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指标的构建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
2023-11-15陈金环
陈金环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佛山 528216)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具有育心功能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具有育德功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深入分析两者之间的逻辑脉络,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发展趋势。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科学的、正确的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健全人格,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养成。而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强有力的保障。
目前,不管是在理论研究还是一线教学过程中,如何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评价,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评价原则、标准或操作策略[1]。课程思政建设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不仅停留在如何建设与改革这个问题上,还需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指标,即如何衡量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的效果,如何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方向、策略和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实效性进行评价。
一、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发展现状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学科特色,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和心理咨询三大内容[2],其中,心理健康课程是主渠道。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在绝大多数高校已成为一门结合学生素质教育工程而开设的集理论知识教学、心理体验、行为训练以及宣传教育活动等为一体的公共必修课,采用课堂讲授、心理测试、案例分析、体验活动、团体训练等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3]。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参与各类心理游戏或心理活动的体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习得一定的心理健康保健知识与心理调适方法,因此必须理论联系实践、指导实践,做到学以致用,才能真正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大思政”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两门独立的学科,各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学科特点,并且具体目标各有侧重[4]。但其根本任务和目标是统一的,都是为了最终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都肩负着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我国心理学理论基础主要源于西方心理学体系,以往所倡导的“价值中立原则”是西方心理咨询的伦理原则[5],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
直面心理健康教育几十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痛点,不可否认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价值引领和价值导向,但这并不等于否定价值中立原则。这里需要澄清的一点是,价值中立原则应用于心理咨询关系建立的前期,无条件接纳来访者的思想和行为,以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而在中期和后期,是需要进行价值干预的,即进行科学正确的价值引领和价值导向,帮助来访者重新建立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一致的科学有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从而减少或避免其产生异常的思维和行为。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思想领域日趋多元、多变[6],多样的思潮以及不同观念冲击着三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构建课程思政评价指标的根本点在于价值引领和价值导向。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育心育德以实现育人的协同作用,实质上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建设。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估,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事实上,自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在国内兴起,学界便不断对其质量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尝试寻找一套能够广泛使用的标准化评价体系,但取得的成果很少。游英会等初步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基本框架,再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确定各级指标及权重值,构建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如表1)[7],科学性和可信度较高。这不仅为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定的评价思路与方向,也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特色。本研究将基于此,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评价指标。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评价指标的构建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评价指标的构建与其他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共性之处,都要遵循量化与质性相结合、诊断与发展相结合、形成性与总结性相结合的构建原则[8]。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又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独特性,其本身就是作为课程思政的内容而存在。根据前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直面其长期以来的痛点,在构建课程思政评价指标时应当着重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如若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那么发展过程中极可能会与预设的教育初衷渐行渐远,进而变得越来越迷茫。学界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两者相融合或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而相关评价指标几乎没有。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评价指标的构建并不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转化为思政教育,其构建方向首先应当优化教育主体,然后强化正确的价值导向,实施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从三全育人角度拓宽教育载体,在科学的价值引领下帮助学生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主体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评价指标的构建包括思政教育隐形化、教学模式创新化、教学方法个性化等等,重中之重是在教学目标中构建政治认同。其关键在于教师这一主体,要鼓励和倡导教师拓宽课程思政教学思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全面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环节。因此,优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提升教师队伍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与水平,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前提条件。
当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思政理论以及思政觉悟水平有待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开发和建设,不仅需要功底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思政理论知识。尽管可以邀请思政专职教师共同参与建设,但思政专职教师并不熟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加上两者本属不同的学科,实际上能起到的作用也只是进行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的把关。因此最佳的解决方式为:一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政治意识,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立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实践;二是夯实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基础,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功底,才能精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思政元素,构建两者间的联结点;三是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研究。
2.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根据2011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于“自我发展”和“心理调适能力”两大板块,共10个主题,分别是:自我发展、人格发展、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学习心理调适、挫折应对、压力管理、恋爱心理、生涯规划以及生命危机应对。基于此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每一个专题都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主,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
除了实践研究所得出的思政元素以及当下社会特点、形势与政策等内容以外,特别要加强价值引领作用。价值引领的缺失一直是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痛点,因此,在各个专题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主题词,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以正确的价值立场引导学生自觉塑造健康良好的人格品质。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人的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实践中可以明显看到,一个思想积极、正确的人,是很难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而常常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多是因为价值观困惑所造成的。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心理健康教育面向的对象是正常的群体,患有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的群体则另当别论。此外,大学生还应具备两项关键能力,一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培养大学生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和立场来指导实践,在观察事物时就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去探索自己、认识自己,挖掘自身潜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价值观迷惘的问题,也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发展。
3.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三全育人”新局面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旨在使心理健康教育具备正确的价值导向,其实质是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可以融入各类学科当中以实现其课程思政功能。而这些都是围绕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这个中心开展的。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样,课程思政评价也要围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开展,才能切实发挥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一段渠”和“责任田”的作用[9]。由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拓宽教育载体、构建“三全育人”新局面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首先,着眼于心理健康课程课堂授课。如今各行各业信息化速度极快,信息技术已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通过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手段,使心理健康课程具有时代性。然而,传统课堂教育模式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我们在保持传统课堂教学优势的同时,还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创新教学模式,这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也是时代所需。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线下信息化教学模式,其基本思路大概包括三个分系统:A.教学内容模块化,建立教学资源,尤其是价值引领和价值导向相关的教育内容;B.整合目前常见的信息化手段,保持传统课堂教学优势,借助网络在线教学平台,围绕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设计“课前—课中—课后”的心理健康课线下信息化教学;C.建立反馈体系。学生从信息化学习中获得自身学习情况的反馈,多学多得,每一分成绩都由学生自己学回来;教师从信息化教学中获得教学反馈、教学效果、学生满意度等等,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在“教”与“学”中形成良性循环,相互促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开展具有价值引领的同心同德实践活动。结合每年上级部门下发的相关文件精神,针对国情国策,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突出心理健康实践活动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提升活动的时代感,体现本土化,同时可以借助团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团委是大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带动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的开展,并扩大其影响力[2,4]。例如,团委的青马工程项目中可以引入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设计重走长征路,使学生感受红军坚韧的意志品质,培养家国情怀等等;再如暑期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将校园内的实践活动延伸到校园外,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社会调研实践,使学生到贫困地区体悟正确的理想信念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到新农村开展乡村振兴调研感受其成果中利他、敬业、果敢、和谐等美好心理品质。
再次,修订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将预警机制细化到个人,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具体到每个人,成为个人应尽之义,促使每个人都努力学习思政理论知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使自己在校内校外的学习和实践中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与人格特质,真正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去开展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新局面。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推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措施,不仅可以作为其衡量标准,更是一种有效的反馈机制。上文详细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评价指标的构建方向,由此初步构建起评价指标的框架,分别是:一级指标共5项,二级指标共14项,三级指标共43项。在此基础上,采用目前较为普遍的特尔斐法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评价指标权重,对于数值的处理,本研究采用简单估价权重的方法,即根据参与评价者的评价分来确定权重。
表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评价指标
以上评价指标根据优秀、良好、合格、差四个等级进行评定,对于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评价指标,可根据实际情况用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制定或修订完善,但需要共同遵循心理健康教育是否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来开展教学和实践这一根本出发点。在科学的、正确的价值引领下,以是否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等方面作为衡量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及其评价指标的建设任重道远。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评价的主体、客体,制定更加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