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2023-11-13孟祥宁
孟祥宁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 经济学教研部,广西 南宁 530022
一、问题提出及相关文献回顾
(一)问题提出
2021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1]。2022 年10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提出“五个更大”的重要要求,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2]。一方面,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过去发展的充分肯定。“十三五”期间广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困扰壮乡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另一方面,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未来发展的方向指引和殷殷嘱托。广西是边疆民族地区中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广西有条件也有能力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一条新路子,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中起示范带动作用。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地理区位特殊、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发展起步较晚等因素的制约,广西经济发展存在着产出效率较低、产业升级缓慢、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着力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事关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虽然较小,但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中,既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进而巩固边疆安宁的必然选择。
(二)文献综述
与本文相关的研究文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党的十九大之后,高质量发展迅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成果极其丰硕。综观学术界既有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的研究主题有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目标要求、实践路径等。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金碚[3]认为,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是走符合实际且具有特色的道路,用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周文和李思思[4]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研究高质量发展,认为高质量发展是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统一。高质量发展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调整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任保平[5]认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打造环境友好型经济。张军扩等[6]认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是经济增长方式和路径的转变,本质是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的过程。关于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的研究,孙秋枫和杜莉[7]认为,我国促进高质量发展应坚持以创新引领经济增长、以协调缩小收入差距、以绿色赋能环境效益、以开放促进经济循环和以共享促进福利普惠。刘瑾等[8]认为,应通过发展数字经济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2. 关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关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不多,既有文献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等方面的理论研究。王超品[9]认为,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陈忠言[10]认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放在“双循环”维度下思考。二是对边疆民族地区某个区域或领域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葛励闻[11]研究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俗旅游业推动经济发展的路径。赵奥[12]分析了辽宁民族地区追求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三是对边疆民族地区产业等领域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胡红斌[13]从“两山理论”的视角分析生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李培峰[14]以新疆为例探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四是对制约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原因的分析。高丹和黄华[15]认为,边疆民族地区对外贸易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基础配套支撑不足。于明珠和卢婕[16]认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是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城镇化水平不足、缺乏创新人才以及产业化程度低、教育程度偏低等问题。五是多视角探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黄东辉[17]认为,要充分运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国家政策支持,实现开放式高质量发展。黄树标[18]以广西为例,提出应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创造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创新发展公共法律服务,为边疆民族地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刘东、荆蕙兰、王家斌[19]认为,解决相对贫困治理问题的路径是不断完善民族产业、协同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等等。
3. 基于系统论的视角探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张立群[20]提出,坚持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观点;蔡之兵[21]运用系统论理论,从个体区域的质量、区域间的协调关系、系统内部结构匹配、系统内部机制作用等四个决定区域经济系统特征的角度对中国当前区域经济布局进行实证分析,提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对策。
综上所述,既有的研究成果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评价体系以及实现路径等方面开展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呈现出成果丰硕、涉及面广、多维拓展、挖掘度深等突出特点,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基础。但是,从对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总体来看,还存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亟待拓展深化等问题,尤其缺乏从系统动力机制的视角对其展开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讨,这为后续的研究留下了拓展的空间。文章基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尝试从系统动力机制的视角,对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做如下探讨。
