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与实践向度
2023-11-15黄嘉富
收稿日期:2023-03-3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研究”(21BKS150)
作者简介:黄嘉富(1995—),男,广东河源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意识形态。
[DOI]10.19810/j.issn.1007-4767.2023.05.006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对国内外意识形态工作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机遇挑战的洞察,蕴含理论创新、历史镜鉴与现实考量的逻辑。这一重要论述科学阐明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的战略定位、从根本任务到使命任务具体展开的实践布局、把握“立破并举”辩证统一关系的方法要领,呈现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价值论、实践论、方法论的内容结构。深入理解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应当在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基础上,以建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人才队伍为关键抓手,推进意识形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凝聚力;引领力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23)05-0048-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伟大变革,对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形成了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结晶。这一重要论述从意识形态工作价值论、实践论、方法论的哲学界域,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工作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问题,呈现逻辑严密的内容结构。深入理解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强其内容的学理阐释,对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而推进意识形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11时代是思想之母,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呼唤新的思想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理论,是对国内外意识形态工作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机遇挑战的审视。
(一)理论赓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理论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理论继承与发展的创新成果。较之于资产阶级立足于“抽象个人”的虚假意识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现实的人”为逻辑原点,提出“理论掌握群眾”的意识形态工作路径,揭示“哲学消亡”与“无产阶级革命”的辩证关系,进而指明意识形态具有“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结合的实践功能。列宁通过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俄国革命实践中强调“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意识形态”[2],确立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立场,阐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灌输”论的基本原理。
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科学把握“两个结合”,形成一系列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理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生成的直接理论来源。在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明晰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具体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的实践观与矛盾观,反对教条主义,强调“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搞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3]。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转向,邓小平同志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提出意识形态工作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展开,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此基础上,江泽民同志强调意识形态工作要“立足中国现实,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4],坚决抵制“西化”与“分化”的和平演变战略。胡锦涛同志阐述了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5]的意识形态工作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伟大变革,坚持守正创新,提出基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彰显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理论的人民性与实践性。
(二)历史镜鉴:国内外意识形态工作经验教训的总结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6]。这条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指明了思想的生成发展来源于对社会历史现实的能动反映,是从历史具体到理论抽象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中心工作与使命任务,依据不同历史方位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确定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目标、新要求;开展党内整风运动与学习教育活动,持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从革命时期延安整风运动破除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窠臼,到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廓清历史虚无主义迷雾,凸显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高度重视精神品格塑造与英雄模范引领,在伟大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中凝练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些历史经验的积累沉淀,夯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生成的历史根基。
纵览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践在前进中也遇到一些挫折,尤其是苏共垮台与苏联解体给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留下深刻的历史教训。习近平总书记总结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7]。这一论述指明了意识形态关乎国家政权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握历史主动,坚定历史自信,牢牢守住、守好意识形态阵地与思想防线,对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挑战要敢于亮剑、敢于斗争。
(三)现实考量: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机遇挑战的审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是基于意识形态工作基本形势的分析,着力于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新问题、新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坚持立破并举、激浊扬清,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弱化的问题得以解决,网络生态持续向好,从根本上、全局上扭转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工作处于具备更为坚实物质基础、更为完善制度保证的战略机遇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焕发出更加昂扬的奋斗精神、更为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8]14。这些挑战既有内生因素,也包含外部压力。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我国深层次利益结构调整与意识形态转型相互交织。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意识形态领域有所显现,一些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现象影响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增多,呈现出需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态势。外部讹诈、打压、遏制、封锁、极限施压随时升级与西方网络意识形态隐蔽传播相互共谋,意识形态冲突日益演变为制度竞争。在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一些西方社会思潮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不断加剧渗透,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因此,为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外部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通过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二、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内容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科学阐明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从“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到“五项使命任务”具体展开的实践布局,以及把握“立破并举”辩证统一关系的工作方法,同构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价值论、实践论与方法论的哲学界域。
(一)战略定位: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置于“极端重要”的战略高度,明确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9]14一方面,这个重要论述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即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物的全面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核心要义。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的战略定位具体表征为这项工作“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道路与旗帜、国家政治安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10]21一个国家政权的安全稳定既需要强大物质基础作为支撑,也需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来凝聚价值共识,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才能更好地向前推进。
