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淄博地区非遗舞蹈“踩寸子”的艺术形态

2023-11-12于子涵

新楚文化 2023年18期
关键词:艺术形态

【摘要】山东淄博地区的舞蹈“踩寸子”源远流长,起源于清朝末期,在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发展以后,不管是在表演形式方面,还是在道具更新层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不仅使用了用锣鼓伴奏,而且木制的寸子高度提高,增加了表演难度,又加入故事表演,使整场表演在喜庆、热烈、笑闹中增加了舒缓的一章,更加张弛有度,表演场景气氛欢快热烈。而本文以山东淄博地区非遗舞蹈“踩寸子”的艺术形态为研究的重点,主要从表演形式、服装、道具、艺术特点几方面探讨了“踩寸子”艺术形态,进一步突出山东淄博地区非遗舞蹈魅力的同时,在还原舞蹈原本形象以及文化内涵中继续不断创新,展示非遗舞蹈新风采,加大对传统民间舞蹈的保护,使之存续下来。

【关键词】山东淄博;非遗舞蹈;踩寸子;艺术形态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8-0052-04

一、引言

“踩寸子”是山东淄博地区常见的传统综合性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其独到之处在于舞出了特殊风味,加上旁边配合默契的花鼓表演,特别引人注目。整个表演以风趣、逗乐、积极向上为主调,唱词取材于世代流传的民间故事和民间知识,将中国传统的勤劳、善良、孝悌用极为通俗的语言和音调加以演唱,使观众自始至终倍感轻松[1]。“踩寸子”的鼓点源于淄博地区世代传承的鼓谱,地域特点极强,粗犷、大气。这一集体表演活动健康、诙谐、风趣、寓教于乐,感染力和吸引力十分强烈,作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舞蹈,在2006年12月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册中。本文重点针对山东淄博地区非遗舞蹈“踩寸子”的艺术形态进行了详细分析,旨在进一步展示山东淄博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魅力,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传统民间舞蹈,进而更好地传承与弘扬。

二、山东淄博地区非遗舞蹈“踩寸子”的表演形式

(一)人物角色

“踩寸子”属于集体性歌舞,其中既有歌唱环节,同时又涉及了舞蹈以及戏曲表演。整個表演过程中以花姐、花鼓等为主要角色,风格更加突出。旱船、跑驴、县官老爷、丑角、箍匠等为配角,这些角色无固定动作,表演时极其随性,即兴发挥即可,主要作用是为了烘托气氛;最初的时候花姐与老妈妈这两位主角均由男性扮演,8人左右,但是随着时代发展逐渐转变为女性扮演,人数也增加至32人,服装、道具在时代变迁中也发生了变化。

(二)动作说明

主角中花姐动作在“踩寸子”中属于精华之处,因为踩着寸子,所以角色要高一些,动作更加多样且柔和,每一步的颤动都要有力且突出妩媚[2]。其中动作分为三类:一是三步一停,左脚向前三步走,原地走一步,前三拍一拍一步,第四拍右脚原地踏一步,右手拿着扇子,左手拿着手绢,掌心向下,扇子、手绢在身体的扭动下自然摇摆,同时胯部扭来扭去;二是一步一停,上半身微倾,左脚前走,重心靠左,右脚紧跟其后,重心随左右脚的移动前后转变重心,上半身保持直立状态;三是两步二停,左脚一拍一步,走十字路,右手拿扇,左手拿着手绢,双手道具随身体摆动有节奏的晃动,前两拍上半身微倾,此时手部动作较大,后两拍则以胯部扭动为主。鼓手动作主要是为了配合花姐,在前行步中左腿屈膝前迈一小步,右腿紧跟向后微抬,双手拿鼓槌,由前向后画圆,上半身微俯,紧接着交换为右脚,与左脚做对称动作;后退步动作中首拍左腿屈膝向后退,右腿抬起,双手持鼓动槌从前向后画圆,上身微微后仰,第二拍时动作与首拍相同;左弓步打鼓时,左脚向左前方迈步,左手夹鼓槌,右手握鼓槌,双手击鼓;右弓步打鼓动时右脚向右前方迈步,其他动作与左脚一样。

