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心理学“科学家—实践者”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2023-11-15陈晓欢孟维杰
邵 华,陈晓欢,孟维杰
(1.泉州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2.鲁东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烟台 264011)
异常心理学亦称变态心理学、病理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必修课。课程涵盖异常心理的研究历史、基础理论、症状表现、诊断标准、致病机制、干预治疗等内容,为后续心理咨询与治疗、临床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是一门具有应用性质的基础学科。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方面,心理学知识学习与心理发展相分离
学生只是单纯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却不能用其指导自我发展,或者说根本没有意识到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起来。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体现心理学类课程的“三全育人”价值,如何凸显心理学学科优势使学生更善于内省和自我实践,如何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心理障碍人群、关注社会热点、增强社会责任感,是课程组应思考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体系僵化、西化、理论化
1.教学内容与研究前沿相脱离
传统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较少关注领域内的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将异常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有机融入,打造富有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展其专业视野。
2.教学体系西方化与本土化相割裂
绝大多数异常心理学教材对心理障碍的描述与解释是基于国际或美国的分类和命名。科研领域对心理学本土化问题有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在教学上亦不能忽略这个问题,要在课程内容和体系上尽量实现西方化与本土化的有机融合。
3.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脱节
一直以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都特别关注理论探索与临床实践的结合问题。在教学上更加需要深入思索这个问题,尤其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并不只有呈现案例、讲解案例这一个路径,而是要思考如何将各类见习活动、实践活动、志愿活动、竞赛活动等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三)学生探究意识与学科高速发展相背离
心理学具有科研发展迅速、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特点,而传统教学已不利于学生接触研究前沿,不利于其创新意识、思维模式的培养。同时,要清楚认识到,无论学生学情如何,无论学校层次如何,创新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备这些能力,学生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长和发展。
(四)成绩评定偏重知识记忆且途径单一
总成绩由期末考试和平时作业构成。期末考试偏重知识点记忆,忽略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以及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度观点;平时作业基本流于形式。
二、改革创新思路
(一)改革创新的内涵
以“成长性学习,智慧化创新”为宗旨,以“立德树人,学生中心”为理念,开展“科学家—实践者”原则指导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简单的提问、流于表面的讨论或程式化的课堂汇报。教师一定要深入思考“什么是有效教学”“什么是真正的学生中心”“如何提高学生的重视度、参与度以及获得感”“如何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所面临的课时不够”等问题。有学者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和“老三中心”(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教学模式形成鲜明对比[1]。
“科学家—实践者”原则是指在实践中体现研究取向,在研究中体现对实践的关切,即科学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落实到具体教学中,既要使学生具备“科学家”思维,又要使学生具备“实践者”能力。“科学家—实践者”,最初是指职业心理学家的一种培养模式。1949年,在美国波尔德(Boulder)召开了一次有关临床心理学研究生教育的会议,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史上赫赫有名的“波尔德会议”,其重要意义在于确立了职业心理学的“科学家—实践者”理论基础与教育和训练模式[2]。
混合式教学所采用的线上资源为本团队建设的异常心理学省级一流线上课程,因此线上资源与线下教学内容匹配度很高,能够基本实现完全混合。
(二)改革创新的举措
1.课程目标的三个发展
迪·芬克认为,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要尽可能包括多个种类的学习:基础知识、应用、综合、人文维度、关心(培养新的兴趣、情感和价值观)、学会学习[3]。涉及维度越多,学习越深入,效果也越显著。因此,在制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借鉴相关教育理论,积极贯彻健康中国战略,积极践行学校提高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规定。知识目标,紧跟知识发展,系统掌握异常心理学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临床表现、评估诊断、研究前沿等方面内容;能力目标,重点强调能力和思维发展,遵循“科学家—实践者”原则,不断提升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具备一定评估、诊断和干预的实践能力;思政目标,以个体全面发展为核心。要深入理解心理学的科学本质,追求科学精神,建立科学思维模式,内向关注自我身心健康,外向理解心理障碍患者,从而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践行心理学的社会意义。
2.教学内容的三个模块
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三个有机结合的模块。
基础知识模块:注重课程内容本土化,充分考虑我国的文化背景、传统习惯和社会规范,心理障碍分类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即CCMD-3为依据,同时密切结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Ⅴ)和国际疾病分类(ICD-10)的分类及描述。此模块主要包括心理和精神障碍的历史发展、理论观点、症状表现、诊断标准等。
科学研究模块:包括研究方法、研究进展、学科交叉、致病机制探索等内容。关注最新出版的教材;注重科研反哺教学,主讲教师的相关科研成果会在相应章节体现;带领学生查阅、研读、汇报、讨论相关文献。
实践应用模块:包括评估诊断、干预治疗、初级预防、社区康复等内容。形成多元化的教学团队,除了心理学专业教师之外,邀请精神科医生、音乐治疗教师走进课堂;建设高质量实习实践基地,与精神专科医院、社区签订合作协议,提供心理健康公益服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社团、竞赛活动与教学相结合,围绕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打造真实情景体验。
