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组织建设研究
2023-11-15郑敏贤赵匡记
郑敏贤 赵匡记
摘 要:探索大学跨学科组织构建是我国优化学科布局、推进双一流建设等问题的重点攻关方向之一。文章以德国海德堡大学科学计算跨学科研究中心为例,对其建设背景与发展历史、组织管理结构与建设特点进行探析。作为国际一流大學跨学科组织的先锋代表,该中心发展至今已有35年的历史,形成纵向联通、横向融通、内外互通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面向大学发展,协同多方利益主体参与,通过链接学科优势研究领域实践跨学科理念,围绕学术权力构建管理机制,重视跨学科研究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其成功经验为我国一流大学跨学科组织建设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组织建设;一流大学;德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8-0021-04
承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态势,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关切的重要研究主题之一,推动着高校学科组织模式的新变革。2018年教育部等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围绕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问题组建学科,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依托科技创新平台、研究中心等,整合多学科人才团队资源,组建交叉学科,促进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1]。因此,探索高校跨学科学术研究组织建设与管理机制,对优化学科布局、加快“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前单学科发展模式较为成熟的大学制度下,我国高校跨学科组织建设在组织形式、管理机制及文化观念等很大程度上成功打破了大学生发展的制约与壁垒[2-4]。德国自2005年实施卓越计划①以来,选拔“卓越大学”,依托“卓越集群”资助路线有效推动了一流大学建设以及跨学科组织高质量发展,许多高校在这一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跨学科活动与组织建设的管理经验。本文以德国海德堡大学科学计算跨学科研究中心为例,探讨德国一流大学跨学科组织建设的历史进程与优势特点,以期为我国“双一流”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背景与历史发展
海德堡大学成立于1386年,坐落在巴登-符腾堡州。在传统德国研究型大学系所制模式基础上发展至今,大学已在理工、人文、社会、医药4个领域,拥有包括生物科学、工程科学、哲学、法学等在内的13个学院,是一所学术根底深厚的综合性公立大学。卓越计划实施以来,海德堡大学常年位列“卓越大学”资助榜单,在很大程度上为德国特殊科研重心地区之一海德堡-曼海姆-卡尔斯鲁厄的形成起到了科研支撑的重要作用。
海德堡大学科学计算跨学科研究中心(The Interdisciplinary Center for Scientific Computing,德语Interdisziplin?ren Zentrums für Wissenschaftliches Rechnen,简称IWR)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正值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海德堡科技园区的创新创业理念不断深入海德堡大学。得益于校内应用数学领域研究的迅猛发展,在大学与州政府的全力支持、德国科学基金会合作研究中心项目的资助[5]下,跨学科学术组织IWR于1987年正式成立。21世纪德国卓越计划启动以来,一方面受“卓越研究生院”项目资助与大学的支持,在IWR下设科学数学和计算方法研究生院(Heidelberg Graduate School for Mathematical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the Sciences,简称HGS MathComp),协同学校多学院多学科开展跨学科教育教学与学生培养项目。另一方面,大学为促进科研成果在工业、经济领域的应用与推广,推动IWR内建设海德堡图像处理合作实验室(Heidelberg Collaboratory for Image Processing,简称HCI),对外探索工业合作项目,实现跨学科研究成果转化。IWR内设科学软件中心(Scientific Software Center,简称SSC),成为校内学科之间的技术纽带,为内部跨学科活动提供技术支撑。可以看到,IWR建立与发展过程在不断打破大学内外结构壁垒,支撑多学科多领域深度交叉融合,促进高质量跨学科研究,完善跨学科人才培养工作,践行大学卓越战略。
二、组织结构与管理
IWR发展至今已形成一套纵向联通、横向融通、内外互通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机制。实现行政主体、科研主体及管理主体三方面的融合(见图1)。
科研主体方面,IWR将参与进来的52个研究团队分为两种“会员”(49个主要团队、3个客座团队),这些团队主要来自学校内部,涵盖众多学科领域。参与管理主体的人员均由校长任命,负责IWR主要的管理与决策工作,分为两个委员会、三级管理层。中心主任是IWR最高级管理层,直接向校长报告相关决策及建议,管理中心事宜。第二级管理主体是指管理委员会,由中心主任主持,每月举行例会,就面临的问题及日常运营工作进行协商与决策。第三级管理主体指拓展委员会,参与人员众多,负责IWR重要发展决策事宜,其投票结果可驳回前两级管理层的决定,对于IWR管理制度的制定起到关键作用。行政主管除了负责IWR内部协调、沟通工作外,还承担IWR挂靠机构HGS MathComp、SSC的协调与管理工作。
