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青海高校学科竞争力提升路径

2023-11-15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3年11期
关键词:授权点青海省双一流

罗 菲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

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基石,学科建设水平体现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为谋求青海省高校教育事业新发展、新跨越,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及服务社会能力和学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青海高校学科竞争力,文章以青海省3所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调查研究等手段,寻求提升青海三所高校竞争力的途径,以提升青海省高校整体学科水平。

1 新一轮“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开启首轮“双一流”建设。该方案旨在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1]。近年我国陆续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旨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经济社会主战场、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等方向,突出建设的质量效益、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提升“双一流”建设水平[1]。2022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竞争力。随后,国家三部委下发《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但青海省只有青海大学生态学入选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因此,需要充分挖掘民族地区“双一流”的内涵,提升青海高校学科综合实力,实现更多学科进入到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2 青海3所高校学科建设情况对比分析

青海省目前有4所本科院校,其中,青海理工大学目前尚处于建设期间,还未招生。已有的3所本科院校包括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这3所大学的办学历史悠久,学科发展沿革具有研究意义和价值。因此,文章聚焦这3所本科院校的学位点开展研究。

青海大学现有1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1个省内一流建设学科;此外,学校还拥有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二级重点学科;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15个硕士专业学位点,96个专业领域;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67个本科专业、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青海师范大学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点,中国史、地理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1个国内一流学科,3个省内一流学科,13个省级重点学科。

青海民族大学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点、61个本科专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本科、硕士、博士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学科涵盖11大门类,其中,人文社科类本科专业共33个,占本科专业总数的54.1%;理工医类本科专业28个,占本科专业总数的45.9%,形成了较为综合的文、理、工学科结构布局。

以上3所高校学位点布局如图1所示。

图1 青海省3所高校学位点数量比较

青海省3所高校学位点布局分析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3所高校均有的一级学科学术硕士授权点仅1个,即马克思主义理论。青海大学与青海师范大学均有一级学科学术硕士授权点2个,分别是应用经济学和生态学。青海大学与青海民族大学均有一级学科学术硕士授权点仅有1个,即工商管理。青海师范大学与青海民族大学均有一级学科学术硕士授权点9个,分别是哲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化学。3所高校均有硕士专业学位点仅1个,即电子信息。青海大学与青海民族大学均有硕士专业学位点4个,分别是金融、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药学。青海师范大学与青海民族大学均有硕士专业学位点7个,分别是法律、教育、体育、新闻与传播、公共管理、旅游管理、艺术。

表1 青海省3所高校学位点布局分析比较

3 青海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发展布局,提升学科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对接行(企)业、农牧区、社区等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推进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对青海省各厅局、企业、事业单位等进行了实地调研。经过调研,发现目前青海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存在如下问题。

3.1 学科专业结构布局无法适应发展需求

目前,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学生生源和能力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导致培养的学生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之间差距较大。且培养方案专业设置存在差距,培养扎根青海大地、服务民族地区优秀人才的过程导向不清晰,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青海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同时,学科方向与学科前沿衔接不够紧密,缺乏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研究与发展方向,学科方向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合力。此外,当前理论教学的比例高于实践,尚未与行业相结合从而实现深度融合发展,在“政企校地”“产学研用”等方面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

3.2 专业科技人才缺口大,基础研究能力薄弱

青海省相关专业科技人才缺口较大,专业本土第三方企业公司技术力量薄弱,外省高校和企业科研技术力量较强,但不熟悉本土情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该地区的实际问题。同时,由于青海省地理位置偏远、经济落后及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相关基础研究一直未得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因此,在相关领域急需吸引一批高学历、专业性强、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壮大技术团队力量,以科技创新为指引,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3.3 复合型、综合型人才匮乏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青海省对大数据管理、法律专业、双语诉讼、信息化建设、网络安全、社会服务、证券从业、公文写作、教育经济管理、生态公共管理等领域的“计算机+法律”、“经济学+法律”、“经济学+计算机”、青海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及人工智能专业等熟练掌握多种技能的复合型、多面型、跨界型人才需求较大。然而,青海省基层人才匮乏,尤其是法院、检察院等部门,且熟练掌握汉藏双语的法律人才更少,导致基层部门工作压力过大。

3.4 农牧区学科结构缺编问题较重

师资的结构性紧缺问题凸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物理、化学老师不够,小学全科教学师资力量不足,乡村小学,音、体、美、英语、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紧缺,尤其是英体美“小三科”师资严重紧缺,复合型、跨学科人才严重缺乏。有的学校音体美教师教文化课、有的学校文化课教师教音体美;招来教理科,来了教文科,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州县农村地区的教育高质量发展。

3.5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力度不够,学科师资队伍知识储备落后,现代化的进程缓慢

青海省州县存在“三有一无”的情况,即有资金、有设备、有项目却无高端技术人员,无法实现科技转化成应用成果。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和重大科学问题凝练不够制约着青海省相关领域学科的现代化进程,如中藏药研究技术、工艺、剂型等方面的现代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新兴学科专业知识储备落后,紧跟前沿信息力度不够,影响着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3.6 产学研合作机制落实不到位