配角动作中,旱船由女性表演为主,一人坐船中,一人划船,划船者站在船旁边或者前边,表演各种各样划船的动作,乘船者则以小碎步快速前行,身体灵活的扭动,仿佛在水面行船;跑驴,男女共同完成表演,女性骑驴,男性赶驴,小跑步动作极其特色,风趣且幽默,相互逗乐,无固定动作,即兴表演较多;花轿动作中县官坐于轿中,两人抬轿,三人步伐保持一致性、协调性,生动形象,戏剧性较强。

(三)表演程式

起场的时候演员们会沿街道边演边走,在长唢呐嘹亮的伴奏下,花姐、鼓手、傻公子等一些主角依次出场,老妈妈自由穿梭于花姐队伍中,旱船、跑驴、丑角、县官老爷轿紧跟其后,旱船与跑驴队伍不断变换队形,互相配合,整个起场以流动队形为主,花姐与鼓手为重点,默契配合[3]。圆场为正式表演,队伍到达场地以后,根据起场顺序演员开始打场子,准确正式地表演:小调演唱为第一个表演,傻公子起调,花姐接调,和傻公子调式一致,一人一句或二人、四人齐唱,齐唱时可并排,也可面对面,鼓手要跟着节拍交换位置;花姐接唱的时候,鼓手要及时跟进,并做出挑眉等幽默的动作,以表爱慕之情;紧接着老妈妈出场,自由环绕于花姐周围,有时活泼,有时严厉,鼓动手挑逗花姐时,马上用蒲扇支开,保护花姐安全;花姐表演时随时附和,在整场中老妈妈这一人物极其显眼,通常情况下由专业表演技能的人来扮演;随后是打鞭手抡着花秆上场,主角表演结束以后,旱船队、跑驴队、县官老爷依次出场,表演者以横排、圆圈形式为主,按照顺序进行表演,表演者站在队伍前方或圆圈中央演唱,唱完以后归位。收场时队伍根据入场顺序重新集合,围绕表演场地走两圈以后原路退出,队形、动作不变。

(四)音乐伴奏

1.伴奏乐器

在1949年之前踩寸子伴奏乐器以打击乐为主,演唱时通过梆子击节演奏,在时代不断变迁中,二胡、板胡等一些弦乐器加入其中,直至现在,“踩寸子”伴奏乐器日益丰富多样,其中又增加了大小钹、小铁镲、号子、大小圆鼓等。鼓手表演时腰鼓不仅可以作为道具使用,也可用来伴奏,在与花姐配合中,句间打短点,段间打长点,鼓点使用的是淄博地区代代相传的鼓谱;花姐使用的小圆鼓、镲、钹等乐器和鼓手共同伴奏。

2.曲调唱词

在山东淄博地区“踩寸子”演唱时使用的是当地民歌小调,风格极其地域特色。唱词以民间歌谣、故事、典故为主,表演者既可以演唱村容村貌,也可演唱好人好事,即兴发挥即可[4]。最近几年时代的发展步伐日益加快,社会和谐发展,唱词中增加了一些新时代元素,例如歌唱党的、歌唱美好生活的,中间还搭配了锣鼓伴奏。在演唱过程中以民歌为基础,在受到场地、情绪氛围的影响时,表演者也可以恰当加入一些新元素,进行现场编唱,内容无固定模式。通常情况下以历史典故唱词为主,比如民谣中的“打彩球、盼丈夫、梳头”等,唱的是当地流传至今的历史故事,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观看以后群众还能哼上几句,极易被老百姓接受,这也充分表明民间舞蹈与歌谣的结合更容易扎根于淄博人民心中,进而更好地流传于生活中。

