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重阳中的非遗饮食

2023-11-13刘志林图片来源网络

餐饮世界 2023年10期
关键词:花糕赏菊重阳节

文/刘志林 图片来源/网络

“重阳”作为中国人的重要情感节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九;明张岱《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唐代正式定为节日,并形成了民俗节日活动及非遗节日饮食。

重阳节的历史演变过程

根据文献记载,这一过程应是从战国时期就已开始。生活于战国时代的诗人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九重天”的意思,并非节日之名。但屈原《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可见战国时已有餐菊之俗。

到了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边一随从侍女贾氏也被逐出宫廷,嫁与平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节日期间皇室举办宴会,群臣还要赋诗;还会在重阳时进行射箭、围猎、骑马等活动。据记载,正式将农历九月九日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是在唐德宗李适年间,将重阳节列为“三令节”之一。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风俗依旧盛行,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活动带来的非遗饮食

登高与重阳糕

△重阳糕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重阳登高与上古时的射礼活动有关。那时,人们在秋忙之后,上山狩猎,采集野生食物,为过冬作准备,并由此而成为一种礼仪活动。重阳登高还有避灾驱疫的意思,古代对山神有崇拜之情,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古人于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有祭天帝、祭祖的活动。这是古人择九九重阳吉日举行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形式。

重阳节与大自然中的节气相关,所以登高还有辞青之说。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重阳登高带来了吃重阳糕的食俗,其因有四说:一是“登高”之意,以“吃糕”代替“登高”;二是祛邪避灾。明谢肇淛《五杂俎》中记述:“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可迎福接吉,消灾避邪”;三是敬老之举,江南流行一句话:“重阳不吃糕,老来与人告”;四是祝福之意,“重阳吃糕,百事俱高”。宋吕原明《岁时杂记》中记载当时民俗:“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曰‘愿儿百事俱高’,作三声。”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传统食品,但其间曾经过多次的变革:汉朝吃蓬饵;唐朝时食麻葛糕和米锦糕;宋朝时吃菊糕;清朝则吃花糕。

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载:“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蓬饵是用蓬草和米面制作成的重阳花糕。据北齐杜台卿《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可见蓬饵除以蓬草为原料以外,主要是用黏黍米制作,用蓬草一是取其香味,因显碱性也有一定的防腐作用。食蓬饵,主要是汉朝风俗,唐以后就不见踪影。《唐六典》载有重阳节食麻葛糕,葛是豆科植物,它的根可以吃,也可以入药。唐郑望之《膳夫录·汴中节食》:“重九米锦,腊日萱草面。”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唐岁时节物,九月九日则有茱萸酒、菊花糕。”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就曾经命宫女采集百花,和米捣碎,蒸制花糕,赏赐众臣。至宋朝时,菊糕不仅是重阳节的食品,而且成了节日的礼品,制作也是相当精致的。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重阳》:“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馈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之肉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记有菊糕的制作方法:“以糖、肉、秫面、杂物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又作蛮王狮子于上。”明清时的重阳食品统称为花糕,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也记载:“重九日,人家糜栗粉和糯米伴蜜蒸糕,铺以肉缕,标以彩旗,问遗亲戚。其登高饮燕者,必簪菊泛萸,犹古人之遗俗也”。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花糕》:“花糕有二种:其一以糖面为之,中夹细果,两层三层不同,乃花糕之美者;其一蒸饼之上星星然缀以枣栗,乃糕之次者也。每届重阳,市肆间预为制造以供用”。更有制作讲究者,把花糕做成像宝塔样的九层,并在上面精心做两只小羊,以象征九月九重阳节。由于农历九月间农作物大都已收获登场,晚收作物也丰收在望,因此,有些地方称重阳节花糕为“丰糕”。民间大多认为:吃重阳糕是由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演化而来,因为有的地方没有山可以登高,就用“糕”来代替“高”了。

