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研究

2023-11-12李哲李明哲刘秀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教育实践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李哲 李明哲 刘秀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践中需借助多种不同类型的平台和载体。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渗透在其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利用微载体开展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可行性。文章立足于互联网背景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研究,意在了解微载体应用的主要优势并进一步提出组织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途径。通过分析可知,在互聯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载体应用需要通过转变思想认知、丰富微载体背景下的思政教育组织形式、利用微载体拓宽思政教育的内容范围、加强思政教育实践的宣传推广,为取得更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提供保障。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0-0031-04

微载体强调用网络环境背景下的微博、微信或其他社交沟通平台进行教育引导。在具体的教育引导工作中,选准教学切入点,合理应用教学组织方式,是发挥微载体作用的前提条件。高校教师一方面要结合微载体的融入,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应用;另一方面,也应当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开展状态,不断提升自身利用微载体开展教学的能力水平,发挥微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为载体的典型优势分析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便捷性

面向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贯穿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开展更需要从多个渠道,应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落实执行。应用微载体开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借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常应用的社交软件、信息发布平台,融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开展学生的思政教育[1]。这种教育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体现出了更加显著的便捷性,能够方便高校大学生结合自身的社交软件使用习惯以及信息接收状态,从多个方面获取思政教育的知识内容,并结合自身的自主学习安排及时有效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习的任务。教师只要在思政教育的传播内容选择和规划方面注重合理性与适宜性,就能够发挥出微载体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应用传统的以教师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虽然能够确保固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引导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内容结构传达给学生,但课堂教学环境相对比较固定,课堂上能够应用的教学方式也相对比较单一。若应用微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则信息的传播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核心内容的展示,都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展示内容也更加集中,更加具有针对性[2]。这对于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丰富课堂教学的整体流程具有重要作用。从学生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上来讲,在微载体的应用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个人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且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新颖性和灵活性,这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思政教育的具体实践中。

(三)提升教学资源素材的丰富性

从多个角度应用不同的素材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方向。为了取得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作为高校教师,应当从多个方面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素材,而微载体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资源更具实践性和开放性,且大部分思政教育资源以真实案例的形式存在,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性,最终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3]。另外,从教师的教学引导角度上来说,网络平台和社交平台上的丰富资源信息,也能够帮助教师获取更加丰富多元的资源素材用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过程。只要教师注重资源素材的类型选择和内容价值导向甄别,就能够确保有效的资源顺利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中。

二、“互联网+”背景下微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应用的现实挑战

(一)微载体的应用给教师的教学能力素质带来挑战

微载体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应用形式和渠道,但教育领域的实践工作与各种不同类型微载体的融合应用对教师来说相对比较陌生。大部分高校教师,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在常规的情况下应用的教学引导方法,以课堂教学以及主题性实践教学为主。在应用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只是将常规的多媒体平台和网络互动平台适当融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开展中。教师对于形式多样、功能丰富的微载体并不具备系统而全面的认知,其应用微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例如,部分教师在日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时,对微博、微信这种信息发布平台和社交平台存在缺乏熟悉度的现象。这会阻碍教师灵活的应用上述平台,并落实执行教育工作[4]。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对微载体上的思政教育资源素材也缺乏甄别和筛选能力,这也会影响微载体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二)微载体的应用给教学方法运用带来的挑战

微载体的应用便捷性和时效性,能够打破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状态进行无缝衔接和渗透。固有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不适应于微载体的信息传播模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实现转变,但微载体形式多样,信息传播渠道也更加丰富。如何充分利用微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微载体成为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辅助工具,是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迎接的一个重要挑战。对高校大学生来说,其对于微载体的熟悉度相对更高,且应用微载体进行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内容形式也更为复杂,若其感受到微载体与课堂教学过程的融合应用效果未能达到预期,也会影响到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积极性。

(三)微载体的应用给教学效果保障工作带来的挑战

微载体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发挥作用的教育教学载体。因此,在微载体应用的过程中,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也会给微载体的应用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讲,微载体的应用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信息、负面的价值观引导内容。因此,教师在应用微载体丰富教学方式和内容时,还面临负面信息内容带来的挑战[5]。高校大学生处在思想认知灵活波动、自主性逐步增強的特殊成长阶段,其对于新鲜性更强、丰富性更强的资源信息有更高的敏感性和主观兴趣。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微载体结合的情况下,保障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正确,帮助学生辨别负面信息,并且抵御负面信息的不良影响,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重要挑战。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只有充分利用微载体的优势,并且同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

