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极之风

2023-11-12许江

中国美术报 2023年35期
关键词:赵无极绘画艺术

【编者按】 2023年正值赵无极逝世十周年,9月26日,“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本次展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为杭州第19届亚运会重要文化项目、2024中法文化旅游年项目、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重点项目。赵无极的艺术生涯萌生于杭州,杭州哺育了他的艺术。在赵无极逝世十周年之际,他一生的力作重返杭州。此次展览展出赵无极重要油画作品及水墨、水彩、版画、瓷绘和相关文献共计200余件,其中油画作品129件,以六大板块多角度系统梳理了赵无极在不同时期的艺术探索。在此次大展举办之际,《中国美术报》副刊节选了许江在“大道无极——赵无极的艺术世界论坛”上的主旨演讲的内容,与大家分享。

赵无极仙逝已经十个年头。仰望他的笑容,心中总感亲切。1985年初夏,在他的讲习班上,我跟随他学习一个月,画了两张人体、一张肖像,肖像正是赵夫人。作品犹存,常忆常新,当年的一幕幕如在目前。转眼30多年过去,爱念往景,未尝不感叹岁月易逝。无限怀想之中,总有一份情境潜伏心中。2004年,赵无极孤身来访,我陪他重游罗苑艺专旧址。坐在当年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阳台之上,望湖中舟楫往来,湖山共色,赵无极像孩童一般开怀大笑。也许,少年家山记忆袭上心来。湖水无波,影影绰绰,西湖的静影中浸染着岁月的纤浓。当天夜里,赵无极到我的画室看画。他劝我不要当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了,应专心画画,并亲自示范了用油的妙意。一个月后,工作室电话铃响,赵无极在电话的那头吃力地告诉我:他在巴黎为我买了油,调制好,带到邮局,邮局说是危险品,不让寄,他只好向我说抱歉了。接完电话,我站立良久。画油事小,却寄予着某种期许,让我感动。孰为知遇,所念尤为铭心。2020年,当值先生诞辰百年,中国美术学院即筹划回顾特展,未能举办。今年正值先生仙逝十年,特举办赵无极纪念展。溯游往事斑驳,浮沉天地幽茫,正是寄喻藏山,兴叹逝水,微言大义,俱点滴在心,闻于大道。诚可谓:大道无极。

回想在赵无极绘画讲习班的岁月,最让我难忘的是每天在写生中间休息的时候,大家围坐在先生身旁所展开的坦诚交谈。赵无极话不多,反反复复说的主要是:“向民族的优秀传统学,向世界第一流的大师学,两方面结合起来,加上自己的个性,这样自然而然地融合起来,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风格不应该是地方性的,而应该是国际性的,世界越来越小,东西方互相渗透,中国画和西画的界限已经不存在,不要找个套子将自己套住,应站得高,站在世界艺术之上。”这些话语似乎老生常谈,却在国门初开的时候,出自这样一位驰名国际艺坛的大师之口,尤让向往国际艺坛新风的学员们注心沉思。

在这里,赵无极提示的,不是简单地回到传统中去,而是思考如何站在世界艺术之上,这正是一个至今依然发人深省的命题。赵无极用他的示范向大家传达“绘画要呼吸”的道理。“呼吸”的生命症候,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指伴随绘画的笔色所呈现的气息;另一方面指观看与表现之时依着个人修为所生发的气韵。他说:“绘画之先,不妨像和尚静思一样,把一切都忘记,让你的感情、你的个性浮上来,通过你的手和画连到一起。人需要呼吸,画面也需要呼吸。让你的身心与画面接触,让你的呼吸在画面上流动。你让画面呼吸,画面又帮助你呼吸。”赵先生如老僧入定,娓娓道来。他的这种提示似乎与抽象艺术的放怀写意相关联,其中却包含了让绘画来化生精神、放怀写意、超越概念,实现自我生命突破的东方精神的精髓。赵先生将这种超越还原在人的一呼一吸、呼吸同机相应的生命活动之中,提倡东方式的此在生命的自由,由此来炼化人的精神,导向与造化同气相生、气韵共鸣的境界。此番深意,却是我们在后来几十年的艺行之中,在中国现代性的无尽摸索之中,才慢慢体会到的。

