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运行机制与推进路径
——以东阳市为例

2023-11-15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东阳市内生电商

丁 杨

(中共东阳市委党校,浙江 东阳 322100)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我们党站在“两个大局”高度对“三农”问题的历史主动与自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2],是从根本上破解城乡发展不均衡的治本之策,标志着“三农”问题正式进入化解之道,重要举措便是激活数据要素“引擎”,赋能乡村振兴。

1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内生发展的理论逻辑

1.1 引擎: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

二战后的20年间,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农村资本、土地、人口等要素不断向城市流入,造成城乡差距扩大,乡村衰退,严重影响现代化进程。20世纪50至60年代,很多发展中国家开始引用“外源式发展”模式来解决乡村衰退问题,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外部力量介入来刺激乡村发展,这种模式短期内可取得一定成效,但从长期和稳定角度看,这种“输血式”的“外源式发展”模式无法有效解决乡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贫血”“失血”问题。“内生式发展”模式则更注重自我导向型内生力量的激发。1975年,瑞典Dag Hammarskjöld财团在联合国总会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内生式发展”这一概念,到了20世纪90年代,内生发展理论广泛应用于乡村发展实践中,为解决工业化时期乡村衰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当前我国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发展大部分还处于“外源式发展”初级阶段,虽然有在短期内提升乡村数字化水平的优势,但仍面临可持续发展困境,因此,“内生式发展”成为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方案。

1.2 耦合:数字乡村建设与内生发展理论的耦合机制

将内生发展理论引入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中,有着密切的契合性,实现了有效耦合[3]。

1.2.1 治理主体维度:调动村民主体意识

数字乡村建设是有效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举措,关键是要充分尊重乡村和村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乡村自我发展能力。内生发展理论也强调要通过改变人进而使乡村自组织治理成为可能,二者核心要义一致,都是为了激活乡村主体活力。

1.2.2 治理过程维度:推动乡村自主发展

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在于乡村信息基础设施、乡村数字经济、乡村网络文化、乡村治理等方面。内生发展理论倡导的是要实现乡村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二者目标追求一致,都是为了解决乡村发展难题。

1.2.3 治理价值维度: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数字乡村建设的价值是通过数字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生态效率、资源利用效率,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内生发展理论强调通过激发乡村各主体的群体认同感,进而实现村民素质提升和乡村社会发展,二者价值理念一致,都是为了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1.3 框架: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内生发展的分析框架

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与内生发展理论相互耦合,通过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从乡村产业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乡村生活数字化三个维度持续发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见图1),最终全面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图1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分析框架

2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内生发展的运行机理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的三大领域高度融合了乡村振兴五大目标。

2.1 产业基础:乡村产业数字化

乡村产业数字化是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是指将“数字化因素”在乡村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不同产业内进行延伸和渗透,促使相关产业兼具经济和生态价值,实现不同程度数字化改造提升,主要包括数字农业、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智慧文旅、数字普惠金融、数字文创等[4]。通过不断完善乡村数字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产业生产集约化、绿色化赋能乡村生态振兴,进一步打造数字农业、数字产业。

2.2 治理保障:乡村治理数字化

乡村治理数字化是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的治理保障,是指将数字化思维引入农村政务服务。直接层面,依托数字技术推动政务服务数字化、依托大数据平台推动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有效重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村民自治管理数字化;间接层面,通过搭建全方位数字化应用场景,实现数据实时收集、全面分析,推动政府行政效能提升。此外,政府还能结合舆情,及时做出决策响应,有效提升治理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匹配度,推动基层政府管理数字化。通过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有效实现乡村组织振兴,进一步构建集生产生活和治理智能于一体的智慧乡村。

2.3 根本目标:乡村生活数字化

乡村生活数字化是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是指伴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和平台新形态的崛起,数字化的产品和服务通过综合性网络传送到乡村。乡村生活数字化有效实现乡村消费结构升级,如线上消费逐渐盛行、消费种类多元化等;有效消除城乡公共服务鸿沟,如“互联网+医疗”“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养老”等;有效升级乡村传统文化业态,如为农民提供了更便捷的学习渠道,更丰富的文化娱乐平台、传统文化宣讲平台等。通过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效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进一步打造数字农民。