3.混合式教学的三个突出
突出“科学家—实践者”指导原则,突出“雨课堂”智慧化教学手段,突出高质量的翻转课堂。经过近五年的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成熟。
“雨课堂”智慧化教学手段贯穿异常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全过程,使混合式教学的开展真正落地。“雨课堂”的运用具有有效监督、全员参与、深度思考、深入互动等特点,是混合式教学开展的有效保障和有力促进。清华大学电路原理教学组在全国最早完整应用“雨课堂”工具,开展大容量班级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将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在大学实体课堂中落地应用,帮助教师将其课堂教学过程从“用艺术的形式传递科学知识”逐步变成“用数据分析提升课堂洞察,从而更好地用艺术的形式传递科学知识”[4]。每次课前教师先利用“雨课堂”发送选择题、填空题、主观题以及投稿等功能对学生慕课学习效果进行检测,测验成绩直接计入平时成绩,这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线上学习质量。其他功能如弹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实时交流;投稿可以显著促进学生自学和小组学习的质量。混合式教学模式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翻转课堂教学能够增强师生互动与技术使用比率,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升开放问题的提问比率,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都得到明显改善[5]。本课程翻转课堂的形式包括文献研读与汇报、沉浸式体验与实践、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等几个方面。
(1)成为“科学家”——文献研读与汇报。课前:教师根据本章内容布置文献查找任务,各小组自行查找并提前研读讨论,将文献发至微信学习群;课中:学生自行打印本次课程所涉及的文献带至课堂,每小组每次由一人主汇报,教师主提问,其他学生补充提问,最后教师总结;课后:进一步研读文献,逐渐发现研究兴趣,掌握研究方法,形成研究思维。以性心理障碍这一章所涉及的文献研读环节为例,其中一个小组汇报的文献显示:4 034名大学生同性向、双性向、无性向的报告率分别为0.7%,3.7%和2.4%,而女生同性向、双性向、无性向的报告率分别为6.0%,0.7%和3.8%[6]。对于文献显示的调查结果,一部分学生觉得难以置信,一部分学生觉得符合常理,进而引起争论。此时教师进行引导,如果对这个研究主题感兴趣或对研究结果有所质疑,那么可以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或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综上,在文献研读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增长学科知识,了解研究前沿,掌握研究方法,拓宽研究思路,建立科学思维,培养质疑精神。随着文献研读的持续有效开展,很多学生在汇报时会主动准备多份文献,互为补充,对问题的认识也更加全面深刻。
(2)成为“实践者”——沉浸式体验与实践。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个别心理障碍的呈现由学生心理剧社团进行策划和展示,给学生带来沉浸式体验,改善课堂气氛;有效利用学院相关场所和设备,如音乐治疗室、图书资料室等进行课堂的翻转;邀请精神科医生、医院心理治疗师走进课堂,为学生讲解临床相关问题以及典型案例,并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整合模式出发对某些问题深入剖析。
(3)课程思政——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心理学对个人、对社会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课程组将本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总结为——助己、助人、助社会。助己方面:首先,提升自省意识和能力,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学有所用,塑造正确价值观;其次,是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以及科学思维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助人方面:要让学生理解课程不仅是理论学习或科学研究,它在本质上是关于人——那些遭受心理健康问题并与之抗争的人们,即同理心问题。助社会方面:关注与心理障碍有关的社会问题。提炼的课程思政主题包括:抑郁症及自杀问题,日常生活中的应激及个体应对方式,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的污名化,恋童障碍与儿童性教育,心理障碍的预防及社区康复等问题。以此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学人能够做些什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成绩评定的三个途径
成绩评定要充分全面地反映课程目标和学习活动,成绩评定包括线上学习成绩、期末考试成绩、“雨课堂”平时成绩三个方面。线上成绩主要是慕课的学习,包括教学视频、章节测验、章节作业、讨论等方面。期末考试减少死记硬背题目,增加能力考核试题,更加强调学生的思维模式和研究能力的训练。能力考核包括对研究性材料和数据的分析能力、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全面理解以及个人的深度观点看法等。“雨课堂”成绩包括每次课堂小测、课堂讨论、课堂作业等。
三、改革创新成效及反思
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成熟且具备一定的影响力。首先,对后续课程如心理咨询与治疗等的学习产生显著影响,学生基础扎实、动力增强、思维开阔。其次,带动专业课程群建设,为其他课程的建设提供榜样和经验,同时能够促使教师积极关注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开展相应教学改革。最后,促进课堂教学信息化,提升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教育数字化的理解和认识。另外,本教学改革和创新模式也得到了其他相关院校、学院的认可和积极借鉴。
教学改革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能够积极关注自我、关注社会,积极参加心理健康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课堂参与度和参与质量大幅度提升;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增强,主动研读汇报英文文献,毕业论文优秀率逐年提升,并积极参与教师科研任务。通过教学改革和创新,教学团队对教师责任、教师艺术、教学相长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混合式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学生查阅、研读、汇报文献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和助教要加强指导,提高文献学习效率和质量。线上学习资源需要不断更新,线上学习监督需要进一步加强。课堂实践活动需要进一步提炼特色,实现从“多”到“精”的转变。
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育数字化最基础的一环。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提升信息化素养,包括在线学习平台使用、教学数据分析解读、信息技术应用等。要充分理解一流课程建设“两性一度”的标准,积极关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深入探究并积极开展新模态的教学,从而成为合格的新时代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