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与高职“双创”教育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2023-11-15刘孟迪
收稿日期: 2023-02-15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与高职‘双创’教育融合发展研究”(Y202147458)
作者简介: 刘孟迪(1992—),女,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摘 要: 高职“双创”教育通过培养农村、农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通过重构高职“双创”教育教学体系及支撑体系,设置适应乡村振兴生产发展需求的教育专业结构,构建体现乡村振兴战略特色的课程体系,从而丰富“双创”教育的内涵,促进高职“双创”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双创”教育; 融合;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3)06-0057-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双创”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重要突破口,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6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强调,要加强对各种类型创新主体的培育,构建创新机制,强化高等院校、农业企业等的创新能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创新驱动发展[2]。“双创”教育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他们可以将自己所学到的技能技术和先进的思想用于农村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思想培育,从而推动乡村振兴,这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同时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经之路。
一、高职“双创”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的必然性
高职“双创”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具有发展的现实可能性。一方面,乡村的振兴离不开有志向且有能力的人才,“双创”人才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实施“双创”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掌握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创新创业意识与思维,从而为乡村地区的发展输入新鲜血液,助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和发展,这给我国乡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机遇。乡村各地独具特色的农业发展基础以及广大農民的支持等都为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巨大的后备力量支撑,与乡村发展相伴而生的诸如现代农业、乡村观光旅游、农产品网上直播销售等乡村特色产业也反过来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平台,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拓展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空间。因此,高职“双创”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是顺应现实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高校作为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是链接人才、创新及生产力的最佳场域,肩负着为乡村培养和输送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3]。高职院校是培养“三农”人才的主要基地,是国家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更新教学思想,创新教学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返乡人才。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通过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多种途径,可以进一步丰富“双创”教育的实践模式,形成具有特色的高职“双创”教育范式。然而,纵览现今各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实践过程,我们可以发现,高校“双创”教育与乡村发展需求之间的对接仍存在诸多“割裂”,需要重新“疏通”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链条,以便为乡村振兴培育更多勤思考、敢创新、勇实践、有担当的“双创”人才。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双创”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双创”教育需要厘清思路,确定“双创”教育改革的重点、融合的方向与路径,从而为乡村振兴培养出市场所需的、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因此对“双创”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从高职“双创”教育教学体系和支撑体系与乡村振兴需求的匹配度、高职专业结构与乡村振兴产业结构的对接力度、高职“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力度等三个方面出发,对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双创”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匹配程度不高:“双创”教育教学体系和支撑体系与乡村振兴需求存在错位
高职“双创”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是高职“双创”教育能够更具有活力的重要支撑。在培养高职创新创业人才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能力本位进行教学计划的开发,通过各项改革措施,推动高职“双创”教育教学体系改革,将实践教学作为高职“双创”教育的教学特色。
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力度来看,很多学校受固有的育人观念影响,虽然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创新创业类课程都流于形式,通识类的创新创业专业课程与农村及农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并且教学体系的设计也缺乏针对性[4]。除此之外,从支撑体系上来看,制度建设与各部门的分工协作体系也相对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重十分有限,且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把控与考核标准也缺乏规范性,在制度上缺乏“双创”教育实践活动的标准规定,这使得“双创”教育的质量难以保障,更遑论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承担“双创”教育教学工作的师资主要来自各个专业的骨干教师、就业创业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辅导员队伍等,在能力结构、创新创业经历以及实践经历上都有待提升。而真正高水平的创业导师不仅仅要具备创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能力、创业项目实务的开发能力,还要具备对市场的把控能力以及带领团队进行项目开发、项目运营等的能力[5]。高水平创业师资的匮乏使得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难以提高。
(二)对接力度不深:乡村产业结构与“双创”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缺乏协调性
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协调,这是职业教育领域产教融合的应有之义。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办学定位决定了它必须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立足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从而主动适应产业升级需求。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乡村的产业结构以及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应该以乡村产业的实际发展需求为中心,使得学校专业设置与实际的产业需求密切对接,通过各个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为乡村振兴培养所需的创业人才,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资源帮扶和智力支持。
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点,专业的设置连接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但实际上,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发展之间的互动性和协调性缺乏,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对农村产业发展需求的实际调研,而是聚焦于一些传统的涉农类专业如种植业、养殖业等,这些都无法满足乡村振兴背景下现代化的农业发展需求。并且,很多高职院校在涉农类专业、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都十分欠缺[6]。高职院校如果无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找到落脚点,专业建设就缺乏动力支撑和目标引领,高职学生也就无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作用。此外,自高职百万扩招工作开展以来,农民工群体成为高职社会扩招的重要生源之一[7]。他们希望通过再学习扩充自身的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也有一部分生源希望借此来学习技能,从而回到农村去,成为新时代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贡献自身的力量。这就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提出了新的挑战:既要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又要立足于产业发展需求,更要服务于乡村地区村民的发展需求。
(三)支持力度不强:课程体系建设难以推动乡村振兴
高职“双创”教育以“育人”为首要目标,其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发掘出自身的创新潜能,培养其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各高职院校主要做法是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创业基础、SYB(创办你自己的公司)以及企业管理”等与创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并开设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的创业通识类课程;以校内教学为主要支撑,辅之以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孵化基地创业项目等,这样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对乡村振兴战略缺乏支持力度。当前,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都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创新创业课通常以选修课或者通识课的形式呈现,以大班授课或者讲座的形式展开。相关调研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高职学生认为学校所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对其创业、就业并无实际作用[8]。并且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度不够,通常都是所有专业开设同样的创新创业课程,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创业教育的创新观察》显示,高校开设的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所占比例很少,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双创”教育与普通的专业教育相脱节。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在“双创”课程的教材选择上也没有特定的标准,教材内容新颖度和契合度不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很难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理论层面的指导和支撑[9]。
三、乡村振兴战略与高职“双创”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