所有研究团队都被鼓励广泛参与到相关机构HGS MathComp、SSC与HCI的教育培训及学术科研工作中来,在实践中遇到涉及IWR运作的新问题,教授们可通过行政主管对接或在IWR内部行使拓展委员会权力,促进IWR及相关组织部门间的共融与联动。
三、建设特点
(一)面向大学定位,多方利益主体协同合作
一方面,作为海德堡大学23个中心研究机构之一,IWR是一个不具有独立性的实体机构,中心运行主要由校长办公室资助,为促进实现大学发展目标与整体使命服务。IWR中心主任作为大学研究与战略委员会的20名成员之一,推动大学实现研究发展战略,为学校践行卓越计划献计献策。
另一方面,IWR的发展离不开府产学研资介的协同合作。在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政府对引导大学事务非常主动[6],IWR的设立、团队建设、跨学科研究项目资助与成果转化、丰富公共设施等实现都建立在联邦政府项目资助与州政府区域结构政策倾斜及财政支持的基础上。政府搭台、资助企业及市场联动、中介机构加盟科技成果转化、非大学科研机构参与、大学“校园产业”项目推进,开放的制度环境打破了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等密切合作的藩篱,在IWR内促进实现了公司合作制(Private Public Partnership,简称PPP模式)的形式。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HCI。作为IWR的一部分,HCI既属于PPP项目,也被看作是大学的项目实施机构,主要由博世、蔡斯、索尼等公司和小型企业提供资助,为工业应用提供图像分析和机器学习问题的前沿解决方案。最新的科技成果通过中介机构快速对接产业,而相关基础研究进展则在IWR组织的定期讲座中交流分享,或通过HGS MathComp的研究生课程引入教学。
(二)实践跨学科理念,链接优势学科研究领域
实现跨学科合作的目标建立在学者们践行共同使命的基础上[7]。
在大学制度战略要求与历史发展背景下,IWR内跨学科理念的实践突出表现在学校优势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8]。一方面,IWR的创建脱胎于数学、物理等学校优势学科的发展,将科学计算视为除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外的第三大支柱[9]。但与单独的计算机科学学科不同,IWR旨在抓住极具代表性的优势学科领域、重点前沿问题,探索适合不同学科问题领域的科学有效的数学与计算方法。另一方面,IWR实现哪些学科的交叉融合需要遵循学校研究战略的部署。按照海德堡大学旗舰计划发展要求,IWR的跨学科研究活动已经深度嵌入学校理工、医学领域的发展结构中,要继续从参与工程分子系统旗舰计划向文化遗产转化计划转变,深化理工医与科学计算融合的基础上,加快实现面向人类学、行为与社会学领域的高质量跨学科研究。
(三)基于学术权力构建管理机制
IWR为更好实现跨学科学术活动,围绕学术权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首先,IWR建立的是教授主导的管理模式,科研主体是管理主体的来源与基础。IWR是基于不同学科科研团队构建起来的集合体,科研团队是IWR的基本单元,除客座团队外都享有同等权利与义务。校长任命绝大多数团队领军教授进入拓展委员会;管理管理委员会4名成员与中心主任均由全部科研团队选举产生,任用时限由拓展委员会成员提议决定。其次,IWR行政主体独立精简,IWR内设一名行政主管,IWR管理制度与日常安排促进不同学科教授间形成了学术同盟,有效预防教授们的科研防御行为。IWR管理委员会成员不局限于单一学科,且自下而上的选聘程序更利于管理层形成服务与平等的管理意识;IWR管理条例规定定期举行跨学科学术活动,鼓励教授们将活动主题与自身关注的研究问题相结合进行沟通探讨,不断提炼新的学科交叉点问题,为学校后续研究规划做铺垫,比如学校人文数字战略的启动[10]。
(四)重视跨学科研究人才的教育与培养
WR非常重视跨学科研究博士生的教育与培养,自上而下支持与监督、自下而上优化与拓展的模式成为IWR依托HGS MathComp培养跨学科人才的主要路径。
一方面,承托德国“卓越研究生院”项目十余年资助,HGS MathComp参与多项国际合作的博士生培养项目,学校在重点研究领域下设置跨学科资助项目,鼓励博士生积极申请。为回应上级对于跨学科教育与培训质量的担忧[11],HGS MathComp科学规范学生的培养环节与学位认定。博士生在HGS MathComp一般接受来自两门学科的教授指导,其中一门学科为核心学科,在此学科及相关学院下授予博士生学位,确保从事跨学科研究的博士生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博士生被鼓励探索新兴交叉学科问题,不同学科的博士生之间可以协同合作补充知识缺口,亦可反馈给HGS MathComp行政主任(也是IWR行政主管)、主任与IWR内科研团队协调沟通,推动更多新的跨学科项目课程模块在研究生院内实现。可以说,博士生自下而上的活力与新的研究理念是HGS MathComp实现跨学科教育的源泉。
四、启示
IWR的創建与发展为海德堡大学建设“卓越大学”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成功经验为我国高校构建与发展跨学科学术组织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首先,跨学科组织的构建与长远发展需要多方主体的积极支持与参与。跨学科研究多面向复杂现实的科技、社会问题,一般涉及前沿新兴领域,多半需要攻克相关基础研究难关,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从IWR的案例可以看出,协同府产资介多方利益主体参与,完善前期跨学科研究资助制度体系,探索后期利于成果转化的组织合作模式,对于大学跨学科组织的构建与持续性发展尤为重要。国家层面应加大力度资助高校高水平学科交叉研究中心的建设,鼓励探索多方参与的协同研发机制。地方政府需利用好地缘优势,将一流大学跨学科组织紧紧吸纳到区域创新发展建设的计划中来,构建政府主导、学校牵头的跨学科风险投资机构。引导金融资本对跨学科研究的支持,搭建经济利好平台推动企业对高校跨学科组织的资助与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盘活跨学科研究对市场技术要素提升的配置机制。
