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菖河纪事

2023-11-15超玉李

荷城文艺 2023年3期
关键词:姚安县彝语塘村

超玉李

在历史上,菖河是彝族土著居民居住地, 他们主要在菖河流域以打猎为生、采食野果和野生土蜂蜜为生。明朝时有外来移民迁入当地,与土人共同居住。由于外来的先进文化, 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这里的人民便开始开荒种田种地,种植水稻,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更多甘甜的蜜汁,开始将野蜜蜂,土蜜蜂收集, 放养在自家的山上、地边,移养至水源更近, 花朵更近,盛开更多的地方,开始凿大树做蜂窝桶,给蜜蜂安营扎寨,做一个温暖的小窝或家,让蜜蜂在寒冷的夜晚,有霜的十冬腊月, 有个避风避寒的港湾,不至于冻死,让蜜蜂得以一代一代完好保存和繁衍,一代代延续和繁荣兴旺。

菖河起源于菖蒲塘村,因河流源头在菖蒲塘,故得名。菖蒲塘村,顾名思义,是古代长满菖蒲的地方,而菖蒲喜水,故这里是出水的地方。菖蒲塘村处于三支锅半山腰的开阔地带,共上、下两村,均姓周,20 多户家人,离菜拉鲊三四里,离适中大村十三四里地。菖蒲围,不通人烟,与世隔绝,是真正的世外桃源,特别是夏冬季节,山头和村庄被云雾层层环绕,宛若梦幻。菖蒲塘古代一直靠人背马驼,走前场道,即从前场镇稗子田村委会罗家村岔路口直上,顺着瓦窑箐、至新坝塘、至旧坝塘、至爹度(彝语山名),翻越豹顶山,至路洼山口,至三支锅山,顺山一路直下,便到了半山腰的菖蒲塘村。此道从古一直延续至今,一直在走,20 世纪末还在走,进入 21 世纪后,菖蒲塘村终于通了公路,这条道路才慢慢被荒弃下来。有老人说,要歇几次气,喝几次山泉水,才能到菖蒲塘喝菖蒲酒,挂上驱邪避秽的香蒲包,吃上原汁原味、回味无穷的核桃蘸土蜂蜜,或苦荞粑粑蘸蜂蜜。這话一点不假,因为笔者走过,走得满头大汗,走得上气不接下气,走得流了几碗汗。

菖蒲塘村南面、西南面连稗子田村委会老李湾村、杞家村山界,绵延不绝的大山。菖蒲塘出水,但要溯源头,更远处在稗子田西北面大山里,主要发源于豹顶山以北的阿皮西度塘村背靠三支锅山,南倚东西横卧的豹顶山, (彝语山名)、丫背峨箕(彝语山名)、石门箐、是菖河和适中乡最西边的村庄,西北连接木薯村委会石碓窝村,东北连菜拉鲊村。菖蒲塘以南、西南、西北大部分地方,被群山 环抱,这里原始森林密布,古木参天,郁郁葱葱,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古代不通公路时,被群山包科西蜜(彝语山名)、女慈嫫(彝语山名)、吧啦鲊(彝语山名)、操刮瑟度(彝语山名,操即人,刮,即摔,瑟即死,度即悬崖。操刮瑟度意思就是摔死人的悬崖。相传稗子田杞家祖先,两兄弟打熊,其中一个被熊推下悬崖,故得名)。

根据稗子田杞家村杞母张氏碑文记载, “启祖原系定远巴图鲁人氏,因启祖能识蜂音, 故名壮蜂匠”。杞母张氏自清朝中后期从定远巴图鲁(定远,即今天牟定县,巴图鲁可能是今天凤屯乡把嘟噜村)搬迁而来,定居阿皮西度,打了间土掌房居住,死后尸骨埋于阿皮西度,土坟,后孙辈将其碑文立于杞家大坟山。据杞家后人代代相传,其儿子杞从德两弟兄, 在女慈嫫山上打熊,他们弟兄二人把一只熊逼至女慈嫫山东南面悬崖,以为成功在握,可以把老熊从悬崖上摔死,可惜杞从德身后又出现了另外一只老熊,趁杞从德不备,把杞从德推下悬崖而摔死,从此,当地彝人用操刮瑟度, 摔死人的悬崖来命名,一直沿用至今。杞从德死后埋于女慈嫫山西北面山脚,一个地势稍微开阔的草地上。古时这些地方属于东西绵延的豹顶山,人烟稀少,熊豹出没,凶猛动物较多,虽然盛产蜂蜜,适宜养蜂,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养蜂世家的长处,但不适宜人类居住,后杞从德弟弟、儿孙等,从阿皮西度搬迁至嘎嘞簸(彝语地名,即今天前场镇稗子田村委会杞家村一组)。至于女慈嫫山,顾名思义,就是纪念杞家祖先,杞母张氏,带着兄弟二人逃难至此居住,隐居了两代人而得名的山。