三、微载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科学路径分析

(一)及时转变思想认知,适应互联网教育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互联网环境的适应,是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路的重要前提条件。微载体作为互联网环境下的产物受到人们认同,且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与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等各个领域都实现了深度融合,高校教育领域的工作与微载体的融合也成为一个必然趋势。作为教师,应当首先适应互联网环境的整体氛围,认识到微载体与教育领域的融合是现阶段教育工作创新完善的必然趋势。随后,再进一步实现个人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程本身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当从自身出发,首先实现思想本质的转变,认知到互联网平台在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以便在进一步的教育引导实践中,尽可能以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思维作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活性与创新性,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质量优化和提升[6]。除此之外,教师对于信息化环境和技术的适应还体现在其应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进行课程教学的能力。例如,在微载体中,微信、微博等常规的社交工具对于思政教师来说,可能会在其实践应用中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教师需要认清这一现实情况,积极学习和适应新的教学辅助工具应用方法,以适应互联网教育环境,加强微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丰富微载体背景下的思政教育组织形式

微载体具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以微博、微信为典型代表。这类社交平台以及公开信息发布平台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可基于上述平台实现内容的发布和互动教学模式的推进。教师可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框架,选取适当的切入点应用这些微载体。组织落实具体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利用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更加具有发散性的教学引导方式实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优化整体的课程教学效果[7]。例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部分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教育内容,教师就可在教育引导的方式方法上积极利用现阶段的在线学习App,或使用微博微信这类更加便于进行信息传播和视频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后,通过线上视频的推送,促使学生更加全面而广泛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例如,在常规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知识要点内容通过微课视频的方式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展示。另一方面,也可利用微信微博这类载体,在课后学习阶段将马克思的生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历程利用视频资料或在线文字资料的方式,向学生进行共享,引导学生在课后学习阶段利用这些微载体,更加系统和全面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生必然会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思政课中部分理论课程的学习价值和意义。除此之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论知识教育过程中,教师也可积极利用微博、微信这类日常社交中常用的软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容和部分实践案例推送共享给学生。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体会和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的重要体现,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认同感。

(三)利用微载体拓宽思政教育的内容范围

利用微载体拓宽内容范围主要强调的是,教师应当将面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需要全面贯穿于学生学习和生活各个维度的主要内容。在具体的教育引导过程中,教师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以及学生在思政教育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结合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素材。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这种个性化和更具灵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方式,必然能够受到学生更多的认同。学生自主学习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并积极参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也会进一步得到提升和优化。教师要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尽可能用学生更加熟悉且具有应用便捷性的微博或微信载体与学生达成有效的沟通交流。同时,结合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利用微博微信资源的线上教育引导,就可达到预期的实践教育效果。例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若教师采用硬性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必然不会产生良好教育效果。教师应当在实践教学的组织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对一些专题性的微信公众号或微博平台进行关注,并且立足于社会新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价值进行分析和研究。促使学生能够将载体看作是引导其学习知识的便捷性工具,并且积极应用相关工具完成线上的课程学习任务,达到丰富和优化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内容的目标。在线上教学平台上课程教学的内容可涉及主题性的党史学习或红色教育等相关内容,这都是对常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完善。

(四)加强思政教育实践的宣传推广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推广,意在促使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产生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知。只有大学生从实践的角度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相关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加强宣传推广,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宣传推广[8];另一方面,也要强调利用微信微博平台对于新时代的先进人物、思想政治过硬的团队进行宣传推广。从宏观上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并积极选取大学生群体或青少年群体中的模范人物,让大学生感受到榜样和模范就在身边。通过榜样和模范的力量,激发其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任务。从实践的角度看,宣传推广工作的落实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可借助主题性的宣传推广实践活动,进一步让高校大学生体会和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例如,一些面向青少年群体进行志愿者招募的服务活动,或以社会服务为具体内容的社会实践,都是教师在实践中进行宣传推广的重要内容。

四、结语

综合分析可知,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互联网环境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带来新的技术和平台支持。微信、微博都是现阶段大学生较为熟悉、更加具有先进性和灵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和工具。教师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应当积极利用微载体拓展完善课程教育的具体内容,以便适应大学生群体的资政教育要求,并通过实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付乐平,何睦.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共同体构建——评《“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4):244.

[2] 蔣东亮,王昕萌.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策略[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40(03):86-88.

[3] 孔凡庆. 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以菏泽家政职业学院为例[J]. 教育观察,2022,11(14):94-97.

[4] 张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 公关世界,2022(04):171-172.

[5] 范江玲.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应用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0(41):79-80.

[6] 崔译文.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运用研究[J]. 智库时代,2020(06):63-64.

[7] 高涵. “互联网+”背景下借助全媒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探究[J]. 科教导刊,2022(04):63-65.

[8] 李华琳,朱辰瑜,荆彬鑫,等. “互联网+红色教育”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基地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22(03):10-12.

(荐稿人:陈文礼,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哈尔滨工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项目“探索‘541党建工作模式下的新时代哈工大‘八百壮士培育路径研究”(项目资助编号:HIT.HSS.ESD202309)。

作者简介:李哲(1989—),男,满族,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李明哲(1997—),男, 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刘秀(1998—),男,学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实践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特点研究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思考
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评价问题探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