3 东阳市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内生发展的实践检视

3.1 构建数字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3.1.1 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

东阳市依托数字技术进行资源整合,推进农业产业数字化,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1)推动平台应用建设,如通过“三农”协同平台、益农信息社数字服务等平台建设,促进要素互联、信息共享。(2)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如2022年东阳在“三农”领域投入12.7亿元,新创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引进投资5亿元的粮食全产业链项目,招引农产品生产加工项目4个,累计建成共享田园8个、景区村庄237个,落地市级“飞地”抱团项目11个。(3)数字赋能产业升级,如花园村打造“智慧农业云平台”、现代农业生态园、“花园购”红木家具线上平台;寀卢村打造“数字寀卢云平台”、5G农业示范园、共享田园等。这些举措有效实现以数字促生产、以数字强产业、以数字惠民生,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3.1.2 实现乡村多元化业态

东阳市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生态建设,促进三产深度融合,进一步带动乡村民宿、休闲产业、康养、文旅等新业态发展。(1)发展民宿产业,截至2023年9月,东阳市已培育省级民宿8家,推动形成民宿集聚村5个。(2)发展休闲产业,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如六石街道打造“乡村休闲产业+”休闲业态。(3)发展康养产业,推动“浙地智用”改革试点落到实处,2022年东阳市共盘活低效用地4 131.79亩,推动医养康养等新业态发展。(4)发展文旅产业,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方式大力发展非遗工坊集群,助推“文化+旅游+商业+产业”等新业态发展;目前东阳市建设非遗工坊17家,其中,省级3家(六成在农村),月均产值超5 400万元,带动就业约1 700人。

3.1.3 构建营销数字化体系

东阳市推动电子商务模式和业态发展,进一步完善乡村电商服务体系,为乡村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1)坚持“多点合一,一点多能”原则,东阳市建成市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在全市设立345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实行村级电商服务站和“中邮驿站”两站合一。(2)健全网络营销服务体系,打通“东阳同城购+市外上行渠道”网络营销体系,建设东阳好物选品中心,推动直播带货。(3)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构建以“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为核心的东阳特色产品电商品牌体系,提升品牌价值。(4)构建电商带动就业创业体系,加强农村电商培训、完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电商发展。2022年建成电子商务园9个,新增省3A级电商产业基地3个、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个,省级电商专业村21个、电商镇7个,农村电商4 500家,2022年实现网络零售额163.45万元,同比增长19.2%。

3.2 推动数字乡村整体智治新变革,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3.2.1 推动数字孪生,促进治理技术变革

东阳市依托一体化公共数据平台、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汇聚全量乡村数据,形成触达乡村各角落的物联感知网,打造实景沉浸式“数字乡村一张图”,通过精准映射乡村“人地物事”关键因子,实现对乡村经济发展、村民生活、村域管理等的实时反馈。例如,2020年7月,花园村与华为公司联合打造“智慧花园”项目,采用先进的三维GIS数字孪生技术,建设“全域数字孪生驾驶舱”,覆盖智慧安防、应急调度、乡村规划、地理信息、精细管理、告警预警,实现人、房、物、事、情、组织等全要素动态化、可视化管理,打造建在“云”上的“孪生乡村”。

3.2.2 推动主体联动,促进治理组织变革

东阳市围绕“141”框架体系,连通“数字乡村一张图”与基层治理四平台、村社网络、交通、生态等系统,打造形成跨区域、跨系统、跨层级的业务协同基层治理体系,实现矛盾调处、村庄规划、风险管控、生态治理等基层治理的“一网通管”。例如,花园村通过‘智慧花园’项目化零为整,将公安、医保、交通等10多个部门数据纳入平台,并整合、挖掘用户现有数据资源,设立智慧安防、智慧卫生、资产可视化、应急调度、智慧交通等服务平台。

