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进补的“关窍”
2023-11-15
顺应时节来进补
《管子》 有云:“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作为自然界万物之一的我们,饮食起居也必然受到四时节气的影响,顺应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变化规律来养生保健、调补阴阳,已成为时下流行的养生趋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之节也。
冬藏,指的是要在冬季养精蓄锐、休养生息,经过劳动人民千年来的摸索,民间便流传下“冬日进补,来年打虎”的风俗,许多人都习惯于九、十月份贴秋膘,十一、十二月再用吃的方式进补身体,补充营养。北京中医药大学贺娟教授告诉我们,冬季补养可以及时补充人体的气血津液,弥补冬季易亏虚的气血。与此同时,由于人体阳气在这个时节会潜藏在内,所以滋补之物更容易被机体吸收,让来年少生病或不生病,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功效。
贺教授强调冬季进补的重点在于“润”,即使用具有滋润特性的药材来应对冬季常见的肾精亏虚、津亏血少、虚火上炎等问题。
润补全身的补药——地黄、肉苁蓉
“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11月下旬小雪节气到来,正是“冬藏”的好时节。小雪时节的天气中总是水汽弥漫,温度稍高便会下雨,稍低则寒凝雪落,只是寒气并不深入,雪也不会下得太大。小雪过后,雨水便会越来越多,天气也将越来越寒冷,逐渐进入深冬。因此中医认为,小雪节气前后,阳气潜藏,阴气渐盛,天气时常阴冷晦暗,再加上树叶凋零,人体很容易受此影响而生病。冬气通于肾,因此肾气虚损、肾精亏虚在冬季最易出现。再加上肾精本就会随着人体衰老而发生生理性减少,所以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冬日进补应首重补肾,重中之重应为补益肾精。
肾精亏虚首先便影响肾脏,可使人出现夜尿增加、小便频数等症状,也可因肾精难以充盈脑髓影响认知功能,或因肾精不足导致脾胃生化乏源,影响脾胃功能引起饮食减少、消化功能减弱、便秘等问题。为应对冬季频发的肾精亏虚问题,贺教授特意推荐了2种可以润补全身、阴阳双补的药材。
1.地黄——填补肾精、润补全身
贺教授介绍的第一种能够润补全身的药物就是鲜地黄。地黄也叫地髓,取自地之精气汇聚之意,是中医补肾填精“第一要药”。地黄可鲜用,亦可炮制后使用,但鲜地黄榨汁后的补益功效是为最强。
地黄鲜品性味苦寒,通过炮制变成熟地黄后,性味甘温,有了滋阴补肾的作用,六味地黄丸中的主要成分就有熟地黄。《太平圣惠方》中记载了一道地黄药膳:生地黄汁1升、生姜汁1升、酥(奶)1升、蜜1升、杏仁1升,汤浸,去皮尖,研如膏用之。贺教授对其进行了精简,化成了一道适合在家制作的地黄茶饮。
● 地黄饮
【药物与组成】鲜地黄汁30毫升(或生地黄30克)、生姜3片、牛奶200毫升。
【功效与主治】滋阴补肾,化痰开窍。
【方义】鲜地黄填补肾精,生姜中和鲜地黄的凉性,牛奶补充营养。简化后的地黄饮只挑选了最有效的3种药材,不仅操作方便,功效不减,而且适宜人群更广,脾胃虚弱的人也能喝。
【用法】上述药材放于壶中,煮沸10分钟,可加入蜂蜜1小勺,睡前饮用。
2.肉苁蓉——阴阳双补、润补全身
便秘也是很多老年朋友的常见病,尤其是在秋冬季节相对严重。大部分老年人的便秘是阴阳俱虚导致的,所以只用润肠通便的方法无法完全解决。贺教授便找出了一种既滋阴又补阳,同时还补气的中药——肉苁蓉。
肉苁蓉生长在沙漠中,有着“沙漠人参”的美誉。它味甘、咸,性温,中医认为有补肾益精,润燥滑肠的作用。《本草汇言》中记载:“此乃平补之剂。温而不热,补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故有从容之名。”由此可见阴阳两虚型的便秘非常适合用肉苁蓉来治疗,贺教授对《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肉苁蓉羊肉粥加以化裁,使其制作更加简便,供大家在冬天大饱口福的同时,也能阴阳双补,润补全身。
● 肉蓯蓉羊肉粥
【药物与组成】肉苁蓉60克、羊肉30克、大米50克、胡萝卜、青菜、盐。
【功效与主治】阴阳双补,润肠通便。主治阴阳两虚型便秘,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燥或排便无力,伴有恶寒怕冷、手足冰凉、夜尿频数、口干、身体消瘦等。
