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保险教育如何与保险业在爱恨交织中携手共进
2023-11-15郭振华季添一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
郭振华 季添一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
一个行业的发展往往与该领域的大学教育存在很大的关联,与大学专业教育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同样,保险行业的发展与大学保险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双方的相互促进关系并非一帆风顺,似乎是充满相互期待和“爱恨交织”的。例如,保险业界有抱怨说,保险理论无法解释和支撑保险业的顺利发展(李良温,2015);也有专家说,大学学历教育体系难以满足保险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甚至有专家说,保险行业未必需要真正的保险科班毕业生,因为在不少国家是没有保险本科教育的;相应地,保险学界则有人抱怨说,保险销售搞得像传销,保险业自身存在的形象问题危及大学中保险专业的地位。事实上,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行业人士,对于保险教育与保险行业的期待与担忧,都在不断地演绎着一个共同的信念:保险教育和保险行业应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本文回顾国外大学保险教育和国内大学保险教育的历史,分析当下大学保险教育的现状,从教师对保险业的理解,到学生的恐惧与期待,再到行业人士的期望,从不同视角审视这一复杂议题,以期找到一些解决方案,推动保险教育与保险行业在共进中协调发展。
一、国外大学保险教育回顾和简介
本文以美国和德国的大学保险教育为例,回顾国外大学保险教育的发展,分析当下大学保险教育现状。从公开资料来看,沃顿商学院是全球大学保险教育的起源,下文先回顾沃顿商学院的保险教育历史和现状,然后分析美国大学保险教育现状和德国大学保险教育现状。
(一)沃顿商学院——大学保险教育的起源
沃顿商学院的保险教育可以追溯到1904年,当时的学生所罗门·斯蒂芬·侯布纳刚刚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主题是美国海运保险史。侯布纳毕业后留校任教,很快就在沃顿商学院首次开设了“保险经济学”这门保险理论基础课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侯布纳逐渐晋升为运输系的保险与商业教授,他的教学和研究方法独树一帜,并不满足于在象牙塔内独自研究和传授保险理论知识,而是积极地与保险业界合作,邀请大量的业界高管和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专业人士前来授课、开讲座。侯布纳教授在此过程中不断学习和研究,陆续编写并出版了多本与保险相关的著作或教材,如《保险学》《人寿保险》《财产保险》《海上保险》《再保险》和《人寿保险与投资》等,这些著作初步建立了保险高等教育的知识体系,为保险业界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在此基础上,侯布纳教授于1913年在沃顿商学院创立了保险学系,这可能是世界上首个保险学系,被称为大学保险教育的起源。
不过,尽管沃顿商学院最早创办了保险学系,但从其官网公布的信息看,在目前开设的19个本科专业、21个MBA专业和9个博士项目中,已经几乎没有专门的保险专业或保险项目。在19个本科专业中,只有一个被称为经济与公共政策(Business Economics and Public Policy)的本科专业中开设了与保险相关的课程,包括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风险分析与环境管理(Risk Analysi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和精算学基础(Fundamental of Actuarial Science)。在21 个MBA 项目目录中,有一个是保险与风险管理(Insurance&Risk Management),但官网只给出19 个MBA 项目的具体介绍,并未给出“Insurance & Risk Management”的具体介绍,估计是已经停止招生多年。博士项目中应该还会招收零星的保险研究方向的博士。
(二)美国大学保险教育现状
除沃顿商学院外,美国大致有十余所开办保险教育的高校(谢志刚,2020)。以位于纽约的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为例,该校在2020年初将原来的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更名,升级为以原美国保险巨头AIG董事长格林伯格先生的名字冠名的“莫里斯·格林伯格风险管理、保险与精算学院(Maurice R.Greenberg School of Risk Management,Insurance and Actuarial Science)”。在该学院中,各层次的保险教育项目都有开设。在学士学位层面,开设名为“风险管理与保险”的本科专业,该专业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强调量化训练(Quantitative Risk and Insurance Track);另一个是将三门非寿险专业课程与财产与责任险承保师(Chartered Property Casualty Underwriter,CPCU)考试课程挂钩,实行学分抵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完成本科学业的同时,获得专业资格认证,增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在研究生层面,该学院开设风险管理和保险学硕士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学生学习先进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技术,掌握精算学和保险学理论的最新发展,了解全球保险市场的动态和趋势,还可以获得专业资格认证的机会,比如注册风险分析师(Certified Risk Analyst)和注册精算师(Certified Actuarial Analyst)。
