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传统文化践行劳动教育
——以L特殊学校《制作艾条》教学案例为例
2023-11-14吴丹
吴 丹
(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 江苏南京 211200)
在2022 年新出台的《劳动》课程标准中,着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四大劳动学科核心素养,即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以及劳动精神。其中的劳动精神具体是指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是每一位普通劳动者在艰苦奋斗过程中所一直秉持的基本态度、价值理念及其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积淀着许多关于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传统文化,这也是培养学生劳动精神的关键所在[1]。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一些乐于享受、不劳而获、急功近利等不良的劳动思想与观念不断在学生之间蔓延。特殊学生个体差异十分显著、障碍程度不同,类型也比较复杂,对于抽象的传统文化理解更是在学生心中日渐模糊。如何在培智劳动课程教学中渗透劳动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清劳动对其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丰富特殊学生的劳动生活是需要特殊教师们去思考的一个问题。基于此,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在劳动学科《制作艾条》课例中,借助学校中草药园基地的丰富资源,从一株小小艾草出发,带领特殊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悠久的中医药传统文化,努力践行传统文化创新劳动育人这一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探寻新课标下劳动课堂新样态,领悟劳动精神的内涵,感受劳动精神的力量,努力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播种在每一位特殊学生的心中[2]。
一、传统文化融入培智劳动课堂教学的实践
(一)创建情境,小小艾草用处多。艾草对于大部分特殊学生来说不是很熟悉,教师改变传统劳动课程直接出示实物的教学方式,从上课开始,就即将来临的端午节与学生们“话家常”:“马上要过端午节了,你们家有哪些习俗吗?”一句话打开了学生们的话匣子。从端午习俗入手,引导学生们感受端午节传统的习俗,从常见的包粽子、划龙舟进而慢慢引入到家门口挂艾草这一习俗。接着教师继续将话题围绕“艾草”展开,出示了艾草的相关图片,介绍了古人将它挂在门口用来驱蚊虫是源于艾草有着特殊的气味,再通过视频介绍了艾叶有着去湿、散寒、温通经络的功效。教学中教师不断启发学生去思考日常生活中有关艾草应用的内容并进行总结包括艾草香囊、艾灸馆、艾草泡脚等。围绕生活场景,学生们敢于表达自己对于艾草的见解,并积极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艾草,开拓了思路,阐明了艾草的用途,也向我们展示了艾草它的独特的文化属性。围绕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们在不经意间发现艾草其实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从侧面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到了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对接下来研究制作艾条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对比教学,感受古法制艾绒。本节课中,不仅需要学生了解艾条的制作步骤,还需要了解艾绒的基本特征与艾绒的制作过程,知识点较为零散。在初次教学的设计中,教师先是展示出艾绒、艾叶、艾草,再接着利用分组竞争、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比较三者之间的区别,从而达到攻克教学重点的目的。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特殊学生记忆力和观察力较弱,三者比较时很容易让学生混淆并抓不住重点。
基于试上课的思考和学生的能力,笔者改变了教学策略,将内容的重点由艾绒、艾叶、艾草的比较转至发现艾绒特点的过程,帮助特殊学生主动去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汲取文化精神。教学中每人都分发到了一根艾条,学生在实际接触观察后发现是由艾叶纸和一堆毛绒绒的絮状物质组成。接着出示了一箩筐的艾绒和艾叶,分小组完成“艾绒、艾叶观察表”的填写。学生们可以从软硬程度、有无香味,有无叶柄等具体直观的观察内容详细对比出艾绒和艾草的区别。学生们更是可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的实践形式充分鉴别艾绒的特性,加深对艾条的正确认识。就这样学生们在小组的探究中充分了解了艾绒的特点。
看到学生们对艾绒明显意犹未尽的研究态度后,教师继续乘胜追击,播放了古法艾绒的制作视频。视频中详细介绍了古代劳动人民从采摘到晾晒到捣杵再到筛选的过程,当学生们听到视频里介绍要捣杵3000次以上时,都在底下低呼:“天啊,要这么多次,要累死了。”看完视频,教师引导学生去总结古法艾绒的制作步骤,并尝试让学生们说一说看完视频的感受。“老师,以前的人们太辛苦了,要是我肯定坚持不下来。”“中医药真地很厉害啊,到现在还有这么多人用艾绒制作艾条。”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都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从观察对比再到观看艾绒制作视频后,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与不易的了解,弘扬了吃苦耐劳、不断创新的传统文化精神。
