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效果及安全性
2023-11-14田会凤
田会凤
(天津建华医院精神康复二科,天津 300393)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P)为精神科常见疾病,其发病因素复杂,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思维及情感障碍,易导致社会功能丧失,引发暴力攻击等激越冲动行为,对患者自身及社会安全均构成了较大威胁[1,2]。基于此,如何改善SP患者的攻击类症状,是精神科领域面临的首要难题。现阶段,利培酮(risperidone)为精神分裂症常用治疗药之一,该药可通过阻断多巴胺与突触后受体的结合,改善精神分裂症引发的临床症状,对患者行为控制及生活质量均具有确切改善价值,但其单一用药效果有限,现以联合用药方案为主[3,4]。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为临床常用心境稳定剂,可有效抑制神经元兴奋性,发挥神经抑制作用,达到镇静、抗癫痫目的,对患者冲动激越行为具有良好控制作用[5,6]。近年来,关于利培酮与丙戊酸钠在SP治疗中的临床研究日益增多,但其联合应用报道相对较少。对此,本研究选择2021年3月-2023年3月天津建华医院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观察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1年3月-2023年3月天津建华医院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男36例,女14例;年龄21~55岁,平均年龄(32.74±3.60)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53±2.62)年。观察组男38例,女12例;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32.81±3.65)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62±2.70)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参加。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②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4分;③无药物禁忌。排除标准:①合并脑器质性疾病者;②妊娠及哺乳期患者;③其他原因引起的攻击行为患者;④合并肝肾功能障碍及内分泌疾病者;⑤同期接受其他药物治疗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利培酮(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0776,规格:1 mg)口服治疗,初始剂量1~2 mg/d,后续可依据患者病情调整至4~6 mg/d,疗程6周。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丙戊酸钠片(山东仁和堂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3059,规格:0.2 g)治疗,初始剂量0.4 g/d,后续可依据患者病情调整至0.6~1.5 g/d,疗程6周。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攻击行为[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精神病患者攻击感知量表(POPAS)]、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不良反应(口干、恶心、双手震颤、嗜睡、便秘)。临床疗效:显效:PANSS下降幅度≥50%,MOAS下降幅度≥50%;好转:PANSS下降幅度≥30%,MOAS下降幅度≥30%;无效:未达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PANSS评分[7]:包括阳性量表(7~49分)、阴性量表(7~49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16~112分),分数越高表示精神症状越严重。MOAS评分[8]:包括言语攻击、对财产的攻击、自身攻击、体力攻击,总分0~40分,分数越高表示攻击行为越严重。POPAS评分[9]:包括言语攻击、侮辱性攻击、被动攻击性、威胁性身体暴力、破坏性攻击行为、身体暴力、对自身轻微的暴力、企图自伤与性方面9项内容,总分9~45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危险性行为越多。SQLS评分[10]:包括心理社会量表(0~100分)、动力与精力量表(0~100分)、症状与副作用量表(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χ2=4.332,P=0.037),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PANS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PAN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PAN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PANS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PANSS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3 两组攻击行为比较 两组治疗后MOAS、POPA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MOAS、POP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MOAS、POPAS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MOAS、POPAS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4 两组SQL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SQL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SQL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SQLS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SQLS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4,P=0.461),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论
攻击行为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之一,其发生与自身幻觉、妄想、疾病自知力缺乏等原因有关,针对此类激越冲动行为,临床多推荐抗精神病药物与心境稳定剂联合治疗,旨在借助药效机制,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控制其危险行为[11,12]。利培酮为当前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可通过与多巴胺D2受体的瞬时结合,抑制大脑多巴胺D2受体,阻断中枢中脑边缘通路,以此减少多巴胺能神经传递,缓解妄想、幻觉等阳性症状,其受体占有率高,但亲和力低、分离迅速,可保证良好的抗精神病效果与用药安全[13]。与此同时,利培酮对5-HT2A血清素受体亦具有较高抑制作用,其受体亲和力高,可降低血清素能中皮层通路活跃度,缓解由此引发的阴性症状[14]。丙戊酸钠则属于当前常用心境稳定剂之一,该药对神经元内外的钠离子平衡具有积极调节作用,可抑制高频放电,减少神经元兴奋性,有利于大脑稳定性的及时改善[15]。另一方面,丙戊酸钠可促进γ-氨基丁酸(GABA)等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进一步降低神经元兴奋性,发挥镇静、情绪抑制等药效作用,对激越冲动类症状具有良好改善价值[1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提示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SP效果显著,其疗效优于单一利培酮治疗。分析认为,利培酮可通过D2受体与5-HT2A受体的特异性联合拮抗,发挥抗精神病作用;而丙戊酸钠则可有效抑制神经元兴奋性,其对精神障碍引起的冲动攻击行为具有良好辅助作用,二者联合可实现协同增效目的,有利于精神症状及激越行为的进一步改善[17,18]。两组治疗后PAN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PAN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精神症状。同时,治疗后两组MOAS、POPA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MOAS、POP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对患者攻击行为具有良好改善作用。究其原因,丙戊酸钠可实现阳、阴性症状的初步缓解,减少幻觉、妄想等机制引起的病理性攻击行为,在此基础上应用丙戊酸钠,可帮助大脑处于相对平静状态,有利于冲动激越情绪的进一步抑制,攻击行为管理更为理想[19,20]。两组治疗后SQL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SQL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与其症状及攻击行为的改善存在直接关联。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合用药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精神症状,改善其攻击行为,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在该病治疗中具有较高可行性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