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感伤情怀视角欣赏白居易诗歌

2023-11-13张林琳

名家名作 2023年19期
关键词:湘灵歌女琵琶行

张林琳

现存白居易感伤类诗共有215 首,内容比较广泛,不仅有触物感怀和悼亡亲友,还有伤时叹老和思友念远,这些感伤情绪渗入生活的各方面。和唐代一些感伤诗人不同,白居易的感伤诗没有浓厚的悲伤,有很多自我安慰的理性分析。白居易的创作特色与外部的文化环境相关,当时流传佛教并形成禅宗,另外,和作者在仕途中寻求禅理排解苦闷也有关系[1]。

一、白居易诗歌感伤情怀的类型

白居易诗歌感伤情怀的类型分别为伤物感怀、悼念亲友、伤时叹老和念远惜别。我们翻阅《白居易文集》可以了解到,现存的白居易感伤诗一共有215 首,题材内容非常广泛。白居易感伤诗的选题范围是自身的实际生活,通过关照和描写周边环境与自身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一)伤时叹老

因白居易一生都仕途不顺且被病痛折磨,导致他对时光流逝和老之将至比较敏感,所以,他的感伤诗以感叹老之将至和感伤时光流逝的内容为主。据统计,在白居易感伤诗中总计有40 多首描写感叹老之将至和感伤时光流逝。针对伤时叹老作品,作者一般采用白发意象、利用镜子或者年龄数字的方法很好地抒发了该主题。

(二)悼亲哀友

在白居易感伤诗中共有12 首悼亡诗,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却极具感伤特征且内容真实,值得我们去考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悼亡诗不仅具有深沉、真挚的感情,并且对象范围比较宽泛,描写的对象主要有友人、亲人与他人。

(三)念远惜别

在古代,通信条件和交通条件不够发达,一旦亲人或者友人别离,就很难再次见面,有的甚至直至死亡的那一刻都无法再次相见,所以,在古代诗歌作品中有很多描述亲友别离的内容。通过对白居易感伤诗的分析不难发现,在人生的各阶段白居易都创作了有关思念远方亲人或者友人的作品[2]。

(四)咏物感怀

在《长恨歌传》中,陈鸿用“多于情者”这个词语来描述白居易,如果对白居易作品进行细致品读,我们不难发现,白居易不仅对亲人、友人和恋人有着不舍之情,并且对自然万物也有着深厚的情感。比如,面对时常相伴的两棵松树,白居易不由地发出这样的感慨——“闲来一惆怅,恰似别交亲”,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灵都被白居易所关注,如鸟儿的生亡以及花儿的盛衰等都牵动着白居易的心弦,这类诗篇的显著特征是:寄咏对象之首是“花”,感情基调是“爱”。

二、白居易感伤诗歌的两种抒情模式

中晚唐犹如一位洗尽铅华和历尽沧桑的妇女,繁华已过,只能孤单地回顾着过去和眺望着未来,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化为虚无,在虚无中感伤情感逐步消散,而这位伤感的少妇也参悟了一切,悟透红尘,成为一名乐观老翁。白居易感伤诗歌的两种抒情模式为纯粹感伤抒情模式和感伤—超越抒情模式,而感伤—超越抒情模式的形成和外在文化息息相关,因唐代流传佛教和禅宗的形成,还有在仕途中白居易用禅理来寻求解脱,这些都是形成这一创作特色的主要原因。

(一)纯粹感伤抒情模式

上面我们已经详细阐述了白居易感伤诗的种类,从中可以体悟到白居易感伤诗中蕴藏着浓浓的感伤情感和感伤情怀。然而白居易是用分别的态度来对待感伤情怀的,我们可以将从头到尾都渗透着感伤情感的诗视作一类,这类感伤诗属于纯粹感伤抒情模式,具有纯粹感伤抒情模式特点的诗篇主要有伤时叹老类与伤物感怀类。

(二)感伤—超越抒情模式

早年白居易的仕途热情受挫以后,形成了“中隐”的人生观念。尽管白居易也创作感伤类诗,但是我们不难发现,部分诗篇中首先描写了感伤情感和感伤情调,随后再通过自我安慰或者阐述道理来消除伤感情感。我们将这类感伤诗列入感伤—超越抒情模式,比较典型的作品为《送春归》。

三、基于感伤情怀视角欣赏白居易诗歌

白居易比较典型的感伤诗篇主要有《琵琶行》和《长恨歌》,下面我们将以《长恨歌》《夜闻歌者》《琵琶行》为例,基于感伤情怀视角欣赏白居易的诗歌。

(一)《长恨歌》研究

白居易在元和元年(806 年)创作了《长恨歌》,当时他35 岁,虽然他已三登科第,但是却位居县尉,感情上爱而不得,最后分离,在而立之年不但家室未成,功业也未成,这就导致白居易出现感伤忧郁的情感。