具体而言,意识形态作为理论化与制度化的价值观念体系,在维系政治统治与建构社会秩序过程中发挥着“思想权力”的实践功能。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1]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意识形态对于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具有“极端重要”的反作用。在社会有机体的结构中,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分属不同领域,但两者又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质上是强调物质资料生产实践活动,其价值指向体现为通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创造更多的物质资料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本真需求,对于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归根结底”的决定性作用。意识形态对应着观念上层建筑,是对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社会交往关系的能动反映。意识形态工作的功能不仅在于为统治阶级的利益作辩护,而且在于通过满足社会成员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增进其对主流意识形态内含价值观念体系的认同。因此,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依赖于经济建设创造的物质技术基础,不能离开利益而空谈理想信念。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2]尽管经济建设从本体论意义上决定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功能发挥,但是这并不表明两者之间是决定与被决定的线性关系,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也为经济建设提供必需的思想引领与精神动力,更加凸显了通过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而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的“极端重要”作用。
(二)实践布局:从根本任务到使命任务的具体展开
在明确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战略定位的基础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还在于把握其关涉的任务及重点领域。围绕建设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与使命任务。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提出了“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这“两个巩固”对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一方面,强调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另一方面,指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应当立足于守正创新,科学把握“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进而让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始终发挥凝聚精神力量的作用。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总体保持向上向好的态势下,习近平总书记从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等五个方面提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使命任务,并且对其核心要义作了系统的诠释。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使命任务的五项内容之间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其内在价值指向在于促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同频共振。简而言之,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与使命任务,进一步明晰了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方向。
意识形态工作究其根本是做人的工作,围绕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而展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9]355。在社会有机体构成中,人的社会生产与再生产从网下到网上涉及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多个领域。具体到意识形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会议,从哲学社会科学、新闻舆论工作、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建设、网络舆论工作、文化文艺工作以及对外宣传等方面对意识形态工作作出具体部署,指明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领域。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重点领域及其具体任务作了新的论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应注重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对外宣传工作则应加快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等等。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重点领域的论述,始终贯穿着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问题意识与目标导向,是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根本任务与使命任务的具体展开,为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实践靶向。
(三)方法要领:把握“立破并举”的辩证统一关系
为了更好地落实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新任务,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客观存在的新挑战、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阐发了“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意识形态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强调,建立新文化是“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13]的斗争过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存在问题的工作方法进行归纳并强调指出,“党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立破并举、激浊扬清,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14]。可见,坚持“立”与“破”相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始终遵循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方法的论述,深刻彰显着辩证思维与系统观念,是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科学性认识与总结。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必须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9]339这一论述深刻蕴含了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所谓的“立”就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站稳无产阶级领导的政治立场,以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凝聚团结奋斗的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所谓的“破”则是通过对错误的思想舆论、错误的社会思潮展开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进而达到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根本任务。
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为复杂,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述坚持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相结合的方法,科学把握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立”与“破”的辩证关系。正面宣传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始终遵循的基本方针,要求对内弘扬主旋律,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对外则要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和展现可亲、可信、可敬的中国形象。与此同时,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前进的,有矛盾意味着就有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取得全胜。”[15]这也就是说坚持正面宣传并不意味着放弃必要的舆论斗争,而是要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在事关大是大非、政治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地展开斗争,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仗。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坚持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握好时、效、度,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等体现“立破并举”辩证关系的工作方法,阐明意识形态工作既要总结经验,又要改革创新,着重推进理念、手段、基层工作的创新,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三、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实践向度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应当在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基础上,建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人才隊伍,推进意识形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前提基础: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的战略定位不仅体现为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而且决定其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个鲜明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16]这表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从根本上而言,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性认识,是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基本原则,在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的过程中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178因而,夯实党的执政根基要在改善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过程中,牢牢掌握对社会主要矛盾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阐释力、思想引领力,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世界,进而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所彰显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既需要以“理论的彻底性”回应人的根本利益需求,也需要物质化、制度化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作为支撑。