其他开设保险类本科教育的高校有:第一,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威斯康辛商学院(Wisconsin School of Business)中,设有本科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专业,主要就业方向是保险公司、保险经纪机构、再保险公司等,就业职位包括风险分析师、风险管理经理、核保师、风险咨询师、保险经纪人、再保险核保师、保险产品经理和信用风险分析师,其官网提到该校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为69282美元。第二,在伊利诺伊州立大学(Illinois State University)中,设有Katie 保险与金融服务学院(Katie School of Insurance and Financial Services),该学院设有“保险与风险管理”和“精算科学”的本科项目。第三,在弗吉尼亚联邦大学(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中,设有金融学本科(风险管理与保险方向)、金融科技本科(精算学方向)以及精算学辅修学位(Minor in Actuarial Science)、风险管理与保险辅修学位(Minor in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第四,在特洛伊大学(Troy University),设有管理科学本科专业(风险管理与保险方向),该专业课程设置与CPCU 等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课程包括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Principles of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人寿与健康保险(Life and Health Insurance)、财产和意外保险(Property and Casualty Insurance)、保险经营(Insurance Operations)等。
此外,其他高校开设的风险管理与保险硕士项目还有哥伦比亚大学的企业风险管理硕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商学院的企业风险管理硕士、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商学院的风险管理与保险硕士、天普大学商学院的风险管理与保险硕士、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风险管理与保险MBA等。
(三)德国大学保险教育现状
德国保险业较为发达,有慕尼黑再保险、安联保险等知名保险集团,在高等教育中也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广泛的保险教育机会。德国的高校主要分为综合性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和艺术、电影及音乐学院三类,前两类中的部分高校设有保险类专业。
在综合性大学中,汉堡大学和柏林洪堡大学设有保险专业,并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保险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风险理论、保险需求与契约理论、保险企业管理、公司风险管理、保险经济学、保险学、保险企业资产负债管理、保险企业财务管理等。不过,这些综合性大学并不开设以保险产品介绍为重点的课程。而在应用科学大学中,像科隆大学的保险系则注重保险产品类课程的教学,通过深入探讨主要保险产品,并辅之以大量的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实践导向的大学保险教育,为学生直接进入保险行业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我国大学保险教育:专业设置与招生
(一)我国大学保险教育简史
在我国,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为中央财经大学)于1980年9月率先开设国际保险本科班,拉开了新中国大学保险教育的序幕。此后,辽宁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和四川财经学院(现为西南财经大学)等院校于1983年开设了保险专业,进一步推进中国保险教育的发展。1985年起,陆续有十余所高校恢复或开设保险专业。1995 年《保险法》的出台,为保险教育注入了生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重点综合大学开始陆续开设保险专业。此后,又有大量高校陆续开设了保险专业。
我国高校开设精算学本科专业大致是从1988年开始的。1992年,南开大学设立了北美精算师(SOA)考试中心。1994 年,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设立了英国精算师(IFA)考试中心。1998 年,西南财经大学设立了日本精算师(IAJ)考试中心。不过,从1988 年到2015年,各高校的精算人才培养项目都是以精算方向命名的。自2016年起,教育部陆续批准了约15所高校设置精算学本科专业,最早的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最近的可能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目前,在高校中存在精算方向和精算学专业两种设置模式。
2011 年初,教育部批准设立全国保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保险专硕培养起步。之后,很多高校开设了保险专业硕士教育项目,与保险学术硕士教育一道培养高级保险人才。近年来,职业化导向的保险专硕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学术研究导向的保险学术硕士的招生人数逐年减少,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逐渐交给博士项目进行。