1.多情的人

在《长恨歌传》中,陈鸿评价白居易是多情之人,白居易通过诗歌的方式记载杨、李故事,创作了名篇《长恨歌》。在诗坛上,《长恨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因陈鸿是白居易的好朋友,所以陈鸿对白居易“多情人”的评价应当是可信的。就连白居易本人都多次评价自己多情,他的多情体现在很多作品中,如《祭苻离六兄文》《不能忘情吟·序》《舟夜赠内》《寄江南兄弟》《寄湘灵》《放旅雁》等。比如,在《舟夜赠内》中描写了对妻子的牵挂与思念;在《寄江南兄弟》中描写了手足之情,牵挂散落各地的兄妹;在《寄湘灵》中描述了对爱人的相思情感;《安徽之三首》寄托了友情,描写知己间的鼓励与劝导;《放旅雁》描写了对生灵的怜悯情感。这些包含情感的诗篇就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汇集着诗人多情的光芒和辉映着诗人感人的灵魂[3]。白居易和妻子恩爱有加,夫唱妇随,婚姻温馨美满。和兄妹离散,终究有团聚的那一天,但是和恋人爱而不得,这是白居易心中一直未愈合的伤疤,在诗人的心灵上爱情永远停留在感伤的基调。

为躲避战乱,白居易小时候就跟随母亲前往父亲任官地生活,和一位邻居女子相遇和相识,两人青梅竹马,一起玩耍,白居易19岁的时候,他们确定恋爱关系。在《邻女》中,白居易唯美地描述了初恋情人,在29 岁的时候,白居易考取进士以后回到符离,第二年又离开,无奈和恋人分别,所以,他创作了《生离别》,通过《生离别》泣诉这段恋情。在46 岁的时候,白居易在《感情》诗篇中还是寄托着对恋人的深厚情感,白居易怀揣着无尽的思念和无处宣泄内心的苦楚,终于找到了情感的宣泄口,创作了《长恨歌》,里面讲述了作者成熟的爱情观与失恋的感伤。《长相思》与《潜别离》是白居易和恋人离别后创作的诗篇,《长相思》《潜别离》和《长恨歌》存在很多相同之处,比如,三个作品中诗句的内涵非常相近,而且《长恨歌》中描写的以物传情与现实中湘灵赠送白居易一双绣履一样,只不过现实中和诗篇中以物传情的物品不同而已。这些诗篇如此相近,说明在创作《长恨歌》中白居易运用自身的情感经验描写了李杨之爱,《长恨歌》以诗化的方式表达了爱意。

2.点明主旨——歌长情

从结构层面分析,《长恨歌》中共有120 句,其中有44 句详细地描述了明皇让道士寻找贵妃,贵妃寄物表相思;30 句描写了贵妃和明皇的欢情;28 句叙述了贵妃殉情;17 句描述了明皇想念贵妃的情感;剩下的语句总结全篇,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在元和十二年(817 年),白居易突然看到湘灵赠予的绣履,不由地感慨,漂泊三千里,一直将定情之物携带身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白居易是一个长情之人,假如是一个薄情之人,又怎么会将定情之物保存至今呢?又怎会将其随身携带和珍藏有加呢?又怎会惆怅呢?由此可见白居易的深情。元和元年(806 年),白居易和好友一同游仙游寺,在交谈中白居易表示,自己从来都没有忘记爱情,内心深处一直没有忘却和恋人相爱的欢乐、分别的痛楚、相思的痛苦和期盼的心情,这一切情感交织在一起并涌上心头,这一切都触动了作者多情、敏感的心弦,于是创作了《长恨歌》。长情是《长恨歌》的主题,《长恨歌》中的“长情”和《感情》中的“多情”是一个意思,有“长久之情”的意思。

首先,明皇和杨贵妃都是多情的人,在《长恨歌》中歌颂了爱情的长久,用特殊的身份演绎着不平凡的爱情。虽然明皇后宫佳丽三千,但是唯独偏爱贵妃一人。这段跨越年龄、时空的恋情谱写了一首哀婉动人的长情之歌。其次,白居易和湘灵都属于多情的人,在《长恨歌》中蕴藏着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陈鸿评价白居易是多情的人,而白居易评价湘灵是长情的人,白居易和湘灵无奈离别,当白居易44 岁、湘灵40 岁的时候,两人重逢,有感而发创作了《逢旧》。其中“少年离别老相逢”表达了二人在年少时恋爱的甘甜、分别的痛苦和老来重逢的酸楚,另外,也表达了作者渴盼忠贞不渝的爱情。这与《长恨歌》中生前被迫分开、死后魂魄传情的主旨一样。总之,这段悲伤的初恋虽然让白居易痛苦不堪,但是却成就了《长恨歌》。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不仅仅是帝王情感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世间爱情的典范,《长恨歌》中的显性结构是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隐性结构是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这首长情之歌歌颂了超越生死和跨越阶级的爱情,赞扬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长情之人[4]。

