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顺胃肠保安康
2023-11-15
● 食不欲杂
冬日的寒流常常让人缩手缩脚、瑟瑟发抖,人会自然而然地寻找食物增加热量,于是很多人喜歡吃热乎点的食物,甚至是热到发烫的食物,觉得吃下去整个身体热乎乎的。
天气冷的时候,有的人喜于在白天先喝口热茶暖暖身,晚上再组团去吃麻辣火锅、羊肉汤等热性食物,饭间可能还会酌一壶热酒。但热酒给你带来的暖意其实是一种“假温暖”。酒精可以让血管扩张,使血液加速循环,所以会让人体内的热量通过皮肤快速散发到体表,让人瞬间感到暖乎乎的,此时,人体虽外感寒气,内在却如一火堆,摄入酒精后会让内里之火在短时间内燃烧得更加旺盛。但有了夏花的绚烂后,必无琥珀之长久,我们内在之火反而会更快地燃尽,很容易出现胃肠不适,轻则消化不良、肠鸣漉漉、嗳气反酸,重则上吐下泻。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傅延龄教授告诉我们,这种现象虽与酒精加快燃尽内在之火有关,但究其根本还要从“食不欲杂”这句古话说起。
唐代大医学家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首次提出了食疗的概念,他认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痊,然后命药”。同时,孙思邈也在其中强调了饮食会导致疾病的问题:“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当时虽无灾苦,积久为人作患。”冬日人们贪图暖意往往喜食多种食物,吃的时候很舒服很暖和,但其后就会出现胃肠不适,其症结很可能就在“食不欲杂”,食物种类过于繁杂,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孙思邈还在《千金方》中提出:“每食必忌于杂,杂则五味相挠,食之不已,为人作患,是以食瞰鲑肴,务令简少,饮食当令节俭。”意思是吃东西如果过于混杂、繁杂,食物之间很可能相冲或相扰,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这些伤害可能当时难以察觉,但长此以往对身体的伤害便会积累,最终诱发疾病。傅教授解释,所谓杂,其一是指同一时间段内摄入的食物种类过多,其二是同一时间段内摄入的食物中寒热(食材偏性)、生熟、冷热(食材温度)等特性纷乱而混杂,如果这样饮食便会加重脾胃运化的负担,损伤脾胃气机,诱发相关的疾病,这便是“有所犯”了。
而“有所犯”中的“犯”字,傅教授认为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食物与食物之间的不相和,虽然目前医学界对食物之间的相反、不相和尚有争议,但避免每顿摄入过多种类的食材,对减轻胃肠负担肯定是有益的。另一层含义便是食物与胃肠不相和。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与胃肠相和的食材也各有差异。同时摄入的食材种类越多,发生食材与胃肠不相和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一旦食材与胃肠相犯,消化不良、反酸嗳气、胃胀、胃痛乃至呕吐、腹泻都有可能找上门来。
● 食宜当知
据记载,孙思邈活到了101岁,乃至今日都是高寿,他所提出的饮食观念定有可取之处。孙思邈还有一句关于饮食的论述:“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养生也。”所谓食宜,便是指食物与自己身体的相适应性,也可以称为食物的“宜与忌”。知食宜,便是要了解自己的体质,哪些食物适宜食用,哪些食物应当慎食或不食,这样才具有了养生的基础。
傅教授告诉我们,人的胃肠对复杂食物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且处理能力因人而异。以饮酒为例,多种酒混合后饮用往往比饮用其中一种酒更容易使人醉倒,这便是说明人体对于复杂食物的处理能力有限。目前国际和国内的膳食指南均建议每人每天摄入25—30种食材,这从摄入充足营养、保证营养均衡角度来说是正确的。但是,每个人胃肠对复杂食物的处理能力各不相同,应当依据个人的身体条件去决定是否要摄入多种食材,而不能一味地吃多、吃杂。如果要摄入种类丰富的食材,建议分时段食用,可以每天更换食材种类以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建议避免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摄入过多品种的食材,避免加重胃肠负担。
