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族传统美德观解析
——基于彝族优秀民间故事文本分析

2023-11-13李海燕

名家名作 2023年19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传统美德彝族

李海燕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省区,有独特的语言文字。彝族优秀的民间故事内容极其丰富,有神话传说、英雄传奇、生活故事、民俗故事、爱情故事、动物故事等。这些故事或书面记载或口传传承,都在弘扬惩恶扬善、勤劳勇敢、知恩图报、善良宽厚等传统美德,充满正能量。大量优秀的民间故事能够流传至今,体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导向,是彝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和人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彝族人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长期的历史进展中,这些民间故事逐渐积累、积淀、传承下来,是彝族人民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珍贵的民族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彝族民间故事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其传统美德故事部分,是与各民族共享文化最相近、最相通的部分。本文从彝族民间故事文本角度出发,从中解析彝族的传统美德观。

一、惩恶劝善、扶危济困之美德

惩恶劝善、扶危济困,在彝族传统美德观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往往通过故事来明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值得提倡,什么坚决摒弃。通过故事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诠释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从而引导人的思想和行为。

在彝族的机智故事中,往往巧妙运用简短的故事反映恶人的不堪和老百姓与其斗争的智慧,直叫人读之拍案叫绝。比如《刹则的故事》中的刹则就充满智慧,他陪土司去馆子吃饭,没有等土司吃他就迅速吃完,理由是检测是否有人在饭菜中下毒,他先试吃。他把蜂蛹偷偷放入土司家腌肉坛子里说肉已生蛆,土司信以为真,把肉倒了,他就把腌肉拿来给穷苦人民吃。他经常用犀利而寓含哲理的话语讽刺土司,在愚弄土司时充满智慧,把土司弄得哭笑不得却没有理由反驳,大快人心。

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彝族火把节有很多传说,但内容都是英雄为民除害,人们为纪念民间英雄而点燃火把、载歌载舞、欢呼庆祝。《火把节的故事》讲述了大力士神见不得人间生活美满,来破坏人们的美好生活,英雄朵阿惹恣站出来与其斗智斗勇,最后战胜大力士神。后来坏人又把各种害虫撒放人间,朵阿惹恣出主意点燃熊熊火把,把害虫都驱赶走。《腊罗人的火把节》讲述彝族腊罗人的火把节是为了纪念找来火种的扎布鸟。相传扎布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找来火种,让人们可以吃到熟饭熟菜、可以抵御寒冷,让人们过上美好的生活。即便是神话故事中为人类做出贡献的鸟类,彝族人民也把它封神,世代流传。这个故事中,首先赞扬了扎布鸟的勇敢,因为它勇于去天神那里找火种,然后用老虎、蛇等一起去找火种而没有带回火种的动物与之作对比,从中突出智勇双全的重要性。其社会功能及教化作用显而易见。这些故事让小孩在轻松愉悦中形象生动地接受了传统美德教育。

《阿匙和阿芬》讲述的堂姐妹俩一个是大婶家的女儿,另一个是母亲去世的孤儿,大婶想要自己女儿“阿匙”过得比堂妹“阿芬”好,在两人的成长过程中设置各种暗算与阻挠,但人算不如天算,最终善良的“阿芬”过得比堂姐好,可恶的大婶自食其果、下场惨烈。这是典型的扬善惩恶的故事,对人的恶性进行无情鞭挞,表明心地善良的人终会有好结局。《阿贝和阿索》讲述傻瓜阿贝和聪明人阿索的故事。聪明机智的阿索虽然是穷苦人家的儿子,但他的智慧无处不在,扶危济困思想时时体现,而地主家儿子阿贝则傻乎乎且蛮横,为人处世尽叫人笑话。通过双方对同一件事情的处理对比,表达正义一方勇敢智慧、疾恶如仇,反面一方愚蠢无知、蛮横贪婪,从而表现惩恶劝善、扶危济困的美德观。

二、知恩图报、感恩怀德之美德

人之初,性本善。知恩图报、懂得感恩是人性善良的一种体现。彝族民间故事中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类的故事篇幅较多,该类型故事用动物或人报恩尽孝的方式讲述彝族人民崇尚的美德观。

