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残疾人发展能力提升的路径探索
——以合肥市S村为例

2023-11-14孙子月

绥化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社工残疾人对象

孙子月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长期以来,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残疾人各项权益的实现。在脱贫攻坚阶段,残疾人群作为重点和难点,各地通过精准扶贫举措满足了他们基本的生存性需求,但是,残疾人绝对贫困的解决并不意味残疾人贫困问题就此消失。从现实情况来看,许多残疾人还缺乏长久脱贫的发展能力,因此,当前残疾人贫困治理应从解决物质性贫困转向发展性贫困。而农村残疾人和城市残疾人相比,发展环境更加恶劣,发展困境也更加突出,更应受到社会关注。近年来,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作用逐渐增强,通过链接资源、提供社会支持等为弱势群体助难、解困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残疾人发展能力提升具有必要性和专业优势。本文以合肥市S村残疾人社工服务为例,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当前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能力不足有何表现?二是专业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农村残疾人发展能力提升?

一、文献回顾与案例介绍

(一)文献回顾。残疾群体一直受到学界广泛关注。针对残疾人贫困问题,学界主要从致贫原因、治理措施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随着专业社会工作日益壮大,也有学者从这一领域对残疾人贫困治理进行新的探索。

了解残疾人致贫原因有助于对他们贫困问题的治理。现有文献主要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生理原因造成劳动机能下降,使得发展能力和社会参与机会不足;二是残疾人生理原因减少了家庭其他成员的劳动时间,加之长期用药导致家庭成本上升;三是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还不完善,也是残疾人贫困的重要原因。[1]研究者从残疾人致贫原因提供治理方案。就业不足作为残疾人致贫的重要原因,只有增加就业才能最大程度解决贫困问题。宋相鑫认为要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保障制度,以此促进残疾人就业;[2]李静认为提升残疾人就业率要发挥出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等各主体优势。[3]社会保障政策与残疾人贫困息息相关。姜向群研究发现,我国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需求远大于政策供给力度,提出要加强残疾人保障覆盖面。[4]脱贫之后,学界对残疾人贫困治理出现了一些新思考。研究者将当前残疾人贫困的特点归纳为三点:一是受自身及社会环境影响,使得残疾人贫困具有长期性特征。杨亚亚认为残疾人扶贫工作进入到了“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将一直存在[5];二是残疾类别和程度使得残疾人贫困出现结构性特征。程凯发现,残疾人贫困多发生在重度和女性残疾人当中,返贫风险也最为突出;[6]三是残疾人贫困平均年龄逐渐提高。张万洪发现,65岁以上在所有贫困残疾人中占到18.5%,比例较大。[7]近年来,学界关于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治理的研究逐渐增多。社会工作服务不仅能从外部介入残疾人贫困,还可通过增能和赋权等专业理论提升他们内在的主观意志。

现有关于残疾人贫困治理的成果颇丰,为本文提供了研究基础。但整体来看,专门以农村残疾人为研究对象的成果相对较少且比较零散;其次,现有残疾人贫困治理仍主要针对绝对贫困,缺少对发展性贫困的讨论;第三,对于专业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到农村残疾人贫困治理研究还不够深入。基于此,本文聚焦农村残疾人的发展能力困境,探索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残疾人发展能力提升的路径。

(二)案例介绍。S 村位于合肥市三河镇,首次“建档立卡”登记时,共有8户残疾家庭经过主动申请、上级审核等程序被列为“贫困户”。此后,扶贫工作队针对8户残疾家庭存在的生存性问题,通过提供生活物资、修葺房屋、社会保障兜底等措施对他们进行了精准帮扶。经过帮扶,这8户残疾家庭基本达到了退出贫困标准,在2016年12月顺利脱贫。

2022年6月,课题组对S村8户残疾家庭的生存现状进行了实地走访,对他们的经济状况、就业情况、社会心态、康复能力等作了细致考察。从走访来看,虽然S村8户残疾家庭基本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但和当地居民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首先,在经济方面,这8名残疾人家庭收入较低;从就业来看,虽然8名残疾人都有一定劳动能力,但均没有工作;在家庭关系上,已婚6名贫困残疾人和家人关系普遍不够亲近,尤其夫妻关系比较冷淡;在社会交往上,8名残疾人内心都比较封闭,不愿与外人进行社会交往。从S村走访可以看出,政府和社会对农村残疾人提供外部帮扶,虽然可以短时间内帮助他们解决温饱问题,但很难使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难以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因此,当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必须增强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发展能力,解决他们的发展之“困”。

