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教育思想下“生生课堂”的内涵与实践
2023-11-13沈华明江苏省苏州叶圣陶实验小学215127
沈华明 (江苏省苏州叶圣陶实验小学 215127)
“生生”寓意先生、学生,生生不息,来源于叶圣陶时任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教员时创办“生生农场”的教育改革实践,其中蕴含着叶圣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
一、内涵梳理: 叶圣陶教育思想的五个方面
对叶圣陶教育思想进行梳理、分析和整合,可以发现,围绕课堂教学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双主”教育思想
叶圣陶认为“教育的对象是受教育的,受教育的是教育事业的中心”。他提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在教学活动中确立起学生、教师“双主”地位,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两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最大效应,真正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效果。
2.“导学”教育思想
叶圣陶指出:“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叶圣陶从教学的目的、教师的职能两方面阐明了教学的本质和功能在于“导学”。
3.“养成”教育思想
叶圣陶曾言:“教育是什么? 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叶圣陶看来,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传授知识是必须的,但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行为,进而培养良好的习惯。
4.“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材思想
叶圣陶的这句话表达了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教材是个“例子”,教师要发挥好教材例子的示范作用,让教材这个“例子”成为学生“学什么”的凭借与文本;二是不能仅停留在“例子”上,让学生能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举一反三,学会学习的方法。
5.“互为朋友”的师生思想
“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叶圣陶一贯以平等的态度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了良好的、和谐的关系,学生才更愿意向教师学,教师也乐意真心去教学生。
二、传承实践: “生生课堂”的范式构建与实践路径
以叶圣陶教育思想的这五个方面为指导,可以提炼出“生生课堂”的本质特征。“生生课堂”是以生为本,教为不教,学为再学,教学相长的课堂。
1.范式构建
基于“生生课堂”的本质特征和国家系统、全面、深化的教育改革,突出核心素养,强调让学习真发生,学校抓住课堂主阵地,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出了“双主体,三环节”的“生生课堂”范式。“双主体”即“以教师为主导,善教善导”“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发展”。“三环节”即“驱动学习”“交流评议”“迁移提升”的教学过程。
(1)驱动学习。教师通过导学案中的课前预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协同等方式完成读通、读懂文本,了解基本概念、公式定理等基本任务;在挑战性任务的引导下,深化学生自身学习的内驱力。教师从而了解学生的已知、想知和疑问,并根据预习单所呈现出的学生知识起点、能力起点、情感起点、兴趣起点等创设与生活基本一致或类似的适切情境,确定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课堂学习任务,以驱动学生带着自己的初学体验和成效进入课堂学习。
(2)交流评议。这一过程是学生、教师、教材等之间多边活动的动态结构,是对所学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反馈,是学生建立在自学与小组合作互助的基础上的。交流包括个体交流和小组交流。个体交流包括个体回答、解析、演示等;小组交流则选择一个“主持人”和“主讲人”,主持人协调组员有序展示,主讲人展示本组成员学习的过程和共识。评议分学生评议、教师评议。学生评议主要包括质疑、建议、修改、补充;教师评议主要包括纠错、点拨、分析、引导等。
(3)迁移提升。课堂迁移训练也需教师提供多种形式,从而调动学生的迁移思维,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在迁移训练过程中,教师还要观察、记录,帮助学生一起总结、推广成功的学习经验,由扶到放,“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正是为了“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学生在教师的“教”中习得学习的方法,在教师的“不教”中,拥有 “再学”的时空;教师也在学生的“再学”需求中促发自己“不教”的智慧。实现教为不教,学为再学,教学相长。
2.“生生课堂”育人目标
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提出,将来的人生事实是只顾进步,没有穷尽的;所以最要紧是练成他们“处置未来,进而为更高尚的人的自动能力”,做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生生课堂”提出了“自主、自探、自辨、自律”的育人目标。
(1)自主:乐学善学,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必须具备的能力。“生生课堂”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有一种永不停歇的学习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到课前能做好预习,课上能热情参与,课后能及时查漏补缺。
(2)自探:勇于探究,乐于创新。“生生课堂”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创设适宜探究的环境,组织适宜探究的活动,点拨适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不教”的智慧中不断强化自主探究信心,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最终使学生获取创新的力量。
(3)自辨:内化智慧,解决问题。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关键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生生课堂”要在“驱动学习”“交流评议”“迁移提升”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系统性的学习活动,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内化知识为智慧,进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自律:管理自己,成为主人。“生生课堂”要使学生在“学以再学”的过程中从“他律”走向“自律”,学会自主管理,成为自己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3.“生生课堂”操作要义
基于“生生课堂”的本质特征,在进行学案编制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学情,创设有效情境,选择恰切方法,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以取得良好教学成效。为此,“生生课堂”包含了以下操作要义。
(1)找准起点。每个学生在开启新学习活动时,总是带有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和对新学习的适应度。适应度越高,学生学习的认同度越高,发展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教师在驱动学习环节以预习学案的方式,让学生对即将要学的内容进行预习。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已知,为接下来学生的学做好基础准备;知道学生的想学,这是教师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活动设计的方向;提炼学生的疑问,对学生预习生成的疑问进行梳理、提炼,形成课堂教学的主话题。
(2)搭建支点。叶圣陶说:“儿童既处于特设的境遇里,一切需要,都从内心发出。”“生生课堂”在开启新学习活动时,教师要给学生“特设的境遇”,搭建好“境遇”支点,包括真实生活的境遇、场景式学习境遇、文本交互境遇、虚拟境遇等。在“生生课堂”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实现“教为不教,学为再学”的价值追求,教师要有意识地搭建好“学习”支点,为学生指引探究的路径,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方法的选择与整合等。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概括思维、辩证逻辑思维,“生生课堂”要关注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主要思维特点,搭建好“思维”支点,让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问题驱动过程中,不断实现从借鉴、传承思维到质疑、批判、创新思维的进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意犹未尽之处或下一节的新课内容,搭建“探索”支点,促使学生思维活动因受到新的刺激而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之中,把课上的思维活动延伸到课后,让学生在课堂外有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去寻觅、去探索,真正实现“自探”的目标。
(3)发现亮点。“生生课堂”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去观察与寻找出每一个学生的亮点,再以学生的亮点进行沟通与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触动他们内心的学习动力,以帮助他们达到最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获得发展。
4.“生生课堂”评价转型
“生生课堂”是传统课堂的转型,其价值追求就是实现“教为不教,学为再学,教学相长”的高效课堂,因此,相较于传统课堂评价,其课堂评价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真实性原则。“生生课堂”的价值追求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在真实课堂活动中的真实发生,而不是表演。
二是交互性原则。“生生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之间有目的的交互活动,是“为不教”和“为再学”的异向交互。
三是生成性原则。“生生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指向于教师和学生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使“生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长补短,增添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