三、山东淄博地区非遗舞蹈“踩寸子”的服饰和道具

(一)服饰

在传统民间舞蹈表演中,花姐以新媳妇形象出场,所以装束比较喜庆,头戴满火旗榴,身穿百褶裙,腰系彩带,手拿彩扇,在时代变迁中,花姐服饰以古装戏剧花旦、青衣戏服、头饰、彩扇、彩巾为主;丑角的服装突出的是夸张,以水袖大花长衫为主,头戴花白的假发,嘴歪且画有夸张的美人痦子,丝瓜瓤辫子,左手长烟袋,右手扇子,耳带红辣椒,下身穿黑色灯笼裤,脚穿绣花鞋;鼓手身穿蓝色对襟褂、彩裤、白短裙,脚穿紫色靴子,头戴红毡帽;傻公子以古装秀才形象出场,身穿粉色绣花袍,头戴粉帽,脚穿黑帮白底厚靴子,左手折扇,右手书本;乐队服装是统一的,黄色大红滚边裤褂、坎肩、虎头鞋,头戴鼓手头饰;县官老爷以清朝官服为主;老妈妈身穿黑色云边柳绿色大襟长褂、同色系彩裤,脚穿绣花鞋,系有三个圆铃铛,头戴罩风套;打鞭手身穿红色对襟上衣,绿色彩裤,黑色靴子,腰间扎腰箍,头戴白色头巾;箍辘子匠身穿无水袖古装男服上及、长裤。

(二)道具

1.道具的种类

寸子属于木制道具,10-20厘米为短寸子,30-50厘米为长寸子,底部制作成了小脚的形状,将尖头绣花鞋套在上面,用小钉子钉牢固,距离脚30厘米的地方安装上脚板,板板位置系一根绳带,脚踩在脚板上以后,用绳带将寸子捆绑于小腿位置;旱船用彩带扎好,并且配了船桨;跑驴用的道具是用彩带扎成的驴具,同时还搭配了赶驴的鞋子;霸王鞭总长度在50厘米左右,鞭杆长120-150厘米,杆上钻有小孔、套环,杆头挂有两串铜钱,在挥舞的时候会发出啪啦啪啦的声音;箍匠担子一副,担子两头挂有两个箱子,箱内放着箍盆工具、木凳;伴奏乐器有三面大鼓,弦子、梆子、唢呐、号子各一只,小鼓一面,除此之外还有小铁镲、二胡、板胡、腰鼓、大小钹等;傻公子手里拿的古书为线装书,书皮是蓝色的;绸巾为粉红长方形,上面绣有花朵,两头带有穗;彩扇颜色较多,大小适中;腰鼓为中型,红色鼓面,鼓槌是米黄色的。

2.道具的使用

挎鼓使用时将鼓带背于右肩位置,鼓则放在左边胯部;拿书的使用书是打开的,左手拿书时的运用与执扇一样;夹槌的时候左手五指夹住即可;握槌的时候右手虚握鼓槌的下面位置;执扇时右手握住扇柄位置,具体的握法与握槌一样;捏手绢的时候左手三指轻轻捏住绢边即可;握扇时右手三指夹住扇骨;握鞭时左手拿鞭,虎口以上位置是鞭头,剩下部位则是鞭尾。

四、山东淄博地区非遗舞蹈“踩寸子”的艺术特点

(一)舞蹈动作的乡土性与审美性相结合

山东淄博地区“踩寸子”非遗舞蹈艺术形式整体体现的是一种幽默诙谐、热情欢快、淳朴粗犷、风趣的音乐基调,既突出了齐文化的内涵,同时也融合了儒家文化、当地民俗文化特色,乡土气息浓厚[5]。以花姐人物角色为主的表演过程中舞蹈内容生动形象,不仅将高跷的艮劲表演得活灵活现,而且同时又体现了秧歌扭胯、摆劲的风韵,在摆与扭有节奏的律动中,脆劲、艮劲十足,既呈现了传统民间舞蹈动作的乡土性,同时又使舞蹈中的角色极其美感与活力,可以说审美与乡土有效结合,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花姐与鼓手情投意合的部分是“踩寸子”中精彩之处,花姐落落大方、温柔似水、光彩照人,而鼓手则成熟稳重,二人通过舞蹈动作眉目传情,表达浓浓的爱意,热闹的氛围中传递着各自的情感。

(二)服装道具的朴实性与精致性相结合

“踩寸子”表演过程中,表演者服装道具极其简单普通,而且多以鲜艳色调为主,样式也是取材于淄博当地群众日常服饰,朴实且具有地域特色;细节上做了处理,加入了一些精美的点缀,而且每一个人物角色都根据其形象特点搭配了不同的装束,以突出这一人物特有的形象,同时结合每一个人物角色年龄、性格、性别等特点安排相应的服装及道具,生动地塑造了舞蹈中所要表现的人物特点。“踩寸子”服装光鲜靓丽,以鲜艳色彩绸缎为主,款式更是多种多样,既有长袍、对襟,又有短褂、坎肩,整个服装以红色为主,主要是为了体现热闹欢快的氛围。服装既符合每一个人物形象特点,同时在华丽中突显出风雅、精致与灵气,例如箍匠花白胡子的造型非常生动,担子道具更是精致讲究。

