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昨天·今天·明天

2023-11-15

今古传奇·少年文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阳新县阳新兴国

阳新县实验小学校史办提供 执笔:朱纯进

兴国古州,阳新新城;幕阜山下,富水河畔。在这钟灵毓秀之地、尊师重教之乡,有一座令莘莘学子向往的求学殿堂——阳新县实验小学。

阳新县实验小学始建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前身为兴国州官立高等小学堂,随着时代的风云变幻,先后六易校址,十二次更改校名,至1982年更名为阳新县实验小学,沿用至今。

百廿春秋,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年的弦歌不辍、薪火传承;一百二十年的栉风沐雨、教泽流芳;一百二十年的以梦为马、不负韶华……阳新县实验小学从最初一间一进五重的小小学堂发展壮大至今,走过了一条艰辛而又辉煌的道路。

兴国州官立高等小学堂(1903—1912)

在封建王朝的落日余晖中,深受戊戌变法先进思想影响的有识之士纷纷寻求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道路。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人奏拟《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并在全国颁布施行。在该学制影响下,兴国州官立高等小学堂在州城小西门内的富川书院正式挂牌成立。

兴国州官立高等小学堂校舍为一进五重,每重都是长12米、宽8米的平房,开办有两个教学班,学生在百人以内,共有教职员11人。其中堂长一人(名字不详),教习6人,职员4人。根据《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学堂学制为4年,教习内容在遵守“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以便读古来经籍;戒袭用外国无谓名词,以存国文,端士风”的基础上,增设体操、地理、农商等近代新兴课程,培养济世救国的科技人才。

兴国州官立高等小学堂开创了阳新近代教育的先河,打开了阳新近代教育的大门,让近代教育在富川大地落地生根,蓬勃发展。一批批富川学子从学堂中走出来,投身家乡发展乃至全国变革的历史洪流之中。

兴国县立高等小学校(1912—1914)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国体变更。

次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改革,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并先后补充完善,总合成一个更加完整的学制系统,即“壬子癸丑学制”。

1912年,由于兴国州更名为兴国县,又根据学制中“将学堂改成学校”的规定,兴国州官立高等小学堂改名为“兴国县立高等小学校”,蔡雨卿任校长。

这一时期,学校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开设有修身、国文、算术、地理、理科、唱歌、体操、农业等课程。与清末相比,取消了读经课,授课时数也略有减少。

阳新县立高等小学校(1914—1928)

1914年,为区别于江西省兴国县,隶属于湖北省江汉道的兴国县改名为阳新县,兴国县立高等小学校也随之改名为“阳新县立高等小学校”,蔡雨卿仍任校长。学校继续沿用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

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全国。

随着西方先进教育理论纷纷传入,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制定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壬戌学制”,原名《学校系统改革案》。

根据“壬戌学制”规定,學校改学制三年为学制两年,课程、教材均与低学段相衔接。这一时期,学校规模扩至4个教学班,共有学生183人。在新学制“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的规定下,1927年,阳新县公立女子高等实业学校并入阳新县立高等小学校,学校规模发展至6个班级,学生超过200人。

阳新县立完全小学(1928—1936)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部队攻克县城,在国共合作的推动下,阳新国民教育事业得到了大力发展,阳新县城迫切需要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完全小学。1928年,阳新县立高等小学校根据湖北省政府在1927年颁发的《教育暂行纲领》的规定,改校名为“阳新县立完全小学”。按照规定,阳新县立完全小学学制为六年一贯制,初小四年,高小两年,包含初小和高小的一至六年级。在县政府增拨教育经费的支持下,学校发展至8个教学班,学生300余人。卢征九、王筱珊、钟河岳先后任校长。

随着国民教育的迅速发展,乡镇国民学校师资缺乏,急需培训教员。因小西门内高等小学校的校舍便于外地学生寄宿,1928年,阳新县立完全小学搬迁至易氏宗祠,富川书院校址用来办初等师范。1931年秋,校址第二次易址至位于阳新城大西门外的秦家榜眼府。秦家榜眼府一进七重,偌大的府邸为学校规模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阳新县立中心小学(1936—1938)

由于湖北省教育厅大力推行国民教育,各地教育得到蓬勃发展,阳新县各大区镇相继办起五所六年制完全小学,位于县城的阳新县立完全小学被视为全县小学教育的中心。1936年,县政府将阳新县立完全小学更名为“阳新县立中心小学”,并把校址迁至位于县城中心的陈氏公所。此时,学校有10个教学班,学生400余人,到1938年春,教学班增至12个,学生人数近500人。