为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对新型职业农民以及农业领域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双创”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应该抓住机遇,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出发,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探寻改革:创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职“双创”教育教学及支撑体系
“双创”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实用主义、目标导向的教育,需要的是一种不同于专业教育的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支撑体系。只有从乡村振兴的實际需求出发,高职“双创”教育的开展才能有明确的方向和不竭的动力,才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更多懂技术、有情怀的“三农”创新创业人才。
要树立全新的“双创”人才教育理念。乡村振兴战略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乡村的发展也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与以往不同的需求,技术精湛、了解农村、具备跨学科知识以及创新思维的“三农”领域创新创业人才成为乡村振兴急需的动力支撑。因此,应该树立全新的“双创”人才教育理念,明确服务乡村的办学宗旨,针对乡村发展需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对高职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制定明确的培养方案和考核标准,并且在考核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量,使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支撑、能落地。
要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积极拓展“双创”教育教学平台。与其他专业学科相比,“双创”教育是一门更加具有综合性的新型学科,对教师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更高。据此,可以从“引”和“育”两方面着手,对“双创”教育师资队伍进行优化。一方面,可以积极吸纳和引进行业、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创”人才,或者聘请企业内具有相应资质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等到校授课;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培育内部师资力量,鼓励校内专业教师下企业、下乡村进行实践,让教师在实践中获取经验,在服务地方、服务企业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强的能力。此外,高职“双创”教育的开展不能仅限于校园内,要积极拓展教学实践平台,拓展学生的参与渠道,让学生走入社会实践、走进乡村。一方面,可以在校内建设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或创业孵化园,涉农类高校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开辟的种植自留地上进行种植、养护和销售,让学生获得创业初体验,培养其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锻炼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暑期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入乡村,了解乡村发展需求,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于乡村。
(二)产教融合:优化与乡村振兴生产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职“双创”教育专业结构
高职院校在开展“双创”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始终铭记培养的是要服务乡村、热爱乡村、振兴乡村的创新创业人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该始终保持与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相对应,致力于解决乡村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同时能够带动乡村实现发展上的新突破。
要聚焦乡村产业升级和振兴,优化专业结构。高职院校尤其是涉农类高职院校,要对涉农类专业群进行整体优化,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这既顺应了农业现代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同时也是进一步深化农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更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一方面,要主动把握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的特点,仔细梳理和掌握与国家以及地方产业发展相关的制度及政策,明确区域农业产业的发展定位和乡村创新创业基本情况,为专业结构的优化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提供基本依据,立足农业产业链和供应链,以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为重要突破口,对高职扩招专业群结构进行优化,从而提高专业群与乡村产业发展的适配度。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多开展社会调研,充分了解产业发展需求,运用技术手段了解新型职业农民的不同特征,瞄准新型职业农民的内在发展诉求,从而分门别类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10]。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可以从校地合作的角度出发,进一步规范教师科研活动以及教师和学生的社会服务工作,鼓励师生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工作及乡村振兴相结合,从而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创新突破:构建体现乡村振兴战略特色的高职“双创”教育课程体系
要提高高职“双创”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的程度,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以往传统的创新创业课程大都流于形式,很难真正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更遑论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据此,高职院校应当摆正态度,从根源上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性的重构,以课程内容的创新突破来使“双创”教育具有扎实的内容基础,从而构建更加完善的“双创”人才培养体系。
要扎实研究“双创”课程,丰富“双创”教育的授课形式。“双创”课程的开发,应该聚焦于乡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走入乡村,在实践中对乡村发展进行仔细、全面的研究,全方位掌握并提炼出乡村发展对“双创”人才在专业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其他知识储备上的要求。在课程内容上,结合当地特色的优势产业类型和对相关领域人才的需求,将相关专业纳入学校“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并且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同时要关注学生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实际情况,对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创新,授课过程中多运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对创业情境有所感知,同时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比重。在课程评价方面,改变以往传统的采用纸笔测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多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关注学生在实际的创业模拟实践以及创业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将质性评价更多地融入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同等地位且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教育类型,理应为乡村振兴作出应有的担当。高职“双创”教育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有利于发挥乡村振兴战略对高职“双创”教育的引领作用,创新“双创”教育的实践模式,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发挥高职“双创”教育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22-10-25)[2023-02-13].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
ntent_5721685.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J]. 上海农村经济,2021(5):4-11.
[3] 邓白君. 服务乡村视域下高校双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 中国果树,2022(6):110-111.
[4] 于晓燕,史严梅,李峰.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 教师,2022(11):93-95.
[5] 刘丽霞,吴国峰. 双创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多维思考[J]. 商业经济研究,2017(23):176-178.
[6] 林夕宝,余景波,周鹏.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探讨[J].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9(3):19-24.
[7] 黄玉春. 高职扩招100万社会群体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2020(6):57-61.
[8] 李悦,王振伟.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机制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19(6):52-55.
[9] 由建勋.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困境及突圍路径选择[J]. 当代职业教育,2018(1):69-73.
[10] 张恩广,谢丽娜,王开香. 专创融合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高职学历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22(13):70-75.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U Mengdi
(Ningbo City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Ningbo 315100, China)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promotes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y cultivating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required for rural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y reconstructing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supporting system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etting up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tructure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rural vitalization and p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at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connot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is enriched, and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promoted.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integration; path
(责任编辑:姜聪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