根据郝演苏(2018)的研究数据,截至2017年,我国开设保险专业的高校从1999年的27所增加到2017年底的133所,62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具有保险学研究生和保险专业硕士培养资格;31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具有保险学博士或保险方向博士培养资格;39所培养单位设立保险方向博士后工作站。我国大学保险教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多层次培养体系。
▶表1 开设保险类专业的大学
(二)我国大学保险教育目前概况
目前,开设保险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大致可分为五类:综合性大学、财经类大学、医科类大学、其他大学(如理工类等)和职业学院及专业学校(专科生为主),如表1所示。
高等院校开设的保险类专业主要有保险学专业、精算学专业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少量的),此外还开设有保险学(精算方向)、保险学(精算实验班)、保险学(健康保险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精算与风险管理方向)、金融学(保险与精算实验班)等方向班或实验班,这些专业、方向班或实验班所在的学院包括保险学院、经济学院、金融学院、财政金融学院、商学院、统计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医药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安全工程学院等,如表2所示。
根据《中国保险年鉴》公布的数据,2021年,全国开设保险类专业的院校约120所,在校生共计37086 名,其中,博士生356 名,硕士生3576 名,本科生28384 名,大专生4770名,如表3所示。近年来,在校保险类研究生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校保险类大专生的规模接近腰斩,在校保险类本科生数量和在校保险类博士生数量均有小幅增长。
笔者发现,在《中国保险年鉴》的统计数据中,含有少量非保险类专业,如金融学、金融工程、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等,将部分高校非保险专业的数据统计其中。经过查阅相关高校和学院网站核实后,笔者剔除了这些非保险类专业(如金融学、金融工程、健康服务与管理等)的招生人数,同时剔除了实际并未开设保险类专业的11所学校。
剔除无效数据后,如表4所示,全国接近真实的开设保险类专业的高校有109所,接近真实的在校保险类专业学生总数约26930人,其中,在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大专生人数分别为251、3057、20620和3011人。
将在校生折算成单年级人数,可以反映高校每年的保险类专业招生人数。如表5所示,实际的单年级在校保险类学生总数(或年度招生总数)约7750人,其中,单年级在校保险类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大专生人数(或年度招生人数)分别约为63、1528、5155和1004人。
总体而言,与其他专业相比,保险类专业(主要指保险学专业、精算学专业及保险类方向班或实验班)年度毕业人数约为7750人,在本科专业目录(本科专业目录包含93个专业类、792 种专业)中属于小专业,年度毕业人数低于各专业平均水平(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约为1158万人,本科专业目录共包含792种专业,虽然并不精确,但大致可以推算出,每个专业的各层次人才年度毕业人数均值大致在1.5万人左右)。
三、我国大学保险教育:学生培养与就业
从生源质量看,保险类专业的生源质量低于金融学等相对热门的专业,但高于行政管理、新闻学、汉语言、会展管理等相对冷门的专业。在保险类专业内部,精算学专业或精算方向的第一志愿率较高,生源比保险学专业要好很多。
从在校生对保险专业的态度看,不少保险类专业本科生对保险行业心存疑虑,经常会有如下担心:“我害怕卖保险,学保险就得卖保险吗?”“学了精算方向还需要去卖保险吗?”由于不少保险类硕士生本科读的是保险专业,考研究生时又选择了保险专业,导致硕士生群体对保险学专业的认同度比本科生群体要高一些,但在就业时,保险硕士生们往往优先选择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科技公司等收入更高的公司和岗位,保险行业和保险类岗位并非保险硕士们的优先就业方向。
从师资状况来看,根据《中国保险年鉴》的数据,全国109 所开设保险类专业的高校教师人数共计1257名,其中,教授271名,副教授519 名,讲师467 名,结合表4 中的学生总人数26930,全国保险类专业的师生比约为1∶21,教师们的负担较大,不仅需要完成本科、硕士、博士的教学、培养和相关行政事务,还需要完成科研考核和各种教学科研评估准备工作。
从大学保险教育的承载能力来看,虽然保险类专业属于“小专业”,但由于保险业的运行非常复杂,导致保险教育本身涉及的专业内容很庞大,例如,保险业运行至少涉及保险经济学、保险相关法律、保险财务会计、保险精算、保险监管政策、保险营销等领域,每个领域至少又可以拆分出若干门课程,这个庞大的内容体系远远超过了大学教师们或者大学学历教育的承载量。再考虑到科技变革对保险行业的影响以及经济和行业发生的诸多变化等,如何使大学课程体系跟上时代步伐,在教材和课程内容上与时俱进或紧跟行业现实,对大学保险教育形成了巨大挑战。
从就业状况来看,首先,保险类学生在保险业就业的并不多,可能在30%左右,原因有两点:一是保险类学生对保险业的认同度不高,甚至有一定的负面看法;二是保险类学生就业时最看重的还是收入水平,而保险业为应届毕业生提供的收入水平与其他金融行业(如证券、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其次,保险类本科生直接就业的越来越少,考研的越来越多,考公的也越来越多。而且,由于研究生录取率比较低,很多学生第一次考研失败后,往往会选择“二战”甚至“三战”,导致“考研钉子户”越来越多,降低了就业率。
四、大学保险教育与保险行业的爱恨交织
(一)大学教师和学生对保险业的看法
从大学教师对保险业的态度来看,保险系教师对保险业可谓爱恨交织。一方面,大学教师们深知,没有保险业就不会有保险学专业和保险系,希望保险业能够做强而不仅仅是做大,希望行业人均收入提高,增加保险业的吸引力和地位,进而提升保险专业的吸引力和地位;另一方面,当下保险业存在的“销售人员多、到处求人买保险,保险销售人员人均收入却很低”等现象给人感觉保险业档次较低,不少保险系教师期望保险业能够改进销售模式,提升行业形象。