阳新县立中心小学由张宗骞担任校长,有教职工16人。学校始设教务主任(当时称训导主任),成立“学生自治会”,每天举行升降国旗仪式。在加强教学管理和学生品行管理的同时,学校还在操场开辟出两个篮球场,并划出摆放乒乓球台和开展田径活动的场地,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1938年7月18日,由于日本侵略者对阳新县城进行轰炸,蓬勃发展的阳新县立中心小学被迫解散,停止办学,阳新县近现代教育事业遭受沉重的打击。

兴亚小学(1940—1944)

日军在阳新期间,无恶不作,罪行累累,罄竹难书。1940年,由日伪政府教育科长虞冰忱经手,在阳新县立完全小学的前期校址易氏宗祠开办兴亚小学,开始在阳新人民中推行奴化教育,马华树任校长。

1943年,美国飞机轰炸日军阳新据点,学校停办。

1944年,兴亚小学复学,王醒余任校长。不久,美军飞机再次轰炸县城,学校彻底解散。

从1940年到1944年的五年时间里,兴亚小学办办停停,实际办学仅3年,但其推行的奴化教育给当时阳新人民的思想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阳新县城厢镇中心国民学校(1945—1949)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抗战时期被破坏的学校也纷纷恢复。

同年,阳新县政府教育科督同城厢镇公所在弹痕累累、满目疮痍的城厢镇老衙堂(阳新县实验小学现址)因陋就简,改造了八栋平民住宅,恢复公立小学,校名为“阳新县城厢镇中心国民学校”。校长由县督学吴光中兼任,卢茂林、时任镇长叶子青、阳新名儒周叩鸣等人先后担任校长一职。

这一时期,国民党蓄意破坏和平、挑起内战,无心国民教育事业。即便如此,在叶子青、王筱珊、周叩鸣等有识之士的多方努力下,阳新县城厢镇中心国民学校仍然得到了持续发展。

1947年秋,学校在原教室后的空地并排修建了一栋约200平方米的教学楼,内设6间教室,学校规模也随之扩大。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学校已有教学班10个,学生400余人,教职工15人。

阳新县城厢镇中心小学(1949—1950)

1949年5月17日,阳新解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教育事业也开启了蓬勃发展的崭新篇章,教育秩序重建、制度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1949年,阳新县城厢镇中心国民学校更名为“阳新县城厢镇中心小学”,古老的阳新县实验小学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跟随着国家“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教育转变为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步伐,走上了蓬勃发展的康庄大道。

阳新县城关小学(1950—1967)

1950年,阳新县城厢镇改为城关镇,阳新县城厢镇中心小学随之更名为“阳新县城关小学”。根据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确定的“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的方针,阳新县城关小学进行改革学制的试验,开办了一个五年学制的实验班,其余班级仍实行六年学制。

1953年,随着国家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完成,阳新县城关小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经过1951年、1952年和1954年先后三次改扩建,校园面积由建国初期的700余平方米扩大至1898平方米,学校规模也得到空前发展,开设18个教学班,学生人数突破1000人,教师人数32人。同时,学校在和平街(现胜利街)和复兴街(现前进街)开设两所初小分校,以方便低学段学生入学。1960年,两所分校独立建成完全小学,即现在的兴国镇中心小学和前进小学,学校支委成员马辉呈和曹六达分别担任中心小学和前进小学校长。

1961年,在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的指导下,阳新县城关小学教师队伍师资力量得到大力提升,全校32名教师,中专学历26人,大专学历3人。同时,学校的组织建设逐渐健全,少先队、团支部、工会等组织相继成立;教导处、总务处等机构的开设,使学校行政管理逐步完善;教学内容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阳新县城关小学培养了一批批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他们在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砥柱中流,折冲千里。

阳新县城关镇抗大学校(1967—1981)

1967年,受“文革”的影响,阳新县城关小学更名为具有政治色彩的“阳新县城关镇抗大学校”。这一期间,全国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教育行业首当其冲。在动荡的时局中,阳新县城关镇抗大学校在开展常规教学教研之余,坚持组织广大师生进行学工、学农活动,开展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活动。

动乱中,学校规模依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1974年,学校修建两处校舍,校园面积扩大至5900余平方米。至1976年,全校共有教学班26个,学生人数达1346人。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纠正“文革”中的混乱和错误,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逐渐走上正轨,一路栉风沐雨的阳新实小人在蛰伏中苏醒,他们意气风发,锐意进取,创造出一系列骄人的成绩。1979年,学校动工兴建北五层教学楼(至今仍在使用),第二年落成竣工,建筑面积达2240平方米,增加教室25间。1980年12月,阳新县小学语文、小学数学研究会成立,董恩铨、曹理光分别担任会长。这一时期,学校的特色办学也卓见成效。1980年,学校田径和女子排球两个项目被命名为湖北省体育传统项目;电化教学在咸宁地区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这一代阳新实小人对学校的坚守,对教育的执着,殊为不易。他们深深地感动、教育着后人,并激励着后人在逆境中不断奋进,上下求索。

