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可视化分析*
2023-11-13林沛哲王玉琳傅延龄宋文杰
林沛哲,王玉琳,康 帅,傅延龄,宋文杰
(1.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1617;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
《金匮要略》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杂病诊治专著,其开创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的杂病诊疗体系[1]。书中记载的诸多病机、治则、方药,对后世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发生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受到历代临床工作者和学者的重视,至今仍在有效地指导临床。近现代以来,研究《金匮要略》的论文数量繁多,内容庞杂,且尚未进行系统整理,而传统的检索方式无法精准及时捕捉研究的前沿热点。因此,本文拟从文献计量学角度,使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绘制网络图谱,直观地展示2000年至今《金匮要略》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以期对未来《金匮要略》理论及临床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利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文献检索平台,采用专业检索方式,中国知网检索式为“SU=金匮要略”;万方数据库检索式为“主题:金匮要略”;维普数据库检索式为“M=金匮要略”。设置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探究《金匮要略》的研究现状及热点。
1.2 纳入标准 (1)以《金匮要略》为主题词的相关文献;(2)文献类型为理论探讨、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等;(3)文献资源类型为期刊论文、硕博士学位论文;(4)能够获取全文的文献。
1.3 排除标准 (1)研究的主体内容与《金匮要略》无关的文献;(2)英文文献;(3)重复发表的文献;(4)文献资源类型为会议论文和其他类型文献(包括报纸、图书、成果等)。
1.4 数据处理 使用NotesExpress3.5进行文献筛取,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并进行数据清洗。数据清洗原则为(1)合并关键词:将含义相同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如将仲景、张机合并为张仲景,将金匮、《金匮要略》合并为金匮要略;(2)规范机构名称:将机构名称中的院系或科室合并为大学或者医院名称,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合并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并将同一机构的曾用名合并为现用名,如甘肃中医学院合并为甘肃中医药大学。完成数据清洗后,使用Excel 2019进行发文量分析,通过CiteSpace 6.1.R2和VOSviewer 1.6.18进行可视化分析。
1.5 软件设置
1.5.1 CiteSpace参数设置 使用CiteSpace 6.1.R2进行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等分析。设置分析时间(Time slicing)为2000年1月至2022年9月,时间切片(Year per slice)为2年,选择节点类型(Node types)为关键词(Keywords),并使用Pathfinder、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图谱剪切方式,绘制可视化图谱。
1.5.2 VOSviewer参数设置 使用VOSviewer1.6.18软件对作者共现和合作网络、机构共现和研究情况进行分析。设置分析类型为作者合作(Co-authership)/共现(Co-occurrence),计数方式为完整计数(full counting),出现最小频数(minimum number of occurrence of a keyword)为1,并选择密度视图(density visualization)制作可视化图谱。
2 结 果
依据检索式共检索到文献16 751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分别检索到文献9 393篇、3 308篇、4 050篇,使用NotesExpress进行查重并根据预先制定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排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8 684篇,最终纳入文献8 067篇。
2.1 发文量趋势 对研究《金匮要略》的年发文量进行统计,见图1。《金匮要略》研究的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发文量约为351篇,目前已形成较大的研究规模,这得益于2000年以来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促进了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金匮要略》研究历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11年,属于快速发展期,除2002年发文量略有下降,其余年份发文量均快速增加,以2001年增速最快,发文量增加107篇;第二阶段为2012—2022年,属于波动发展期,2012年和2013年发文量连续下降,之后两年发文量又快速增加,并在2015年达到最高(452篇),此后虽有减少,但2018年以后呈稳定增长的趋势。根据2000—2022年发文量趋势线及函数y=5.471 3x-10 652(R2=0.225 3),预计其接下来发文量仍然处于增长趋势。