3.2.3 推动“四治融合”,促进治理方式变革

数字赋能乡村治理为乡村经济提升和社会治理下沉提供了新方式,通过信息整合、多元主体、有效参与进一步打通村民端、基层治理端、后台决策端通道,有效提升了政府行政效能。东阳市聚焦“融合”“智治”两大核心,通过“数字乡村·未来家园”综合应用建设,全方位承接九大场景应用,有效实现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推动乡村治理从零碎化走向集成化,实现“四治融合”在乡村精准落地。例如,花园村“智慧花园”项目,以九大场景创新为引领,建设数智党建、全民共治、优质服务和产业富民四大模块应用场景,实现数据关联到户、服务下沉到户,有效实现“四治融合”。

3.3 构建数字驱动品质生活新形态,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3.3.1 打通线上便民服务通道

凭借数字技术数据共享、信息整合功能,重构公共服务体系,有效打破信息和组织壁垒,破解乡村公共服务均等化难题。东阳市以“掌上办”“一网通办”为目标,聚焦解决乡村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全力推进全市275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规范化建设。例如,花园村率先在村级实现95%的事项“最多跑一次”,村级代办事项达到600多项,实现了村民“办事不出村”;并依托“浙里办”平台,首批开通区县服务专区,迭代升级“浙里基本公务服务”应用,接入部分村庄应用,让村民享受到方便、快捷、高效的办事体验、问政体验。

3.3.2 点亮数字生活服务场景

数字技术不仅促进了线上交易、智能产品等新型消费的崛起,而且通过智慧医疗、教育、养老、交通等搭建起了高品质数字生活场景,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智能化。例如,花园村创新数字赋能,围绕“一统三化九场景”,“浙里花园”已基本完成场景建设,村民仅需一部手机,就能在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物业等九大场景中实现智慧化应用;并联合中国移动建设了全感知、全连接、全场景、全智能的“智慧花园乡村大脑”,同时在3 300余户家庭门口安装了“花园码”,实现村民在“码上办事”,管理者在“码上办公”,游客在“码上消费”,2022年5月,花园村被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寀卢村面向村民、游客及外来人员开发了“e村通”“共享了”小程序,构建了智慧生活等场景,提供文化学习、经商就业、商品交易等一站式服务。

3.3.3 重塑乡村物流服务体系

数字技术融入乡村物流体系不仅能便利村民生产生活流通需求,还能进一步激发乡村广阔市场潜力、扩大内需、解决农产品销售不畅问题,推动乡村振兴。近五年,东阳市累计投入21.8亿元打造“四好农村路”,农村公路里程达2 197.9 km,四通八达的农村路网体系基本建成,为打通乡村物流“最后一公里”提供有力支撑。以“中邮驿站”“邮政快递”为基础,结合供销、商贸流通、电商企业、第三方物流和本地物流等资源,采用市场化合作方式进一步优化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体系,扎实推进“快递进村”工程。目前已实现345个建制村“快递进村”全覆盖,全市160个“四好农村路”物流服务网点全部投入使用,基本建成了覆盖市镇村的三级农村物流网络,推动实现山货进城、网货下乡、就业富民。乡村物流服务体系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全市乡贤投资、回乡就业、现代农业转型、农村电商发展“四个浪潮”。

综上,东阳市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已经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在2022年发布的《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报告》榜单中,东阳市位列第12位[5],在《中国县域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榜单中位列第3位。但东阳市数字乡村建设依然面临不少问题,如村域发展不均衡、数字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数字技术人才缺乏、农民数字素养待提高、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不完备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4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内生发展的推广路径

本文从支持体系、内生基础、主体赋能、持续发展四个层面提出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内生发展的推广路径。