据杞母张氏碑文“:启祖能识蜂音,故名壮蜂匠”几字,可以看出杞家一世祖先杞母张氏,为何带着杞从德两弟兄,在此定居的原因。就是看中了这里森林茂密、水源较好、花草遍地,适宜养蜂,因为祖上以养蜂为生,是养蜂世家,其祖能识蜜蜂的声音,被人称为壮蜂匠,是养蜂高手,这就跟菖蒲塘盛产优质蜂蜜就联系了起来,这跟菖河蜂蜜就联系了起来。菖蒲塘村有一个叫小黑龙的地方,是出水的地方,水边长满了菖蒲,村名便由此而来。此水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水,很神奇,出水处状若山包,水团团转,犹如一条巨龙在舞蹈,清泉又如龙卷风一样,自下而上流出,像水烧开了一样,一层一层沸腾而上。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六月初六,村民都要到小黑龙处祭祀水神,当地也叫祭龙。在水神树和庙旁杀鸡宰羊,煮饭吃,烧香叩头,敬酒祭祀。庙里供奉水龙王,老百姓怕天干天旱,担心小黑龙不出水,怕村庄缺水,对自然充满了敬畏,故祈求上苍和神灵庇佑,一年四季村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菖蒲塘村养蜂人家居多,因为水好,花朵较多,适宜蜜蜂生长,故而蜂蜜也就较多,产出的蜂蜜也比较正宗、原生态,蜜质在整个菖河蜂蜜中也是最好的。据传,月明村委会月别拉村(亦叫新屋子村)周姓是由菖蒲塘搬迁而来的,现在月别拉村的人,还经常去菖蒲塘村上坟,祭祀祖先,且有碑文,碑刻至周学高一辈。据民国《姚安县志》记载,适中乡月明村委会月别拉村周姓,是明季从武定搬迁而来, 始迁祖周者梭,后裔有周经禄等。根据此信息可以得出,菖蒲塘村是由明朝初年从武定搬迁而来,后分居月别拉村。这也符合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军征讨云南,大量移民涌入云南境内, 分居各地的史实。月明村也有老人说,他们是从广西搬来武定,武定搬来菖蒲塘的,原来有两弟兄,分为里院子和外院子,后两兄弟分家,搬迁到了地势稍微开阔,水源较好的石者河畔,处于姚州通往环州的马帮要道上,此古道上还保留很多明清时期的古桥,如月别拉村外两三里,还有明朝时修建的大白桥。据民国《姚安县志》记载,大白桥因年代久远,重修于“民国”二十三年。所以,菖蒲塘村的原住居民是月别拉村、新屋子村周氏的祖宗,现在菖蒲塘居住的是原土著居民,或是月别拉村周氏家族的长工或佃户,也或许是后来从其他地方搬迁而来,也或许是弟兄俩分家时留下的部分族人。也有月明村委会香树村的祖坟在菖蒲塘,也有人说,香树村周姓也是从菖蒲塘搬迁而来的,也就是说,香树周姓很可能和新屋子周姓是同一家人。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菖蒲塘村明朝时就有人定居,或者至少可以说明有人类活动,这跟史书记载的“菖河蜂蜜为明清时期的朝廷贡品”是一脉相承的,这也就是说, 菖河蜂蜜距今已有六百五十多年历史。

老百姓代代相传,菖河蜂蜜在民间流传已上千年,当地土人开始用手抓食野蜂蜜。自明朝开始,外来搬迁移民至此定居,也觉得菖河蜂蜜质地优良、味道爽口,通过周氏家族优势的人脉,成了朝廷贡品,一度由官方垄断。同时,民间也将作为贵重礼品,相互赠送。在 20 世纪的菜拉鲊村,还发现了清朝时期的一张图谱,图上画着一头小毛驴,驮着一箱蜂蜜进贡朝廷,据说是专门进贡皇帝,皇帝为了表示感谢和对菖河蜂蜜口感的认同,专门请画师画了此图,亲自所赐。

