭一年多的收入。从此,家里真正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理想。
在爸爸读大学时,村里的晒谷场竖起了一根高大的电线柱,上面不但有高音喇叭,还装上了探照灯。村里遇到晚上有活动时,探照灯一点,整个晒谷场就亮堂起来。村里便有了演戏、放露天电影等晚间生活。
后面的事儿,我就知道了。在我读小学时,村庄来了施工队。村口到房前屋后,装起了低碳环保、经济美观的太阳能路灯。到了晚上,天刚黑,路灯便齐刷刷睁开眼睛。我和同龄人在水泥浇筑的操场上追逐嬉闹,打球捉迷藏;大人们则聚到一起,迈着节拍,跳起广场舞。
爸爸说,山亮了,路亮了,村亮了,心也就亮了。他还给我哼起一首歌,叫《灯火里的中国》。“远山的村落,火苗闪烁。渐渐明亮小康的思索……灯火里的中国,青春婀娜。灯火里的中国,胸怀辽阔……”
灯火里有小小的村庄,也有大大的中国。灯火里的中国,真好。
(责任编辑/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