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建设下专项制研究生培养体系探索
——以中国农业大学“3—6—1”培养体系建设为例
2023-11-12王增利朱鸿亮
李 文,王增利,朱鸿亮
(中国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我国涉农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生产分工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已严重不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涉农高校改革发展迫在眉睫。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表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1]。这为我国新时代涉农高校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方向[2-3]。
新农科建设是为顺应当前时代发展而提出的新理念,旨在构建以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体系。该理念首先在“安吉共识”上明确提出,后经“北大仓行动”推出的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八大行动”新举措深入落实,又以“北京指南”启动新农科研究与实践的“百校千项”新项目[4],使新农科建设由“试验田”迈向“大田耕作”。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农业院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也要对标新时代的新要求,研究现实问题。涉农高校要加大改革力度,探索出能够培养适应时代和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的新型人才体系[5]。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专项制培养的背景
我国的专业学位硕士高等教育制度自1991年开始实行至今,已成为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渠道[6]。2020年9月,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印发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计划,重点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型城市,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着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设立“产业(行业)导师”,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队伍建设[7]。同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进一步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培养单位与行业产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开设实践课程,共同编写精品教材。支持培养单位联合行业产业探索实施“专业学位+能力拓展”育人模式,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获得学历学位的同时,取得相关行业产业从业资质或实践经验,提升职业胜任能力[8]。由此可见,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是新时代硕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步入了大发展时代。
为了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好地发挥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的优势,进一步深化培养模式改革,中国农业大学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探索出了专项制培养体系,即以项目为单元进行招生指标配置、实习实践、科学研究和日常管理。专项设立需满足以下要求:(1)满足或实现地方或行业重大需求与目标,通过设立专项、联合攻关,解决地方或产业的工程、管理、生产以及技术等实践问题,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2)有明确的招生专业学位类别和领域,且能支撑该专项的行业或地方服务目标。(3)专项研究生教育原则上采用“双导师制”(校内、校外导师各一位)教学培养[9],专项导师队伍应具有实践研究经验较丰富的校内教师及校外兼职产业或行业导师。(4)具有满足研究生进行实践研究的、入选为校级基地或备案为院级基地的稳定场所,包括科研基地、产业研究院或企事业单位等,充分保障每位学生在基地实习期间(半年至一年半)的生活学习条件。(5)提供支撑专项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科研项目及生产实践经费。专项的设立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成效,有利于服务产业升级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解决管理决策和系列生产技术问题,有利于进行集中资源的联合攻关,促进教育、人才、创新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专项制培养的现状
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已全部实现专项制招生及培养。截至2021年,学校共设有11个大类和58个专项,包括5个由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以下简称“食品学院”)所设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专项,分别是健康食品产业发展人才培养计划专项、葡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专项、兴化专项、烟台专项、四川专项。健康食品产业发展人才培养计划专项和葡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专项的设立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自身办学特色,兴化专项、烟台专项、四川专项的设立是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现代食品产业变革需求。