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探索之径
2023-11-13吴哲月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第一中学138000
吴哲月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138000)
作业作为教育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搭建起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课程、课程和生活之间的多重桥梁。但在传统教学领域,这一重要组成部分却没能充分发挥其价值与功能。单一的练习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标准化的答案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庞大的篇幅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为此,2021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直接对作业总量和时长予以明确规定,在引起一线教师广泛关注的同时,也为未来教育指明了方向。学校教育据此展开的各类创新性作业实践工作,厘清了“因材施教”理念在现代教育视域下的运用范围,带动语文课程呈现新生机。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载体会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生成,整个教育生态也会随之得到改善。
一、精准控制作业总量, 因才设计分层作业
“双减”政策落实的第一要义即体现在作业数量的减少上。这里所指的减少是在对总量进行合理控制的前提下,结合所教所学内容设计具备针对性的作业,减少单一枯燥的摘抄、默写类作业。
首先,教师需要从备课环节精准分析教学内容对应的学生训练目标,让语文作业体现出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促进学生认知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习文言文篇目之后,不再留简单的抄写释义、背诵全文的作业,而是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排课本剧,让学生在课堂上以演出的方式“交作业”,既能达到检验学习效果的目的,还能让具备各类才能的学生获得展示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其次,作业设计要关注个体差异,体现层次性。学生的学能与学力天然就存在差异,当其体现在同样的作业上时,就会出现作业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为此,教师需要通过日常观察了解学生各个维度的实际学习情况,而后在作业设计中合理地调整数量、难度、完成方式等。通常来说,分层作业会设置成基础类、巩固类和提升类这三类作业。对语文思维尚未形成、成绩和作业质量有待提高(甚至是不完成作业)的学生,应从其兴趣点出发,布置难度较低的基础性作业,可以促进其一边完成作业,一边增加成就动机;语文成绩和作业质量均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以选择注重基础知识巩固又会向外做部分拓展的作业,助其成绩提高的同时,使其学习态度更加严谨;提升类作业是针对语文思维成熟,成绩和作业表现优秀,有独立拓展能力的学生。
在总量得以控制和差异得到体现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更高层次的作业,如基础类作业完成较好的学生可以向着巩固类作业进发、提升类作业完成后也可以选做基础类作业巩固知识。学生会通过不断甄别、对比、选择和分析,建立起一整套完成作业的思路,而恰好对应语文学习思路。这是“双减”政策之后,让作业功能倍效发挥的重要方法。
二、重视联系生活, 构建实践类作业体系
“双减”政策的出台表明了以传统的抄写、背诵为主的作业形式已经过时,那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可以整合转化和致用的作业,才能达成学习目标,顺应教育需求。
首先,教师需要明确语文教材的作用。教材作为一个规范性文本,当中的每一篇课文无论是人文性还是工具性,都是精心挑选的,最适合学生学习。但是因为其外延宽泛,且选材重于平均水平,教师在实际使用时,要结合学情班情有所取舍和甄别。为此,教师需要博览资料,为学生设计出和他们生活紧密结合,能把语言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的作业。例如,在学习名家名篇时,教师可以设计课前与课后两个时段的作业,课前让学生查找与作者相关的资料、文本写作背景等,使学生在全面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后作业可以结合所学内容让学生制作学案、思维导图等,锻炼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这样一来,作业不再是独立的学习任务,而是整体学习的延续。
其次,教师可以从所学文本情感色彩出发,为学生设计体验类的实践作业。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伊索寓言》这些距离实际生活较远的文本后,让学生自由结组排演舞台剧,把课文内容转变成丰富的情境,促进学生走入文本深处,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文章主题,获得指导生活的途径。待学生舞台剧成型后,作为一项展示成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公益表演,以此让学生得到情感历练,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这与课标提倡的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目标达成一致。
最后,教师可以把语文学习中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部分设计成参与类的作业。如传统节日与家人一起制作传统食物、参与文化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传统文化的渊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核心素养中关于文化基础的培养相对应。这一类作业还很容易构建成系统化的作业,在语文最重要的阅读学习和写作学习中实现具象转化。如在“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作业中,教师可以设计“家乡生活”的调研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地走访、考察、调查家乡风土人情,然后把资料整合成文。既让真实生活成为助力学生学习的资源,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总体来看,实践类作业为学生的学习增添了趣味性与灵动感,学生获得的是整个课程给予的全新体验,有自主探究语文学习奥妙的兴趣,而后通过不断的良性循环完成从语文能力到语文思维的培养。