二、当前农村残疾人发展能力不足的具体表现

残疾人发展能力,残疾人持续脱贫的可行能力更加注重个人内在潜能的激发,如稳定的就业技术、积极的社会心态、坚实的社会关系网络等。本文根据S村走访情况发现,当前农村残疾人发展能力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稳定职业技术缺乏。就业能够帮助残疾人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继而彻底摆脱贫困。然而从走访来看,S村8名残疾人虽然都有一定劳动能力,但均没有工作。农村残疾人由于生理原因、文化程度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限制了自己在劳动市场中的竞争力。相比较城市经常举办残疾人技能培训,农村残疾人的就业技能培训相对较少。S村所在乡镇曾举办的就业技能培训大多未考虑残疾人群的就业需求。另外,农村地区资源禀赋能力、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条件和城市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即使农村残疾人想要就业也很难找到匹配的岗位,如此薄弱的社会环境限制了农村贫困残疾人就业机会。最后,农村残疾人之所以缺乏一个长期生存技术,还与他们自身文化程度相关。S村8名残疾人中有6名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仅有2人读到了高中,对于知识能力有一定要求的技能很难在农村残疾人当中推广。因此,想要提升农村残疾人的发展能力,必须增强他们的人力资本,尤其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二)社会福利依赖严重。课题组在S村调研时发现,8名残疾人对未来生活普遍存在消极心态,有明显的“等、靠、要”福利依赖心理。笔者在问及他们是想通过工作获得劳动报酬还是直接通过救助获得收入时,8名残疾人均选择了后者。可见,社会保障政策在让他们满足温饱问题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主动脱贫的意愿。其中,还有2名残疾人长期去村干部家中及乡镇政府去为自己争取福利,不达目的便一直纠缠。这种不想依靠自身努力来改变贫困状况,只想依赖政府、社区及社会各界外部扶持的社会心态叫做“精神贫困”。农村残疾人“精神贫困”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残疾人在长期生活中形成了自卑的消极心理,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来改变自己生活,只想利用弱者身份来维持现状;另一方面,当前社会成员对于残疾群体常常进行“标签化”,不认为他们具有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这种“标签化”的社会角色定位从外部加剧了残疾人福利依赖心理,不利于他们发展能力的提升。

(三)贫困代际传递明显。“贫困代际传递”主要是指父辈或祖辈如果长期处于贫困际遇或存在潜在致贫因素会导致后辈在未来生活中再度陷入贫困状态的社会现象。[8]笔者走访发现,8名残疾人的子女辍学率远高于其他家庭,生活状况也远不如S 村同龄群体。农村残疾人家庭在社会资源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继而导致子女拥有的社会资源也较为薄弱,尤其在婚姻和就业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婚姻市场中,残疾人子女常常被排除在适龄青年择偶标准之外,存在一定的“污名化”;而在就业市场中,由于父母需要照料,残疾人子女在找工作的时候不得不考虑工作时间和地点,择业范围变少。另外,由于家庭原因,残疾人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自卑个性。笔者在走访过程中,很多残疾人表示自己是孩子的负担。受到这些因素影响,随着家庭生命周期向前推进,农村残疾人子女在同龄之中又处于贫困位置。

(四)社会支持网络薄弱。社会支持网络对残疾人来说尤为重要,可以从中获得社会资源。但在S村走访发现,农村残疾人普遍存在社会关系网络薄弱这一问题。首先,由于生理原因,他们在与健全人交往过程中常会感受到压力,导致他们心理上和外界存在一定的区隔性。他们大多时候将自己封闭家中,不愿与外界发生过多交往。其次,传统农村社会的人情关系在社会支持网络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农村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邻里之间的关系逐渐松散和功利化。在走访中,很多村民表示平时并不会主动关心和帮助残疾人家庭。另外,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相较城市还有很大差距,能够提供的社会支持非常有限,很难为残疾人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最后,居民自治队伍和社会工作机构在城市社区治理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在农村社会,专业性志愿者队伍或社会组织较少,能够为残疾人提供的社会支持不足。

三、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残疾人发展能力提升路径

农村残疾人发展能力不足不仅影响残疾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关系着社会和谐和地方稳定。肥西县H残疾人社工机构自2022年7月开始在S村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经过半年时间的介入,S 村残疾人发展能力有了较大提升。结合具体服务实践,课题组认为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残疾人发展能力提升路径可以从四个方向进行探索。

(一)提“志”:塑造积极意志。发展意志消极是农村残疾人发展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扶残首先要扶“志”。具体实践中,农村残疾人发展意志不足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未来有希望,但只想依赖社会福利获得;第二种是对未来无所谓,听天由命;第三种是不相信未来有变好的可能性。

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发展意志不足,都需要从心理层面加以引导。专业社会工作主张个别化原则。针对三种类型,社会工作者介入策略也存在差异。针对第一种,为了消除他们错误的福利依赖心理,社工找到乡镇残联工作人员耐心讲解各项福利政策。为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能力提升活动,通过一定的物质予以激励。对于第二类,社工为他们链接了专业的心理治疗师进行干预。为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积极性,社工和心理治疗师通过目标制定模式来予以介入。通过完成由易到难的小目标,不断增强服务对象的信心。对于第三类,社工一方面在个案访视中不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效能感;另一方面,将家庭成员作为他们意志改变的支持者,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对于家庭的重要性。

