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血液检验结果研究
2023-11-14张珣
张 珣
(婺源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西 婺源 33320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主要因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血小板抗体,从而发生血小板过度破坏、功能障碍,最终引发外周血小板减少,严重会导致内脏、颅内出血,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2]。对此,临床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由于ITP的发病机制复杂,且病情变化快,临床患者表现多样化[3]。为了提高治疗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及时准确的诊断是关键[4]。本研究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80例ITP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ITP患者的临床特点、血液检验结果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ITP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在婺源县人民医院诊治的8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我院体检健康者8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男42例,女38例;年龄10~60岁,平均年龄(38.19±3.34)岁。观察组男41例,女39例;年龄11~59岁,平均年龄(38.32±3.45)岁。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观察组均符合ITP临床诊断标准[5];②随访资料完善;③依从性良好,积极配合检查。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脑、肾、肝等重要脏器疾病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继发性ITP患者[6]。
1.3 方法
1.3.1 分组方法 不同类型:急性(病程<6个月)、慢性(病程>6个月)[7]。不同程度病情:轻度:100×109/L>PLT>50×109/L,仅受到外伤后出血;中度:50×109/L>PLT>25×109/L,仅存在局部出血,无广泛性出血;重度:25×109/L>PLT>10×109/L,可见广泛性出血;极重度:≤10×109/L,存在自发性出血症状,存在生命危险[8]。
1.3.2 检测方法 取两组晨起空腹静脉血,并进行抗凝处理,然后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日本东亚公司,型号SYSMEX SF-3000),测定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红蛋白(Hb)、血小板相关抗体G,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所有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配套试剂均由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利用标准液绘制标准曲线[9]。
1.4 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PLT、MPV、PDW、P-LCR、不同程度病情(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ITP患者血小板指标(PLT、MPV、PDW、P-LCR)水平、不同类型(急性和慢性)ITP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G、PLT和Hb水平、不同类型ITP患者发病临床体征和症状特点(面色苍白、皮肤黏膜出血、脾肿大、呼吸道感染以及其他)、不同类型ITP患者年龄和性别特点。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 21.0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小板参数比较 观察组PLT低于对照组,MPV、PDW、P-LCR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小板参数比较()
表1 两组血小板参数比较()
2.2 不同病情ITP患者血小板参数比较 重度患者PLT低于中度、轻度患者,MPV、PDW、P-LCR均高于中度、轻度患者,且中度患者PLT低于轻度患者,MPV、PDW、P-LCR高于轻度患者(P<0.05),但极重度患者MPV、PDW、P-LCR均低于重度患者(P<0.05),见表2。
表2 不同病情ITP患者血小板参数比较()
表2 不同病情ITP患者血小板参数比较()
注:与轻度、中度、极重度比较,*P<0.05,与中度比较,#P<0.05
2.3 不同类型ITP患者血液检验指标比较 急性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G均低于慢性患者,PLT、Hb高于慢性患者(P<0.05),见表3。
表3 不同类型ITP患者血液检验指标比较()
表3 不同类型ITP患者血液检验指标比较()
2.4 不同类型ITP患者临床症状特点比较 急性患者皮肤黏膜出血、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高于慢性患者,面色苍白低于慢性患者(P<0.05),脾肿大、其他发生率与慢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不同类型ITP患者临床症状特点比较[n(%)]
2.5 不同类型ITP患者性别、年龄比较 急性患者男性占比高于慢性患者,女性占比低于慢性患者,且平均年龄低于慢性患者(P<0.05),见表5。
表5 不同类型ITP患者性别、年龄比较[n(%),]
表5 不同类型ITP患者性别、年龄比较[n(%),]
3 讨论
目前,临床关于IT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普遍认为与细胞学因子水平、细胞免疫异常、体液免疫异常等相关,尤其是多项研究认为ITP患者机体出现抗血小板抗体[10,11]。高琳滢[12]的研究指出,ITP发病机制为机体抗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结合,造成血小板被吞噬、破坏,大幅降低血小板数量,进而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临床从不同层面分析ITP临床特点和血液检测结果的差异性,可一定程度反映ITP患者病情或疾病类型[13]。但是目前关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临床特点与血液检验结果方面的研究存在差异,具体的临床特点还需要进一步探究证实[1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PLT低于对照组,MPV、PDW、P-LCR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与健康者比较,ITP患者PLT降低,MPV、PDW、P-LCR参数均升高。因此,临床可将以上血小板参数作为临床诊断鉴别ITP患者的筛查指标,以缩小检查范围,避免漏诊和误诊[15,16]。同时研究结果显示,重度患者PLT低于中度、轻度患者,MPV、PDW、P-LCR均高于中度、轻度患者,且中度患者PLT低于轻度患者,MPV、PDW、P-LCR高于轻度患者(P<0.05),但极重度患者MPV、PDW、P-LCR均低于重度患者(P<0.05),提示不同病情ITP患者血小板参数之间存在差异,且随病情的严重,PLT逐渐降低,MPV、PDW、P-LCR逐渐升高。但是极重度患者MPV、PDW、P-LCR均低于重度患者。因此,采用MPV、PDW、P-LCR判断ITP患者病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临床应选择PLT为ITP患者病情主要判断指标,MPV、PDW、P-LCR为辅助指标,并结合其他相关体征、症状进行判断,以免耽误病情,造成不良结局[17]。本研究发现,急性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G低于慢性患者,PLT、Hb均高于慢性患者(P<0.05),可见急性和慢性ITP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G、PLT以及Hb存在差异,且急性患者Hb相对较高,血小板相关抗体G、PLT相对较低。因此,临床可选择血小板相关抗体G、PLT以及Hb作为鉴别诊断急性和慢性ITP患者的重要血液检验指标。分析认为,随着病程的延迟,机体内血小板抗体累积较多,从而血小板相关抗体G相对较高。而随着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的持续性破坏,血小板的功能损伤进一步加剧,导致血红蛋白、血小板大幅降低[18-20]。另外,急性患者皮肤黏膜出血、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高于慢性患者,面色苍白低于慢性患者(P<0.05),脾肿大、其他发生率与慢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不同类型ITP患者临床表现存在较大差异,急性ITP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且多因呼吸道感染所致,而慢性ITP患者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该结论可进一步补充以上结论,为初步鉴别ITP患者类型提供依据。因此,临床对于急性ITP患者应及时控制出血,并给予呼吸道感染针对治疗。本研究还发现,急性患者男性占比高于慢性患者,女性占比低于慢性患者,且平均年龄低于慢性患者(P<0.05),提示不同类型ITP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存在差异,临床可以此为依据,进一步鉴别急性、慢性ITP患者,从而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ITP患者存在一定的临床特点与血液检验差异,可将PLT、MPV、PDW、P-LCR作为初步诊断和病情判断指标,年龄、性别、血小板相关抗体G、PLT以及Hb可作为不同类型ITP患者的鉴别诊断指标,且可依据皮肤黏膜出血、面色苍白、呼吸道感染等临床表现特点进一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