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价值的三种途径
2023-11-13郑慧娴江苏省徐州市苏山小学221000
郑慧娴 (江苏省徐州市苏山小学 221000)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修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论,让教师从“生活”与“教学”这两个视角出发,有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从而在生活实践教学中培育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促使学生在积极美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须跨越灌输式教学的围栏,融合生活思考与实践,根植道德与法治学习土壤,高效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价值。
一、模拟真实生活场景, 强化学生规范意识与行为
“生活中教育”“教育中实践”等思想观点给道德与法治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须给予学生真实的生活教学体验,让学生在生活课堂感染下树立道德与法治意识。模拟生活场景的教学途径多种多样,教师既可以将教室布置成生活场景,也可以在真实生活场景中开展教学。然而,不管真实生活场景的类型是什么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精髓都在于实践和实践中的思考,促使学生在体验、升华以及总结中形成丰富的人生价值观,获得生活智慧。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为例,具体探讨如何通过模拟真实生活场景融合“思”与“行”教学,从而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价值。
1.争当观察家,明确边界意识
“这些是大家的”这一课,旨在明确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区别,指引学生正确对待和维护公共物品,从而营造良好的公共环境。若让学生直接指认哪些是公共物品,显然没有最大化凸显本课存在的价值。为了树立以学生维护公共物品的意识,教师可带领学生区分出校园中哪些是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爱护校园。首先,教师须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公共物品、私人物品。从所有者角度出发,私人物品是自己使用的,公共物品是大家共同使用的。例如,黑板是共同使用的,为公共物品;个人的语文书是自己使用的,为私人物品。其次,明确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概念后,教师可发放“小小观察家”表格,要求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记录校园中的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并思考如何对待校园以及生活中的公共物品,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公共物品的认识。最后,邀请学生代表分享他们体验成果和思考,在分享与讨论中,升华学生对公共物品的认知,启迪学生身体力行地践行“维护公共物品”这一理念。
2.争当卫生员,实施规范行为
“大家一起来爱护”这一课,须要学生以实际行动来维护公共场所,从而培养爱护公共场所的好习惯。校园是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场所,教师可以校园为教学场所,引导学生实施相应的行为来维护大家的校园,从而达到“教育中实践”的教学效果。在“这些是大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晓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区别,形成维护公共场所的正确意识。基于此,教师可让学生深入校园,观察校园中存在哪些破坏公共物品的现象,寻找相应的补救方法来维护校园内的公共物品。教师观察学生在维护公共物品中的相关行为,发现并记录相应的过程作为教学补充。也可要求学生记录相关行为,教师了解实践整体情况,从而有效引导学生的规范行为。例如,学生在观察校园洗手间的卫生情况,发现有便后不冲厕、洗手台上存在垃圾等现象,实施行为后并作如下记录。
问题:便池便后不冲;洗手台存在面纸、果壳、牛奶盒等垃圾。
措施:按下按钮冲洗便池;将洗手台上的面纸、果壳、牛奶盒清理干净,用抹布擦洗洗手台以保持整洁。
思考:校园是公共场所,乱扔面纸看似很小的一个行为,若每个学生都这样,校园就会变得脏乱差,让我们失去在校园中生活的欲望。作为校园保护者,我们应该规范自己行为,从小事做起维护我们的校园。
3.争当文明生,践行生活守则
“我们不乱扔”这一课,旨在塑造学生不乱扔垃圾以及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学生争做文明生,守护地球家园。教师须要将学生置身于不同的生活场景,泛化学生文明行为于不同场景,从而敦促学生践行生活守则。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在趣味中引导学生如何践行正确的行为,在趣味的“思”与“行”中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角色扮演案例】学校组织去公园秋游,部分学生在野炊过程中并没有将垃圾放置垃圾袋中,而是将垃圾扔在原地,走后产生很多垃圾,影响公园环境。(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剧本表演相关内容)
教师针对案例表演,要求学生谈一谈情境中出现哪些不文明行为以及应该如何做,以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相关思考。针对学生提出的相关措施,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表演的形式展示给大家看,以直观立体的形式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知。
二、灵活利用现实资源, 丰富学生思维与行为体验