《白鹦鹉行孝》讲述了一只白鹦鹉为救自己生病的妈妈,采来东山、西山、南山的药,最后还差北山的药,但北山有恶人把守,白鹦鹉为采药差点丢了自己性命,历尽千辛万苦采到北山药,把妈妈的病治好。《学鸦反哺》讲述有个儿子对自己母亲不好,性情暴躁,经常责骂母亲,甚至拳打脚踢。无意间看见小乌鸦对乌鸦妈妈的反哺,他懊悔莫及。一天,看见来给自己送饭的妈妈,就很激动地跑过去想和妈妈忏悔,妈妈不知道儿子要做什么,连忙后退,一不小心掉进深水潭里淹死了。儿子不会游泳,在水潭边喊着:“妈妈呀妈妈,我对不住你,是我害了你,你快出来吧。”不一会儿,水塘里漂起一个像母亲模样的树疙瘩,儿子就把这树疙瘩背回家供起,每天早晚跪拜问安,各种孝敬,后来他的诚心感动了雷公公,知道他是诚心孝敬自己母亲,终饶他一命。这两则故事通过白鹦鹉和乌鸦对自己母亲孝敬来诠释人要有感恩的心。动物都懂报恩,何况人乎!

《孝子王玉林》讲述王玉林从小父亲去世,母亲眼瞎,他经受父亲小老婆的各种折磨,被赶出家门,后经过努力又得仙翁帮忙,参军立功,过上美好生活后四处找寻自己眼瞎的母亲,杳无音讯。突然有一天,有个眼瞎的老太婆来乞讨,王玉林一眼认出是自己的母亲。他不嫌弃母亲是眼瞎的乞丐,把母亲接进家里,好好安置服侍,赡养终老。俗话说“犬不择家贫,子不嫌母丑”,就是告诫做人不能忘本,子女要懂得孝敬父母、善待父母,即便自己父母没有本事或者样貌丑陋,也不能嫌弃、抛弃父母。王玉林的故事给大家做了很好的榜样,即便自己母亲是眼瞎的乞丐,他也把母亲找回家好好善待,而不是顾及别人异样的眼光和不堪的闲言就不敢认自己的母亲。这也给彝族子孙后代深深上了一课,让他们懂得,无论你成了多么伟大、多么了不起的人物,自己的父母终是最应该孝敬的。

三、坚贞爱情、共挽鹿车之美德

以爱情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家庭是人类基本的组成因子,有稳定和美的家庭生活,社会才会和谐发展。恋爱中的两个人除了相互吸引、倾慕外,更重要的是相互尊重和爱护,而守护一份纯洁美好的爱情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情投意合的志趣爱好。

《红石岩》中的男女主人翁,为了美好的爱情忠贞不渝,不怕权贵、抵抗物质诱惑,唱着“风吹草动山不动,水打浪摇岸不摇,刀切藕断丝不断,我俩生死不能分”之歌,体现了恋爱中的男女为爱至死不渝的坚定。在彝族道德观中,好心会有好报,报的结果也包括成就美好的爱情,在《花蛇与三妹》中,三妹为了救自己的母亲,嫁给了花蛇,却因孝心而得福,花蛇化身为一个英俊的男子,最终因孝遇佳偶。

当然,爱情是需要智慧的,彝族儿女为了追求爱情,也开启了智慧之门。《红李子白李子》中姑娘和小伙很相爱,但家人不同意,为坚守爱情,两人急中生智。姑娘为自己心爱的男子吃下红李子,把自己变成丑八怪,父母不再反对,传出话说谁能治好自己女儿的病就把女儿许配给他。小伙子找来吃了就会变回原样的白李子,两个相爱的人终成眷属。

在《阿克和碧鸡姑娘》中阿克因天旱无雨为乡亲们去找水源,凤凰仙女碧鸡被阿克的善良勇敢深深感动,召集鸟儿遮住火辣太阳,四处刮起清风下起蒙蒙细雨。但凶恶的老鹰前来阻挡,与凤凰恶战。眼看凤凰仙女快要受伤,阿克拉弓射死恶鹰。两人心心相印、互爱相帮,最后结为夫妻,过上幸福生活。

在彝族民间故事中,美好的爱情从来都不是守株待兔得来的,也绝非偶然而获。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布满荆棘,彝族儿女经过共同努力和付出,不怕艰辛,无惧权贵,终于苦尽甘来。