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较少,未能形成合作开展理论研讨模式,学术交流也略显匮乏,导致无法真正参与到企业需要的科研课题中。因此,需要进一步以加大人员互访、开展专题培训、建设联合科研基地、定期开展学术会议等方式构建良好的长期交流机制,切实发挥高校力量,带动地方发展。同时,由于对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与需求情况研究不足,目前的合作多停留在书面,科研平台未能真正整合有效资源,产学研合作没有得到实际开展。

3.7 高水平科研领军人物缺乏

受青海地理位置、学校自身发展、学术积累等因素影响,学校长期缺乏高水平科研领军人物,难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研究特色和优势,导致学科研究进展较慢。目前,国家重点领域各类大型研究课题和重点项目仍是空白,严重制约了学校科学研究工作的提升和发展,急需引进高水平科研领军人才。

3.8 服务国家战略和地区发展意识不强

学校科研人员对国家战略需要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理解不深入,缺乏对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的关注,科学研究理论脱离实际,应对重大社会问题和科技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此外,科研与经济建设结合不紧密,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把科研技术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不够,无法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作用。

4 提升青海省3所高校学科竞争力的途径

4.1 强势学科选择上需呈现差异化发展

青海省3所高校在特色和优势上不同,强势学科也各不相同[2]。因此,3所高校的发展必须明确学科定位,结合各自办学理念,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探索差异化发展。青海大学正朝着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方向前进;青海师范大学朝着具有教师教育、民族教育和高原地域特色的文理工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的目标奋进;而青海民族大学则朝着建设人文社会科学优势明显,理工医类学科特色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流民族大学的目标前进。

4.2 学科建设需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学科建设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老学科的淘汰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出现都是符合自然规律的[3]。因此,高校需找准切入点,把握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既要解决本学科领域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又要为民族地区乃至全国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提供支持[4]。在学科布局方面,要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需求出发,并依托本区域的资源禀赋,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等重要因素的情况,努力形成特色明显、优势突出、门类综合、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体系。

4.3 采取选择性追求卓越的路径

省属高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一流学科”为目标,深化综合改革,发挥比较优势,走“弯道超车”路线。具体来说,有两种发展模式:一是非均衡式发展。3所高校根据效益最大化原则和有利于提升学校整体实力的要求,将资源优先配置给发展条件较好、前途比较光明的学科,通过师资、平台、经费等各方面的投入,使之形成各具特色优势的学科“增长极”,通过优势学科所发挥出的辐射效应与扩散效应,带动薄弱学科发展,最终提升学校整体学科实力[5]。换言之,从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入手,集中资源寻求突破,以点带面提升学校整体竞争力。二是学科群式发展。学科的发展不是由某一个学科单独支撑的,而是由相近几个学科或者跨门类的学科来支撑的,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因此,组建学科群是有必要的,通过学科群的发展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整体发展。

4.4 加强“四新”专业建设

学科专业改革方向上锚定“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目标,服务国家战略区域发展急需。淘汰一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改造升级一批专业,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具体的改革措施包括:一是原有文科、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二是文科、工科专业在文文、文理、理工、文理工之间交叉融合;三是发展新兴专业(交叉、急需),如储能技术专业;四是加强化学、数学等基础理科专业建设,拓宽基础学科应用面向;五是积极申报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建成新农科专业。

4.5 推进分类培养与多元评价

根据不同学位层次、学位类型、学科专业的教育规律,建立分类培养模式及多元的人才评价标准。对于学术型研究生侧重评价其理论技术创新的水平与贡献,将学位论文、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评价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成效,将专业实践、产品研发、职业技能资格等作为核心评价内容。以应用为导向,鼓励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以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艺术作品等为主要内容,稳步推进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深度挖掘果洛玉树民族体育项目的丰富资源,结合青藏高原体育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建设,在州县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点。此外,按照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不同要求分类修订学位授予细则,科学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逐步完善学位授予标准。

5 结语

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需着眼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抓住“双一流”发展机遇,扎根民族地区,服务全国,发挥特色优势,高校学科的发展要紧密结合青海省“十四五”规划,以硕博点申报、一流学科及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对接青海省战略人才需求,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改革,探索新工科建设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凝练特色研究方向,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与青海省清洁能源重大需求,提高创新与研发能力,组织开展前沿性基础理论研究、服务地方战略发展需求的应用研究、交叉学科领域的创新研究。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形成不是一时之举,而是源于其各具特色的学科建设的理念和模式。因此,青海省高校应遵循差异化发展策略,突出特色学科建设,切实发挥出特色学科优势,有优势才会有实力,有实力就会有发展,才能真正推进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

猜你喜欢

授权点青海省双一流
我校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新增80多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展现开行使命担当——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青海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节能探索
教育部公布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撤销不合格学位授权点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协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犁匆圈独砰审和勤加祛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二届青海省质量奖的授奖决定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