二、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一)认知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
由于地理区位等方面的特殊性,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从个体的异质性角度研究经济发展规律或许能得到更好的解释。正因为异质个体的存在才使得创新和发展得以发生,经济活动的质量才会有所差异,区域之间才会产生贫富差距。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一个包含了要素、结构、功能、环境的投入产出大系统,是多个异质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系统的不同层级(微观、中观、宏观)之间存在着反馈关系,其经济发展规律性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第一,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果外在表现为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例如,生产规模、创新程度和对环境的反应速度等,而内在表现为发展的质量,其中,生产效率是质量的重要标志。第二,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状况与要素、结构和环境的质量状况有关,因此,区域经济发展的异质性受到要素、结构和环境等多重异质性的共同作用。第三,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系统具有多维异质嵌套的结构特征,每一个层级上都涉及要素、结构、环境的异质性和系统功能的异质性,呈现多重异质性。第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主体的发展过程和环境作用过程是复杂的、非线性的,未来发展轨迹不确定,且在不同外部环境作用下发展轨迹不唯一,揭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动态的质的发展轨迹是重要的科学问题。
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包含要素、结构、功能、环境的异质性,呈现多重异质性。依据系统运行的组成因子和影响因素划分,包含要素异质性、结构异质性、环境异质性和功能异质性。要素异质性主要表现为投入质量的不同。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连接方式、组织秩序及其时空关系表现的差异性就是结构异质性。环境主要包含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是经济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异质性表现为环境差异。功能异质性是经济系统在与要素、结构、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与功效的差异,是衡量经济主体质量差异的核心。
(二)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因子分析
1. 微观维度:创新型生产要素投入。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微观层面看,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企业和政府的创新型生产要素投入。创新型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知识、数字化、现代金融、先进技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要素禀赋的异质性是企业获得长期利润或持久竞争力的来源之一,不同质量的创新型生产要素的投入与配置结构会影响投入产出效率,进而影响企业发展的路径。在劳动力方面,要提升高技能人才数量的比例。资本要素的异质性主要表现在投资方式、用途等方面的差异。优质的外商投资能够为企业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知识的质量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弱的表现,是影响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强,则更容易产生新技术和新惯例,从而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边疆民族地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加快加大投入创新型生产要素,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2. 中观维度:种群结构协调。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区域经济体由多个不同的、专业性强的产业种群组成,每个产业种群包含了诸多资源相似、技术相近的企业。每个企业个体或产业的选择都会对产业种群或区域产生影响。种群的结构可直观地表现为比例关系,它是动态的,因为生产要素流动贯穿产业种群发展的每一个过程。这种结构的变化及其差异可以从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贸易结构等方面来研究如何整体协调。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补齐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的短板,挖掘经济发展的潜力,增强发展的后劲,避免出现“木桶效应”。
3. 宏观维度:区域环境影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主要的外部环境有市场环境、制度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发展阶段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开放的、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有助于企业更便捷地、以更低的成本获取到先进的知识技术、管理经验和技能人才,同时也为企业寻找优质的上下游合作伙伴、开拓产品销售市场提供更多机会。制度环境对企业生产效率、经济结构变迁具有深刻影响。符合经济规律的制度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边疆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禀赋,区域经济发展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
(三)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
人力资本、知识、技术等创新型生产要素,其质量与配比不同会导致产业集群的生产效率有差异,在投入创新型生产要素的过程中要注重绿色发展与经济发展协同演进。知识的分工与协同是产业发展演进的内在动力。开放的市场有助于提高知识的分工与协同效率。当分工效率高于协同成本时,才会获得协同效益。没有获得协同的效益,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难以实现的。分工精细化、专业化度高的产业集群生产效率高,生产效率高于均值的产业集群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且逐步占领市场高位,引领整个产业的发展与演进,产业结构变迁。产业结构与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贸易结构等经济系统协同演进、协调发展。通过制度设置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同时也要把“蛋糕”分好,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体,促进城乡、区域及行业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民生福祉不断提高,从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如图1)。
图1 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
基于此,文章认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基于边疆民族地区资源禀赋特点,依靠创新型生产要素投入,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演进,在创新的制度、开放的市场等外部环境的作用下,推动经济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演进升级。
三、推动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奋力开创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新局面,必须深入学思践悟“五个牢牢把握”,全面贯彻落实“五个更大”重要要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一)推动要素集聚,增强创新能力
创新是引领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创新驱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22]广西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创新支持力度,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设创新型广西。
