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诗刊》为例浅述旧体诗词的当代命运

2023-11-13李红娟

名家名作 2023年19期
关键词:旧体诗诗刊现代性

李红娟

自古以来,诗词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新、旧体诗(词)则在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二元对立的现象。两者在文体上存在着明显的对立,形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尽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董必武、聂绀弩等人的旧体诗词被认可,但从总体上看,旧体诗词的复苏与发展得益于多个因素。首先,社会对传统文化和国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这为旧体诗词提供了广阔的土壤。其次,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为旧体诗词的推广和传承提供了新平台。最后,在教育领域中对古代文学经典的教授和研究也有所增加,这促进了对旧体诗词创作技巧和鉴赏能力的培养。然而,尽管旧体诗词得到了一定的复兴和发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时代变迁导致的审美观念差异。现代社会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对于古典文学形式的接受度有所下降。其次是缺乏创新和个性化。在推崇传统之余,也需要注入新的元素和思维方式,使旧体诗词能够与现代社会产生共鸣。

一、旧体诗词在新时代的价值主张

(一)社会推动程度前所未有

首先,在学术领域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和探讨旧体诗词的价值和意义。他们通过深入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揭示其中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进一步推动了旧体诗词的发展。其次,在教育领域中,旧体诗词得到了更多的重视。许多学校将旧体诗词纳入语文教学内容中,通过学习古人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这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为学生提供了表达情感、独立思考的机会。此外,在文化市场上,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关注和喜爱旧体诗词作品,各类相关书籍、音像制品以及线上平台纷纷涌现。这种市场需求的增长为创作和传播旧体诗词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二)《诗刊》杂志为旧体诗词提供了深厚土壤

《诗刊》是中国作协的机关刊物,其刊登的旧体诗词基本可以代表现当代对旧体诗词的主流审美,其选用的旧体诗词对当代传统文化的传播与输出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我们可以从美学角度对《诗刊》上的旧体诗词进行考察,以更深入地认识这一文学现象,这也是本研究选择《诗刊》为切入点的意义所在。

一方面,通过对《诗刊》上的旧体诗词进行美学考察,我们可以探讨其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旧体诗词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在与现代传播媒介相结合后,出现了新的表达方式、主题和风格。通过分析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旧体诗词在当代中华文化中所呈现出来的独特魅力。

另一方面,《诗刊》角度的考察还能帮助我们探索旧体诗词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人们对于艺术形式的审美标准也发生了变化。通过对《诗刊》上的旧体诗词进行美学考察,我们可以了解这种传统文学形式如何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这样的研究能帮助我们认识旧体诗词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下,《诗刊》上的旧体诗词可能与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产生交叉和碰撞。通过美学角度的考察,我们可以揭示这些交叉与碰撞所带来的新意义和艺术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旧体诗词在多元艺术环境中的表现力和独特魅力。

因此,对《诗刊》上的旧体诗词进行考察并分析其脉络源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旧体诗词在当代中国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并且揭示其与现代社会、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推动旧体诗词的发展、传承和创新具有积极意义。

二、《诗刊》上的当代旧体诗词概述

(一)性灵

《诗刊》的创刊时间在毛泽东于1956 年5 月2 日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后,同时期还有一些类似的刊物,如《剧本》《收获》等。这个时期是文艺界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时期。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诗刊》发表旧体诗词是与当时推崇多样化、开放性的思想氛围相契合的选择。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倡导各种文学流派和风格的竞争与交流,给了旧体诗词以展示自己的机会。此外,《诗刊》作为一本文学杂志,也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关注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诗歌作品。旧体诗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的积淀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它们以古典的韵律和格律为基础,通过优美的辞藻和精练的表达方式传递情感和思想。在当时,旧体诗词作为一种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符合人们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追求,如:

云淡天高月上迟,夜深独赏更相宜。石边小影秋花坠,闲曲轻寒翠幕垂。把盏闲斟燕地酒,凭床细读乐天诗。谁知一点西窗烛,占尽人间妙绝时。

云淡天高、月色迟缓的上升给人以宁静、宽广之感。夜晚的寂静使得思绪更加清晰,心灵也更加开放。站在石边仰望着天空,看着小影落在地面上的情景仿佛是秋花从树枝上轻轻飘落。闲曲在空气中流淌着,在寒冷的夜风中带来些许凉意。掩映的翠幕仿佛是大自然为这美丽的夜晚准备的布景,让人感到宁静与舒适。在如此美好的夜晚,将杯盏轻轻斟满,品味着燕地酒的醇香。同时,可以躺在床上,静静地阅读乐天诗集。乐天以其豪放洒脱、乐观向上的作品而闻名于世。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字和意境,仿佛能够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欢愉和智慧。然而,在这个时刻,只有一点微弱的西窗烛光照亮了整个房间。它虽微小却足以照亮一切。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光明,更是对生命和存在本身的思考。在这一刹那间,人们能够体会到人间万象中最“性灵”之美,这也是旧体诗词写作的精髓所在。

(二)守旧

在《诗刊》中除性灵诗外,也有部分诗歌以因循守旧、泥古不化为主要写作内容,本文选取几首《诗刊》上的旧体诗词进行深入分析。

郭沫若:“战果辉煌,凯歌高唱,东风新有主。梅花万树朝阳,铁骑千营迎曙。严经考验,新历史重整机杼。望前途曲折光明,迈出坚强步伐。”

林炳堂:“政党轮流喜万分,还期治国立殊勋。招贤组阁廉施政,心血频输夙夜勤。”

谢清水:“提升国格望新君,革弊兴衰裕梓枌。除尽黑金民颂德,还期两岸息风云。”

以以上作品为例,如果说这样的作品没有真情实感,是不公道的。但说它们有诗感、诗味,不会有多少人认可。它们作为“诗”的主要问题出在“千人一面,千部一腔”,亦即类型化、套路化上。滕伟明先生恰当地指出:“这类诗纯属表态,基本上都是废话套话”,这与“口号体”“口水诗”不谋而合。这几首诗,不能说是“蜡人体”,因为尚有一定的“真气灌注”。作者皆近代大家、“同光体”代表人物。各篇的本事与兴寄,这里不去讲了。固然,古代人、近代人、当代人的生活场景、思想情感等,免不了某些方面的重复,比如“食色性也”,古人如是,今人亦如是;生老病死之嗟,古代诗人多有,近现代诗人亦多有。因此,晚清时代的士大夫写诗的取材与立意,与唐宋士大夫写诗有重复或相近之处,是不必奇怪的。但大量抒情言志之作“置于古人集中,几可乱真”,却只能说明两种可能:要么社会停滞不前,后世作者一直在复习着古人的生活;要么作者迷恋骸骨、刻意仿古。柳亚子《论诗六绝句》挞伐同光体,主要针对的就是后一种情形。兹选其中二首:

少闻曲笔湘军志,老负虚名太史公。古色斓斑真意少,吾先无取是王翁。(其一)

郑陈枯寂无生趣,樊易淫哇乱正声。一笑嗣宗广武语,而今竖子尽成名。(其二)

第一首诗讽刺王闿运模仿魏晋诗体,认为他们只是在捏造古董而缺乏真情实感。第二首诗批判了郑孝胥、陈三立的江西派同光体追求清瘦枯淡的风格,认为他们的作品缺乏生气和趣味。另外还指责樊增祥、易顺鼎的中晚唐派喜欢写艳体诗和捧角诗,认为这些作品是淫乱之声,并代表了封建文化的腐朽堕落之风。然而,在清末民初,这些诗派仍然占据着诗坛的主流地位,这让人感到遗憾。正如阮籍所言:“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对于当时的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念,人们有着深深的忧虑和哀叹。

由此可见,《诗刊》发表旧体诗词是基于对当时文学观念、诗歌建设理想和风气的顺应与契合。它在展示了旧体诗的独特魅力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在此基础上,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界的多样性和创新。