“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8]43,在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专题教育,建立健全思想理论学习教育的考核监督机制,把思想理论学习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进而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通过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引导党员、干部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同新时代伟大变革密切联系起来,把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转化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伟力。在此基础上,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党委(党组)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作为巡视、考核与监督的重要方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涉及的大是大非问题、政治原则问题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10]45,要守住红色地带这个主阵地,促使灰色地带转化为红色地带,对黑色地带敢于亮剑,始终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二)关键抓手:建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人才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8]36这指出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对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起着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作用。意识形态工作人才队伍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部门工作要强起来,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强起来,班子要强起来。”[9]18这就强调了在建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人才队伍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抓住“关键少数”,发挥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通过强化党员、干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所具备的政治素养,使其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坚定政治立场、牢记初心使命,自觉抵制腐朽堕落的思想观念,从而永葆意识形态工作人才队伍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以此带动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工作。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发展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呈现的思维方式具有积极效应,促使信息传播的媒介形态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融合为全媒体,网络空间舆论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对意识形态工作主体的提质增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人才队伍建设,应当定期对意识形态工作者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促使其掌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不断推动其与人工智能对意识形态领域技术赋能的发展态势相适应,进而提升其自身的媒介素养。培养一大批不仅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理论规律,而且了解“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17]技术运行机制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大增量。与此同时,还需要在网络空间中培育积极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的“意见领袖”“网络大V”,充分发挥其理论宣传、舆论引导的正向作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发展路向:推进意识形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指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进一步推动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由“管理”转向“治理”。从一定意义上而言,意识形态治理主要是指一定治理主体运用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制度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挑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进而凝聚价值共识的实践过程。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确立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根本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形态转化为制度形态、实践形态的时代彰显。在推进意识形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个前提,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具体制度与组织结构,更好地促进意识形态治理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与分层对接相结合。
意识形态治理制度优势效能转化的关键环节在于制度执行到位,要求具备良好的意识形态治理能力,凝聚社会价值共识,构建党委领导下意识形态协同治理格局。在意识形态治理实践过程中,应当在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基础上,不断提升新时代意识形态治理的制度执行能力。从关于意识形态治理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来看,通过制定和实施《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等具体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意识形态治理的责任划分与考核监督,在很大程度确保意识形态治理的责任落实到位,保障新时代意识形态治理制度的良序运行与有效执行。此外,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对社会利益及其交往关系的反映,因而在意识形态治理实践中应当提升思想引领、利益协调与社会整合的能力。在此过程中,着重发挥价值观念体系内科学真理性的“说服”功能,更加注重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社会现实生活予以理论观照,形成统一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实践自觉,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凝聚价值共识。通过把外在制度規范转化为内在价值秩序,整合意识形态治理的内外关系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激发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意识形态治理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6-327.
[3]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五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53.
[4]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7.
[5] 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41.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
[7]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5.
[8]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9]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10]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13]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5.
[14]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4.
[15] 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18.
[16] 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27.
[17] 習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8.
The Generative Logic and Practical Orientation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Ideological Work
HUANG Jiafu
(School of Marxism,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China)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ideological work is based on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ideological work theory. It is a summary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ideological work experiences and insights into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ideological work in the new era, containing a logic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historical reflection,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This important discourse scientifically elucidates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the extreme importance of ideological work in the new era, the practical layout from fundamental tasks to specific mission tasks, and the methodological essentials of grasping the dialectical unity relationship of "standing and breaking". It presents the content structure of the value theory, practic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ideological work in the new era. To deeply understand and implemen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ideological work, we should firmly grasp the Party's leadership over ideological work, and take building a strong talent team for ideological work in the new era as the key focus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Key words: ideological work; leadership over ideological work;cohesion; leadership
[责任编辑:倪大兵,夏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