● 脾气以升为用
各家中医理论普遍认为脾主升清,这一观点其实来自《黄帝内经·素问》,其“经脉别论”篇有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意思是脾能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脾气升则肾气、肝气皆升,而一旦饮食不当,受各种食物嘈杂影响,脾气不升则其运化功能必然受到影响,不仅水谷精微难以及时、有效地输布至全身各个部位,难以受纳的水谷留置在脾胃之内还会导致腹泻、腹胀、消化不良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傅主任告诉我们,因脾虚久久停留在胃内的水谷会使胃火亢盛,使人出现胃的嘈杂以及牙痛、口臭的症状。另外,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摄血液,脾气的升运功能一旦受到影响,还可能造成脘腹坠胀、头晕目眩、泄泻不止、呕吐呃逆,或内脏下垂等严重症状。
除了食“有所犯”、摄入过杂,傅主任发现还有几类人群也容易发生脾虚及脾气难升。一是缺乏运动的人群,《黄帝内经·素问》有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久坐伤肉中的“伤肉”其实伤的是脾。中医的脾主肌肉,运化精微供养肌肉,动能生阳,有助于舒布脾化生的精微,对健脾有利。而久坐者缺乏运动,肌肉失于濡养,脾运化的精微不能舒布,聚而生痰成为脂肪,反过来累及脾。脾气虚,运化不利,脾气难升,水谷精微难以上输于心肺头目,便会痰湿内生,使人越发虚胖起来。二是情绪压力大、经常熬夜的人群。中医认为“思虑伤脾”,思则气结,气机运动枢纽转化运动不利,久则伤及于脾。经常熬夜,尤其是许多年轻人,一方面是因为工作太忙碌,要加班导致的熬夜,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家娱乐过度,如玩手机、打游戏等,到睡觉的时候不愿意睡觉,身体无法得到更好的休息,这样就容易让脾脏过劳,导致脾气不能通畅,难以升清。傅教授向我们推荐了一粥一方,食补与药疗双管齐下,帮助脾失升清的人群缓解症状。
● 补气升脾药膳粥
【药物与组成】党参、茯苓、白术、葛根各10—15克。
【功效与主治】健脾和胃,调和脾胃气机升降,更侧重于升脾气。主治脾虚导致的脾不升清之症,除上述消化不良等表现,还可伴有疲劳乏力、大便不成形、周身肿胀等症状。
【方义】葛根主升,鼓舞胃气上行、止泻;它还是一味美容佳品,女性长期吃葛根,可以美容颜。党参、白术、茯苓主降,健脾胃,升降調和,以胃之降促脾之升,脾之升清功能自然能够有所恢复。
【做法】加适量粳米煮粥即可,每人每天食用一次。腹泻明显者可用炒白术,长期腹泻者可用焦白术,便干明显者可用生白术,脾胃虚寒者可加两片干姜,伴随恶心者可加两片生姜。
● 脾虚胃燥方
【药物与组成】炙黄芪、党参、白术、海螵蛸、鸡内金、天花粉。
【功效与主治】补脾阳,升脾气,降胃火,消食积。主治口干、打嗝、反酸、苔黄等脾虚胃燥之症。
【方义】黄芪、党参健脾补气,白术加血陈皮可以防止在补气过程里壅滞,补而不腻。海螵蛸入脾经,其性收敛可止血,亦可制酸止痛;鸡内金健胃消食;天花粉降火润燥,生津止渴。
【用法】日常生活中,可以这个方子为基本方来加减调药,若有效果就坚持继续吃,若暂时效果不明显,可后再观察才会有更好的巩固和疗效。
【专家提醒】中医开药方强调一人一方,如果您有相关的症状,需要用方子调理,一定要去医院找专门的中医师开处方,用药谨遵医嘱。
● 胃气以降为顺
