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技术与绿色设计策略研究
2023-11-15徐龙瑞
徐龙瑞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 430061)
1 寒冷地区建筑节能技术与绿色设计策略研究
1.1 建筑朝向布局
建筑朝向选择是人类生活适应自然规律的重要体现,对于室内采光、保温避寒具有重大作用。 通过太阳照射获取尽可能多的热量, 能够减少取暖设备的能耗。 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朝向大多为坐北朝南,在朝向设计时,要根据气候环境及周边建筑布局进行调整,根据分析模拟结果,提出合适的设计策略。比如,延吉市的最佳建筑朝向为南偏东20°,长春市的最佳建筑朝向为南偏西27.5°。 室外风环境也是影响建筑能耗的重要因素,当建筑群布局不同时,会影响气流走向,如果风环境状态恶劣,则无法形成优质的自然风,不仅会增加夏季空调负担,还会增加冬季采暖成本,所以,采用模拟软件对环境进行模拟, 分析出最佳的建筑朝向和布局, 灵活采用错列式、并列式、斜列式、自由式、周边式等多种布局方式。
1.2 围护结构优化
研究表明, 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损失占总耗热量的70%以上,所以,外墙和屋顶的节能设计至关重要,同时,围护结构中的圈梁、构造柱等周边热桥部分也要做针对性的处理。 根据保温层位置划分,外墙保温构造可以分为单一保温外墙、夹心保温外墙、内保温外墙、外保温外墙等。 相对而言,外墙外保温是最高效、最科学的保温节能技术,能够获得良好的建筑节能效果。 外墙外保温主要由保温层、面层组成。 常用的保温层材料有聚苯乙烯板、玻璃棉毡、岩棉板等,通过钉固或粘贴的方式加以固定。 超轻保温浆料可以直接涂抹在外墙表面,面层主要是聚合物水泥砂浆,能够起到有效的保护固定作用。 外墙外保温不会产生热桥,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的稳定,可以减少温度波动对墙体的破坏,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而且方便施工,不会影响室内装修。 在建筑设计中,时通常会采用外墙外保温系统,尤其是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其应用更为方便[1]。
除了建筑外墙,屋顶也对建筑节能影响显著,必须要做好屋顶的保温隔热设计。 现代建筑大多采用平屋顶的结构形式。平屋顶保温构造分为正置式和倒置式两种, 应尽可能采用倒置式保温, 这样能够有效减少温度变化和太阳辐射对防水层的不利影响。 除了设置保温层,平屋顶的节能设计还可以通过屋顶绿化和架空通风实现。 通过设置架空隔热层可以产生良好的通风效果,但不适宜在寒冷地区采用。 屋顶绿化不但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作用,而且能够提高城市绿化率。 另外,直接与土壤、空气接触的地面也要做节能构造设计,在寒冷地区或对保温性能要求较高的建筑,可以对整个地面铺设聚苯板,以满足建筑节能要求。
1.3 门窗节能措施
门窗是建筑节能的薄弱环节, 为了提高建筑门窗节能效果:(1)要控制窗墙比,严格遵循不同热工分布区不同朝向窗墙比限值,比如,在寒冷地区,北向窗墙比限值为0.3,南向窗墙比限值为0.5,东西向窗墙比限值为0.35,同时,还要考虑采光设计标准、开窗面积与建筑能耗比等其他要求,应基本满足较大进深房间的采光需求。 (2)要提高窗户的气密性,严格控制空气渗透。 一般情况下,居住型建筑7 层以下气密性不能小于3 级,7 层以上气密性不能小于4 级, 公共建筑的气密性不能小于4 级。 可以通过安装密封条等措施进行特殊密封处理。(3)选择合适的材料,减少传热能耗。 为了减少窗框、窗扇型材传热能耗,应选择导热系数小的材料。 现阶段,PVC 塑料型材导热系数最小, 也可以采用断桥式窗户, 阻断能量传递的热桥。 为减少玻璃的传热耗能,采用真空玻璃、中空玻璃、LOW-E玻璃、热反射玻璃都可以降低窗户传热系数;采用隔热保温窗帘也有明显的节能效果。 门的节能设计需要从入户门、阳台门两方面着手,应选择传热系数合适的入户门,对于落地玻璃阳台门可以作为外窗进行处理。