1.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提升产业链。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也是创新成果的使用者、受益者。一方面,企业要聚焦主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注重知识创新,将产业链与创新链紧密结合。采用直接购买、二次创新,项目委托、联合创新,共同生产、边干边学等知识协同模式,不断创新发动机技术,其柴油发动机标准一直领先于全国。借鉴玉柴模式,广西企业可通过购买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技术项目合作攻关、与供应商共同建立生产基地等方式将外来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再创造的“本地化”,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本投入。通过内部培训、轮岗锻炼、外出考察等方式提升员工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引进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壮大企业人才队伍,使企业成为真正强大的创新主体。
2. 壮大创新平台载体。政府要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搭建好创新创造的平台,激发企业创新动力。一方面,大力支持新型产学研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工程,支持龙头企业、骨干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组建自治区级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另一方面,搭建院士工作站和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聚焦广西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区内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等单位为依托,以区外院士及其创新团队为技术核心,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中选派高层次创新人才作为科技特派员,派驻到广西各地的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3.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首先,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水平,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打造创新要素汇聚高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次,加强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和引进技术经纪人、专业知识产权执法人员、专业技术人才等,打造技术市场专业人才队伍。再次,重视技术市场的作用。建设一批技术转化服务机构,为中小制造业企业提供技术、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解决方案。最后,出台和加紧落实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保护技术中介的合法收益,激励技术中介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二)推动产业升级,厚植产业根基
产业振兴是广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振兴就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做优传统产业、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实特色产业,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建设西部制造强区。
1. 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首先,加快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改造。加快推进“千企技改”和工业互联网新基建项目,推动制糖、机械、汽车、化工等传统产业加快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其次,加快现代特色农业的数字化改造。借鉴云南文山州数字农业发展模式,搭建农业“数字化产业平台”,对初加工、仓储、精加工等环节进行规范化、智能化管理,降低传统仓储加工带来的损失,帮助种植户与药企、药店等渠道牵线搭桥,进行商贸交易、提供金融服务、降低交易成本。最后,加快特色产业的数字化改造。重点依托广西特色农林业和长寿文化、民族文化等资源优势,推动大数据技术与大健康产业、文化旅游、现代特色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
2. 推动主导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首先,集中推进潜质好、空间大、优势突出的主导产业。通过错位发展、协同发展,逐步形成区域分工明确、上下游产业配套、产业集群连接紧密的发展格局。其次,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快推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精品碳酸钙等产业集聚发展。最后,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做强主导产业提供强有力支撑。
3. 推动新兴产业的前瞻性布局。首先,超前布局未来产业。聚焦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引进行业领军企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其次,规划现代产城融合体。聚焦高端装备制造、高端新材料等产业,构建以知识生产为核心的具有产业圈、生活圈、社团圈功能的现代产城融合体。最后,大力引进高技术企业。引进和培育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大力支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广西,并在广西生根发展。
(三)推动“向海图强”,提升高水平开放合作
广西具有“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其中“一湾相挽十一国”对应国际循环,“良性互动东中西”对应国内循环,充分体现了广西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独特优势和重要地位。广西应坚持向海图强,扩大高水平开放合作。以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为事关发展全局的牵引工程,以北部湾国际门户港为海陆交汇门户,加快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把独特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
1. 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首先,建设高效便捷的大能力运输通道。加快推动黄桶至百色铁路、南昆铁路百色至威舍段增建二线、钦防铁路增建二线等项目的建设。全力推进平陆运河建设,尽早打通江海联运瓶颈,形成西南水运通江达海运输通道。其次,全力打造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加快推进港航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港口综合收费,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覆盖贸易物流全链条。最后,发展壮大物流业。大力发展高端行业服务,建设大宗物资中转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集散基地。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沿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积极构建跨境产业链、供应链。
2. 持续深化与东盟的合作。首先,依托开放平台,布局投资合作。抢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建设和RCEP 生效实施等重大机遇,依托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中国—东盟信息港等重大开放平台,布局战略性、区域性、关键性投资合作。其次,借鉴先进经验,创新合作模式。参照中马“两国双园”模式与东盟国家互设产业园区,打造国际加工制造基地。借鉴海南经验,探索建立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区块链试验区,引进腾讯、百度、华为等专注于区块链技术前沿探索和应用研究的企业,布局产业区块链市场。最后,创新农业合作。广西农作物品种丰富,可探索在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国际农业创新港,大力引进外资外贸企业、涉农企业总部、农业科技研发机构(企业)、国际培训机构或境外涉农工商业协会等外向型企业和机构,以及农业检测认证、工程咨询、法律服务和人力资源培训等现代服务业企业入驻,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平台,在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等建立中国(广西)—东盟、中国(广西)—非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开展热带、亚热带农业技术输出,把农作物品种和技术推广到国外。