菖蒲塘村往东北,步行半个时辰,即到了菜拉鲊上村和下村。菖蒲塘村和菜拉鲊下村位于菖河南岸,其他村位于北岸。菜拉鲊村是石碓窩河和菖蒲塘河,两条小河的交汇处,此处后菖河的水流量更大,特别是夏秋雨季,河水更加曼妙多姿,更动人。菜拉鲊村分为上下两村,上村在半山腰上,下村在河底,即靠菖蒲塘东面的菖河南岸,菜拉鲊村和菖蒲塘村以箐为界,交界处是一个彝话叫啧子嫫箐的地方。菜拉鲊是彝语,意思是“人死绝掉的村庄”。据村中老人讲,古代时土匪和山贼,来烧杀抢掠,全村人躲起来,躲在辣芹麻(一种植物, 即当地痒辣子之一种,皮肤一碰触到枝叶奇痒无比)窝窝里,盗贼骑马过后,马尾巴甩在辣芹麻上,娃娃被辣着,痒不住哇哇大哭,被盗贼发现,全村人被杀光,故而得名“人死绝掉的村庄”。至于是全部死绝,还是有部分逃脱, 我们不得而知。至于今天的菜拉鲊人,是从哪里搬来,什么年代,我们不得而知。但在菜拉鲊村,有两座大花坟,据说是月明村委会新屋子村的祖坟,根据此线索,笔者推断,是不是逃脱掉的搬往新屋子村居住,为什么地名叫新屋子?还是被杀绝掉后,新的人又搬来菜拉鲊居住,其中一支周姓又迁往新屋子村和月别拉村?当然,笔者认为,菜拉鲊周姓,跟菖蒲塘周姓,是明朝时期迁往此地居住的同一支人, 后两村的人都有迁往新屋子村的,所以菜拉鲊和菖蒲塘两村,都有新屋子村周姓的祖坟,难怪菜下村的人死后,有的还抬到菖蒲塘房子以西,埋葬在一个有他们祖坟的地方。这不就更清晰了,这些村子古代都同属一支。从语言上看,菜拉鲊和菖蒲塘村,现在老老少少、男女老幼几乎都会说彝话,月别拉和新屋子村,也有部分人至今还会说彝话,这可能是与当地彝民长期融合的结果,学会了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这些历史,只是年代久远,出现断层,已叙述不清楚。这些掩藏在山林间的秘密,被时间的烟尘淹没,被六百五十多年的风雨淹没, 但有一点是清晰的,这些村子,都是明朝初年搬迁而来的,或者至少可以说明在明朝初年, 这些村子就有人类活动。

菜拉鲊村是菖河村委会所在地,也是过去菖河蜂蜜厂所在地。为扩大规模和经营,十多年前,将厂址搬迁至姚安县城,但菖河依旧是菖河蜂蜜蜜汁的源产地。据我的高中同窗周海琴讲,她们小的时候,她家有二三十窝蜜蜂, 蜂窝桶就藏在山崖间,树林边。因为水土较好, 气候好,花粉多,污染少,蜜汁多而甜,他的父亲就专门养殖蜜蜂,卖蜂蜜供她们两姊妹读大学,甚至他的父亲,还挑着篮子和蜂箱,到前场、大姚等地,到处买蜜蜂,挑回菖河放养,后来因业绩优异,成了菖河蜂蜜厂的一名员工。

菜拉鲊村和菖蒲塘村一样,也有祭水神的地方,只是地名叫法不同罢了。菜拉鲊村祭祀水神的地方,位于菜上村对面的茫茫大山中, 即南面一个叫龙箐的地方,在山凹(山的半腰上)长着一棵梨树的草坪上,那里出水, 水边有庙。每年村中的人,都要到那里祭祀山神水神,杀鸡杀羊,拿米拿菜、拿肉拿酒, 烧香叩头,祈求山神庇佑,风调雨顺,雨水好庄稼丰收,百花盛开,山花烂漫,蜂蜜丰收。原来是每家每户拿米拿肉,放在一起煮吃,后来村中每年由几家人负责,买羊买鸡, 操办全村的伙食。