1.4 其他绿色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不仅包含节能设计,而且还需要从节水、节地、节材、环境保护等方面着手,提高建筑的绿色性和健康性。(1)充分利用清洁能源。 太阳能是一种利用水平比较成熟的清洁能源, 在屋面安装太阳能集热器, 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为建筑提供热水。 南向坡太阳能设计是北方寒冷地区采取的普遍策略,将屋面和集热器一体化设计,能够保证建筑的美观和节能效果。 (2)在节材设计方面,尽可能选取适宜的本地材料,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既可以降低材料成本,又可以减少运输成本,所以,要加大对本地特有材料的研究,同时结合现代化处理工艺加以利用。 (3)在节水设计方面,应充分重视超压出流问题,改善二次供水技术。 通过设置减压阀等方式,将给排水管网各用水点供水压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设计中水利用系统和雨水回收系统,实现分质供水的效果,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限制出水流量,缩短出水时间,有效减少跑冒滴漏问题[2]。
2 湿热地区建筑节能技术与绿色设计策略研究
湿热地区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就是降低建筑本体能耗,关键在于通过建筑空间设计减少建筑得热,增强自然通风。 重新解构建筑空间与建筑环境的内在逻辑关系, 采用建筑气候设计方法,能够与绿色建筑内涵本质高度契合,是实现绿色设计的有效途径。
2.1 建筑空间通风设计
2.1.1 外部空间自然通风
从气候特点、设计顺序等方面出发,自然通风都是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 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需要将总体布局、建筑空间与形态、自然资源有机整合,创造出自然、舒适的建筑室内外风环境。 从建筑内部空间上看,自然通风设计顺序应该从外到内依次进行。 建筑与周边环境共同组成的空间作为外部空间,在保护好场地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将拟建建筑与场地条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考量建筑的朝向位置、组合方式、体量形态,并结合景观绿化、雨水收集等方面进行设计,营造一个有利于建筑通风和室外活动的外部空间风环境。
在建筑位置、朝向、布局设计时,需要根据湿热气候的特点和设计机理,抓住两个关键问题:建筑主立面要尽可能迎向夏季主导风向;要有效避免建筑群落对自然风的阻挡干扰,按照风影形成规律, 适当调整建筑主立面宽度及与主导风向的角度,通过建筑群落各种交错方式,有效减小风影区,为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奠定基础。 对于独栋建筑,主立面尽量朝南或南偏西,建筑形态为板楼时,自然通风效果较好,但是在背立面和两侧会形成局部强风区,当有其他建筑相邻时,会导致局部区域风速过大, 尤其是高层建筑设计需要控制其宽度和高度, 可以在局部适当开孔, 这样能有效缓解局部强风效果。由建筑产生的空气阻力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建筑形态呈流线型时,风阻较小,特别是超大体量建筑。 流线型设计能够避免建筑风压、 风速过大, 并且降低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世界上许多知名建筑都会采用这种外形处理方式。自然通风具有随机多变的特点,应该充分结合设计经验、风洞试验、模拟分析等科学方法,提升建筑的绿色性能和形式美。结合自然环境,利用水体、植被等生态因素,能够人为地营造良好的外部风环境。 植树绿化能够起到遮阳降温的作用,而且建筑与树林之间会形成温度差,有利于建筑通风。 将水景设置在场地上风向,能够营造水陆风,同样可以达到增强通风的效果。 当建筑空间与生态环境存在矛盾时,可以采用架空层的设计方法,尽可能避免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高密度居住区也可以采用立体绿化的方式,提升建筑外立面绿化效果,真正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共生。