(二)对比研究《夜闻歌者》和《琵琶行》

元和十年(815 年),白居易被贬江陵,路宿鄂州遇到一位歌女,这名歌女色艺俱佳,《夜闻歌者》就记录了这件事。日后,白居易在江州创作了《琵琶行》,诗中塑造的琵琶女形象,有可能就是作者现实中遇到的那位歌女的形象。由此可以看出,《夜闻歌者》和《琵琶行》中描述的事情是前后承接的关系,但是细细品读二者,二者在创造缘起和主题内容方面却大不相同。

1.主题和结构不同

《夜闻歌者》和《琵琶行》中故事的发生点和时间比较相似,地点都是江上,时间是秋天的夜晚,内容描述了一位悲伤的歌女,然而在篇幅结构与主题内容方面却大不相同。《琵琶行》情节具体、描写详细、线索错综复杂且内容丰富,诗中描写了作者在一个秋天的夜晚送客时遇到一位琵琶女弹奏着自己的凄惨身世,作者有感而发,伤怀自己的情事。作者用“乐”描述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用“情”抒发了送别难舍情、歌女的伤情和琵琶的声情,用“事”为线索连接诗人的遭贬之悲和琵琶女的身世之悲。《夜闻歌者》比《琵琶行》篇幅短,全诗用单一化的叙事方法,描述了故事发生的时空环境,从外界起笔,高潮部分详细地描写了歌者,一一勾画了歌者的相貌、神态、年龄和动作等,最后塑造了一个低眉沾襟和问而不答的悲伤形象。从叙事层面分析,二者不同,《夜闻歌者》属于叙事诗,《琵琶行》属于叙事和抒情诗,琵琶女通过弹奏感慨身世并触动作者,充满了感伤的基调。在刻画歌者的时候,二者的刻画重点不一样,在《琵琶行》中描写了一位容颜已逝的歌者,通过自述的方式表达身世,诗文的重点是展示歌者的内心世界和身世。在《夜闻歌者》中描写了一位十七八岁的少女,诗文中没有感叹歌女的身世,而是重点描写了歌者的外形,尤其是脸上的泪珠,在整个作品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2.创作环境不同

白居易被贬,在赶往贬所的途中创作了《夜闻歌者》,忠贞而被贬,让白居易的理想瞬间破灭,心理遭受重创,诗人心中满怀愤怒和哀怨而无处宣泄,这种心境和“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的歌女相似。为此,在路上偶遇这位歌女的时候,作者忍不住听声寻人,主动给予关心。作者在《夜闻歌者》中通过记录他人的悲伤来寄托自身的情感。虽然始终没有描写歌者的悲惨身世,只是刻画了一位忧愁寂寞的歌者,但是却给人悲伤的情感,歌者脸上的泪珠就是悲伤的诠释。在创作《琵琶行》时,作者惊魂甫定,勇敢表述自身的心情和感受,因为被贬的事情已久,朝廷对诗人的关注度降低,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像之前那么严峻,另外,在重创之后作者的不知所措已经渐渐消失[5]。所以,《琵琶行》借助描写歌女而抒发个人情感,二者融为一体。

四、结语

通过对白居易感伤诗的研究,仿佛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白居易,他不仅柔情、婉约,而且还有李白的旷达,白居易不再是历史上和古诗里的人物,他时而感伤低吟和开怀大笑,时而独坐静思或与友畅饮。白居易诗歌感伤情怀的类型分为:伤物感怀、悼念亲友、伤时叹老和念远惜别,选取典型的感伤诗《长恨歌》《夜闻歌者》《琵琶行》,从感伤情怀视角欣赏了白居易诗歌,不仅研究了《长恨歌》的主题,而且还对比研究了《夜闻歌者》和《琵琶行》,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大体了解白居易的伤感诗。

猜你喜欢

湘灵歌女琵琶行
上海老歌中“歌女”形象矮化的原因分析
浅析《琵琶行》的音乐美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蚯蚓·地龙·歌女
论晏几道的恋情词
On chante,on s’aime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Aimer et partager
Échange humain sous le contexte de la mondialisation
吴绪经水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