(三)音乐伴奏的热烈性与叙事性相结合

在山东淄博“踩寸子”音乐伴奏中由锣鼓板胡、唱词构成[6]。锣鼓伴奏中使用的鼓谱来源于淄博当地非遗传承人,大多数以2/4拍节奏型为重点,整个伴奏不仅突出了铿锵有力之感,而且活泼生动,极其张力,进而更好地体现了“踩寸子”时人们高兴、欢快的心情,展示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热情似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节奏感给人强大的力量,比较适合以队形变化为主的演出,表演风格极具当地特色,与当地人性格特点相符;板胡音量大,明亮清脆,极易调动高亢激昂的情绪,和表演中热闹的场景相符。“踩寸子”乐队演奏的旋律轻快、悦耳,和表演形式形成连贯的整体,进而突出了舞蹈魅力。“踩寸子”曲调的选取以淄博地区民间小调为主,旋律轻快、优美;唱词则以典故、民间故事为主,可即兴编唱,将生活中美好的事情与愿景融入唱词中,虽然看似较为随意,但是需要表演者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才能临场发挥,进而才能将表演叙事与剧情推向高潮。曲调与唱词的完美结合,赋予了舞蹈更多的情感表达,这也成了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山东淄博“踩寸子”在经历了繁荣时期以后,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化内涵的渗透,在代代相传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艺术形式,以舞蹈的形式体现淄博人民积极向上、热情奔放、善良友爱、勇敢拼搏的生活态度,这和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民俗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对淄博“踩寸子”的深入了解除了感受其音乐伴奏的热烈性以外,还应该深挖叙事背后隐含的文化内涵,二者有效结合,才能突出这一舞蹈艺术的独特之处。

五、结束语

在民间舞蹈中,“寸子”是一种木制道具,底部露出尖尖的绣花小鞋,表演者踩在上面表演,长长的裤腿盖住寸子的木柱,精致玲珑的花鞋随着表演者的扭动若隐若现,十分风趣俏皮。山东淄博地区的“踩寸子”融合了音乐、秧歌、舞蹈、体育、舞台剧等表演,风趣、逗乐、积极向上,唱词中充满了乡间俚曲的“逗”和“艮”,使人自始至终倍感轻松。其中除了人人熟知的历史典故和民间故事外,大部分是表现青年男女间的情感,将男女间的爱情用极为通俗的唱词加以表现,大胆、质朴、别具一格。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體现中国旧时代特殊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反映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精髓,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踩寸子”这一艺术形态,同时将其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范文昊.口述史:“非遗”舞蹈研究的新视角——评《说舞留痕——山东“非遗”舞蹈口述史》[J].齐鲁艺苑,2023(04):33-37.

[2]范文昊.山东民间舞蹈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2.

[3]易方星.齐鲁文化影响下的山东民间舞蹈[J].山东艺术,2021(06):107-115.

[4]朱歌.探究齐鲁文化对地域民间舞蹈的影响机制[J].大众文艺,2021(22):22-23.

[5]李丽娜.踏“舞”寻“痕”:山东民间舞蹈编创中的文脉精神传承[J].山东艺术,2021(05):32-43.

[6]马翱,刘梦涵.文化视阈下的山东民间舞蹈创作[J].舞蹈,2019(04):99-101.

作者简介:

于子涵(1999-),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歌舞表演及教学。

猜你喜欢

艺术形态
作品《1989年》中的“混搭”性
侗族民间艺术形态探研
纪录片类型与风格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图景
动作类电影的新形态与必要构思
新民乐的艺术形态及发展势态分析
装饰艺术形态在展示空间中的设计运用
新中式建筑艺术形态解析
城市雕塑景观化的价值实现与艺术形态研究
浅谈艺术美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风格的讲求与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