图1 发文量变化趋势图
2.2 期刊统计情况 纳入分析的8 067篇文献中,共有期刊论文7 363篇,硕博士学位论文704篇。7 636篇期刊论文分别发表于427种期刊,刊载文献量排名前10的期刊见表1,累计发文1 670篇,占文献总数约21.87%。从期刊来源分析,2本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的期刊,此外有4本期刊是化学文摘(CA)或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收录的期刊,以上6本影响力较大的期刊累计发文量829篇,约占刊载文献量排名前10期刊总发文量的49.64%。
表1 发文期刊统计 (刊载文献排名前10 的期刊)
2.3 作者共现与合作分析 作者共现及合作图谱见图2,作者发文量见表2。由图2分析显示,该研究领域并未形成广泛而紧密联系的作者合作网络,整体结构较为松散,然而研究过程中出现十余个合作紧密的学术研究团队,其中发文量最多、研究规模最大的是林昌松、黄仰模、廖世煌等人为代表的团队,该团队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证候特点与通痹灵等方剂的临床运用[2]。同时图中散在大量较暗的独立节点,表明大量学者独立进行研究。从表2中可知,张琦、马晓峰、林昌松、李云海、黄仰模、张再良发文量较高,均超过30篇,又以张琦为最,发文量为41篇。根据普赖斯定律M=是统计时段内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发文量≥5即为核心作者,计算可得该研究领域共有336位核心作者,共发表3 061篇文献。
表2 作者发文量排序
图2 作者合作图谱
2.4 机构共现分析 发文机构共现及合作图谱见图3。从研究机构类型分析,研究机构以中医药院校及其附属医院为主,尤以中医药院校发文量最多,机构发文量统计见表3。发文量排名前10均为中医药院校,发文量均超过100篇。北京中医药大学发文量最多,共328篇。从研究合作关系分析,合作关系多为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为代表;不同区域机构间的合作较为松散,究其原因可能是受到地域的限制,中医学强调因地制宜,认为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与气候特点会导致人群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特征,因此对经典理论的阐释亦略有不同。研究机构中心性是衡量机构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从研究机构影响力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心性为0.04,天津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的中心性均为0.02,这表明以上机构在《金匮要略》研究中影响力较大。
图3 发文机构合作图谱
2.5 研究主题分析
2.5.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研究主题和核心内容,基于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3]。关键词共现见图4,图谱共形成节点(N)763个,连线(E)816条,网络密度(Density)为0.004 2。去除与检索策略相关的主题词“金匮要略”,该研究领域频数≥30的关键词有20个。(见表4)此外,中介中心性是衡量节点在网络中信息交流能力的重要指标[4],其数值≥0.1时表示该节点在知识图谱的网络结构中占有重要作用。通过计算共得到30个高中心性关键词。(见表5)研究表明,研究者重视《金匮要略》的治未病思想与辨证论治体系、经文的文献研究与理论探讨、经方的机制研究与临床应用。其中以方证辨证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是历来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结合《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及后世注解剖析《金匮要略》经文的内涵与张仲景的学术思想亦受研究者青睐;在疾病研究方面,胸痹病、痰饮病、虚劳病、黄疸病、百合病、水气病为研究热点;对经方的研究则侧重于温经汤、肾气丸、桂枝汤、五苓散等方剂的临床应用,同时对经方的组方思路与中药的配伍特点关注颇多。
表4 关键词频数排序
表5 关键词中心性排序
图4 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5 关键词聚类图谱
2.5.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是软件采用聚类算法将关系密切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得出该领域的知识基础结构和研究热点[4]。本研究对关键词进行K聚类分析,通过LLR算法进行运算,旨在发现《金匮要略》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共得到21个聚类。聚类标签数字越小表明所包含的关键词越多。本次关键词聚类结果聚类模块Q值(Modularity)为0.878 9>0.3,表明聚类有效,而聚类平均轮廓S值(Weighted Mean Silhouette)为0.969 8>0.7,表明聚类成员一致性高,各类别研究主题较集中,聚类分析合理且有效。节点数最多的10个聚类见表6。结合可视化图谱进行分析,《金匮要略》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经文的理论探讨(#3、#6、#9、#10)、经方的临床应用与机制研究(#1、#2、#4、#5、#7)、《金匮要略》的教学改革与英译研究(#0)。
表6 关键词聚类明细
