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水资源管理与利用策略
2023-11-15祁发菊
祁发菊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水务局,甘肃临夏 731400)
1 引言
我国地域广阔,水资源的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的现象,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又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因此,必须重视对水资源的管理与利用,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 水资源的特点
2.1 再生性
水资源在自然界中属于可再生资源,恢复性较强,水资源的恢复周期以年为单位,其中,对于人类社会最关键的是淡水的自然循环[1]。 当水从海洋中蒸发后,蒸发的水汽会在气流的影响下输送到内陆,再通过下雨、下雪的方式降落至地面,其中一部分渗透入地下形成地下水, 另一部分则会重新变化为水汽。 而地面水与地下水在不受人力干扰的情况下,最终会流回海洋,从而形成淡水。
2.2 不均匀性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方的气候、地理条件截然不同,从整体上看,北方与西部地区的降雨量较少,而南方、东部地区的降雨量较多, 这种自然现象决定了水资源的分布必然会呈现出不均匀的特点。
2.3 两面性
水资源虽然是人类社会必备的基础资源之一, 但也具有两面性的特点,水资源过少会导致区域干旱,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灌溉、工业发展等,但水资源过多则可能导致洪水、山洪、滑坡等自然灾害[2]。
2.4 不可替代性
部分自然资源在人类社会中是可以被替代的,例如,缺乏石头、煤炭的地区可以采用核电代替石化能源;缺乏木材的地区可以用塑料、钢铁等材料替代。 但水在人类社会中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农业、工业、林业生产,均需要依赖水资源,因此,水资源在人类社会具有不可替代性。
3 水资源管理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为了规范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相关行为,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虽然对水资源的管理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约束力,但在实践中普遍存在形式化问题,管理行为有不按规定执行的情况,尤其是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还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供给矛盾[3]。因此,重视对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完善至关重要。
3.2 水资源的规划与开发缺少统一标准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加速, 工农业均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同时各个行业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形成了水资源短缺的局面[4]。在此背景下,我国开始将开发的重点内容放在地下水方面, 但由于缺少统一的水资源开发标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着大量不合理开发利用的情况,甚至有些地区在开发水资源时引发地面塌陷等情况, 导致地下水流失,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 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要在水资源开发管理中重视水资源管理的制度与标准,从而实现针对性的开发与统一规划。
3.3 水资源分配不合理
水资源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但目前生活、生产用水方面存在大量的浪费行为,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缺少节制,导致水资源分配不合理。 为了保证人们的正常用水,我国的水资源收费标准相对较低,使很多人认为水资源丰富,没有形成节约用水的观念,加剧了水资源的浪费。
4 水资源管理完善策略
4.1 制订水资源的分配方案
相关部门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地质条件、水资源分配情况等,对水资源的分配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例如,研究各地区每年用水量、降水量、污水排放量等,制订合理的水资源分配方案,从而保证水资源的循环利用[5]。 在制订水资源分配方案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3 个方面:(1)明确污水的排放标准[6]。 对于部分可能产生大量废水的工厂,在污水处理方面,相关部门应当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减少不达标污水的排放量, 对水资源形成良好的保护, 使水资源管理工作能够有序、规范地开展。 (2)重视水资源监督。 为了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相关部门应当重视对节水理念的宣传,提高水资源使用者的综合素质,严格按照规定用水。 一旦发现个人或企业存在违规用水、浪费用水的情况,应立即告知并制止,严重情况可给予一定的惩罚,从而保证水资源监督的执行力度。 (3)借鉴国外成功管理经验。 在对水资源进行管理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策略,同时结合我国水资源的实际情况,探索可以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措施,通过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从而保证水资源管理的有效性[7]。
4.2 重视节约用水的宣传
水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 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但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恶化以及大量污水的排放,水资源已经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成为民生问题。 从我国的情况分析,虽然在水资源保护管理方面制定了一定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巨大的水资源危机与挑战。 水资源管理部门应当重视对节约用水的宣传, 让每个人都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相关部门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等渠道,加强对节约用水的宣传,将节水观念深入人心。
4.3 完善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