赵无极生于20世纪20年代,40年代后期奔赴巴黎。在那里他首先进行了一系列石版画创作。这批创作充塞着思乡的忧情,同时也打开了某种诗意的东方线描方式。法国诗人米修在这里感受到穿越东西方的浓郁诗性。一段东西方的诗画应和揭开了赵先生国际艺旅的帷幕,他慨然写道:“我生命中的某种东西,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了。”20世纪50年代初,赵无极风一般地在欧洲旅行,但怀乡者心中所念的却是东方古碑。那些甲骨上的秘符仿佛被一种火光激活,一种贯穿古今、宇宙一体的神秘气息,被骤然点亮。这种漂浮的、古老的悸动,让赵无极从克利的影响中挣脱出来,与东方字符鬼哭雨粟般的奇绝瑰玮相融汇。在这里,赵无极收获了生命的“呼吸”方式。在《向屈原致敬—05.05.55》《向杜甫致敬》中,赵无极用一种气象葳蕤的“墓碑”方式,来激活心中浩然无尽的悼怀之情。他孤翮放怀,飞翔在巴黎艺坛的上空。他俯察到的是一种穿越东西方的山水之象。此象挥写着放骸跋扈的线条,散发出金铜一般的光芒。赵无极将他对油画油色的理解化入东方的浑茫气象,并以神经质的纤维般线条来传递古之书圣的皴擦挥洒。赵无极不是画这凝厚的山水物象,而是以空的、虚的方式兴发空濛的山水之光。我们听一听他的激情自述:“面对画布,我必须与空间搏斗。不但要填满它,还要给它生命,把自己完全投注其中。我想表现动感,或迂回缠绵,或风驰电掣。我想借着对比和同一色彩的多重震颤,使画布跃动起来。我要找到一个放光的中心点。”这个“放光的中心点”正是他的心灵震颤。

1958年之后,赵无极的作品多以完成的日期为题。这无题之题,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他的种种人生际遇。这里有思乡之殇,有丧妻之痛,有行旅的焦灼,有无望的长吟。赵无极用绘画的方式,“放牧”心中的山水,“放牧”每一日的心灵远望。这山水时而高兀,时而低婉。那种大把刷子的挥洒,那种悸动一般的长毫毛笔的织线,记写他每一日的氣息,记写这种气息所经历的不安和苦斗,最后归于心灵相安的那个世界。赵无极曾不无感慨地说道:“有时在凝视一幅已完成的作品时,我会吃惊地发现,它表现了我的愤怒、我的平静,或是激动之后再趋平静。我的画成为情感的指标,因为我毫无隐讳地流露了我的感情和心境!”从这个意义上说,赵无极是一位20世纪后半叶划时代的、世界级的现代诗人。

现代性是横亘在人类近现代历史中的一条大河。这条河川流不息,汐潮涌动。河的两岸是东西方大地。广袤大地因其地缘、节候、品性的殊异,带来不同的文化风神和四季景色。在过去的100多年中,多少文化使者渡筏于两岸之间,体察不同文化的风息与内涵,咀嚼其间的融合与异变。赵无极则是这无尽风渡之中最不能被忽视的巨桅硕帆。

1998年,中国美术学院70年校庆之时,我们借来赵无极的《18.12.59》,这让我们与赵无极的绘画有了一段近距离的接触。1957年,赵无极远赴纽约,发现了美国绘画中巨大的挥遒与自发之力。那种颜料的抛洒唤起他对中国传统狂草的遥远记忆。乘着这种狂蹈之风,赵无极彻底从物体和字符的标示中解脱出来,开启了他的无标题绘画的乐章。这幅作品以红色为主调,散发着火焰般的光芒。某种山壑之气从上端氤氲而下,在画面的中央撒开褐墨色的裂纹,仿佛亘古长夜的灵光,从禁锢的涯体中震颤而出,虚实之间灌注了一份浩然勃发的力量。这是一种鸿蒙初开的天地之力。赵无极慨叹:“中国的传统那么丰富、那么高强。中国绘画是对空间、光线的最恰当的经营,为什么不去追求这些连西方人都钦羡的东西呢?”赵无极立身荒原之上,犹如立于东西方交汇的雷霆闪电之中。油色的浓郁、软笔的轻抹,构成奇崛而丝滑的弥散。东方的书艺与山水,被油画的油性挥洒,被那个时代的勃然之气彻底激活,炼化为势与气的写意铺陈,从而揭开一派华彩淋漓的霞光世界。

1985年的绘画讲习班之后,赵无极投入到一种新的变化之中。1986年,他以《向马蒂斯致敬》为题,创作了一批大型作品。这些作品结构更为简约、色彩更为鲜浓、格局更为单纯,仿佛在吸纳马蒂斯所代表的现代艺术的精华,充盈着对于绘画探险的渴求。

1989年春,我和几位当年讲习班的同学到赵无极的巴黎家中拜访他。赵无极指着那包得严严实实的画室,说他总在里边搏斗。有时,大画轰然倒下,他被埋在其中,十几分钟都出不来。实质上,这是一种沉醉,一种精神风游之时的沉醉。当此沉醉之时,他又像个觅家的孩子,受着绘画的感染,精神上收获着率性与自由,实现着纯粹的超越,完成了精神大地上的解放。2004年,在赵无极最后的大型油色绘画《风推海浪三联画》中,在那天地之交的浑茫之处,悬着一叶孤舟。这孤舟曾经出现在他早年绘画的线描里。如今,半个世纪之后,它又蓦然呈现,孤悬无际,单独而放浪,沧桑而恣情。这是一种写照,又是一份宿命,一份在东西两岸的云烟中穿梭无尽的宿命。赵无极视其所以,察其所安!

這正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作者系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本文有删改。)

猜你喜欢

赵无极绘画艺术
论赵无极作品中的传统美学精神
濠河边长大的旅法艺术家——赵无极
赵无极 《21.04.59》:墨龙腾天 甲骨巨献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赵无极版画展登陆故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