2.5.3 关键词突现分析 突现关键词能够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研究变化趋势,同时可以判断潜在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研究[3]。《金匮要略》研究文献的关键词突现见图6。2000—2008年,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经文的理论探讨与临床应用,重在讨论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而指导中医临床诊疗,如胸痹病尤其得到研究者的关注。2009—2022年,随着理论探讨热度的降低,经方的临床应用持续保有较高的关注度,如2009—2011年,肾气丸的加减应用与临床方证研究受到关注;而近5年来,随着中医循证医学研究的发展,温经汤等方剂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也颇受研究者青睐。在疾病研究方面,近3年来虚劳病颇受关注,这可能受到COVID-19大流行的影响,临床出现了大量感染恢复期的病例,而COVID-19患者恢复期可归于“虚劳”范畴,参照虚劳病进行论治。此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利用计算机技术探索用药规律也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在非医学研究领域,中医教学改革的研究热潮自2011年兴起持续至今,这可能与2011年7月1日教育部印发“本科教学工程”实施意见相关;而典籍翻译研究自2016年兴起后至今仍是关注的焦点。
图6 关键词突现图谱
3 讨 论
3.1 研究现状 对已发表的文献统计分析发现,2000年以后《金匮要略》的研究保持较高的热度,目前已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发文量方面,二十余年来,研究《金匮要略》的论文发文量虽有波动,然年均发文量超过350篇,2022年的文献尚未全部纳入,但已发表相关论文二百余篇,这表明该领域持续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在发文作者方面,336位核心作者共发表3 061篇文献,约占发表文献总量37.94%,这表明核心作者尚未发挥良好的引领作用;作者合作网络整体较为松散,虽形成十余个合作关系密切的核心作者团队,然遗憾的是团队间的合作较少,不利于其思维的交融和长远的发展;发文机构,主要为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发文量最多,且中心性最高,表明该研究机构在《金匮要略》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发文机构合作关系亦不紧密,跨区域、多机构、大样本的研究尚相对缺如。
3.2 研究热点 通过对关键词可视化图谱和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可知目前该领域多从理论探讨、临床应用、药理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尤其是对经方临床应用的研究与经文进行理论探讨深受研究者的青睐,且近年来《金匮要略》教学改革和英译研究亦逐渐受到重视。
3.2.1 理论探讨 《金匮要略》共25篇论述疾病四十余种,其篇章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施治,其条文常脉症并举,系统论述病因病理、治则治法,并指导制方用药,建立中医临床诊疗体系,至今仍然指导中医临床诊疗。因此,在理论探讨方面,理法方药历来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如基于“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理论,探究黄疸病“痰瘀互阻,湿瘀同病”的核心病机,并强调祛湿、健脾、活血三法在黄疸病治疗过程中重要意义[57];注重经方如温经汤、桂枝汤、肾气丸等进行方证理论探讨,如基于《金匮要略》原文从肾气丸的药物组成、功能阐释、方义分析等角度探讨肾气丸的异病同治[8];重视单味药在经方中的作用总结和常用药对配伍探讨,如桂枝具有解表邪、温阳气、降冲气、开结气、协调阴阳之功效[9-10],同时桂枝与白芍配伍具调和营卫之效[11]、桂枝与茯苓存温阳利水之用[12]、桂枝与附子有少火生气之功[13]等;药物如半夏[14]、细辛[15]、附子[16]的炮制方法或用法用量研究,均受研究者重视。此外,文献研究方面,运用版本学、训诂学、考古学等方法[17-18],以复原《金匮要略》原貌,考究东汉字义训释及仲景方言特点以正确理解经文含义[19-20],考证经方的量器和衡器以确定药物剂量[21],梳理疾病[22]和经方[23]的源流考。
3.2.2 临床研究 《金匮要略》载方205首,用药精妙,配伍严谨,有“普、简、廉、效”的特点,并具治重病、起沉疴的功效,临床用之多验。临床应用多从临床疗效观察和随机对照试验两个角度出发,如麦门冬汤治疗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观察研究[24],肾气丸[25]或白虎加人参汤[26]联合二甲双胍等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亦有体会、经验等文章发表。近年来还出现从循证医学角度探讨经方疗效的系统评价,如小青龙汤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27];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数据库的日益成熟,基于数据挖掘探究经方的用药规律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如基于数据挖掘分析运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用药规律[28]。此外,“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已成为公认的中医药发展规律,名老中医的临床治疗经验总结也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陶汉华基于《金匮要略》“虚劳建中”和“气血水”理论创制建中理劳汤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29]及慢性肾衰[30],用之效验颇佳;黄煌运用《金匮要略》薯蓣丸治疗恶性肿瘤如胃癌、直肠癌、霍奇金淋巴瘤、肾癌等疗效显著[31]。