三、旧体诗词的当代命运变迁

旧体诗词创作经历了从沉寂到复苏、繁盛的过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备受关注的文学现象之一。对于旧体诗词的学理研讨也在不断深入和扩展,其中有三个方面的争议最为诗坛和学界所关注。

一是旧体诗词是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有人认为,旧体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创新和与时俱进而延续其生命力;而也有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审美观念的改变,旧体诗词可能逐渐失去吸引力。

二是现当代旧体诗词是否具备进入现当代文学史的资格。一些人认为,现当代旧体诗词在形式上延续了传统,并融入当代社会与思想,在艺术性和表现力上都具备一定的价值;然而也有人认为,现当代旧体诗词相较于其他文学形式,在读者群体和影响力上存在一定的限制。

三是现当代旧体诗词创作的必要性和现代性。这个问题观点各异。一方面,旧体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创作可以延续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现代性;另一方面,现当代旧体诗词在表达方式和审美观念上与当代社会存在较大差异,其现代性可能不如其他形式的文学创作。

三个问题绾连在一起。倘若现当代旧体诗词不能具备现代性或现代性微弱,无论有多少人热衷其事,它的发生和接受终不能走出“圈子文学”的藩篱,它的存续终不免“大江余波,风流难再”的运命,而“摈除现当代文学史界对旧体诗的傲慢与偏见”“让旧体诗入史现当代文学”便不可能真正实现。

当代旧体诗能否避免这样的运命?回答是肯定的,但它的否极泰来、历久弥新,需要多方面持久发力,尤其需要旧体诗坛群贤自觉自为、承变并重,也就是说当代旧体诗词要充分发挥“现代性”的客观属性。

“现代性”一词实际上是人的精神文化“走出中世纪”的标识。其核心是马克思·韦伯所言的“祛魅”过程——摆脱愚昧、迷信、专制,追求理性、科学、自由,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时代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法治精神的体现。总的来说,它更侧重于精神进步。“现代性”是一个舶来概念,但早已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化语境。从马克斯·韦伯、汤因比到费尔南·布罗代尔、哈贝马斯、马泰·卡林内斯库等,各国学者对现代性的阐释虽不无歧义,却有着最基本的共识:现代性是在与古代性的比照中呈现自身质性的,其要义在于强调通过物质尤其精神的、持续的、继往开来的建设,造就健康合理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由自为的人的主体性。

作为概念或命题的现代化和现代性虽出于近现代西方,但作为社会实践的现代化和现代性则是古今中外各民族共同的追求。就我国传统文化而言,从先秦的“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易·损》)、“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到后世的“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在诸多社会领域,历代先贤对于“承变”之道,皆有一定的共识与践行,而“承变”之道与现代化、现代性之间有着大家不难理解的相通,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立场不同的人对具体的现代化和现代性有着或相近或不同的理解。在王夫子眼里,“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就是明末清初士大夫理想人格的现代性。在鲁迅眼里,“时时上征,时时反顾,时时进光明之长途,时时念辉煌之旧有”(《摩罗诗力说》)就是20 世纪新型国民的现代性。

由此可见,我国旧体诗词的现代性指的是它对于时代生活动态,尤其是精神文化动态的热情反映和积极参与。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这种现代性并不仅仅存在于当今世界,而是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变风变雅、屈宋楚骚、“建安风骨”、山水田园诗、“四杰新体”、边塞诗、南渡词等都是明显的例证。近现代诗人黄遵宪、郁达夫、吴芳吉、夏承焘、唐玉虬、聂绀弩、钱仲联、赵朴初、启功等人的众多名篇更能启示当代人:旧体诗词可以充分拥抱火热的现实生活,并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不仅可以做到这一点,还可以表达出充沛的气韵。

总之,当前旧体诗词正处于一个兴盛发展的阶段。它在学术、教育和市场等方面都得到了积极推动和广泛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相信旧体诗词会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猜你喜欢

旧体诗诗刊现代性
老舍的旧体诗
重返旧体诗世界的鲁迅
订阅啦 星星诗刊
诗刊
《星星》诗刊,快来订阅吧!
旧体诗词的现代走向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星星》诗刊,快来订阅吧!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