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元视域下数学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

2023-11-15梁淑颖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

梁淑颖

[摘 要]单元视域下设计和实施作业,应突出内容的结构化和整体化,避免机械重复。文章以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单元作业为例,在整合单元作业目标的基础上,从巧妙设置“问题串”、借助说理、比较辨析、构建体系4个方面设计和实施单元作业,从而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丰富学生的学习感受,塑造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单元视域;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23-0030-04

目前,单元视域下的单元作业已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其独特价值在于: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打破课时局限,整体设计课程内容与作业,突出结构化、整体化知识;另一方面,单元作业结构更加合理,单元作业内容更具有思维含量,能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更有利于教师统计作业的数量、种类和难度,避免作业的低水平机械重复。下面以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单元为例,重点介绍该单元作业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一、以单元为基础,梳理例题,拟定本单元的作业目标

单元作业目标是对学习内容的落实和从宏观层面进行整体规划,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单元视域下,教师要先弄清单元的位置、例题之间的联系、学生学习的起点,再拟定作业目标。

“小数除法”被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这个阶段的学生已学习了整数的加、减、乘、除和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这些都是后续学习分数、百分数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单元在教材中共有10道例题,主要围绕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进一步研究和问题解决循序渐进地安排学习任务。教学时,教师可借助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思维过程和探究过程,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笔者结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建议,将10道例题按实际情况合并成9个課时进行教学,对应9个作业目标,再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及思维水平补充2个综合练习,具体编排见表1。

上表从宏观的角度构建了本单元的例题与作业之间的整体联系,从上往下呈现了各例题的学习要求,为后续设计与实施单元作业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以素养为导向,整合改编,提升作业的思维品质

单元视域下的作业设计需以发展学生素养为导向,从知识的内部逻辑结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教材为依据,提升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同时,通过作业的融合和改编,发挥单元作业的最大功能。

1.巧设“问题串”,挖掘知识内涵

“小数除法”的教学应侧重于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的理解,而常规的作业往往只关注计算结果。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中出现的特殊算式,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究,使学生在层层递进的问题中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跨越思维障碍,充分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解题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从而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为此,笔者在教学例1后设计了如下两道作业。

【作业1】

(1)下面哪些算式的商小于1?在括号里画“√”。

7.02÷70(     )              32.5÷25(     )

35÷17(     )                 0.59÷18(     )

(2)从上面4道算式中任选1道,写出你判断其商小于1的理由。

我选择(               )这道算式进行说明。我判断其商小于1的理由是(                                          )。

(3)想一想,什么情况下除法算式的商比1小?你能举例说明吗?(写出1道算式即可)

该题改编自教材第27页练习六的第9题。原题只有简单的一个问题(1),旨在优化计算策略,让学生通过估算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改编后的“作业1”以问题串的形式出现,通过判断、选择、说理、归纳四个步骤,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完善对商小于1的原因的理解。

【作业2】

(1)估一估:4.2÷0.25的商大约是(     )。列竖式,精确计算4.2÷0.25。

(2)想一想:除了笔算,还可以怎样算?你能简单写出过程吗?

(3)比一比:口算4.2×4=(     ),与4.2÷0.25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4)计算下面各题。

6.8÷0.5               2.1÷0.2               1.9÷0.1

6.8×2                  2.1×5                  1.9×10

面对这道题,学生需要打破“只有笔算才能得出准确的商”的思维定式。在“问题串”的引领下,学生通过估、算、想、悟获得精确值,并尝试将该方法用于解决本单元中的其他问题。

2.借助说理,彰显思考过程

“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是重要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教师应提取单元中的核心问题,在作业设计中进行二次加工,驱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进行理性思辨,彰显思考过程。为此,笔者在教学例7、例8后设计了如下作业。

【作业3】

(1)图1是一道两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竖式计算题,最后得到的商应该是(      )。

(2)图2这道竖式计算中,商是7.14·5·。竖式中的A=(       )。

题(1)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评价建议与评价样例”中的一道填空题,而题(2)则是改编自教材的例8。改编后的题(1)关闭了学生擅长的计算通道,驱使他们重新审视竖式,引导学生在计算中发现“每次除后的余数总是有规律的重复出现,可能永远也除不完”,从而判断商从某一位小数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就会重复出现。题(2)是要从给出的商倒推出余数是多少,考查学生对“循环小数的成因”是否真正理解。观察、思考、反馈、对比是这道题目的主要功能所在。待学生完成“作业3”后,笔者利用早读时间安排了一个“微交流”环节。

【微交流】

尝试用最精炼、简洁的语言,在四人小组内把下面的问题说清楚。

问题1:在作业3的竖式中,你看出了什么?