为进一步塑造服务对象的积极意识,社工从S村所在乡镇找到部分残疾人以“道德讲堂”形式来帮助服务对象树立信心。之所以选择周边残疾人作为“道德讲堂”主讲人,一是因为他们和服务对象属于一个群体,服务对象不会产生太大排斥,有利于互相交流,建立比较信任的关系;二是这些残疾人作为自力更生的典型示范,可以让服务对象真切感受到身边的榜样力量。经过多次的心理疏导及“道德讲堂”之后,服务对象的发展意志大幅提升。

(二)提“智”:增强人力资本。缺少稳定的谋生手段、家庭收入低是农村残疾人发展能力不足的重要表现,也是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原因。因此,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残疾人的发展能力提升必须重点加强残疾人家庭整体的人力资本,帮助他们能够获得职业技能。

此次项目中,社工结合8 名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链接相关人员共开展了三类技能培训:第一类主要针对文化程度低、劳动能力相对较高的服务对象,主要以培训绿色蔬菜种植技术为主。社工邀请农业局技术人员对8名进行种菜指导,并帮助他们链接到集镇和县城稳定的客户。第二类技能培训主要是一些简单手工活技能培训。S村所在乡镇有3家服装厂,有些手工活常年需要兼职。为了帮助服务对象学习这些技能,社工链接这三家企业的负责人,免费为服务对象进行培训。另外,三家企业愿意减少残疾人的不便定期送货和取货。第三类技能培训主要针对文化程度相对高一些的服务对象。在这类技能培训中,主要教服务对象如何网上购物和直播带货。经过技能培训,服务对象有了一定的职业能力。

农村残疾人想要实现长久脱贫必须阻断代际贫困的发生。为了增强服务对象子女在劳动市场中的竞争力,社工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介入。一是为仍在上学的残疾人子女开展助学活动。社工为项目中的4 名服务对象子女链接安徽大学学生志愿家教团,为他们开展线上辅导;对于已经就业的服务对象子女,社工在征得他们意见基础上通过职业教育来进行帮扶。依据他们的就业意愿,社工链接了当地乡镇政府及一些单位,为他们寻得一些公益性岗位。

(三)提“治”:打造善治格局。农村残疾人基层治理能力不足使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较为薄弱,成为他们发展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当前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服务对象发展能力提升,还要增强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打造农村残疾人的善治格局。

首先,家庭照料作为残疾人社会支持最有力和持久的来源。通过改善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能够有效提升农村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社工对于服务对象家庭进行介入,针对存在的夫妻、亲子关系问题进行缓解。社工链接心理咨询师帮助残疾人和家庭成员彼此学会沟通交流技巧,缓解家庭关系的紧张。其次,农村残疾人还可得到邻里关系的社会支持。邻里关系在乡村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由于残疾人长期封闭,不愿与人交往。久而久之,残疾人成为村庄里的边缘群体。为了提升服务对象的邻里关系,社工通过一系列小组活动为服务对象和邻居创造交往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渐建立社会交往关系。最后,村干部在农村残疾人治理中起到重要作用。但许多服务对象由于对享受的社会福利不满意,继而对村干部产生不满情绪,村干部也因此减少和服务对象的接触。为了缓解服务对象和村干部的关系,社工详细对服务对象讲解了各项政策,又通过相关活动促进村干部与他们的交流。

(四)提“制”:健全制度建设。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能力不足,和农村助残机制不健全还存在一定关系。社工走访中发现,S村残疾人每年接受到的社会服务较少且内容非常单一,尤其是助残责任主体不够明确。为了帮助服务对象获得更多优质的社会服务,社工链接当地乡镇政府及县残联等部门,定期为服务对象开展社会服务,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另外,定期对于一些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或已经在就业的残疾人提供相关技能培训。针对服务对象子女的教育问题,社工帮助他们在学校争取到了相关教育扶助,减轻了家庭负担。针对服务对象的康复需求,乡镇政府与乡镇卫生院达成了一致,每月定期为服务对象开展康复训练和义务体检。专业社会工作促进了农村残疾人服务机制的建立健全,极大提升了农村残疾人的发展能力。

四、总结与讨论

本文以S村8名残疾人为研究对象,探索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残疾人发展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发现,当前农村残疾人虽然绝对贫困得以解决,但发展性贫困仍较为突出。农村残疾人发展性贫困主要表现为缺少稳定谋生技术、社会福利依赖心理严重、贫困代际传递明显、社会支持网络薄弱等。农村残疾人发展性贫困与残疾人生理和心理原因、农村社会经济基础薄弱、助残政策有待优化因素相关。农村残疾人发展能力困境不仅会影响残疾人的个人幸福,也会阻碍社会发展。本研究认为,专业社会工作在农村残疾人发展能力提升上具有积极作用。社工从塑造积极意志、增强人力资本、打造善治格局、健全制度建设方面对农村残疾人展开社会工作服务,成效非常明显。经过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农村残疾人内生动力得以增强、生存技能和家庭收入有所提高,发展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猜你喜欢

社工残疾人对象
神秘来电
青春社工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社工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