依托以上5个专项,学院全力推进新农科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专项制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食品学院采取严格的基地遴选以强化实践基地的作用,建设校、院基地,通过专门的导师选拔方法实施专业学位“双导师制”,选派教学质量过硬的校内教师,并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深入优化教学课程体系改革,逐步建设符合各个专项特点的混合课程、全英文课程、特色课程、课程思政、前沿交叉课程等共54门,进一步保证了专项研究生的授课质量;加强对案例教学的重视和推广,其中案例教学开展比例超过1/3;产教融合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研究生教育成果已获得“中国农业大学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2009年至今,食品学院专项已培养了955名合格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教学质量及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三、“3—6—1”培养体系的内涵
自专项正式启动以来,食品学院全院联动探索新农科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专项制培养体系。设立专项指导委员会,由院长担任主任委员进行宏观把控,党委书记、主管研究生副院长等担任副主任委员负责总体设计,研究生教务成立秘书处负责专项研究生各个培养环节的具体实施。在专项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提出并初步建立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专项制“3—6—1”培养体系,即3项培养成效评价指标、6项培养改革举措和1套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将区域经济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变革需求、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进行有机融合。
建立3项培养成效评价指标,包括:(1)以专项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专项实施总体成效的第一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论文评审通过率90%以上、一次性答辩通过率90%以上、毕业五年用人单位满意度90%以上;(2)以专项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结合度作为第二评价指标,即研究生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等科研成果中与企业实际生产结合比例达到50%以上;(3)以专项研究生的实践成果作为第三评价指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产品研发与技术改进,主要包括研究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创新研发的产品、技术等被企业采纳的数量每年达到10项以上。
实施6项培养改革举措,包括:(1)培养环节:优化培养时段,统筹培养管理。(2)课程教学:建设特色课程,保证教学质量。(3)科研指导:完善导师遴选,满足科研服务需求。(4)基地建设:建设专项基地,完善运行机制。(5)实践教育:立足企业发展,加强成果应用。(6)“双创”培养:结合当地特色,强化“双创”指导。
形成1套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包括:(1)高度重视专项研究生的思想引领,组建学生党支部,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学生活动,提升学生的安全感、幸福感、归属感。(2)克服环境影响,专项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组织保障功能,集结多方资源保障教师在特殊时期顺利赴专项地授课,保证教学质量。(3)依托当地条件,建设实验平台,大力改进教学科研条件。
通过“3—6—1”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可以有效提升食品学院专项研究生的实践技能,为区域经济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变革需求培养优质复合应用型现代新农科人才,对新农科背景下“双一流”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培养改革举措的实现路径
(一)培养环节:优化培养时段,统筹培养管理
专项硕士入学后,根据所录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并选修相关课程。为保障学生实践时间,专项指导委员会根据烟台专项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两年及培养方案中“实习实践要在企业中完成”的规定,提出了优化培养时段的构想,即将所有课程集中在第一学年秋季学期修完,以便在第一学年春季学期与第二学年秋季学期安排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最后在第二学年春季学期回到烟台研究院进行科研成果总结凝练、撰写毕业论文。
对专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环节管理实施覆盖全过程的院级统筹,包括招生、选修课程、开题、实践教育、中期考核、学术交流、毕业答辩等。食品学院要求研究生导师个人或团队每学期应至少4次赴烟台研究院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学术交流,每次不少于8个学时。当研究生在第一学年春季学期、第二学年秋季学期进行企业实践期间,学院还会与企业联合组织开展相应培养环节考核。经过几年实践,通过优化统筹培养环节,为各专项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建设特色课程,保证教学质量
专项指导委员会组织院内具有相应背景的专家组对《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所有的课程进行梳理,根据专项的特点,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设各专项的特色课程。例如,为葡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专项定制“葡萄产业科技发展专题”“葡萄产品安全生产与控制”“葡萄产业宏观系统分析”“葡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先导课”等特色课程,为兴化专项定制“现代食品加工与营养体系专项(兴化)先导课”等特色课程,为烟台专项定制“现代食品加工技术”“水产品加工研究专题”“食品贮运与物流专题”3门特色课程,贴近专项的培养定位和地方食品企业发展特点。