(三)亲制艾条,给予试错空间。《艾条制作》中的重点就是要带领学生完成艾条的制作。在初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分步骤示范操作,学生按照流程一步步完成。试上课完成后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制作出来艾条,整个教学气氛比较沉闷,能力稍好的学生也没有得到锻炼,教学过程较为混乱。加之分步讲授的时间过长,内容较为繁杂,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桌子上的工具材料所吸引,最终呈现的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后期总结原因发现制作艾条的操作过程其实不是很复杂,很多需要注意的要点只在细节处。特殊学生因为自身原因,往往精细动作较弱,看过程只看个大概,跟着老师依样画葫芦,导致最后制作的艾条不是松散就是不均匀,学生欠缺的恰恰是自身探究与总结的能力。经过与专家的沟通与交流,结合特殊学生的特点,笔者根据讨论的结果,实时调整教学方式,不同于以往的平铺直叙,教师直接介绍了工具——制艾机的使用方法,播放了一遍制作艾条的视频,就让学生们分成小组3人一起尝试制作一根艾条,限时3分钟。起初学生们都很有自信,觉得已经看过了操作视频肯定能够完成一根艾条的制作,但在制作过程中却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而是“麻烦不断”:“这不对啊,就是这样卷的,怎么不行呢?”“唉?我怎么也卷不动?”“到底从哪头开始卷啊?”“我的艾绒怎么漏出来了?”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响起了学生们的大呼小叫。3 分钟一到,铃声响起,学生们都停止操作,巡视了班级一圈,只有小丹一组做了一根艾条,其余几组不是还没粘成条,就是连卷都没卷起来。笔者刚拿起小丹组制作的艾条想细细检查下,里面的艾绒便刷刷地往下掉。通过这样的教学转变,再次学习艾条制作地时候学生们更加认真了。结合视频播放,笔者现场又慢动作地演示了一遍,边做边提醒学生们回想刚才操作中自己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比如填放艾条时要适量,还要压紧压实;在卷艾条时一定要先提后卷,注意匀速;最后粘贴艾条纸时注意粘贴均匀。有了第一次的试错机会,接下来小组合作起来很愉快,不一会儿每个小组都制作出来了一根艾条。个别能力稍强的学生们笔者还鼓励他们利用艾条机的调节器制作出来粗细不同的艾条来,并自己尝试总结调节器的使用方法。同学们个个兴致盎然,在动手操作中不仅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加深记忆,通过探究真正掌握制作艾条的要领,也感受到了中医药学的魅力。
(四)资源整合,创新传统文化。课程评价一直是劳动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的课程评价内容主要是围绕艾条每个步骤的制作要点让学生们自身总结,教师进行点评。本节课中结合艾条的使用方式,笔者还现场连接了校医薛医生。将课堂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而是跟随专业性的校医镜头带领同学们了解了雀啄灸、回旋灸、温和灸等不同的艾条灸方式,以及常见的缓解疲劳和失眠的穴位。利用在线视频的讲解,将艾条真正的用途从抽象变具化,由单一的图片展示变得有声音、有画面、有实践、有感受,不断放大学生对艾条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生动化、形象化的认知,拓展了学生关于艾灸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深入了解中医药学这一传统文化内涵。同学们听完都跃跃欲试想亲自点燃一下自己制作的艾条来感受一下艾灸。当即挑选了一位学生,点燃了艾条,在虎口位置进行了艾灸。大家伙都被中医药的神奇所折服,纷纷表示还要多做几根艾条带回家给家人艾灸一下。
拓展环节教师出示了学校课后服务中高年级的学生在中草药园播种栽植的图片。向同学们介绍了中草药园目前种植的种类和今后开展的活动方向,真正让大家走进中医药学。课堂的最后,笔者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做结,升华劳动精神,从制作小小的一根艾条做起,让学生们能够相信自己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份子,引起共鸣,引导学生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运用相关知识,产生了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中医药学文化的兴趣。
二、传统文化融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总结与反思
(一)以劳育人,依托传统文化。“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结晶,中医药文化在传承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艾草自古以来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学生们虽然没有认真研究过艾草,但早就在无形之中接触了艾草。特殊学生受自身智力和认知水平的限制,缺乏具象的概念,当所教授的内容与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越靠近,特殊学生主动接纳新知识、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就越高[3]。教学中通过与同学们进行探讨端午节的习俗从而引出本节课关键词“艾草”,让学生们走出课堂从乡野中,从生活中学知识。依托传统节日习俗,进一步传播传统文化,学生艾草不仅体现在文字中,更在传统节日、习俗、饮食上都有所展现。在参与、探索、发现中加深对中医药学的认知与喜爱,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艾条的兴趣,增进中医药文化传承的推动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端午节日习俗与劳动学科艾草的知识相融合,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更让特殊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4]。