人体的胃肠消化系统就是一条“传送带”,食物经过咀嚼吞咽后,经由食管通过贲门到达胃中,在胃中受到碾磨、消化,再向下通过幽门到达肠道。中医认为,这一向下且单向运行的消化过程有赖胃气的推动,故而有“胃主降”“胃气以降为顺”的论述。如果因为某些病理因素,胃气开始向上运动,这便是十分常见的一个脾胃病病机——胃气上逆。如果胃气上逆,那么向下的消化过程便可能陷入停滞,诱发消化不良,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而上逆的胃气向上运动,这就会使人打嗝、嗳气;如果再严重一些,上逆的胃气裹挟食物、胃液突破贲门反流到食管,便会造成反酸、胃烧心、恶心、呕吐等不适。胃液的pH较低,向上反流的胃液可能会烧伤食管、咽喉,甚至诱发食管癌。
胃气上逆十分常见,饮食过杂、饮食不节等均有可能造成。胃气上逆往往给人带来较大的痛苦,非常影响生活质量,这时就需要通过治疗来使上逆的胃气恢复到向下的运行状态,中医称之为——降逆和胃。除了前往医院由专业的中医师诊治外,傅教授向我们推荐了三个在家中就可以使用的降逆小妙方,可以帮助胃气上逆的患者缓解症状。
● 姜丝橘皮茶
其实,大家的厨房中就有一种食材具有非常好的降逆和胃功效——生姜。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的功效。陈皮味苦、辛,具有苦而降下、降逆和胃、化痰止呕的作用,陈皮属理气药,其芳香的特性有助于调畅胃肠气机。
针对平常易胃气上逆,时而出现恶心、嗳气、腹胀等症状并兼有胃寒证象(胃喜温喜按,胃痛胃胀得温则减,或呕吐清涎、口淡喜热饮、舌淡苔白滑等)的患者,傅教授推荐了简单且美味的姜丝橘皮茶。
【药物与组成】生姜、陈皮各6—9克。
【功效与主治】和胃降逆,温中止呕。主治胃气上逆诸症。
【方义】生姜走而不守,可温中止呕;陈皮和胃降逆,化痰止呕。
【用法】取生姜切为姜丝,陈皮撕为小块,按照1:1的比例泡水代茶饮即可。
【专家提醒】姜有干姜和生姜两种,生姜有发表、散寒、止呕、解毒,生姜被晒干或烘干后便得到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通常来说,在淋雨受寒后喝的姜汤用的是生姜,胃寒呕吐时止呕一般也用生姜,而受寒后拉肚子喝的姜汤多用干姜。
● 乌贼骨(海螵蛸)粉
姜丝橘皮茶适合胃里有寒、胃气上逆的人,如果反酸的情况比较严重,专家推荐每天服用乌贼骨(海螵蛸)粉。乌贼骨有很好的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材料】乌贼骨,又称海螵蛸。
【用法】 将适量乌贼骨粉碎成细粉,适量温水拌匀后吞服,每次1—2克,每日早晚1次。症状消失后停止服用。
● 姜粉三子茶
傅教授告诉我们,我们平时常说的打嗝,其实包括中医所讲的两个概念:呃逆和嗳气。呃逆是膈神经受了刺激导致膈肌阵发性痉挛和抽出,通常具有节律,呃出的是肺中之气,通常情况下一段时间后会自行缓解。而嗳气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胃气上逆、消化不良,嗳出的是胃中之气,这就需要适当调理了。专家推荐了一杯姜粉三子茶,简便有效。
【材料】姜粉、苏子、砂仁、莱菔子粉。
【用法】取姜粉、苏子、砂仁、莱菔子粉各0.3—0.5克,加200毫升开水冲泡,搅匀后缓缓服下即可。每天服用一杯,症状缓解后即可停药。
除此之外,专家还告诉我们一些有利于提前预防胃气上逆的注意事项:每次不宜吃太多太快,少吃多餐,不要一次性吃得过饱,另外,要在感到口渴前喝水。总结起来,便是食不欲杂、食宜当知、饮食有节。
(编辑 姚宇澄)
受访专家
傅延龄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届国家级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人,长期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具30多年医疗经验,擅治多种内、妇、儿科疾病,如急、慢性发热,咳喘;食管、胃肠、肝胆、胰腺疾病,如食管炎、胃炎、肝硬化、胰腺炎、消化道肿瘤等;肾病,心脏病;月经病及带下、不孕,慢性湿疹、皮炎、痤疮,自体免疫性疾病,腰腿痛等各种慢性疼痛、眩晕、耳鸣耳聋、失眠、虚弱、便秘、水肿等。精于脉诊和望诊,善用经方,疗效卓著。
出诊时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门诊部 周一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