问题2:你是怎样想出答案的?

利用 “微交流”引导学生观察竖式,学生就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尝试将自己的思维过程用精炼的数学语言表述出来。在沟通与分享中,学生逐步学会倾听、沟通与思考;在相互倾听中,学生拥有了一个完善与提升自己思想、构建新知识体系的平台。

3.比较辨析,发展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中有一种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变与不变思想”。“变与不变思想”是指在事物变化中找寻不变的规律。笔者在“小数除法”单元作业的素材选择、问题结构、逻辑关系中增加了需要“辨析”的题目。例如,在教学例4后,笔者布置了如下作业。

【作业4】

图3是两位同学计算7.65÷0.85的笔算过程,谁做错了?尝试分析做错的原因。

该题改编自课本例4。“作业4”以例题为载体,借助作业呈现上课时的情境,不但重现本节课的重难点,还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指向对算理与算法的理解与运用。学生在探究算法的同时,再次体会转化思想,在辨析、说理的过程中独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又如,在教学例10后,笔者设计了如下作业。

【作业5】

(1)妈妈用一根长6.8 m的丝带包装礼盒,每包装1个礼盒要用1.5 m丝带。这根丝带可以包装多少个礼盒?

图4是小明列的竖式,请仔细观察并回答:这个竖式中,余数“8”表示余( )m;这根丝带可以包装( )个礼盒。

(2)妈妈要将6.8 kg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子最多可装1.5 kg。需要准备几个瓶子?

图5是小华列的竖式,请观察并回答:这个竖式中,余数“8”表示余( )kg;需要准备( )个瓶子。

(3)以上两题其实都是计算6.8÷1.5,为什么最后的结果却不一样?

题(1)(2)中的数据和计算方法相同,但情境不同,导致结果就不同。学生在对比辨析后,结合具体的情境能体会到“根据需要对商进行灵活处理”的具体含义。经历这样的辨析后,学生对本知识点会掌握得更透彻,更能灵活处理问题。

4.构建体系,促进深度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单元视域下进行作业设计和实施时,教师要紧扣本单元例题之后的习题,对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提炼,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例如,例1~例5主要集中学习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例6~例10主要集中在“商”与实际应用的研究上。这样的素材适合学生在阅读、对比、思辨中总结与优化知识网络,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完例1~例5后,笔者设计了如下作业。

【作业6】

先阅读教材第24页~31页,再结合竖式、文字等方式,举例说明以下问题:

(1)计算小数除法时,什么情况下被除数需要“添0”或“补0”?

(2)在计算小数除法时,商的某一位在什么情况下是要“商0”的呢?

以阅读教材为前提,设计需要对比归纳、举例说明的作业,为学生搭建了知识间的桥梁,又帮助学生优化了学习方法。

又如,在教学“例9”后,笔者根据教材第38页“你知道吗?”设计了如下作业。

【作业7】

阅读教材第38页“你知道吗?”(什么是“数字黑洞”?)后,说说哪些内容你看懂了,请举例说明。

学生通过询问、查阅资料等方式,结合阅读谈感想,感受智慧数学之美,体会数学与科学、人文、生命的联系。

三、有效融合、灵活实施,突显单元作业的整体效果

数学作业一般安排学生在课后完成,但评价时不应仅停留在“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或“唯一答案”上。整体视域下的单元作业应发挥它的多方面功能,借助作业融合课内、课外的学习,使作业既能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又能为课堂交流提供丰厚素材。

