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论坛学术点评

2023-11-12

中国美术报 2023年35期
关键词:美术学院师范大学美育

分论坛一:当代美育改革与发展

学术主持:李梅(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

点评内容:本论坛共有16位研究生带来的16篇论文演讲分享,他们分别来自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蘇州大学、绍兴文理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通大学、天津美术学院、黄冈师范学院、扬州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合肥师范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现场每一位同学都做了充分的演讲准备,演讲论文基本是围绕美术核心素养课程与社会资源开发研究、新时代美育改革创新路径研究、美育课堂跨学科融通策略研究、互联网数智时代的美育新路径与教育方法研究等几大模块展开。其中,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秦娜的《基于深度学习路线的初中美术设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图说一带一路”为例》、杭州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潘晓玲的《线上博物馆美育课程的实践探究——以杭州博物馆“海上丝路”展览课程为例》论文,从更高的国家文化教育战略层面、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跨学科资源整合与教学运用来重新梳理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和多元路径的尝试,其他论文更多的是聚焦课堂教学研究和艺科融合研究,探究点新颖,突破了传统教育研究方法,有大胆尝试与创新。每组的教授点评分优点、不足及建议几个方面做精准评议,共性问题做归类阐述和强调,现场学术氛围浓郁,学生聆听认真。这种学术研究平台搭建,非常有利于大学生对美术教育发展和变革的深度思考,锻炼直面教育问题的敏锐捕捉能力,找到自我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关注点。

分论坛二:美育基本理论

学术主持: 吴慧平(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院长)

点评内容:整体而言,本次论坛“美育基本理论”组的论文除了几篇偏向史论类外,基本严格按照本次大会论坛的要求,所发表的论文均与美育或者说是美术教育相关。我们所说的美育,也称为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可能的一种教育活动。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美术教育,是美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基本理论还是偏向于美术教育,论题涉及了美术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教学模式,对未来的展望和跨学科研究等,可谓观点各异、精彩纷呈。如中央美术学院李中诚同学的《美育在早起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中的语境生产——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三十年代末为中心》一文, 聚焦于美育与美术之间的关系,其认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美术领域的革命与运动,为现代美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构建了独特的语境。面对东方和西方、传统与现代、旧学与新学的交织,美术的转型、思潮的涌现和演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从而推动了中国现代美育传统的建立。可谓论点清晰、论证严密、逻辑清晰,很好地体现了他的史学功底。另外南京艺术学院杨艳同学的《李可染“苦学派”精神归因与方法论建构》和广州美术学院朱琳同学的《祝嘉与现代书法史论著的建构》同样是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史论文章,尽管和本次的主题有些距离,但作者良好的学术功底和精美的PPT呈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华中师范大学程嘉敏同学的《从离身到具身:在线美术教育的身体转向》谈到了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在线美术教育的影响。美术教育具有极强的具身性,而“在线”的形式却隐含了身体分隔,如何构建身心一体的在线美术教育,作者认为教师应树立具身美育的在线美术教育观、以身体实践的眼光优化教学设计、从情感支持的角度发挥教育智慧。

当然,本次论坛也还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问题,论文的规范、观点的提炼,还有写作过程中的逻辑问题,最为重要的是,美术教育是介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对很多理论的提炼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来得以证实,而不是纯粹的逻辑演绎与抽象推理。有些同学引用或者提出了一些假设,但从论文中却没有看到实践的痕迹,从论文的完整性而言,这是有些遗憾的。

分论坛三:美育课程建设

学术主持: 秦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点评内容:“美育课程建设”分论坛共有16位青年研究者进行汇报,从内容的维度来讲,包括民间美术、革命文化,传统美术、现代媒体与跨学科等;从课程的角度来讲,包括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作业设计与课程资源开发等。其中典型的特点是关注学科前沿、关注国家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如UbD(基于理解的)逆向课程设计、基于概念的课程设计、多维协同城乡美育、“美术+劳动”跨学科融合等。总体而言,目前研究生群体在美术课程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多样、覆盖面广、注重国家意志在美术教育中的体现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体现出青年研究者良好的专业素养。

本次论坛专家在点评过程中,重视交流与指导的功能。点评专家安徽师范大学朱德义教授认为,青年研究者体现出对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深入理解,形成了对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的有效探究。赣南师范大学肖俊副教授在点评时充分肯定了青年研究者能够基于理论建构并进行有效的实践转换。江西师范大学杜海明副教授对青年学者在微电影教学领域的探究表示赞赏,鼓励青年学者要敢于失败,勇于创新。

在本次论坛中,也能感受到其中的不足,作为研究生还需要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强化行动研究,除了注重研究的理论意义,更要努力提高研究的实践价值。由于此次参会的部分研究项目周期不足,在研究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上尚有欠缺。另外,研究者对中国美术教育话语体系创新上的思考较为薄弱,这是青年研究者和指导教师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

分论坛四:美育课程评价体系

学术主持:苏金成(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

点评内容:在第四组“美育课程评价体系”分论坛中,研究生们展示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其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作者既有来自专业美术学院的,也有来自师范大学的。专业美院系统有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师范大学有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另外还有来自山东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可见,美育研究不仅仅是在师范大学,也有诸多的美术学院参与其中。这样,不同的学科背景与生源对象,会产生不同的美育课程与教学目标,让美育课程体系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

二、每位作者在各自的学术报告中,既展示了自己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同时让主持人与评委能够通过他们的报告看出其所在的学校美育专业导向与特色。这一点尤其显著。比如中央美术学院的路英凯、中国美术学院的宋欣悦、南京艺术学院的张六逸、沈阳师范大学的崔楠在报告中都涉及“乡村美育”。赣南师范大学的张灏、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吴晓晴报告中都提到“中华(中国)传统”。南京师范大学的祝雨欣与首都师范大学的李澳在报告中都是对中学“国画课程”进行分析。安徽师范大学的王雨和山东理工大学的李梅璠在报告中都提到“跨学科”。上海美术学院的李涵与江西师范大学的周飘都是以“地域文化”为例进行分析。南京师范大学邓勇对“手工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四川美术学院的邓轲露对“美术馆美育”进行了分析。合肥师范学院的王姝月对“课堂形态”进行了阐述。从这15位作者的报告关键词中,能够看出他们的关注点中有“大同”也有“小异”。

三、本次研究生论坛涌现出很多新的研究亮点,同时让我们看到了一批对美育有着浓厚兴趣的年轻学子。这是中国美育的希望,也是本次论坛的目标之一,就是提供一个平台,让更多有志于美育的研究生展示出他们的想法,为以后在美育领域更深入地研究提供一个契机。可以说,论坛达到了最初的期待与目标。

猜你喜欢

美术学院师范大学美育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
Film Music and its Effects in Film Appreciation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