其次,创设联通联动的组织架构与管理体制。跨学科组织建设应首要服务于大学整体发展目标及中长期研究战略导向。学校层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围绕长期发展规划确定组织目标与理念,以促进优势学科交叉研究为先手,以各学院学科带头人、优秀团队为锚点,探索虚实结合的组织形态,打破学院学科间结构壁垒。建立上下联通的管理模式,压缩行政层级,加大校长管理幅度,直接对接跨学科组织管理层。探索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选聘服务型中层领导,对下倾听问题、洞悉研究方向,对上有效反馈、献计献策。为实现跨学科组织内部的互通互联,不仅要组建多数团队参与的管理委员会,更要加强行政管理的协调职能。提高行政人员准入门槛,聘请从事过相关跨学科研究且善于协调沟通的高学历学者专门担任行政领导,有效将组织内部不同学科团队及教授串联起来。要积极探索教师激励机制,改革评聘要求,结合不同学院管理条例适当向跨学科倾斜,增强学者跨学科研究意愿与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跨学科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学术研究活力。第一,坚持教授主导的管理模式,遵循精简优质、服务科研的行政管理理念。要激发跨学科研究活力,切实淡化行政色彩,突出科研主体,坚持行政为科研服务的价值取向。第二,组织内部应形成平等、包容的学术氛围。定期举行多样化的学术活动,鼓励不同学科与会教师就相关学科交叉问题积极探讨、畅所欲言、充分沟通。跨学科组织要以科学整体发展为目标,组织成员应尊重其他学科学者的研究贡献,平等沟通、真诚合作,不搞学科歧视,学术歧视。第三,关注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实现跨学科人才培养应该成为激发跨学科研究活力的源泉之一。根據研究主题实施双学科、双导师、个性化模块课程等培养方式保证研究生接受高质量跨学科教育与培训,为跨学科组织发展提供学术活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 (2018-08-27)[2022-10-01]. 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7/content_5316809.htm.
[2] 杨超,康涛,姬懿. 学科发展趋势与跨学科组织模式探究[J]. 北京教育(高教),2017(06):22-25.
[3] 张洋磊,张应强. 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发展的冲突及其治理[J]. 教育研究,2017,38(09):55-60,131.
[4] 朱永东. “双一流”高校要重视跨学科学术组织建设[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06):64-69.
[5] J?ger W,Kirkilionis M,Kr?mker S,et al. Trends in nonlinear analysis[M]. Springer,Berlin:Heidelberg,2003:17.
[6] 蒋锋,Erich T. 当代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研究[M].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2015:21-28.
[7] Brown R,Deletic A,Wong T. Interdisciplinarity:How to catalyse collaboration[J]. Nature,2015,525:315-317.
[8] Dietz G,Den Hartog D N. Measuring trust inside organisations[J]. Personnel Review,2006,35(05):557-588.
[9] Deutsche Forschungs Gemeinschaft(DFG). Excellence initiative at a glance[EB/OL]. [2022-10-01]. https://www.dfg.de/do wnload/pdf/dfg_im_profil/geschaeftsstelle/publikationen/exin_broschuere_en.pdf.
[10] Arnold M,Decker E,Volkmann A. Digital humanities strategies in transcultural studies[A]//Working Papers Digital Humanities at Heidelberg University[C]. Heidelberg,2017:18.
[11] Winckler M. Die Heidelberger Graduiertenschule MathComp. Ein Promotionsprogramm im interdisziplin?ren Umfeld[J]. Mitteilungen der Deutschen Mathematiker-Vereinigung,2012,20(04):208-210.
(责任编辑:胡甜甜)
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20年度面上课题“农林类高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理论研究”(课题编号:2020 MSA137)。
作者简介:郑敏贤(1989—),女,博士在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赵匡记(1989—),男,博士,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森林碳汇与农林人才培养。
① 德国2005年实施“卓越倡议”(Excellence Initiative)项目,包括“卓越研究生院”“卓越集群”“卓越机构”三条资助路线,五年一期,一共两期;2016年改“卓越倡议”项目为“卓越战略”(Excellence Strategy)项目,设置“卓越集群”与“卓越大学”两条资助路线。本文将“卓越倡议”与“卓越战略”统称为“卓越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