三、发挥课程启智价值, 引领构建创新型作业
“双减”政策的颁布凸显了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的功能。初中语文必须同时重视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摒弃过往重知轻智的做法,把具有丰富内涵的内容融入作业设计中,建立起层层递进的任务群,在核心素养目标引领下,让学生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思维。以习作中的“学写故事”为例,教师和学生共同商定所写故事的主题,然后将商定主题作为研究项目,让学生继续商定完成这个“项目”,需要做哪些方面工作。这是全面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学生也有比较大的空间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去练习和巩固自己的不足。例如,有的同学字词句运用能力欠缺,可以通过摘抄补足;有的同学在资料收集与整合上存在差距,可以通过模仿写作感知有效信息;有的同学知识系统不完整,可以通过制订阅读计划去弥补……这种将作业设置成项目的做法,恰恰与分层作业形成了呼应,又进一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极大提高作业练习的有效性。
在此基础上,作业设计还要彰显创新特质。因为“双减”政策的颁布,本身就意味着对陈旧滞后的作业方式的摒弃。在语文作业需要新的价值空间的前提下,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语文作业。例如,将语文和绘画结合,把课文内容以绘本形式呈现出来;将语文和音乐结合,通过宫、商、角、徵、羽的古调演唱古诗文;将语文和理综类科目联系,在涉及动植物的文本学习中,布置一些“养成类”作业……这无疑把各课程的启智价值整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相对完整的发展空间。即使有些作业必须采取传统方式,如抄写、默写等,也可以让学生以书法形式完成。
创新性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借助信息技术完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普及,初中生借助信息技术给予的空间完成学习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教师顺势而为,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查找资料、收集素材、拓宽视野,按时打卡提交作业,并通过线上一对一的辅导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督促作用。以上,信息技术都能表现出无可取代的优势。在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优质的学习软件、网站、公众号等,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紧跟时代要求,学习内容能够和现实生活发生对接。同时,鼓励学生使用智能设备完成作业,如影像作文、电子学案等。把这些创新性的作业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学生获得愉悦的作业情绪,提高作业完成效率,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注重作业评价环节, 为课程持续供能
评价是教学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通常认为作业已经直接呈现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而不需要再对其做出独立评价。这显然是错误的,很容易造成作业布置与完成流于表面。为此,设置独立评价环节,对作业的设计、实践与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应该纳入作业设计中。首先,教师需要对作业设计当下存在的问题进行检视,找到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例如,许多教师喜欢布置抄写、默写的作业,这类作业实效并不高,还反映出教学随意化,其根源在于教育思想多年不更新。其次,作业实践中,教师应该随时关注与观察学生的过程和完成结果。效率过高或是效率过低,都可能和作业设计欠缺科学性有关。过高可能是因为设计的作业过于容易,起不到检验效果;过低则是因为作业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被抑制。教师必须由此迅速做出调整,确保分层作业的针对性准确发挥出来。在应用效果的评价中,引入多方主体进行评价,会得到全面、客观的结果。这里所指的多方主体,既有教师,也有学生,还可以包括家长、社会机构等。多方主体才能把学生生活表现尽可能详细地勾勒出来,让教师看到教学效果的适用性,促使教师更科学、客观地设计作业内容,全面满足学生作业需求。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和学生探讨语文作业设计,获得学生反馈的真实信息,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双减”政策的真实想法,剔除可能存在的“负担”等于不留作业的错误性认知,激发学生接受并完成新型作业的兴趣和意识,以评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带动作业完整落实。
教师须将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和“双减”政策有机融合,设计具备层次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特征的作业,让学生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再通过适时合理的评价,让课程教育的人本主义精神得到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