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PPPS模型和对分课堂相结合的本科有效教学模式探析
2023-11-13刘海涛
●刘海涛
2018年6月,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将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作为会议精神,将高校本科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强调了本科教学改革对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性。[1]本科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模式创新是关键,探索并熟练应用新的教学模式是当今时代每一位教师的使命。通过新的教学模式改革使教学过程更具吸引力、教学效果更明显,是当今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追求的目标。而与之相对应的,高校传统课堂教学却长期面临: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与动机、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把握不准、教师很难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等问题。
实践表明,上述问题出现的一个共同原因是高校传统课堂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方面表现出式微的状态。对此,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人员与教学工作者也一直致力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下教学模式创新改革的探索。但直到目前,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还仅停留在人们的认识层面,如何使其真正落实到实践层面还需进一步探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扩大学生活动的比例,势必会牺牲知识教授与学习的系统性,[2]这也是许多创新教学模式难以有效达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探索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指导下,将系统性、参与性、灵活性等课堂特征加以综合,来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模式,成为本科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关键。据此背景,本文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BOPPPS模型和对分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整体本科教学优化进行了理论反思,以期为高校本科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借鉴。
一、有效教学的理论概述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至20世纪80年代,已成为一种教育思潮在全球范围传播开来。费尔德曼(Feldman K A)在1989年对大学教学特征的研究中表明,教师与学生公认的有效教学特征主要有,教师清晰的教学准备与教学组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正确地鼓励学生互动、辩论,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合理反馈。[3]美国学者苏珊娜(Suzanne Young)和戴尔(Dale G.Shaw)的研究指出,有效教学所涉及的五个相关指标分别为:有价值的课程内容、最大限度激励学生努力、有效沟通、课程组织、学生得到真正尊重。[4]随后美国学者戴维斯(Barbara G.Davis)从教学技能、方法及对学生学习促进等方面对有效教学进行了总结与解析,提出有效教学的核心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并讲解;有效教学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与学生能够保持和谐的关系;有效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教师能够定时开展自我批判与反思。[5]另外,作为澳大利亚关注教学质量的核心力量,澳大利亚教学委员会(Australian Learning and Teaching Council,ALTC)对有效教学也提出了五个关键指标:“①激发、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更广泛的参与教学;②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的需求为重点,开发反映专业实践能力的课程与资源;③促进学生个体对自主学习的评估与反馈方法,以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④最大限度尊重与支持学生个体发展,以保证对人才培养多样性的体现;⑤影响和加强学习与教学的学术活动。”[6]同时,我国学者宋秋前将有效教学理解为: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教学目标;第二,有效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第三,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有效性;第四,以教学结构、模式、媒介等构成的教学生态稳定和谐;第五,教师教学行为以学生发展为取向。[7]
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未能对有效教学的内涵与特征达成一致界定。但基于上述梳理分析可以发现,有效教学内涵及其理论特征演变的趋势性能够得以明确。从最初较为关注教师主体的有效教学行为,以及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到越来越被广泛理解为以学生及其学习为导向的教学,以保障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8]从更多的研究中可以明确,其质的规定性逐步被确定为有无促进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即更多的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来对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判断。正如美国学者芬斯特马赫(Fenstermacher,Gary D)所指出的,“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主要标准在于学生的水平,而不是教师。”[9]因为教学活动不仅仅在于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更在于通过此过程来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正所谓,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理应从其能否促进学生学习这一终极目标判断其有效性[10];同时,教学又是一种过程复杂的活动,需要对其过程进行控制,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11]基于这一理解,并结合国内外学者与教育工作者的积极研究和实践,可将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清晰、明确,能够指导教师开展有效教学,同时要能满足学生未来的需求;第二,教学过程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多样化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确保学习真正发生;第三,教学组织合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生动、积极的课堂氛围;第四,教学评价与反馈及时合理,使其符合预期学习目标,并能根据评价与反馈结果对教学进行适当调整。这四个特征主要是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