依赖于教材的看、思、行教学,是无法真正推动学生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学生只有在多元丰富的体验教学中,才能真切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才能意识到法律法规存在的必要性,才能在不同生活场景中产生相应行为反应。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体验。
1.联动课程资源,体现课程价值
相较于其他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尤为突显。然而,育人教学并非完全留给学生在生活中感悟,而是须要通过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体验给予其一定的引导。因此,可与语文、数学、外语、音乐、美术等课程的教师沟通合作,在这些课程中渗透道德与法治观念,不断拓宽学生认知,增强学生学习接受度和体验感。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小水滴的诉说”中“我遭遇了不幸”的教学环节,其中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小水滴会遭遇哪些不幸呢? 相比问题分享教学,美术课程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更能赋予学生想象空间,将抽象的观点具象化,给予学生不一样的认知体验。
2.整合现实资源,提升学生体验效果
道德与法治教学可充分整合现实生活中的资源,如人、事、物等,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对道德与法治知识有不一样的认知体验。众所周知,生活中处处存在着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教师须要有发现资源的眼睛,才能整合好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这些东西哪里来”旨在让学生了解生活用品的来源和加工过程,在学习中促进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体验劳动的艰辛,并珍惜现有生活。这一课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产生真实共情,教师可通过实地加工探访或特殊嘉宾邀请等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真实的、可接触性的学习体验,从而激发学生体会劳动者的不易与艰辛。例如,教师可邀请外卖员进课堂,让外卖员聊一聊外卖配送的相关过程以及印象深刻的小故事,给学生更真实的生活体验。通过现场互动与现身说法的体验教学,学生可产生对劳动者的崇敬与佩服,学会尊重劳动者,学会珍惜劳动成果。
三、巧妙升华主题价值, 构筑学生深度思维与行为
根据教材编辑逻辑,道德与法治每一单元都围绕着共同的主题而编写,如环境保护、勤俭节约等。因此,教师可注重单元主题升华教学,引导学生在不同课堂中挖掘单元主题的精髓与内涵,深度探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
1.以“当冲突发生”为教学依托,促进学生深度探究同伴交往技巧
“当冲突发生”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中的一节,本课分属于同伴交往主题下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问题讨论、知识教学支架等形式,不断深化学生对同伴交往的相关认知,引导学生学习同伴交往策略来应对冲突的发生,从而帮助学生收获高质量的伙伴关系。进入青少年阶段,同伴关系逐渐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主题,这一关系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而,教师须重视同伴与交往这一主题的育人价值,指引学生如何选择志趣相投的伙伴、如何化解冲突中的矛盾、如何与同伴展开有效沟通等。正式教学之前,教师可了解同学交往中存在的困惑,结合日常教学经验,创设几个典型的矛盾冲突情境以供课堂教学使用。
【情境一】上课时间快要到了,小明急匆匆地跑向座位,跑的过程中衣服下摆不小心将小方留着放学喝的可乐给打翻了,小方非常生气并与小明产生了口角,导致两个人见面装作不认识。
【情境二】平时小红仗着自己是班干部,经常指使同学做一些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许多同学对此非常不满。一次,小红着急去老师办公室订正作业,便指使小兰帮忙将书归还给其他班级学生,小兰没有同意。之后小红便利用班干部身份经常恶意指使小兰多干活,最终两人发生了冲突。
针对这两个情境,教师通过头脑风暴、小组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矛盾产生的原因、人物做法的正确性,并探究处理矛盾的有效方法,从而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有效处理矛盾。
2.以“知法守法,依法维权”为教学依托,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知法守法意义
“知法守法,依法维权”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中的一节,旨在让学生了解法律相关知识,让学生知法守法的同时能够利用好法律保护自己。针对活动园中的场景,教师可具体剖析其中触犯法律条规的行为,借此教育学生如何懂法守法,从而引导学生规范自己行为。例如,活动园中“罗某某初中没毕业,家里人就让他辍学打工”,可要求学生谈一谈这一条中罗某某的家里人为什么会触犯法律,有效引导学生对法律内容的思考,加强学生对法律条款的理解。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相关认知,学生都知道辍学触犯了罗某某的受教育权,从而作出相关人员触犯法律的判断。针对义务教育存在的相关内容,教师可具体展开知识延伸,引导学生了解义务教育存在的必要性,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珍惜学习时光,使学生对教育法有深刻理解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