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部骨折术后中医疗法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3-11-14于玉秀
钟 琳, 黄 旖, 于玉秀
(1.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中医医院 骨科, 广西 贺州, 542800;2. 广西中医药大学, 广西 南宁, 530200;3.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中医医院 手术室, 广西 贺州, 542800;4.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中医医院 护理部, 广西 贺州, 542800)
髋部骨折是指髋关节周围各构成骨发生的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髋臼骨折、股骨头骨折和转子下方骨折[1]。髋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7.01%,其发病率已居我国老年人群骨折的第一位[2],致残率可达50%,1年内死亡率可达20%~30%[3~4]。随着老龄化趋势加重,髋部骨折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每年罹患髋部骨折人口规模将增加到630 万[5]。手术治疗是髋部骨折最常用的治疗方式,其优点是有效缩短患者卧床时间、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但骨折术后易引发关节肿胀、疼痛、皮色改变、皮温升高等,造成患者活动受限,功能锻炼依从性低,严重影响早期康复。因此,中医治疗与护理方法具有“简、便、易、廉、安全、副作用小”优势,在减轻髋部骨折术后患者肿胀、疼痛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就近年来中医疗法在髋部骨折术后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制定预防或减轻髋部骨折术后肿胀、疼痛的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1 中药内服
髋部骨折患者在术后大多表现为气血气虚、气滞血瘀等,根据患者表现不同证型,实施辨证论治,在治疗上当活血化瘀与行气止痛兼顾,“瘀不去则骨不能生”,“瘀去新骨生”[6]。刘文松[7]将268 例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34例和对照组134例,治疗组术后早期服用辨证论治加味桃红四物汤,对照组采用甘露醇治疗,观察患者患者肿胀及疼痛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优良率为97.0%,高于对照组的84.3%。方小林[8]用自拟活血通络消肿汤治疗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肿痛、肿胀、皮色改变、皮温升高症状积分、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均下降,提示活血通络消肿汤可消肿止痛、活血化瘀。唐娟等[9]对75 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用活血祛瘀汤治疗,可有效减轻高龄髋部骨折患者骨折疼痛,促进骨折愈合,利于肢体功能锻炼的持续进行,加快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有研究[10]发现,桃红四物汤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凝血功能、肿胀程度、疼痛介质指标、血清炎性介质方面均有积极的疗效。
2 中医外治疗法
清代吴师机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外治法通过运用中药于患者体表,使机体皮肤、穴位、孔窍药物浓度高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避免药物对脾胃及肝肾的损害,药物作用力直接、集中,能持久地发挥药效。外治法在中医骨伤科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方法简便经济、安全可靠、不良的反应少、疗效显著,深受古代及现代医家、广大患者的欢迎。中药外治法常包括中药熏蒸、中药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
2.1 中药熏蒸
中药熏蒸通过药物煮沸后的蒸汽作用使药物透过皮肤渗入肌理,运用物理热力及药物的双重作用直接作用于患者局部,对熏蒸方剂有效成分进行渗透吸收,调和血脉,促进扩张患肢血管、改善局部微循环、解除瘀滞皮肤,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护理疗法[11]。雷黎等[12]用海桐皮汤给30 例髋部骨折围术期患者进行中药熏蒸,祛风散寒、通痹止痛的疗效显著,为缓解围手术期患肢疼痛起到良好的作用。中药熏蒸患肢,有利于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加强下肢穴位、经络的刺激,有效地调和全身气血,能达到舒筋活血、消肿止痛的功效。
2.2 中药穴位贴敷
根据经络学说,选用适当的药物研成细末,与水、醋、姜、酒或蜂蜜等调和成糊状,制成软膏、膏贴、饼剂等直接贴敷于穴位、痛点(阿是穴)上,发挥药物和经络腧穴的双重调节作用,从而起到强壮筋骨、祛寒除湿、温经活血、缓急止痛的作用[13]。倪佳萍[14]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患者术后应用中药穴位贴敷,可减轻术后疼痛,改善负性情绪。叶丽英[15]将穴位贴敷联合艾灸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护理中,可减轻其疼痛感,改善其肢体肿胀程度和凝血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3 耳穴压豆
耳穴压豆是通过对耳郭特定穴位施以刺激而起到诊疗疾病的一种中医特色疗法。《灵枢·口问篇》有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认为耳是百脉气血聚集之处。“十二经脉皆通于耳”,可见耳与全身经络、脏腑间有密切关联[16]。现代全息理论认为耳郭包含与各脏器对应的区域,脏腑功能失调时耳区会出现相应的变化,通过刺激耳部穴位可以起到通经止痛的效果[17]。黄荣梅等[18]研究中对照组遵医嘱给予氨酚曲马多片口服,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后给予单耳神门、皮质下、交感、髋关节穴耳穴压豆,结果显示耳穴压豆能有效缓解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切口疼痛,使患者能更积极主动的配合功能锻炼,利于患肢的功能恢复。
2.4 循经穴位按摩