3.2.3 机制研究 中药汤剂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作用通路的特点。除了重视中医传统理论和中药配伍理论的分析和应用,在现代药理机制研究方面,研究者主要通过实验研究、网络药理学分析等多种方法,对经方的有效成分、作用通路、量效关系、药理靶点等展开研究,如:基于分子对接和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经方五苓散能够调整肿瘤坏死因子(TNF)等信号通路从而治疗肝硬化腹水[32],通过动物实验证实温经汤通过调控HIF-1α的表达及线粒体的功能防治子宫内膜异位症[33]。近年来,随着组分中药学的发展和兴起,在遵循中药汤剂配伍规律与原则的基础上,将生物信息技术与经典名方进行有机融合亦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其中又以基于经方和现代中药组分实验研究创制新的中药组方为主,如清肺排毒汤、冠心宁片、芪参益气滴丸等[34-36]。
3.2.4 教学改革与英译研究 在非医学领域研究方面,教学改革和英译研究所受关注较多。《金匮要略》课程作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必修的四门经典课之一,是连接中医药基础课程和临床实践课程的中医临床基础课。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目前学者更为关注参与式教学方法研究[37-39],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40]。其中通过PBL案例教学帮助学生建立中医临床思维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41],此外在新冠肺炎疫情后时代,如何提高线上教学质量成为教学改革的新命题。在翻译方面,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对等”是其基本要求[42],对专业术语[43]如病症名、方剂名,语言表达形式[44]如隐喻性语言、语言衔接方式,文化负载词[45]如“气”等关注度较高,并且研究发现在众多译本中,对罗希文译本[46]的关注度较高。
3.3 发展趋势 研究表明,经方临床应用的研究与疾病因机证治的探讨,以及教学改革和翻译研究,是未来持续关注的重中之重。此外,研究经方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作用通路等,明晰经方的作用机制,以期对临证遣方用药提供依据,亦有望持续成为研究热点。
在医学领域的研究中,侧重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数据挖掘、名老中医经验或将是持续受到关注的热点关键词。基于《伤寒杂病论》的理论,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进行经方疗效的临床观察研究逐渐成为《金匮要略》的研究热点;同时研究还将深入探究病证结合的方证辨证体系,进行经方相关的循证医学评价,验证经方功效、探索量效关系、研究方证相对理论[47],更好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运用数据挖掘的手段分析《金匮要略》经文临床辨治思路和经方临床应用规律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近年来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发展规律逐渐得到重视,而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药的源头活水同样得到广泛的关注。名老中医基于《金匮要略》并结合临床实践的学术思想研究、《金匮要略》的学术思想总结等相关研究逐年增多,可见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和古医籍整理工作或在未来持续受到关注。在疾病因机证治探讨方面,虚劳病、胸痹病、黄疸病、水气病、妇科病等是持续关注的热点关键词。
在非医学领域的研究中,教学改革和英译研究预计将持续受到关注。中医经典著作均本于临床,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经典指导临床实践是重点研究的课题,此外随着课程思政改革的推进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完善,如何引导学生在经典著作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提高线上学习效率或许将持续受到关注。此外,中医药应加快开放发展的进程,而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准确翻译是第一步,因此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并对其进行准确翻译至关重要。对文化负载词的准确翻译始终是难点和重点。英译的相关研究团队或将持续关注和研究,为解读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4 小 结
在《金匮要略》的研究中,经方的临床研究和经文的临床应用、教学改革和英译研究将持续受到关注。然而由于软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无法对全文进行分析,且本次分析暂未纳入外文文献,文献的筛选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观偏倚,可能造成分析不够全面,因此未来的研究可考虑检索外文数据库,进一步增加数据库维度、扩大样本范围,使用多个软件进行分析,如此可以拓宽研究视角,对《金匮要略》领域进行更客观、更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