【做法】①取肉苁蓉60克,冲洗去除灰尘后加水煮烂,去渣留汁备用;羊肉薄切为细条,去除筋膜等,取30克备用;大米50克淘洗干净备用。②将处理好的羊肉下入药汁中,大火煮沸后转中小火,炖至羊肉软烂。③另起一锅,放入大米和水,如常法煮粥,煮至半熟加入药汁和羊肉,煮一会儿后加入胡萝卜、青菜碎和少许盐,随后煮至大米完全成熟即可关火盛出。
【专家提醒】实热便秘人群不适宜饮此粥。
冬季平民补药——元参、麦冬、茯苓
面部起皮屑,肘膝关节处经常瘙痒且挠抓后也掉皮屑,甚至脱下袜子都在“下雪”,这是许多人在冬季都会面临的一大难题——干燥,除了皮肤干燥,冬季人们往往还会出现三大“干”,即眼干、口干、大便干结。喝水、外用保湿霜等办法经常是治标不治本。
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冬季干燥背后的原因。冬季干燥,原因不外有二,即冬季气温下降和皮脂分泌减少。在寒冷的季节,由于空气干燥,汗水和皮脂的分泌都会急速减少,皮肤表面的皮脂膜可帮助肌肤维持适当的水分,起到保湿锁水作用,因此皮脂减少会使得皮肤的水分逐渐蒸发,皮肤就会逐渐变得干燥。与此同时,人体内的水液代谢也会放缓,水液含量减少,三大“干”便随之而来。
贺教授推荐我们用3款平价补药,来解决皮肤干燥、唇干口干等冬季干燥问题。
1. 元参——滋阴清热,缓解冬季眼干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干眼是泪膜出了问题,泪膜是眼表的一层水化膜,由黏蛋白层、水样层以及脂质层结构组成,其任何一层结构出现问题都会引起眼睛的干涩不适。冬季气候比较干冷,泪液蒸发较快,再加上空调、暖气会加重室内干燥,眼干也就更厉害了。而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眼睛干涩可以进一步细分不同的证型,每种证型对应着不一样的原因和症状,也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1)阴血亏虚型眼干
眼睛受血而能视。阴血亏虚会使津、血不能上荣于面部,失去津血的濡养,眼睛便会感到干涩,同时还会伴有眼睛酸困、疲劳之感。这类眼干人群常通过延长闭眼时间、频繁眨眼来缓解眼部不适,严重者需要闭着眼睛休息片刻才能继续用眼。
(2)肝火上炎型眼干
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经气火上过便会导致肝火上炎的症状。肝开窍于目,因此其火性炎上后多会引起面红耳赤和目赤肿痛。这类眼干人群往往伴随有眼睛疼痛、眼睑红赤,眼内容易出现红血丝,易迎风流泪,眼部分泌物(眵)也较多。
(3)肝肾精亏型眼干
肝肾阴虚,精血亏少,会导致髓海空虚,致使眼窍失于充养,眼干的同时还会伴有视力减弱、视物旋转,或出现飞蚊症。
无论是阴血亏虚型眼干,还是肝火上炎型或肝肾精亏型眼干,贺教授都可以用一款滋润的补药来缓解。这种滋润的补药就是元参。
元参是玄参的根茎,一般生长在山坡林下,在我国有较大范围的种植和栽培,常在立冬前后采挖。元参归肺经、胃经、肾经,经过炮制可用的元参可微微带有一丝焦煳气,味甘,微苦咸,嚼之柔润,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除烦解毒的功效。元参有咸寒之性,可以退热,临床上多用元参治疗热病后期余热未清又致气津两伤之证,可见低热不退或热退后易复发、精神不振、不思饮食、口干舌燥在中医治疗结节、肿瘤类疾病时也会用到元参,但需要格外注意药物相反的问题,要注意元参不能与黄芪、干姜、大枣、山茱萸同用。
翻阅医书古籍,贺教授却发现元参可能还有别样的用途。《本经》记载元参“补肾气,令人明目”;《本草正义》记载其“疗风热之咽痛,泄肝阳之目赤”;《名医别录》记载元参“久服补虚,明目,强阴,益精”。于是贺教授将元参与其他药材搭配使用,多年的临床实践证实元参确实是一位“护眼高手”,对上述三种证型的眼干都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贺教授特意用元参制作了三款代茶饮,来帮助大家在冬季更便捷、更有效地保护眼睛。
● 阴血亏虚型眼干代茶饮
【药物与组成】元参30克、枸杞子20克。
【功效与主治】滋阴养血,清热降火,主治阴血亏虚型眼干。
【方义】元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枸杞子滋阴柔肝,养血益精。