四、勤劳勇敢、善良宽厚之美德

勤劳勇敢、善良宽厚是彝族最常见的一种美德。在《纳苏人的火把节》中对英雄支朵阿吾的描写便可见一斑:“论性格,山也没有他稳重;论毅力,悬崖也没有他坚强;论为人,泉水也没有他清纯;论机敏,飞鹰也没有他灵活;论才智,大海也没有他深广。”从中可以看出彝族人民评判英雄的标准是:性格稳重、意志坚强、人品纯洁、心胸博大,这也是中华民族对人性优秀品质的评判标准之一。

诸多彝族民间故事中,都深含着彝族人民勤劳勇敢、善良宽厚的优良品质。《彝族文字由来的传说》中塑造了一个没有姓名的“小伙子”形象,故事讲述大家选派一个勤劳、勇敢、聪明的年轻人去天神那里领取彝族语言文字。天神把文字烙在荞粑粑上,小伙子带着荞粑粑,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忍受饥饿煎熬,即便饿晕倒,也没有吃掉烙有彝族文字的荞粑粑,最终把文字带回到家乡。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故事主人公为民族利益不辞艰辛,排除万难,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民族英雄气概,虽然没有具体的名字,传说故事中只有“小伙子”这样一个称呼,但这个称呼已经作为一种勇敢、无私、大义的传统美德标记深深印在彝族人民的内心深处,世代流传至今。《阿衣措披》中讲述了心地善良的阿衣措披的父母被魔王的黑风卷走,可怜的阿衣措披去寻找父母,在途中搭救了陷入困境的老鼠、野猫、小马。后来,阿衣措披通过老鼠、野猫、小马的帮忙,打死欺压百姓的魔王,救回父母,为乡亲们除害。

彝族民间故事中对品德的培养也通过反面教材进行教育。《小时偷针大时偷牛》讲述了一个母亲对自己儿子很溺爱,孩子有时候偷邻居家鸡蛋、有时候偷鸡,但这位母亲都不说孩子,转眼间孩子长大,又开始经常偷乡亲们的牛,最后被主人家抓住送官府。在斩首这天,小伙子对母亲说从小吃母亲奶水长大,现在虽然没有奶水但想含一下母亲的奶头,母亲答应了。但儿子一下就把母亲的奶头咬掉,并对母亲说:“母亲你别哭,儿子对不起你,但我有今天这个下场,就是因为母亲你对我管教不严,放纵了我的私欲,才有今天的下场。”为彰显良好品德的重要性,即便是母亲,如果做错了,也不惜批判,这也体现了彝族人民道德审美的公正性。《仙狗》讲述了从前有家人,父母双亡,留下两个儿子,后来哥哥结婚。狠心的哥嫂和弟弟分家,哥哥分了一头牛,弟弟分了一只狗,弟弟和狗相依为命。春耕时节,弟弟没有耕牛,就做一些包子,犁地时候用包子哄着狗,地很快就犁完了。而哥嫂懒惰,平时懒得喂牛,牛瘦得动不了。哥哥就向弟弟借他的狗犁地,但哥哥没有做包子,便使劲抽打狗,却把狗打死了。弟弟很伤心,去找狗的尸体没有找到,只找到三颗黄灿灿的蚕豆,弟弟肚子饿,就把三颗蚕豆吃了。过了几天,弟弟去赶集,放了个屁,周围的人都说好香,就给了他很多东西带回家。哥哥看见就来问弟弟东西从哪里来,弟弟如实告知。哥哥想着弟弟才吃了三颗蚕豆就可以得那么多东西,所以就吃了一升蚕豆去赶集,结果放出的屁奇臭无比,屁股被人用针缝起来。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做人不能贪心,贪心的人不会有好下场。虽然是一则很淳朴的民间故事,但蕴含的哲理却非常深刻明了。

五、结语

彝族民间故事大部分都通过口传的方式流传下来,只要大家聚在一起便会有意无意地讲述,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通信工具的发达,故事传承的“场”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人们交流及娱乐的方式变成手机、电脑、电视等科技产品。围着火塘听老人讲故事的场景如今已不再现,身边的“故事老人”年龄已高且所剩无几。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濒临失传的危机,传承保护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而最好的传承方式就是使其活起来,使之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同现实文化相融通,在传承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传统美德彝族
身边的传统美德
彝族海菜腔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漫话民间故事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漫话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