1.有效前置,融合课前作业与课中实施

“认识循环小数”属于概念教学,而教材在例7安排了计算实例,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计算初步感受余数与商之间的联系。一方面,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学生熟悉的“循环现象”;另一方面,當商是“循环小数”时,由于除不尽,在课堂上计算就需要花较多的时间。为此,笔者在课前发布了与例7对应的课前导学作业。

【作业8】

(1)寻找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如,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这是一种循环现象。又如,每一年的季节都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变换,这也是一种循环现象。再如,每一周从星期日到星期六,过完一周后再按相同的顺序过下一周,这还是一种循环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循环现象,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

(2)超市有两种牛奶在促销。 A牛奶:2盒共9元。B牛奶:3盒共13元。哪种牛奶较便宜呢?为什么?

(3)尝试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8÷18                         78.6÷11

實践证明,把单纯的计算作为作业前置到课前,在课中以前置的计算作业为基础开展教学,学生就会有更多时间去分享、交流自己的想法。在观察、交流、对比两道算式的异同点后,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产生循环小数的原因。如还有空余的时间,教师可以补充小数的分类知识,使学生对循环小数的概念有整体的认识与理解。

2.灵活实施,均衡作业预设与实际生成

单元作业常以单元的整体目标为导向,实施时就难免会出现作业的预设与实际生成有差距。这时教师不妨让学生先“错一错”,再通过访谈、交流等方式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有的放矢地进行多种形式的评讲,这也是作业实施的一种新方式。

例如,笔者对“作业2”的预设是想通过估、算、想、悟,引导学生打破“只有笔算才能得出准确的商”的思维定式,让学生知道还能根据数据的特点简便计算后获得精确值,并类推至其他算式。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有的学生有意识却不知如何表达,如出现“4.2÷0.25=1÷0.25=4.2×4=16.8”这样的错误;有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但找不到其中的规律,如写出“(4.2×5)÷(0.25×5)=21÷1.25=16.8”;有的学生不知从何入手,仅回答“可以转化数字后进行计算”或“可以估算”等。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对通过笔算得出精确值的思维根深蒂固。如何使学生知道可以根据数据特点优化计算过程?能否以“作业2”为例,顺势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为此,笔者利用课堂上的10分钟设计了如下作业评讲。

【作业评讲】

师(出示算式:0.5×2,0.25×4,0.1×10):你能快速口算出结果吗?你发现了什么?

生(齐):这些算式的结果都是1。

师:同学们在完成“作业2”的题(1)(2)(3)后,得出4.2÷0.25和4.2×4的结果都是16.8。(板书:4.2÷0.25=4.2×4)。

师(出示“作业2”的第4题):6.8÷0.5,6.8×2;2.1÷0.2,2.1×5;1.9÷0.1,1.9×10。先观察,再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1:我发现每组的两道算式结果相同。

生2:我发现每组算式中,后面两个数乘起来都是1。

生3:比较每组中的两道算式,我更喜欢计算乘法,因为只需口算就可以得出结果。

师:生3说得真好!可是明明是在做除法,怎么能变成做乘法呢?会不会其中的一些过程省略了?根据下面的提示接着往下写,尝试还原整个思考过程。

出示:4.2÷0.25=(4.2 ○    )÷(0.25×4)=(4.2 ○      )÷    =4.2○    。(通过这个“脚手架”,学生快速找到了其中的联系)

师(总结):解决计算问题时,应根据数据特点,利用商不变规律灵活选择适当的方法。

一个简单的数学作业,却成为学生丰富的学习和交流的素材。短短的10分钟里,学生不仅有话可说,并且在互相分享和倾听中逐步发现了规律,从而改进与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如此,发挥出单元作业的最大功能。

综上所述,单元视域下整体设计与实施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能从横向和纵向上整体把握单元例题与例题的关系,有助于教师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启迪教师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寻找学生需要什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提升思维品质;有助于丰富作业内容与完成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参 考 文 献 ]

[1] 史宁中,曹一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月芬.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3]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责编 李琪琦)

猜你喜欢

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
基于学科能力导向的“酸和碱”单元作业设计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Pro/E设计机械零件》学习情境设计与实施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微课设计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