【用法】药材放于壶中,沸水冲泡代茶饮用。
● 肝火上炎型眼干代茶饮
【药物与组成】元参30克、菊花15克。
【功效与主治】主治肝火上炎型眼干。
【方义】菊花疏风清热,平肝明目,可加强元参清热降火之效。
【用法】药材放于壶中,沸水冲泡代茶饮用。
● 肝肾精亏型眼干代茶饮
【药物与组成】元参30克、骨碎补20克。
【功效与主治】补肾益精,调肝养血。主治肝肾精亏型眼干。
【方义】骨碎补滋补肝肾,益精填髓;元参滋阴养血,清热凉血。二者相辅相成,缓解肝肾精亏导致的眼干不适。
【用法】药材放于壶中,沸水冲泡代茶饮用。
2. 麦冬——养阴补气,缓解阴虚口干
口干舌燥也是冬季干燥的常见症状,有的人即使喝很多水也无法缓解,还有的人甚至会在夜间被渴醒。贺教授曾接诊过一位糖尿病患者,主要诉求就是总觉得口干,由于口干是糖尿病的早期典型症状之一,所以贺教授第一时间为其进行了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测量,结果却显示患者血糖控制良好。排除了糖尿病导致的口干,贺教授只好进一步追问患者病情,患者补充说口干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她的生活,她每日几乎会喝完3大暖水瓶的水,就这样仍然被口干折磨,同时便秘的问题也很严重。贺教授仔细辨证,四诊合参,发现这位患者手心烘热潮湿,全是手汗,而且舌质异常红润,判断这位患者存在严重的阴虚。
贺教授解释,人体干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阴虚、阴液亏少,机体内外失去阴水等濡润滋养物质自然会干燥异常,除了口干,还会伴有手脚心热、烘热汗出、大便干、舌红而干、少苔、舌体瘦小等表现。同时由于阴不制阳,则阳热之气相对偏旺而生内热,故表现为一派虚热干燥不润、虚火躁扰不宁的证候。二是阳虚不能蒸腾气化水液,濡养关窍,导致的干燥,主要表现为口干和畏寒怕冷、四肢冰凉、易腹泻、小便频数等。
针对阴虚口干,贺教授推荐了第二味“平民补药”——麦冬。麦冬在古代被称为“不死药”,养阴生津效果极佳。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肺、胃经,《别录》对它的记载是“疗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正因如此,麦冬也成了阴虚人群的常用药材。贺教授也将麦冬与其他药材简单搭配,制成养阴补气冬梅饮,方便大家自行泡饮。
● 養阴补气冬梅饮
【药物与组成】麦冬20克、人参10克、乌梅10克。
【功效与主治】生津止渴,主治阴虚火热导致的口干、盗汗等。
【方义】麦冬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人参补气安神;乌梅生津止渴,敛肺止咳。三药合用,不仅口感甚佳,而且药效不俗。
【用法】上述药材放于壶中,沸水冲泡代茶饮用。
3.茯苓——安神利水,缓解阳虚口干
阳虚口干与阴虚口干的病机并不相同。阳虚则脾胃运化无力,水湿代谢失常,喝水也只能增加胃肠中的水液,但这些水液无法被胃肠充分运化,难以被人体完全吸收利用。而且阳气还肩负着推动水液向全身输布的作用,如果阳气虚衰,即使水液充足,也无法将它们送达各处脏腑,反而会积聚在体内某处形成痰湿。因此阳虚口干是一种“体内有水”的口干,治疗起来不仅需要调解水液输布,还要特别注意温补阳气。
想要兼顾补阳和利水,贺教授便想到了茯苓。茯苓是非常常用的一种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能够很好地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治口渴、利小便均不在话下,用于缓解阳虚口干再合适不过。贺教授将茯苓做成了一道苓桂奶,给阳虚口干的人群日常调理饮用。
● 安神利水苓桂奶
【药物与组成】 茯苓粉15—20克、肉桂粉2—3克、蜂蜜、牛奶200毫升。
【功效与主治】温阳补气,利水祛湿。适合阳虚导致水液内停、痰饮内生又兼有口干的人群服用。
【方义】茯苓粉健脾行气,利水祛湿;肉桂温中补气;加入牛奶,可增强茯苓的安神之效;蜂蜜调味。
【制作方法】首先将茯苓与肉桂分别打成粉,然后将茯苓粉和肉桂粉放入温热的牛奶中,搅拌均匀后加入适量蜂蜜调味(可不加,血糖异常者不可加)。
【用法】可于晚上睡前服用,不仅有助于睡眠,而且喝完后晚上不会觉得口干。
【专家提醒】这道饮品不适宜阴虚人群服用。
(编辑 周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