基于上述对有效教学特征的理论分析与理解,可以发现,在国家强调高等教育要回归教育的“最小单元——课程”的前提下,有效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模式创新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对此,本文以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为理论指导,主要从教学目标、学生参与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四个维度,对基于BOPPPS模型和对分课堂所构成的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二、基于BOPPPS模型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一)BOPPPS模型概述
BOPPPS模型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于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的教师教学技巧工作坊(Instructional Skill Workshop,简称ISW)项目中源起,以建构主义和交际法为理论基础,强调教学过程要围绕教学目标、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该模型以有效教学结构模块著称,其教学结构的基本原理涉及六个模块。分别为:导言(Bridge-in)、目标与预期结果(Objective or Outcom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活动(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总结(Summary/Closure),以六个模块开头字母缩写代称为:BOPPPS模型,其结构与特征如图1所示。就各模块特征而言,①导言具有一定趣味性特征,并与课程主题具有一定相关性,从而能够更好的发挥吸引学生注意力、建立学习动机、创设学习氛围及链接学习主题等作用;②为有效指引教学设计方向、明确学生学习目的,以及为课程与教学提供科学的考核评价依据,学习目标与预期成果的设计具有明确化、可达成、可测量等特征;③为保证教师确定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从对的地方开始,前测模块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特征,并与目标和后测要求保持一致,以最大限度的了解学生现有基础,并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与安排;④参与式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由于参与度本身是一种较难界定的概念,因此对于参与式学习的安排,基于不同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表现出一定的个性化特征,并一般随时间长短保持一定的弹性化特征;⑤后测作为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或在多大程度上习得了教学内容的模块,体现出与目标的一致性,以及审阅与解答的计划性等特征;⑥如同导言能够为一堂课进行简介或开场,结论则可以对本堂课程的学习进行总结与整理,对此总结具有对内容的整合性,及与后续内容的连接性等特征,从而使学生更加系统的掌握学习内容。总之,该模型通过对完整课堂教学过程的模块化分解,体现出对教师“教”与学生“学”不同特点的充分考虑,既为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效保障,又为课堂教学过程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实现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
图1 BOPPPS有效教学结构模块及其特征图
(二)对分课堂概述
对分课堂作为一种中国原创的课堂教学模式,最早于2014年由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提出,该模式名称的由来是基于其对课堂时间对半划分的核心理念,一半时间由教师为主导进行讲授,一半时间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讨论式交互学习,并在两种活动之间融入一个心理学中的内化环节,使学生在进行交互式学习之前,能够对教师讲解的新知识进行充分吸收。因此,基于对分的课堂教学在时间上可被划分为三个主要环节,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与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简称为PAD课堂(PAD class),[12]其结构与特征如图2所示。在具体形式方面,根据学习内容与课程时间安排,以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是否同时被包含在一个课时内为标准,可将对分课堂分为“隔堂对分”和“当堂对分”两种形式。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分课堂上述三个主要环节通常还会结合课前准备、学生独学/交流、教师总结等活动过程,来进一步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各环节基于相应的活动内容均表现出一定特征。其中,课前准备环节,教师会根据学情及教学环境等,规划并向学生发放目标明确、逻辑清晰、结构完整的教学大纲;课堂讲授环节,教师会基于知识内容进行有用性凝练,并展开引导性、框架式讲授;讲授环节结束后,会根据学习任务的基础性、相关性、独立性等特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进行独学、交流及任务分配,以解决学生课后缺乏时间进行再聚合的问题;第一节课结束后,教师设计并发放具有个性化、挑战性、开放性的课后作业供学生内化吸收,为学生后续主体讨论活动奠定基础;在学生主体讨论环节,为保证学生交互式学习的有效性,对分课堂提出了切实优化小组讨论的“亮考帮”方法,从而保证小组讨论的全员性,及全班交流的问题性,具体由学生展示自己收获最大的内容(亮)、提问自己学懂但觉得别人可能困惑的内容(考)、求助于同学自己不懂的内容(帮)三个部分组成;最后,为保证学生对知识、认知的系统性记忆、掌握和迁移,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系统性、深入化、激励性总结。该模式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对内化与吸收过程的强调,实现了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的整合。学生通过对教师讲授内容的内化与吸收,能够将学习内容在讨论中得到自主交流、展示与完善,充分保证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式学习。
图2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结构及其特征图
(三)BOPPPS模型和对分课堂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有效机制分析
