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塘浦圩田稻作历史文化看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2023-11-15陈莹
陈 莹
(浙大城市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1 古代塘浦圩田文化
从尧舜迄明清,农业发展都摆在国家发展的首要位置。随着耕地开拓、技术进步以及人口数量的增多,古代农田水利工程技术亦得到极大提升。以太湖流域中嘉兴地区“塘浦圩田”灌溉工程为例,“塘浦圩田”系统是一种从五代、两宋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较高形式的圩田体系。“塘”和“浦” 都是圩内的排灌沟渠,它们分别是横向渠道和纵向渠道的不同称谓,有着排水灌溉、储存积水的作用。圩田则是指浅在水沼泽地带或河源淤滩上围堤筑圩,把田围在中间,把水挡在堤外的一种水田形式。已故水利界泰斗郑肇经教授主编的《 太湖水利技术史 》一书中便指出吴国在固城湖区筑圩,变涂泥为‘吴之沃土’。
“塘浦圩田”体系发展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至唐代初期为圩田发展的萌芽阶段;唐朝至五代“塘浦圩田”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宋朝往后圩田古制解体、水利体系转型;元明清时期桑基圩田、溇港圩田开始发展并逐渐成熟;新中国成立后圩田发展迈入中小圩田改革阶段。由于“塘浦圩田”体系灌溉流畅、蓄泄自如,新中国成立后,目前中小圩田系统仍在行洪、通航、灌溉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太湖下游“塘浦圩田”农田水利系统背后,更值得强调的是它依托自然、利用自然、因势诱导自然的生态思维。“塘浦圩田”系统堤岸高厚,塘浦深阔,圩区较大,高低分治,具有相当高的滞涝排洪标准。可以划分为高低两个层级的水田,高处圩田可以有效抵挡住洪水的侵袭,低处圩田又能通过水闸将储存的积水灌溉良田,可持续性利用水资源。此外,靠近江河的“塘浦圩田”系统利用沟渠,依据气候干旱将水引入良田,因地制宜发展当地农业。而为了维系“塘浦圩田”系统的发展,古代先民会在圩田周围种植树木以保证土壤肥力,构建更为稳定的生态系统。深挖“塘浦圩田”文化,不难发现古代先民们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理念,这些理念也沿用至今。
图1 清代青浦的塘浦圩田格局
2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江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许多地区仍使用古老农具耕作,1949年全国拥有的拖拉机仅有117台。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从农民最基本的设备着手,积极推广新式农具,将农业机械化引入社会改造中。考虑当时农村条件艰苦,多数农民难以适应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我国便从直接机械化模式向半机械化模式转型。一些动力机械、排灌机械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具备一定的生产力,操作难度也较为简单,在短时间中极大提升了我国农业生产力。此外,我国还建立了一批机械化水准比较高的耕地,实行密植等技术作为辅助手段。
为进一步推进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江南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的认识,我们以浙江省为代表,整理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水利现代化建设主题的书目。表1是浙江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水利文献的书目统计,其中,1950-1960年文献数达239册,1960-1970年文献数达46册。我们将农业文献书目按照生产对象进行分类,从农、林、牧、副、渔五大领域进行文献整理与书目统计。表2则是以285册文献具体内容为导向,将文献分为农业经验、农业工具、农业技术、农业物料、农业制度五大类,为浙江省现代化农业发展特征提供内容支撑。
表1 浙江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水利文献数目
表2 浙江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水利文献内容分部图
根据对浙江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285册农业水利文献的相关捕捉,浙江省农业技术、农业工具、农业物料以及农业制度等方面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农、林、牧、副、渔五业领域都进行了改革创新。
新中国成立直接带来了农业制度的变革,各地纷纷建立农村生产合作社,就农业生产的收入分配制度、生产计划、经营模式进行改革,因地制宜实施不同耕作制度。这一时期也产生很多协助农业生产的组织,如农业社管理委员会、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等。此外,农业生产变革中最显著的是农业工具的更新。新式农具被大量推往乡村,双轮双铧犁、绳索牵引机和深耕犁等机械装置短时间内极大提升了农村生产效率,被浙江省各地纷纷推广。至于农业技术与物料层面,有关水稻、苎麻、玉米、油菜等种植技术被广泛传播,早稻育秧、双季稻栽培技术逐渐成熟推广。绿肥、颗粒肥料、农业药剂迈入农业生产领域,逐步代替传统肥料。农业生产以质与量为两大目标,辅以畜牧养殖、渔业技术改革,共促农业技术更新。在经过几轮周期的试验,农作物丰产经验、防治经验、蓄养经验也纷纷成型,该时期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在该阶段,我国走上了农业集体化、机械化道路。集体化层面,我国产权制度与耕作制度逐步优化,在我国“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施资源、技术、人才的集中化管理、集体化生产。机械化层面,我国农业中逐步使用改良农具、新式农具并实行其他技术改革。我国通过集体化、机械化两个互为整体的发展步骤,完成对个体小农的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双重改造。