阳新县兴国镇第一小学(1981—1982)

1981年,阳新县城关镇更名为兴国镇,阳新县城关镇抗大学校也随之更名为“阳新县兴国镇第一小学”。

198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小学教育。在这一政策的支持下,学校规模迅速发展壮大。随着新落成的北五层教学楼的投入使用,至1981年秋,学校开设班级32个,在校学生1817人,这两项数据均为当时历史之最。

规模的壮大,带来的是学校影响力的提升。1981年,学校被列入县十所重点小学之一;1982年3月,咸寧地区行政公署授予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的荣誉锦旗。

阳新县实验小学(1982年至今)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教育事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秉着探索新教育方式,改革教育体制的理念,全国各地均设置了一批实验学校。1982年8月25日,阳新县政府发出通知,阳新县兴国镇第一小学收归县教育局直接管理,并更名为“阳新县实验小学”,该校名一直沿用至今。

40多年来,阳新县实验小学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上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学校占地面积11265余平方米,拥有6栋教学楼和办公楼,一栋三层食堂和一座多功能体育馆,图书馆藏书8万余册。2018年,学校在城东新区开办分校,学生2200余人。城东分校既减轻了学校规模过于庞大的“臃肿问题”,又缓解了城东新区适龄学生增多与学校学位不足之间的矛盾。城东分校办学4年,于2022年9月独立,成立阳新县永兴小学,石教友任校长。

随着学校管理的日趋规范,学校的组织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完善。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党员人数不够,学校没有成立党支部,党员归属城关镇支部管理。1985年,阳新县实验小学党支部成立,如今已形成由校党总支领导,下辖三个分支部的阳新县实验小学党总支部;1986年,学校第一届教师代表大会召开;1988年,创设政教处,加强学生思想工作和卫生保健工作管理;1989年,学校女工委员会成立。同时,原有的少先队、团支部、工会、教务处和总务处等组织部门进一步完善。这些部门既分工明确,又团结合作,为学校的稳定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思想的影响下,阳新县实验小学的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实小学生在国家、省、市(地区)、县各级各类比赛活动中摘金夺银,捷报频传: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全国少儿组体育与作文比赛一等奖、湖北省田径运动会第三名、黄石市汉字听写大赛第一名……一张张荣誉证书灿若繁星;学校的特色办学、教研教改等工作也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湖北省素质教育实验基地”“全国启发式教育先进集体”“湖北省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湖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湖北省电化教学试点学校”……一块块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现任校党总支书记王义烽自2019年上任以来,秉承基业,锐意创新。他着力学校办学环境的改善,百廿实小校园焕然一新,生机勃发。在前人“文明勤奋,健美创造”的基础上,他整合出以校训“启智润心,向阳而生”为核心的一整套校园文化体系,“让每一朵花蕾都美丽绽放”的教学理念成为每一个实小人的教育愿景,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新时代教育方针的指引下,5000多名实小学子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含苞待放,走向更加广阔的明天。

百廿载芳华,十二秩春秋。在阳新县实验小学曲折前行而又流光溢彩的一百二十年里,她所集中体现的,是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执着追求,是勇为人先、争创一流的锐意进取,是团结凝聚、和谐奋进的人文力量,是励志笃学、荣校报国的理想志向。她的脉搏始终与富川大地同频共振,她的呼吸始终与祖国命运息息相连。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唱响在富川大地上的回音吧:

富水河畔,莲花池旁。小草青青,书声琅琅。在这神奇地方,有座圣洁殿堂。

沐浴着春雨,沐浴著阳光,文明勤奋,健美创造,师训永远记心上,记心上!

富水河畔,莲花池旁。小草青青,歌声琅琅。美丽这里绽放,雏燕这里飞翔!

亲爱的阳新县实验小学,愿您一路高歌,再创辉煌!

猜你喜欢

阳新县阳新兴国
In-flight deformation measurement for high-aspect-ratio wing based on 3D speckle correlation①
山歌迎你到兴国
唐山旭阳新材料建设30万吨/年尼龙66及配套工程项目
小浣熊火锅店
西和赞歌
选 择
武汉至阳新高速公路鄂州段项目获批
三角形面积的向量坐标表示及其应用
兴国之歌
扩大沿江开放 建设滨江新城——阳新县富池镇创建全国文明村镇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