3. 加快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重点培育海洋新兴产业。着力发展“碳汇渔业”,保护近海自然生物碳汇,努力建立面向东盟的渔业碳汇交易中心。与东盟的海洋研究院所合作,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建立北部湾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深远海关键装备设计建造技术。大力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推广海滩和海岛风力发电。另一方面,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东盟国家的需求,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将滨海旅游业打造成为广西沿海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掘海洋文化与会展服务业,探索建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园。
(四)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在“双碳”目标下,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经济体系,创新“生态+”发展模式,把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
1. 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首先,推动零碳可再生能源利用及推广应用技术创新。提高太阳能、风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使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消耗的占比中不断提升;创新核能等零碳能源利用及推广应用技术,提高核能装置的安全性。创新智能电网、超高压远距离输电和储能技术,保障电网供电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其次,推动工业、农业、生活废弃物的降解、回收与循环利用、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安全处置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空间的占用。最后,推动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修复技术创新。针对被污染的水体、土地、草原等要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使之尽快恢复生态功能,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要加强生态保护。
2. 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首先,加快传统产业全面低碳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对有市场需求、有发展前景的传统重化工产业要利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改造,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针对技术落后、产品低端、市场需求萎缩且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业要坚决淘汰。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落实新增可再生能源抵扣政策,建设绿色园区、绿色工厂,提高重点企业的能效水平。其次,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培育壮大节能低碳环保产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生态产业链。最后,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广西的长寿之乡数量较多,要利用好长寿资源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打响“壮美广西·养生福地”品牌。打造特色鲜明的大健康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健康医疗医药产业,培育新经济增长极。
3. 构建生态经济体系的制度机制。首先,健全市场化机制。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排污权、用能权、水权等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加快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推进设立生态资产与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其次,健全法规及标准体系。推动全面清理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地方政府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中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相适应的内容。大力推行绿色、低碳产品认证及标准标识制度,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检测、评估、认证体系①数据来源:2022 年12 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实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最后,加强绿色金融制度创新。创新绿色信贷工具,实行绿色信用评价制度,对绿色信用评级较高的企业给予优惠利率或政府贴息,对绿色信用较低的企业实行高利率。支持绿色投资证券化发展,探索对绿色生产企业开辟股票上市的绿色通道。
(五)推动统筹协调,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与民族团结。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1. 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加快构建北部湾城市群、南北通道城镇带、西江城镇带、边海联动城镇带“一群三带”城镇格局,加强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智能化升级,建设“城市数据大脑”等数字化、智慧化管理平台,推动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建设,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
2. 提升县域经济质量。按照广西各地资源禀赋、发展特点、发展潜力及主体功能区定位,差异发展、错位发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县,重点发展文旅、大健康、生态农业、清洁能源等生态产业;在农产品主产区县,重点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培育一批经济强县和经济强镇。
3. 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健全创业带动就业机制,支持灵活就业。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积极推动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稳步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结语
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微观层面的创新要素投入、中观层面的产业结构优化、宏观层面的外部环境动力来共同推动,建议通过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扩大高水平开放合作、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来解决上述三个层面动力不足的问题。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未来仍需要开展更多维度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期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探索提供更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