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常见性索间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2023-11-13蒋方旭王钟灵吴文英李光明
周 会 蒋方旭 王钟灵 陈 巧 吴文英 李光明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清远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 (广东 清远 511518)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Ovarian Sex Cord Stromal Tumors,OSCST)是卵巢原发第三大类肿瘤,也是最常见的卵巢功能性肿瘤[1]。其临床症状及肿瘤标记物没有特异性,且影像与卵巢上皮源性肿瘤、转移瘤等存在重叠,术前易误诊,从而影响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2-4],故重新认识OSCST的影像表现与病理组织学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回顾性收集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OSCST,并结合病理特点分析其影像学特征,旨在提高该病术前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收集本院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OSCST患者36例。
纳入标准:经病理证实0SCST;术前2周内于本院行CT和(或)MRI检查;有完整的病历资料。排除标准:既往有卵巢肿瘤病史或子宫恶性肿瘤病史;病历资料不全;术前已接受过其它治疗。年龄27~84岁,平均51.4±15.6岁。临床症状包括不规则阴道流血,月经周期不规律,腹痛等。
1.2 检查方法CT检查:采用TOSHIBA 320排螺旋CT行盆腔检查,病灶较大时需加大扫描范围,以扫全病灶为原则。螺距为1;层厚及层间距均为5mm;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250mA。增强使用碘海醇100mL,流率3.0~4.0mL/s,行动脉期(25~30s)、静脉期(60~80s)及延迟期(150~180s)扫描。
MRI检查:使用GE Signa 3.0T MRI及8通道体部相控阵线圈。常规采集T1WI、T2WI、脂肪抑制技术(fat suppression FS)的T1WI、T2WI、矢状位T2WI及增强等序列。参数如下:T1WI:TR 500ms,TE 10ms,T2WI:TR 4000ms,TE 80ms,层厚4mm,层间距1mm;T1WI FS、T2WI FS、矢状位T2WI的层厚、层间距与横断位平扫相同。增强使用钆喷酸葡甲胺盐(Gd-DTPA),剂量为 0.1mmol/kg。
1.3 图像诊断及分析所有图像由两名主治医师分别审阅,存在分歧时,与一名主任医师讨论得出结果。主要分析病灶部位、最大径、边界、实性部分及囊性部分密度/信号、强化程度、是否伴有钙化、子宫改变、盆腔积液(血)等,密度或信号高低以子宫肌层作为参照;并将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2 结果
2.1 病理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36例患者共38个病灶,病理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见表1。
表1 OSCST的主要临床特征
2.2 影像表现及手术病理结果36例患者中25例行CT检查,12例行MRI检查。影像表现见表2。2例(2/9,22.2%)颗粒细胞瘤见片状高密度;动脉期分隔内见细小血管影(图1)。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组2例(2/27,7.4%)肿块旁见漩涡征。增强检查卵泡膜细胞瘤囊变间分隔内见细小血管影。伴随影像:子宫内膜增厚5例(5/36,13.9%),子宫肌瘤7例(7/36,19.4%),子宫内膜增厚并子宫肌瘤1例(1/36,2.8%)(图2),卵巢黄体囊肿1例(1/36,2.8%),盆腔积液(血)15例(15/36,41.7%),宫内妊娠1例(1/36,2.8%)。手术病理:颗粒细胞瘤大小为2.2cm-24.3cm;表面灰黄色;2例(2/9,22.2%)为实性;7例(7/9,77.8%)伴囊变,囊液以灰蓝色为主。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组大小为1.2cm-27.1cm;11例(11/27,40.7%)最大径<6cm,表面呈灰白色;16例(59.3%)为实性;11例(11/27,40.7%)伴囊变,其中3例(3/27,11.1%)最大径<6cm;囊液以淡黄色为主。3例(3/27,11.1%)伴附件扭转;1例(1/27,3.7%)纤维瘤囊壁衬覆单层立方上皮细胞。
图1 (1A:平扫;1B:动脉期;1C:静脉期;1D:延迟期;1E:病理图HE×40) 女,33岁,右侧卵巢颗粒细胞瘤。CT示病灶呈囊实性,增强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动、静脉期囊壁间分隔见细小血管影,囊性部分未见强化。病理示肿瘤细胞呈巣状分布,局部呈囊性,胞浆较少且红染或透亮,核类圆形、分裂像少见。
图2 (2A:T2WI;2B:T1WI;2C:动脉期;2D:静脉期;2E:延迟期;2F:病理图HE×40) 女,55岁,右侧卵巢卵泡膜细胞-纤维瘤。病灶位于子宫后缘,呈实性,T2WI低、稍高信号,T1WI等信号,增强呈延迟性强化,呈相对低信号;合并子宫肌瘤及子宫内膜增厚。病理示梭形细胞呈束状交错、编织状排列,细胞核呈长梭形,核分裂象少见。