我国河流众多,水资源覆盖面较广,但由于人口较多,因此,人均水资源量极其有限,同时还存在水资源分配不均匀的情况,每年都有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或干旱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各行各业的生产水平不断上升,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情况,因此,水资源的保护管理势在必行。 为了保证水资源保护管理的有效性,对于目前水资源的应用,我国推出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了“三条红线”,实施用水总量控制、万元工业值用水量控制、万元GDP 排污量控制,同时也建立了专门的水资源管理机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部门仍需要对水资源管理体制进行补充和完善, 提高水资源保护管理的力度,同时,还要总结过去管理中的成功经验,结合时代情况进行适当的整改,实现水资源的有效保护。
4.4 建立远近结合的管理机制
水资源保护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明确短期目标,二是制定长期目标。 (1)短期目标是当发现水污染、浪费等情况时,应分析出现的根本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进行控制,尤其是对水污染的初期治理,以避免出现不可挽回的情况。 管理时, 应当协调各个部门, 增加在初期水污染管理方面的投入,保证污染治理的效果。 (2)长期目标需要建立在短期目标的基础上, 当短期目标完成后, 会减轻初期水污染带来的影响,降低后续治理难度,无须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资金也能达到较高的管理效率[8]。 因此,相关部门在管理中应当重点关注对初期水污染的治理,明确资金的分配与投入,针对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开展工作,从而保证水污染治理的效果。
5 水资源利用完善策略
5.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为了有效提高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明确我国节水行动的方案,对相关政策进行解读与宣传,加大节水的力度与执行力,使节约用水成为人们的日常观念。 (2)对于耗费水资源较多的工业用水,为了有效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可以建立循环用水系统,从而减少污水可能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减轻城市供水的压力;还可以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先进技术,推广新型的节水设备,进一步提高节水的效率。 在农业用水中,可以采用河流水货培育耗水量较少的植物,从而减少农业灌溉所需要的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完善节水评价制度。 水资源相关管理机构与部门应当作为节水评价的主体, 根据地区的相关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形成节水评价体系,对企业、地区进行评估,得到评估结果后再制定相应的水资源利用策略, 从而保证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5.2 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标准
我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已在进行中,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有效性与地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水资源的错误开发利用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明确了“三条红线”。 若没有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制定统一的标准,就会导致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在高耗能、低产值的项目上,对于后续的新项目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项目失败。 因此,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时,要参考我国的法律以及相关标准,制定切合实际的开发利用标准,从而达到统筹兼顾、全面规划的目的。
5.3 重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是节约水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污水、废水的回收利用能够有效减少城市供水的压力, 有利于缓解水资源危机,因此,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对污水、废水的回收。 污水、废水的回收应从多个方面入手,其中,工业内部的水循环利用与重复利用最为关键。 城市污水回收用于工业虽然需要进行复杂的水处理,但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仍不失为一种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手段[9]。此外,还可以将城市污水用于公用设施、住宅厕所冲洗、绿地灌溉、景观用水等方面,保证水资源的最大化应用。
5.4 合理规划水资源
为了保证水资源利用的有效性, 需要对地区的水资源进行全面规划,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产业调整。 根据地区的产业结构情况,结合市场内外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水资源的损耗。 (2)污水处理。 重视对工业污水的处理,例如,建立水循环系统等,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应用先进的技术。 了解先进的节水技术,在工业用水的场所配备完善的供水设备,并结合实际情况对设备进行改进、升级,进一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6 结语
水资源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相关管理部门需要重视对水资源管理与利用制度的完善,改善我国的水资源环境,合理开发与利用水资源,形成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局面。 近年来,我国为了提高水资源管理与利用的成果,开始逐渐推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 转变治水策略,关注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 水资源的管理与利用不仅仅是部门或地区的工作,相关部门还应当加强对水资源保护的宣传,引发社会层面的关注,将保护水资源的理念深入至各行各业,从而促进我国水资源向着可持续的方向转型,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