食品学院始终坚持高质量授课水平的原则,力求对专项的师资力量无差别选派。在授课模式方面,强化案例教学要求、规定课程案例教学比例必须达到20%以上,且尽可能与当地实践相结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内容,积极推进思政大纲的撰写与实施。此外,积极鼓励教师以各专项为蓝本申请各级教学教改项目,支持广大教师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专项制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选题立项。
(三)科研指导:完善导师遴选,满足科研服务需求
为推进学术型与专业型人才分类培养,对专项研究生进行“双导师制”培养。校内导师方面,在各专项硕士招生时,专门制定《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专项招生导师遴选细则》,以导师和当地食品企业横向合作课题为基础,确定专项导师的招生资格,明确提出“三年内必须有当地企业合作项目且合作金额必须达到10万元以上”的导师遴选条件,为专项的顺利开展及学生培养奠定资金和项目基础。企业导师方面,按照《中国农业大学关于开展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的通知》,要求企业导师必须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能够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课题选定、课题开展等方面提供更契合企业实际需求的指导,同时促进研究生科研成果的转化。
在科研指导过程中,专项专业学位硕士毕业论文选题应密切联系生产实践,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科研课题,落实对研究生在实习实践基地的教学与生活要求,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生产一线实践机会,并引导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并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制研究计划,进行全方位培养,定期安排教师辅导、组织学术研讨和沟通研究进展等,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提高,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实现与地方企业精准对接、精准培养。此外,鼓励教师与地方的企业单位合作,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和企业的实际问题申报科研项目。
(四)基地建设:建设专项基地,完善运行机制
食品学院根据研究生培养需要,利用合作企业单位资源,依托合作项目,建立各专项的实践基地。经合作企事业单位主动申报后,食品学院将组织专家对拟申报的实践基地开展评审遴选,在审核合格后签订协议并挂牌,明确共建基地的具体方式与内容、合作双方的义务及权利等,依照协议进行基地建设、运营和管理,并建立动态调整和淘汰机制。协议期一般为三年,期满后对各专项的实践基地进行考核,主要考核方面有组织架构、项目投入、制度建设、专项学生培养成效、合作成果等,考核结论为合格及优秀的实践基地方可续约,不合格的实践基地将进行变更或淘汰。
在多年实践中不断完善基地建设的运行机制,包括行前培训、学生往返企业、考勤、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请销假、安全和技术保密教育等多个方面,走出了一条“校企联动—产教融通”的特色发展道路。以行前培训为例,食品学院与食品伙伴网合作,推出学生实践安全教育系列课程,课程分三天进行,学生修完全部课程后考试合格方可开始进入企业开展实践和课题研究,此项工作在为学生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时大大减轻了企业在接受学生实习初期的负担,受到企业和学生的称赞。
(五)实践教育:立足企业发展,加强成果应用
专项研究生的实践研究包括初级实践、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等环节,由校内外导师、专项负责人落实各专项学生的研究课题和实践场所,给予人文关怀和专业的技术指导,保障工作安全和生活条件。在初级实践环节,要求各专项研究生在企业进行岗位轮转,全面参与企业产品与技术研发。在理论学习环节,要求各专项研究生立足于现代食品产业变革的发展需求进行理论调研。在实践研究环节,要求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强调应用导向,以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为主要内容[10],并争取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与应用。
为深化学生实践改革、强化成果应用,食品学院定期组织各专项研究生针对上述实践环节进行考核,考核专家组需由具有工程背景的校内导师3名、各专项负责教师1名、基地的校外导师1名组成,重点考查实践内容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相关性,明确将企业实践内容、课题与企业关系、实践收获与体会等列入考核内容。
(六)“双创”培养:结合当地特色,强化“双创”指导
本着“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宗旨,在专项硕士培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学,以切实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专项研究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增长智慧才干。基于此,食品学院鼓励各专项研究生结合当地特色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鼓励研究生导师赴基地对“双创”竞赛进行一对一指导,把科研成果更好地融入区域经济发展。食品学院各专项研究生可以参与的赛事非常丰富,包括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苏研杯”科技作品竞赛、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食品加工与安全创新设计大赛、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学生创新大赛、中国农业大学“兴农杯”创新创业大赛等,在“双创”竞赛中探索“专业学位+能力拓展”的培养模式,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有效提升了专项研究生的职业胜任能力。
结语
新时代中国的高等农业院校新农科建设应顺应新时代的新型人才培养需求,本文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3—6—1”培养体系建设为例,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专项制培养的科学性和体系性,不仅是打造“一流专业”和建设人才培养高地的关键举措,也能够为复合应用型现代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支撑,为其他涉农高校新农科建设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