有效的课堂教学绝不是单一形态的教与学的线性过程,而应当是一个基于不同教学要素交互作用的循环过程。任何课堂教学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围绕课程内容而产生的交互过程,各要素之间的交互方式不同,所形成的教学模式也就不同。BOPPPS模型和对分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样是基于教师、学生和课程内容所形成的三维互动形式,其不同之处主要是旨在创造一种“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相结合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BOPPPS模型和对分课堂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有效机制图
在这一课堂教学结构中,对分课堂与BOPPPS模型通过教学三要素的交互作用,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有效机制。就纵向而言,无论是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阶段,均不是教师或学生单一主体的活动,而是教师与学生基于不同类型课程内容的对分与共生。课前阶段,教师预先发布准备好的教学大纲,通过先导知识与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学生预习与交流新的知识结构,并结合学习目标进行自我评价,进而帮助教师完成前测。课中阶段,基于对分课堂的教学设计,教师与学生能够实现有效的交互。课后阶段,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基于基本性、挑战性、开放性、个性化等原则进行作业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及应用实践能力等,并对学生的作业完成给予及时评价与反馈。从横向来看,BOPPPS模型各教学模块分别融合于课前、课中及课后阶段,在遵循教学结构完整性的前提下,既基于生生互动体现了学生的有效参与,又保证了目标的聚合功能,以终为始,以始为终。由此,可以看出,BOPPPS模型和对分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是二者及其各环节的简单堆积,而是通过完整的结构和严格的要求,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而发挥二者基于系统性、参与性和灵活性来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优势。
基于上述对BOPPPS模型与对分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效机制分析,可以发现,二者的有效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有效教学基本特征全面性、高层次的整合。从纵横交错的有效机制及BOPPPS模型与对分课堂各环节的特征来看,BOPPPS模型注重学习目标的设置,强调所有教学环节围绕学习目标展开,以始为终、以终为始,集中体现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达成的学习成果及其未来需求的满足。同时,对分课堂对学生主动性的强调,更需要教师在讲授环节明确学习目标,告诉学生在发挥主动性的时候,应该学什么、为何学及如何学。BOPPPS模型与对分课堂均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反映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教学效果才会更持久。学生需要主动探索并在心中运作所学知识,来达到理解与牢记的成效,这样的成效通常都是经过内化、讨论及反思来达成。作为体现教学评价与反馈的重要环节,BOPPPS模型的后测与总结,及对分课堂的小组讨论与教师总结环节,均围绕学习目标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衡量与反思的机会,变教师评价为学生自我评价,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BOPPPS模型和对分课堂的总体结构而言,BOPPPS模型的模块化流程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而对分课堂基于“讲授——内化——讨论”的教学过程,将讲授法与讨论法进行了有机整合。二者的有效结合不仅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能够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形成生动、积极的课堂氛围。总之,基于BOPPPS模型和对分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教与学”的整体组织生态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改变了过去很多关于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将重点放在如何帮助教师更有效率地组织其教学内容,而将学生视为被动接收容器的观念。教与学彼此紧密联系,强调教师与学生如何相互影响,形成合力,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基于BOPPPS模型和对分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理论反思
BOPPPS模型作为一种模块化教学模式,与注重教与学双主体作用发挥的对分课堂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包含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全新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对有效克服当前高校本科阶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师生互动较缺乏、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教学效果不显著等问题,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而对该教学模式有效机制的构建,不仅能够为优化有效教学提供一种创新模式,而且能基于高校本科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系统性、参与性及灵活性等特征需求,对高等学校教学优化提供积极反思。
(一)保证系统联结,推动教学改革的系统性
教学改革需要教学模式的创新。作为由多种元素交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系统,教学体系在一般情况下具有较强的系统稳定性,即教学模式的创新,很难打破经过长期发展积累所形成的稳定教学系统。很多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忽略系统的有效联结,使其只能在试验阶段或特定的环境中,短时间呈现。而基于时代发展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需要在动态环境下,对现有教学系统进行创新性改进,从而保证教学改革的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改革不能完全推翻传统教学模式,而需要落实对传统教学体系的解构与优化,进行教学结构的分解、知识元素的组合及教学过程的赋能。[13]BOPPPS模型和对分课堂相结合的有效教学模式,则是在系统联结基础上的创新,有效克服了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的断层。传统教学模式通常也包括导入、目标、提问、讲解、讨论、练习、总结等环节,BOPPPS模型与对分课堂相结合的有效教学模式,是在对传统教学结构科学认识与分解的基础上,进行重组、创新与融合(教学结构分解);根据不同学科所含知识元素,匹配学习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知识元素组合);并在教学执行过程中,赋予教师与学生不同的主体性,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过程赋能),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系统性改革。因此,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构建“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要将“创新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效贯通,使“创新教学模式”的作用与价值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得以沉淀,保证系统联结,推动教学模式的系统性改革。