3 改革开放以来江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江南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展开阶段,各地纷纷开启了对特色农业道路的探索,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革新到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农业现代化建设逐渐呈现出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生态化特征。为深入了解当下杭嘉湖地区农业现代化潮流,我们对杭嘉湖平原地区的华星农场与浙江众农联公司进行个案调研,以下第二三部分会涉及案例的具体分析。
3.1 转型升级的农业规模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升,大量杭嘉湖平原地区的农民外流,农村面临就业结构老龄化趋势,许多小农户选择放弃耕种在外谋生。鉴于杭嘉湖平原的地形优势,小农户耕地被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承包生产。当地农场主会选择承包千亩的土地,利用先进机械化设备进行大规模生产。大型机械化设备在平原地区能够充分发挥效能,千亩的土地只需不到十人就能充分运转起来,实现了适度规模化经营。
而我国规模化农业生产包括的不仅是土地适度规模化,还包括服务模式规模化。无论是平原地区还是浙南的丘陵地带,政府都将农技、先进农具、人才培养纳入政策补贴范围内,针对不同地区的农户进行精准服务、模式化服务。这有效缓解了小农生产与规模生产的矛盾,防止小农户生产无人问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规模化农业生产格局。
3.2 大数据时代下农业科技化
随着我国迅速迈入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农场逐渐发展起来。对农场农作物的培养与检测也由人的主观经验判断转向数据平台判断。在生产阶段,以杭嘉湖平原地区华星农场为例,该农场建设数字化云平台,实现空气温湿度、降雨量、光照强度、土壤电导率、氨氮、虫情等传感器数据的实时显示和历史数据记录,并反馈至未来农场驾驶舱中。建立了从设备到平台再反馈到系统的物联网一体化机制,为农作物提供适合的成长环境。
在检验阶段,华星农场对接的销售公司根据平台数据收纳合格粮食,在包装加工的过程中匹配农产品溯源码,打通数据壁垒。溯源码形式的诞生,让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端查看农产品生产流程,使农产品质量得到多方监管。在销售阶段,数据驾驶舱会联结各地销售平台,对产出的农产品信息进行数据共享、实时反馈。此外,由于平台建设应用了区块链的底层技术,依据区块链中信息不可篡改特征,可以提升消费者对农副产品的信任需求,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氛围。
总之,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使得农业生产各环节精准化、科学化、产业化,数字赋能农业已然成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3.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产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这一过程中,“三农”问题尤为突出,农村劳动力外流加上资源匮乏使得城乡差距拉大。我国以产业发展为重点,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也以乡村产业为导向,并通过数字赋能形成完备产业链。
以嘉兴海盐浙江众农联公司为例,该公司主要从事供应链管理服务、食用农产品零售与批发等业务。其数据平台将稻虾产业与大数据技术进行有效融合,从生产开始包括稻虾种植、深加工及包装过程都形成系统产业链。在生产环节中,数据平台与当地稻虾农、合作社、稻虾场基地等密切联系合作,成品经过稻虾城、交易会、专卖店等各地批发与零售渠道触达消费者。
产业链的成熟,使得海盐乡村的农副产品能够流通到国内各地市场中。农场的发展也间接带动当地居民的参与回流,数字化产业各环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政府也在农技高手培养、乡风文明建设上不断投入,提升农村居民综合素质,为乡村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形成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发展良性循环。
3.4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化
我国农业发展始终承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低碳农业工程成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多地依据本土特色,发展“稻虾共作”农业工程,其延续了我国明清时期“桑基圩田”生态模式,模式扩展至稻虾连作、稻虾共作等生态种养模式。
稻虾共作的种养模式,具体就是“一稻二虾”,稻前4月-6月养殖一茬商品小龙虾,6月-10月种植水稻时同时预留部分成虾于田内作为亲虾,或在水稻8月-9月收割前补投放种虾,培育小龙虾亲本,稻后10月到翌年3月繁育虾苗,次年4月-5月起捕销售下面同时养殖商品虾,稻虾“连作+共作”循环交替。在种养过程中,龙虾的排泄物可作为水稻的养料,而龙虾也可以将水稻种植期间的害虫捕食干净,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闭环。此外,为了小龙虾的存活率,稻虾共作农田一般较少或不采用化肥,以保证水质与龙虾品质,促进农业生态双收。
这一生态模式注重农业与自然相和谐,主张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和多层次利用,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协助下,也极大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和生态经济效益。
4 结语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是漫长的,千年以来,江南地区从“塘浦圩田”灌溉工程走向“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其背后包含不仅是农学理念的传承,更是农业制度的变革与道路的选择。我国开辟了一条区别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将先进制度、现代化技术、科学理念融入我国农业发展格局中。并前瞻性地将数字资源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熔铸于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进程中,使得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又迈出了新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