循经穴位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中医基本理论和经络腧穴学说相结合的传统外治法之一,运用推、揉、按等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局部腧穴刺激,疏通经脉,活血逐痹,调和气血,反射性地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和改善淋巴循环,排出代谢产物,消瘀散结,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詹文英等[19]对55 例髋膝骨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穴位按摩,基于“肾与膀胱相表里”“脾主运化“理论,选择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进行循经按摩。研究结果显示,循经穴按摩可以降低关节置换术后疼痛评分、有效消除肿胀症状。梁燕红等[20]采用基础护理联合中医预防护理,通过按摩手法、辨证施膳可以有效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5 腕踝针
腕踝针疗法是在传统中医针灸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针刺疏经通络,调整相应经脉之气及其联属的脏腑功能,以达到祛邪扶正,对疼痛类疾病发挥镇痛优势的一种独特的针刺疗法[21]。顾柳华等[22]研究探讨中医护理技术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期的应用与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腕踝针针刺治疗后,患者各阶段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腕踝针疗法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疼痛的镇痛效果明显。田静娟等[23]研究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用腕踝针术后镇痛,按照腕踝针选区原则,在腕部、踝部选取相应的同一区作为进针点进行穿刺,结果显示疼痛程度较前缓解,在短期镇痛方面效果明显。孙哲[24]研究采用腕踝针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进行干预,即取术侧下4 区、下5 区作为进针点,两周后结果显示患者VAS 评分明显降低,髋关节Harris 评分明显升高。
3 中医综合护理
中医综合护理模式是基于中医整体观理念为指导,进行辨证施护,将辨证施膳、情志护理及康复锻炼等相结合应用到临床工作,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1 辨证施膳
根据骨折受伤之后不同的阶段,给予不同的饮食配备。骨折因外伤导致肿胀疼痛,经络不通,根据“瘀不去则骨不生、瘀去新骨生”的原则,早期的骨折根据疾病的辨证论治,当以清热凉血、攻下逐瘀为治法。早期饮食当忌辛辣、油腻,饮食以清淡为主,如蔬菜、水果、五谷杂粮等,便秘淤血难以化散,延长疼痛周期。骨折中期治疗原则以调和为主,如舒筋活血、接骨止痛。饮食当以适当的营养补充,如排骨汤、当归肉丸汤、高维生素等饮食配方。后期治疗当以“补”为原则,补气养血、补益肝肾,此时饮食可多进食老母鸡汤、生姜煲牛肉等。有文献报道,早期(术后1~2 周)气血运行受阻,瘀血多,饮食应以行气消散、活血化瘀为主,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食疗方:肉鸽1 只+当归10 g+三七10 g,炖烂食用,持续约7 d;中期(术后3~4 周)瘀肿已消,旨在接骨续筋、调和脾胃,患者饮食中可增加骨头汤、动物肝脏等以满足骨痂生长需要,食疗方:新鲜猪排250 g+当归10 g+续断10 g+骨碎补29 g,炖烂食用,持续约14 d;后期(术后5周及以上)骨痂开始生长,旨在补气养血、补益肝肾,鼓励患者适量饮鸡血藤酒、虎骨木瓜酒以化瘀破滞,多食用猪骨汤、鸡汤、养骨汤等[25]。
3.2 中医情志护理
《灵枢·本神篇》中记载:“心怵惕思虑则伤神……脾悲优而不解则伤意”,因此,患者术后恢复与情志息息相关,负性情绪可导致患者出现气机紊乱[26]。研究[25]显示,鼓励患者克服自身困难进行康复锻炼,采用顺情解郁法帮助其发泄苦闷,基于中医五行音乐疗法,让患者听“小曲”、“平湖秋月”等音乐,令肝气疏泄。此外,张彤彤等[27]认为,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容易导致人体阴阳失调,引发疾病,造成气滞血瘀,经络阻塞。五情相胜中的喜胜忧及移情易性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鼓励患者倾诉内心的烦闷,通过看电视、与人沟通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保持愉快的情志,缓解疼痛及焦虑。病者首先应节情志,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情志护理,遵循“性情所失”理论,不同的性格、家庭因素、生活习惯等均会导致患者情志异常,针对患者术后表现,与患者开展积极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3.3 康复锻炼
术后按照患者恢复状况早期给予康复指导和干预,指导其跖屈背伸踝关节运动,患肢可进行屈髋、屈膝运动,悬吊运动,协助其进行康复训练。石瑞芳等[28]通过采取术后中医康复训练,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体方法为:术后第1 天行踝泵运动,屈踝保持5 s,放松3 s,然后伸踝保持5 s,放松3 s(重复10~20 次/组,2~3 组/d);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仰卧位,主动下压膝关节,同时保持大腿前肌肉收缩状态5 s,然后放松3 s(重复10~20次/组,2~3组/d)。术后第2天重复第1天锻炼内容,并进行髂腰肌等长收缩训练和臀大肌等长收缩训练,即髂腰肌、臀大肌分别收缩保持5 s,然后放松3 s(重复10~20次/组,2~3组/d)。术后第3~4天重复第2天锻炼内容,并进行髋、膝关节屈伸主动训练,即患者仰卧位,缓慢将患侧腿足跟沿床面向臀部滑动,使髋膝屈曲,足尖保持向前,然后回到原位(重复10~20次/组,2~3组/d)。术后第5~6 天重复上述练习,并进行髋外展训练、直腿抬高训练、站立位平衡训练及站立位后伸训练。林敏[29]采用三乐教育,即苦中作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康复训练,与病友、医护之间加强交流,鼓励家属支持、关心患者,使患者坚持康复训练。
4 小结
综上所述,髋部骨折术后常见中药内服、中药熏蒸、穴位贴敷、耳穴压豆、辨证施膳、情志护理等中医疗法。中医以辨证论治为指导,治疗方法灵活简便。髋部骨折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疼痛,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低,严重影响手术疗效、降低术后生活质量。早期进行科学、合理、有计划的消肿止痛能有效促进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快速康复。中西医干预模式是当下临床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运用中西医疗法预防或减轻髋部骨折术后肿痛,促进骨折患者早日康复,仍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加强实践、积累经验以及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
开放评审
专栏主编点评:可以进一步丰富文献阅读,拓展综述研究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