4.1 支持体系:分类优化数字乡村内生发展的制度理念

数字乡村是一个演进性建设发展的动态过程,不同乡村之间有着资源禀赋、经济社会条件、信息化基础、政府偏好及特殊发展契机的差异,因此,数字乡村建设要因地制宜、精细探索适合自身情况的切入点渐次挺进。地方政府要扮演好“引路人”角色,深入理解数字乡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及实践外延,出台整体规划等政策文件时要充分尊重乡村的特殊性,防止“文字形式主义”与“一刀切”现象。例如:集聚提升类村庄,要侧重培育乡村新经济业态等;特色保护类村庄,要侧重文化资源产业化等;城郊融合类村庄,要侧重城乡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搬迁撤并类村庄,要侧重营造乡村公共空间、提升村民价值认同。通过政策引领激发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内生活力。

4.2 内生基础:持续推动数字乡村内生发展的动力成长

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主体数字素养是数字乡村建设的两大底座,构成了数字乡村建设的“硬条件”和“软条件”,二者缺一不可[6]。第一,夯实信息基础设施。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乡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主要包含信息基础设施、数字平台、数据、场景及应用,其中信息基础设施相当于数字乡村的“骨骼”;数字平台相当于“乡村大脑”;数据相当于“血液”;场景及应用相当于“器官集成”,共同构成数字化协同发展的数字乡村共生系统。第二,提升村民数字素养。数字素养是消解城乡数字鸿沟、释放内生活力的关键因素。政府作为关键行动者,要做好数字乡村人才队伍培养规划,采用“引培并举”方式构建多层次数字乡村人才选拔和培养体系。例如:适当增加公务员、选调生招录指标充实数字人才储备库;促进政务平台在乡村延伸,选派干部下沉指导,提升村干部数字化办公能力;加强政府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培训机构等协同育人作用,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数字化乡村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软硬件培育夯实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内生基础。

4.3 主体赋能:注重数字乡村内生发展主体的协同联动

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内生发展是一项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通过厘清多元主体关系定位、构建科学互动机制,培育数字乡村共同体。第一,要强化政民互动效益。传统乡村治理中,村民大多处于被动服从者地位,主体地位未充分发挥。数字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维护村民的现实合法权益,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而这反过来也为政府推动数字乡村提供了民意支撑。例如,花园村推行的“随手拍”“互联码”就极大提高了村民信息获取能力和数字治理能力。第二,实现政企合作互动。发挥政府“引路人”、市场“驱动者”、社会“协同者”、技术“支撑者”作用,实现政府主导和市场配合有机结合,在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平台运营、企业带富、教育培训、资金筹措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效实现政府、市场、农民“三位一体”协同联动发展。通过主体协同汇聚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内生合力。

4.4 持续发展:不断深化数字乡村内生发展的改革创新

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数字乡村改革创新。第一,提高适老性水平。老年群体参与度不足是数字乡村建设中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要从组织维度助推老年人数字包容治理,从技术维度增强老年人数字资源供给,从行为维度提升老年人数字参与能力,进而弥合乡村数字鸿沟,提升老年人数字包容,更好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第二,实现城乡深度融合。推动数字乡村内生发展并不意味着要排斥外力,而是要处理好内生和外源的关系,推动城乡要素互通、产业互融、价值共生,实现城乡深度融合,弥补城乡数字鸿沟。第三,持续改进治理效能。重塑乡村治理场域,连接村民、脱嵌在外务工人员,以及乡村精英等主体,通过“赋权”推动乡村治理由“村两委单一治理模式”向技术赋能下的全民共治转变;通过“赋能”有效实现“数字监管”和“服务下沉”,提高政府管理效能。逐步打通市县乡村四级数据通道,建立“四治融合”应用场景,构建闭环共享数据体系,集成服务民众政务事项,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效能。通过改革创新增强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5 结语

“十四五”时期是数字乡村全面“布局”和重点“破局”的关键时期,发挥好数字乡村的赋能效应,能够有效助力乡村实现产业、生态、治理、文化等各领域的全面振兴。本文主要从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的三大领域出发,通过典型案例实践检视,从支持体系、内生基础、主体赋能、持续发展四个层面提出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内生发展的推广路径,旨在有效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东阳市内生电商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东阳市海峡艺术学校
东阳市海峡艺术学校简介
东阳市社区教育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党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东阳市天力磁电有限公司
授人以渔 激活脱贫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