菜上村 30 多户人家,菜下村 10 多户人家,均为周姓。菜上村后山叫立背嘎嘞(彝语山名,意思为有碑的山梁),再逆山而上,就到了纳苴嘎啦(彝语地名,意思是鸟吃食物的箐),再往上就到了马鞍山,翻越马鞍山,便到了云盘山。因为山高,云盘山终日有云雾缠绕,故得名。翻越云盘山长坡岭,就到了大姚县龙街镇石关村委会麻栗箐村。云盘山是姚安县和大姚县的交界地,云盘山以南为姚安县管辖,以北由大姚县管辖。云盘山西起石碓窝村,东至适中小村背后,东西横卧,森林茂密。

马鞍山村十五六户人家,位于菜上村东北面,居于深山老林,均为周姓。另外还有七八家杨姓,叫杨家村。马鞍山村和杨家村过去也是菖河蜂蜜产蜜较多的地方,蜜汁最好的地方。后因地质灾害,2003 年姚安“7.21”和“10.16”两次地震,导致水源带断裂,出水比过去小,不够供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两村几户村民,大概三五家人,举家移居至姚安县城,即草海彝村。

马鞍山村往东南是咪咪苴村。咪咪苴是一个彝语村名,咪咪是米饭的意思,苴是吃的意思,咪咪苴就是吃饭的意思,或者可以理解为盛产稻米的地方。咪咪苴往东便到了四火山, 适中道班和菖河桥进来一点。这里的村庄叫依批苴,原属菖河村委会管辖,现属适中村委会管辖,这里也产蜜较多,也是菖河蜂蜜的一个重要蜜源来源地。

菖河蜂蜜以冬蜜为最佳,澄个三五天后, 蜂蜜就可以结块,晶莹剔透。曾经有人将菖河蜜蜂拿到外地放养,也能产蜜,但产出的蜜质就大变样,大不相同,味道和颜色就相差太大了,简直和菖河蜂蜜天壤之别,就更不用说酿出的蜜会凝结成块状了。其中的奥秘,当然跟气候条件、自然环境、水质和花粉等有关。

《姚安县志》记载:“诸蜜之中,以东界适中菖河菖蒲塘村之蜜为上,割出过滤之后, 自然凝固,形成块状,坚硬不化,可用绳索捆绑,骡马驮运,不用器皿盛装,可运行百里,可保存数年不变软,不变质。明清时期, 盛极一时,以块蜜为姚邑特产,被官府垄断,两朝亦为贡品”。这种硬蜜、块蜜,在云南省乃至 全国都属罕见,因此被誉为“彝山珍品”“天下奇品”“百蜜之王”“民间珍品”,远近闻名,畅销省内外,供不应求,还销往泰国、日本等国,不仅成为姚安的一大特产, 还成为彝州土特产一张亮丽的名片,是云南省著名的名优土特产品。

菖河北有营盘山,南有豹顶山,被群山重重包围,在古代没有修公路时,森林密布, 泉水淙淙,与世隔绝。在菖河两岸,百花盛开,蜜蜂成群。等到山崖间蜂窝桶里蜂蜜成熟时,人们结伴而行,腰挎五尺大刀,赶着驴马骡,驮着菖河蜂蜜,出行于山野间。在那些野兽出没的山林间,峭壁悬崖间出行, 马铃叮当,马帮声阵阵,响彻山谷。马帮前后有三五成群的烈性山狗,前边探路和身后断后保护,用犬吠声通风报信,防老虎黑熊豹子等猛兽, 也防盗贼, 到山外换回盐巴、布匹、茶叶等,从而让这里的民族,得以世代延续下来,安静地居于世界的一隅,在属于他们的桃花源里,娶妻生子,一代又一代, 用甜甜的蜂蜜哺育后代,敷衍生息。

猜你喜欢

姚安县彝语塘村
民初《大定县志·殊语》中的彝语研究
纳苏彝语越南语亲属称谓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访大凉山悬崖村
姚安县总工会:举办主题演讲比赛
在灯塘村(外一首)
张雪梅国画作品欣赏
孙家成书法作品赏析
汉语“不”与彝语“ap”的异同
风景这边独好
——安顺旧州浪塘村掠影
一个人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