大学在校生则在恐惧与期待之间徘徊。从高中升入大学时对未来满怀期待,到入学后却发现高中和大学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他们有大量的决策(如是否考研、是否实习、去哪里实习、去哪里就业、去什么行业就业、去什么公司就业、选择什么岗位就业、现在该认真学习哪门课程等)需要自己决定,这让之前一直靠中考和高考指引人生方向的学生倍感迷茫。而学保险似乎是一条“不归路”,他们害怕毕业后必须从事保险销售,因为销售保险似乎与他们的性格和兴趣背道而驰,感觉还有些“掉价”和恐惧。课堂上,他们感到新知识难以驾驭,课后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巩固知识的手段,更别提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了。然而,他们仍怀抱着期待,希望通过考研、考公等途径,能够以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他们期待学校能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为未来做好准备。
(二)行业人士对保险教育的理解和期待
行业人士的理解和期待更为直接。第一,他们期望大学保险理论研究能够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能够为行业实践提供解决方案;第二,他们期望大学保险教育能够紧跟行业的步伐,紧密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第三,他们要求学生具备快速上手的工作能力,能够很快进入工作角色,迅速为公司创造价值,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中不仅能够熟练掌握保险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当前的大学教育能否满足保险行业的期待
事实上,从大学保险教育对行业发展的理论支持来看,现有保险理论体系对保险业实践的指导作用比较有限。原因有两点,第一,大学教师对保险业的理解比较有限,现有教科书和学术研究成果无法很好地解释不断发展变化的保险市场;第二,现行的大学教师考核制度要求老师们尽快出论文等成果,而最快捷的论文生产方式就是基于现有数据做实证研究,但实证研究受限于数据资源,能够研究的问题非常有限,这导致保险学术研究对真实保险市场的关注度不足,对重大现实问题建模进行理论研究的很少,成体系性的研究更少,无法系统回答、解释和协助行业解决重大问题。
人保寿险原总裁李良温(2015)提到:“似是而非的理论影响了人寿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人保财险原副总裁王和(2021)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在中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有许多让人困惑、不解、迷茫甚至混乱的问题,而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业界的人忙于‘生计’,无暇顾及,而学界似乎也忙,顾不上这些没有太大实用价值的事,于是,行业就不得不‘集体’在困顿中沉浮并挣扎,总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并不断地‘付学费’,而且是‘反复支付’,因此,行业急需用理论指导实践,避免盲目性。”不仅理论研究对行业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等学生培养体系也不容易跟上时代步伐。在以显性科研指标为主的考核指挥棒指引下,大学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往往难以保证,很难沉下心来深入研究保险市场,因而无法及时调整、升级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难以出版反映现实并指导实践的大学保险系列教材。
五、大学保险教育如何与保险行业携手共进
保险行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保险教育界同样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而双方的问题似乎有某种共性。解决保险行业的问题显然能够为解决保险教育界的问题提供帮助,而解决保险教育界的问题也能够为保险行业发展提供帮助。为此,笔者呼吁双方增进相互理解,推动保险教育与保险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携手共进,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鉴于当前“象牙塔式科研”的成果难以为行业发展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而目前各类科研基金资助评判标准和大学科研为主的考核机制很难将科研力量引导到行业重大问题或行业真问题上,难以促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跟上甚至指引行业发展的步伐。为此,笔者建议:第一,通过政府引导、行业和企业支持、个人捐赠或参与等方式,建立“保险专题教育发展研究基金”,由“保险专题教育发展研究基金”确定需要深入研究的行业重大问题目录;第二,根据行业重大问题目录,用“保险专题教育发展研究基金”选择性资助有理想、有实力、有基础付诸实施的高校教师团队或产学研团队,持续引导其对行业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笔者相信,坚持十年或更长时间后,就能够培养出一批真正有研究功底并高度关注行业现实问题的专业教师,就能够产出针对行业重大问题的体系性研究成果,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保险理论,为行业发展构建理论基础,真正实现实践上升为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并不断循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