蓬饵发展演绎到今天还有九黄饼、麦粑、九层粿、枣山、醅粿等各种表现形式,成为重阳节的节日美食。它们的制作技艺列入了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赏菊与饮菊花酒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在汉族的古俗中,菊花又象征长寿,所以,重阳节就有了“秋游赏菊”的习俗。重阳赏菊,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至秦朝逐渐流行,到三国时期,已经比较普遍,每年此时,倾城的人都会秋游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为菊花节。到了北宋时期,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更盛,此时的菊花已经有了很多品种,千姿百态。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清代以后,赏菊之风俗达到鼎盛时期,且不再限于九月初九这天。陶渊明对菊花的喜爱,其影响是空前的。他在《九日闲居》诗序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意思是自己最喜欢重阳节,园中秋菊盛开,把酒赏菊,作诗抒怀,其乐融融。对重阳饮菊花酒起了推动作用。

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此时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而饮菊花酒盛行,还在于汉高祖宫中养生之用。《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初九饮菊花酒,云可长寿。宋人李石《续博物志》中还介绍了菊花酒的制作方法:“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明刘若愚《明宫史》记载:“九日‘重阳节’,驾幸万岁山或兔儿山,旋磨台登高。喫迎霜麻辣兔、饮菊花酒。”因此菊花酒需进宫供奉,菊花酒的选料、酿造工艺等讲究起来,后来,经过宫中众多匠人的苦心探究,最终创制出品质高贵、口味独特的菊花白酒。其用料精贵、酿造工艺繁琐,纯手工酿造、耗费时间长,体现了皇宫内室对其所需的极致要求。其制作工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酒伴侣

民谚曰:“九月九,湖蟹过老酒;家家户户持螯饮菊酒。”

自唐代开始,重阳节又逐步增添了吃螃蟹的习俗。唐李显《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诗序:“陶潜盈把,既浮九酝之欢;毕卓持螯,须尽一生之兴。”菊花盛开的重阳节前后,正是吃蟹的好季节;正所谓“菊华寒意浓,黄满团脐肥”,边喝酒边吃蟹边赏菊,情趣十足。“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魏晋名士毕卓开启了一种“吃蟹配酒”的风尚,有蟹,有酒,微醺快意,很快受到文人名士们的追随效仿。吃螃蟹上升到了一种生活态度。从此,人们把吃蟹、饮酒、赏菊、赋诗作为金秋的风流雅事。

宋代诗人黄庭坚喜食扬州贡蟹,称其物美绝伦,诗云:“鼎司费万钱,玉食常罗珍,吾评扬州贡,此物真绝伦。”他还谙熟烹蟹之法,认为蟹性寒,宜拌一点姜,并在蟹诗中写道:“解缚华堂一座倾,忍堪支解见姜橙。”那时有一道螃蟹名菜“蟹酿橙”,据林洪《山家清供》记载其制作方法是:剔取螃蟹肉装入掏空的橙子中,入甑中,用酒、醋、水蒸熟。用醋、盐供食。清袁枚的《随园食单》记载了烹蟹的心得:“蟹宜独食,不宜搭配他物。最好以淡盐汤煮熟,自剥自食为妙。蒸者味虽全,而失之太淡。”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述:“重阳时以良乡酒配糟蟹等而尝之,最为甘美。”早在宋陶谷《清异录》记载:“炀帝幸江都,吴中贡糟蟹、糖蟹。每进御,则上旋洁拭壳面,以金镂龙凤花云贴其上。”此菜是在糟蟹、糖蟹的壳上面贴上用金箔刻成的龙凤花云图案而成。而今许多地方的醉蟹工艺都已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到家乡的亲人、家乡的风俗、家乡的节日非遗饮食。

△菊花酒

△醉蟹

猜你喜欢

花糕赏菊重阳节
重阳花糕
重阳花糕
赏菊
瞧,明艳的菊
叹流年
金秋赏菊
重阳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