2.1.2 内部空间自然通风
在外部空间自然通风设计良好的情况下, 建筑表面及内部空间自然通风设计主要解决自然风的“用”和“防”的问题,以及对风向和风速的调控。 通过设计孔洞、内部空间调整可以把控自然风的流速和流向。 在建筑表面的通风设计中,应优先考虑在迎风面和背风面合理设置门窗、洞口等孔洞,尽可能将风引进来,然后再根据需要,对风量、风向、风速、温度、湿度进行优化调整。 由于风速会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高层建筑外窗设计要慎重考虑,以解决风压过大的问题[3]。
建筑内部空间自然通风设计除了表面设置孔洞, 还与内部空间形态,以及空间之间的联动密切相关。 通常情况下,流畅、贯通的空间自然通风良好,但是,空间的高效应用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根据湿热地区的气候条件,建筑平面设计应尽可能以东西向为长轴布置,主立面朝向南北,或者采用分散式布局,每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空间单独做通风设计。 在空气流通的路径上, 如何设置合理孔洞面积成为制约通风效果的关键。 岭南广府民居中的竹筒屋内部房间之间采用隔断分隔,通过流畅贯通的空间营造良好的风场, 达到改善室内热环境的目的。 除了基于风压通风的自然通风设计,还可以充分利用热压通风原理。 在风速微弱、气候闷热时,尤其是在大空间、大进深建筑中,仅仅依靠风压通风是不能满足室内风环境需求的,这时应结合热压通风共同改善,着重考虑气流出入口位置、水平空间和竖向空间形态及相关组合关系。 实践表明,通过加大进出风口的高度差、温度差能够有效提升热压通风效果。
2.2 建筑空间防热设计
2.2.1 建筑表面防热设计
建筑受热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温差传导、空气渗透等途径,其中,太阳辐射是最主要的方式,所以,建筑防热设计的关键并在于对太阳辐射的躲避。 根据湿热地区的特点,减少建筑东西向的太阳辐射的热尤为重要。 设计时,要尽可能减小建筑顶面以及东西墙面的面积,同时采用隔热性能较好的材质;减小窗墙比, 通常情况下, 夏热冬暖地区南北向窗墙比限值为0.4,东西向窗墙比限值为0.3;做好建筑遮阳设计,通过水平式遮阳、垂直式遮阳、挡板式遮阳、综合式遮阳等形式的灵活运用,发挥最佳的遮阳作用,屋面遮阳处理也同样重要;加强各界面的立体绿化处理,促使地面植被与屋顶绿化融为一体。
2.2.2 建筑外部防热设计
建筑外部空间防热设计与自然通风设计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结合自然条件进行景观绿化设计,利用植被、水体的蒸腾作用实现吸热降温。 根据相关研究,建筑区域的温度比绿化区域的温度高6~8℃, 形成的温度差会促使局部空气流动,从而改善区域热环境。 在用地紧张区域,使相邻建筑东西两侧墙尽量靠近,能够形成互相遮阳的效果。 广州西关大屋中的冷巷就体现了这种防热设计思想。
2.2.3 建筑内部防热设计
与建筑表面防热设计相对应, 内部空间防热设计需要进一步抑制和减少太阳辐射、温差传导、空气渗透,关键在于与建筑表面直接关联的过渡区域处理。 在主要热源来路设置功能空间、缓冲空间,构成完整的防御空间体系。 比如,一般住宅建筑的阳台设计时,公共建筑将交通、卫生等辅助空间布置在建筑温度较高的东西两侧等, 也可以对过渡空间进行通风遮阳设计, 著名建筑师巴卡设计的灯塔酒店内部有一条遮阳廊道,不仅创造了健康、舒适的热环境,而且给人一种纯净、自然、和谐的美感[4]。
3 结语
综上所述, 运用建筑节能技术与绿色设计策略能够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 在策划设计时,必须加强现场勘查和调查研究工作,充分结合区域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文条件等多种因素,满足绿色建筑设计要求,保证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