(二)避免形式依赖,提升教学优化的实效性
判断一堂课优劣的标准不是教学形式的展示,而是教学效果的生成,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真正发生,而不是让“教”横行霸道。长期以来,人们逐步认识到以传统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学生通常以完成教学活动中设计好的学习内容为主要任务,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去思考。对此,许多教学改革都将方向瞄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上,并在世界范围内探索和发展了大量新型教学模式,有些注重教师教授方式的创新,有些强调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还有一些侧重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创新。但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能仅表现在形式上,还需要改变学生“被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角色。真正的参与式教学要在某些方面消除教师权威,并将中心地位移至每一位参与者。[14]当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同样的内容与观点由同伴表述出来有时比教师表述出来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BOPPPS模型和对分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纵横交错的循环结构来体现各模块与环节之间的内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该教学模式的内在有效性,避免了结构模块的形式化。其学习目标的设置贯穿整个横向流程,通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等模块来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对分每一纵向环节,给学生预留可以真正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师只是精讲与引导,学生讨论的问题主要源于个人思考,这样既能够使学生更有针对性的理解相关问题,还能锻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因此,基于当前高校课堂的困局所在,对于教学效果的优化,应注重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质性参与,避免教学模式创新的形式依赖。
(三)超越技巧规制,加强教学创新的灵活性
高质量的教学需要一定的技巧,但绝对的有效教学诀窍并不存在,教师必须意识到何种教学模式最适合自己,以及最适合教导自己的学生。有效的教学要在固定的结构与灵活的弹性之间取得平衡,固定的结构主要基于学习目标、知识结构、教学设计等建立,灵活的弹性则主要取决于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自主、多元的选择,以及各自不同观点的包容与共生。有效的教学依赖于经验积累而形成的知识、技巧及智慧,而更优异的教学通常是超越技巧的,更重要的在于教师与学生的用心,以及各种教学要素之间的有效连接。对于BOPPPS模型与对分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尽管由模块分明的不同环节构成,但不同环节之间是无缝衔接、彼此交融的,且各环节之间的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对于该教学模式的应用,不能过于依赖基于各模块组成的教学流程,需要教师不断拓展教学研究与实践的视野,使BOPPPS模型和对分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灵活化。当真正把握了其中的本质之后,每个模块与环节则不再固定或必须。这就如同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每一个汉字都是按一定的笔画及顺序构成,但基于人们的用心与智慧,就会不断对其进行灵活性创新,因此便出现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各种书法,各笔画或融合、或省略、或方正、或圆润。教学创新亦是如此,更何况教学的两大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师与学生。因此,对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应该超越固定技巧与结构的规制,在灵活中深入把握相关教学模式的精髓。
四、总结与展望
BOPPPS模型和对分课堂相结合的有效教学模式,主要在于改进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其中,教学过程的改进主要体现在BOPPPS模型和对分课堂相结合所形成的有效教学机制,以及该机制及其各模块与环节对有效教学基本特征的集中反映;教学效果的提升一方面得益于上述教学过程的改进,另一方面则基于该有效教学模式而进行的更高层次的教学反思。为进一步扩展该有效教学模式的应用范围,还需要同时在实践与理论层面不断对其进行丰富和聚焦,如:1.BOPPPS模型和对分课堂两种教学模式在国内高校的应用与实践研究时间均不长,覆盖学科范围相当有限。对此,基于二者相结合的有效教学模式的实践范围,应在不同学科中进行充分扩展,以不断丰富和深化该教学模式的内涵。2.BOPPPS模型和对分课堂两种教学模式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更多的被单独应用,且较少完全融合于整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从而其有效性的发挥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对此,应不断探索将二者相结合的有效教学模式,深度融入整门课程的教学闭环管理体系中,评价实施效果,优化模式结构,切实提升教师教学水平。3.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对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离不开数字教育技术的参与和支持。对此,为更充分的发挥BOPPPS模型和对分课堂相结合教学模式各环节的创新作用,有必要对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模式进行不断重构与创新。对BOPPPS模型和对分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积极实践和深化研究,将有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对建设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