表2 OSCST的影像学表现
3 讨论
3.1 OSCST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OSCST占卵巢肿瘤的8%,70% OSCST属于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手术治疗预后良好[5-6]。该类肿瘤具体病因不明[1-2]。文献报道[7-8]OSCST好发于围绝经期,多单侧发生;本组34例为单侧,仅2例(7.4%)为双侧,与文献报道相符。OSCST临床症状与其分泌的雌激素有关[2];本组仅6例(16.7%)月经紊乱,18例(50%)腹痛、腹胀,与文献报道不符,其原因可能为本组病例以急腹症就诊,部分合并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增厚或腹盆腔积液(血)而引起相应临床症状。
3.2 OSCST实性部分影像表现及病理学基础文献报道[9]颗粒细胞瘤主要呈囊实性肿块,实性极少,实性成分占比与体积有一定关系。本组9例(100%)含有不同比例实性部分,4例(44.4%)为实性肿块,与文献报道不符,可能与CT对小囊变的分辨率有限有关。文献报道[5]颗粒细胞瘤的密度/信号不均,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呈渐进性明显强化。本组病例实性部分呈稍低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较前相仿或稍降低,三期均呈相对低密度/信号(与子宫肌层相比),与文献报道相符。文献报道[7-8,10]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组大多含有纤维成分,常表现为实性肿块;本组27例有25例(92.6%)含有实性成分,其中16例(59.2%)为实性,与文献报道相符。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组实性部分主要由卵泡膜细胞和纤维成分不同比例组成;卵泡膜细胞因富含脂质,多为稍低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纤维成分为等或稍高密度,T1WI、T2WI呈低信号;增强二者轻度强化或无强化。本组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组实性成分呈等/稍低密度,MRI呈等/长T1信号短/长T2信号,增强轻度延迟强化;与文献报道相符。
3.3 OSCST囊性部分影像表现及病理学基础文献报道[9,11]颗粒细胞瘤囊变率高,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组囊变与体积有关,>6cm囊变率达68.8%,<6cm囊变率为27.3%。本组颗粒细胞瘤5例(55.6%)伴囊变,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组11例(40.7%)有囊变,<6cm中3例(11.1%)囊变,>6cm中8例(29.6%)囊变,与文献报道不符;笔者推测与本组病例整体体积较小有关。文献报道[9]颗粒细胞瘤的典型征象为“海绵状”改变,而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组囊变一般表现为簇状的小囊[11]。本组病理证实有18例OSCST伴有囊变,高于影像诊断结果,笔者认为本组部分病例仅行CT平扫,而OSCST含有多种细胞成分,密度相近,CT难以区分。OSCST体积越小,囊变越少且多为小囊变,体积越大,囊变越多且体积大,故笔者认为囊变不仅与缺血坏死有关,还可能与分泌雌激素有关,后者持续作用于卵巢,引起卵泡发育障碍,致卵泡液积聚而形成囊变。除纤维瘤囊变外,其它肿瘤囊性分隔厚薄不均,动脉期部分分隔内见细小血管影,笔者认为与颗粒细胞、卵泡膜细胞内分泌的激素促血管生成有关。本组有4例(4/36,11.1%)囊变病灶内漂浮片絮状高密度,手术病理证实肿瘤内合并出血,3例为附件扭转所致;笔者认为肿瘤导致双侧附件重心偏移,受到外力易引起附件扭转[12]。文献报道[13]纤维瘤分三型,囊变属于变性型;本组4例出现囊变,其原因可能与肿瘤缺血坏死有关。
3.4 伴随影像征象由于颗粒细胞及卵泡膜细胞具有分泌雌激素的功能,进而引起子宫、卵巢等靶器官出现相应的影像学表现,而纤维瘤未含有上述两类细胞。本组8例(22.2%)伴子宫肌瘤,6例(16.7%)伴子宫内膜增厚,1例(2.8%)伴黄体囊肿,本组纤维瘤未见以上影像征象,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文献报道[13]Meig,S综合征是纤维瘤一个相对特异性的征象;本组15例(41.7%)伴盆腔积液(血),6例为纤维瘤,占比40%,与文献报道相符。文献报道OSCST钙化少见,主要见于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组;本组4例(11.1%)伴有钙化,颗粒细胞瘤1例,均为囊壁点状钙化;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3例,呈点状、弥漫性钙化,与文献报道相符。1例纤维瘤手术病理证实伴浆液性成分,诊断为“碰撞瘤”[14]。
3.5 鉴别诊断首先应与卵巢囊腺瘤鉴别,后者囊内分隔较均匀,恶性有壁结节,增强扫描分隔未见细小血管影,可合并淋巴结转移、腹水等征象,不伴雌激素水平升高。其次需与外生性子宫肌瘤伴变性[15]、肠管及肠系膜来源的肿瘤鉴别,文献报道后者供血动脉与其不同,且强化程度高于OSCST。
综上,OSCST实性和囊性成分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结合伴随影像征象,能够对其作出初步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