(二)以劳育人,践行传统文化。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典故与俗语都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这与当今劳动课程中倡导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教学中学生在观看艾绒的制作视频操作中能让特殊学生直观体会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在无数次的捣杵和筛选中才能得到艾绒,更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那最淳朴的吃苦耐劳与坚忍不拔,了解到了中华民族的人民一直尊重自然、崇尚自然、利用自然的探索精神,在无形中增强了文化自信[5]。
中医药学是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其中不仅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还富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与内涵,无形中提高了对特殊学生探究精神、科学素养的培养。面对老师提出的艾叶、艾草对比的问题,引导特殊学生在多感官刺激下利用观察表从多维度比较、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用记录、交流的方式最终得出自己对于艾绒特点的总结。学生在讨论、互动的过程中感受中医药文化、主动探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医药学,促进特殊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劳动教育结合,真正让特殊学生去体会劳动价值,倡导辛勤劳动,在实现劳动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以劳育人,创新传统文化。卓越的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有很多都体现了重视劳动价值,倡导用劳动来塑造人的品格和体魄。特殊学生新经验的积累都是建立在之前学习与生活的基础上[6]。本节课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自己去探索艾条的制作方法。当然特殊学生的探索不会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他们需要经过不断地尝试、不断地犯错才能得出结论。这时给予他们试错的机会,组织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自己出现问题的点是在哪里,是没有掌握制艾机的使用方法?是没有将艾绒填放紧实?是最后的粘贴不够牢固?劳动不仅仅体现在脑力劳动,更强调创新性劳动,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只有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开展探究和劳动的过程中才会锻炼到特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的能力。期间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差异水平较大的特点,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去探究更为深度的问题:如何制作粗细不同的艾条,如何快速使用调节器。在劳动中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学习的需求。
(四)以劳育人,传承传统文化。中医药学文化走进课堂,走进校园,最终要落脚到实践中,要让学生通过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接触到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有助于塑造特殊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合作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增强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本节课通过与校医的在线连接,讲解艾条灸的方式,现场进行艾灸的操作,增强了特殊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直观感知与体验,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劳润心、以劳铸魂,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将课后服务、学校基地资源与中医药学充分结合,打造中草药园,从最初的播种艾草,到移栽艾草再到收获艾草,制作艾条、香囊等一系列艾草衍生产品,在不断摸索、探寻、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的实践中推动着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正是在这样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劳动育人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得以源远流长、历久弥坚。
悠悠艾草香,共谱育人曲。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中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价值,提高劳动素养,促进特殊学生感受劳动的美好,浸润美好心灵。小小一根艾条已化作连接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载体,相信新时代下能够通过传统文化开辟出劳动核心素养落地的新渠道,劳动精神与中草药的有效结合正焕发出独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