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理论对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启示
2023-11-12◎唐银
◎唐 银
心流理论是一个深受心理学界关注的重要理论,最初被运用于心理学领域,研究人们在各种活动中如何达到最佳体验状态,随后逐渐被引入各个领域,如体育、艺术、教育等。心流理论在阅读领域也得到广泛关注和运用。本文对心流理论在阅读领域的研究进行述评,分析心流状态在阅读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为高校图书馆工作提供有益指导。
心流理论概述
心流理论的提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研究人们在不同活动中的体验时注意到,有些人在特定情境下会高度投入,并产生满足感,且对时间流逝的感知不同于平常。通过调查和访谈不同领域的人,如艺术家、运动员、医生和科学家,他揭示了这种体验的共同特点,提出心流概念。心流指的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随后,Mihaly Csikszentmihalyi运用心理体验抽样法(ESM)收集了超过10万份实验数据,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最优体验(Optimal Experience)理论,即心流理论。
心流出现的要素
心流状态的出现需要具备以下几项要素。其一,有明确的任务或工作要完成;其二,个体完全专注,不被其他因素干扰,实现身心合一;其三,任务目标明确,不存在困扰或不确定性;其四,个体能及时获得反馈,保持专注;其五,个体自然投入行动,忘却忧虑与沮丧;其六,个体在行动中感到愉悦与满足,掌握自己的行动;其七,减少自我意识,与大我合一;其八,时间感知改变,可能感觉时间飞逝或变得漫长;其九,个体理解到体验本身就是目的,即自成目标。需要注意的是,Mihaly Csikszentmihalyi认为人们面临的任务难度应当与其技能水平相匹配,既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难,要让人们感到有挑战性,但不会过分焦虑。1996年,Hoffman和Novak将心流体验的九个要素缩减概括为五个,即享受性、临场感、专注力、参与性和时间扭曲感。2008年,Rodriguez Sanchez和Schaufeli在此基础上将要素简化为沉浸感、享受性与内在兴趣三个。
心流理论在国内外阅读领域的研究
心流理论在国外阅读领域的研究
国外有很多关于心流在阅读领域的研究文献,研究内容包括心流与阅读效果、阅读体验的关联,心流对阅读教学的影响,心流与环境的关系,心流与数字阅读的关系等。
1.心流与阅读效果
Jeff McQuillan进行了两项关于阅读中心流体验的实验,实验对象包括儿童、大学生和职业人士。研究结果表明,心流体验更容易在读者阅读到使其感到愉快的文本时出现。当学校分配阅读任务时,只有读者对文本感兴趣时,才容易发生心流体验;能引发心流体验的文本通常能够给读者带来知识增长或其他益处;与非小说文本相比,小说更容易引发心流体验。Juho Hamar等针对处于不同教育背景中的245名学生进行了游戏式阅读学习对参与度和心流体验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游戏式阅读学习中,适度挑战可以提升学习者的学习体验,促使心流体验的产生。
2.心流与阅读教学
Joy Egbert关注心流与语言阅读学习之间的关系。他通过实验证明在外语阅读教学中存在心流体验。Hood、Melissa Suzanne等学者随机选取了1120名阅读教师,邀请他们参与“阅读教师体验评估”调查,进一步了解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是否能达到心流状态以及达到心流状态所必须具备的因素。
3.心流与阅读环境
Mihaly Csikszentmihalyi注重研究阅读过程中环境对读者达到心流状态的影响。首先,环境的舒适度和安静程度会影响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度和投入程度;其次,阅读环境可以通过影响读者的情感和联想进而影响读者的心流体验,与阅读内容相关的环境或环境中的装饰、氛围和气味可能会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增加他们的情感投入,提升他们的心流体验;再次,社交环境可能对心流体验产生影响,在一个鼓励互动和讨论的社交环境中,读者更容易投入和参与,进而产生心流。Elisabetta Modena研究了心流、沉浸与空间探索的关系,其分析了一个叫“行走模拟器”的游戏,他指出该游戏设计注重空间的沉浸而不是游戏机制,如此用户才能在其中获得深刻的体验。
4.心流与数字阅读
心流理论在数字阅读中的应用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Eunil Park等学者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和心流理论探讨读者的阅读体验对其接受电子书程度的影响,研究确认了视觉体验、对文本价值的评价和满意度、个人技能及电子书的可读性与读者对电子书的接受程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Luca Colombo等从心流理论中汲取灵感,利用体验抽样方法(ESM)和心流短量表(FKS)的改编版本调查并收集了两组儿童阅读体验数据,证明了具有互动性和丰富性的多媒体对儿童使用电子书的体验有积极影响,并提出了如何让儿童主动参与数字阅读并沉浸其中,获得全新阅读体验的策略。
梳理国外学者的文献可以看出,在研究类型上,大多研究为理论研究;在研究学科上,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主,并从多个层面和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在研究对象上,有儿童、成人以及不同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及教师;在研究方法上,广泛采用实验研究,利用量化数据支持理论观点。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心流理论的理解,还为提升阅读教育的效果提供了重要指导。但现有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虽然这些实验研究为人们提供了大量数据,但是有些研究可能局限于特定的文化或人群,适用性有限;另一方面,虽然这些研究注重实验数据,但是可能忽视了实际环境中观察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的运用,导致实验结果不够准确。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在跨文化、跨群体的基础上更全面地探讨心流体验在不同阅读环境中的变化,同时进一步挖掘心流体验的心理机制及其与其他阅读因素的关系,从而为阅读领域的发展提供支持。
心流理论在国内阅读领域的研究
国内对心流理论在阅读领域的研究不算丰富,很多文献将心流等同于沉浸式体验或把二者融为一体进行研究。笔者在中国知网中以“心流”与“阅读”为主题共检索出78篇相关文献,最早的文献发表于2011年;以“沉浸体验”与“阅读”为主题共检索出146篇相关文献,最早的文献发表于2006年。文献研究内容与国外研究基本相似,主要包括概念和相关文献梳理,心流对阅读体验的影响,心流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心流与移动阅读效果和数字阅读等。
1.心流概念及文献梳理
李晓源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沉浸式阅读的研究文献,对沉浸式阅读在各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覃芹等在辨析沉浸式阅读概念,梳理沉浸式阅读价值的基础上,提出明确个性化定制方向,完善沉浸式阅读的技术支持,搭建语言框架和仿真视觉框架形成融合叙事模式,打造兼具体验性与思考性的多样媒介等发展路径。
2.心流与阅读体验
高玉垒通过对101名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英语阅读中的心流体验及影响因素,发现读者在英语阅读中产生心流状态的比例较低;阅读兴趣、成绩、技能及阅读量是影响心流体验的重要因素,心流体验与阅读量、成绩、阅读速度显著相关,但与阅读时长无关。
3.心流与阅读教学
熊雯婷以心流理论为基础,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验证了在语文阅读的情境教学中应用心流理论是有效的,同时证明了心流体验中的知行合一、时间感变化及挑战性等要素可以对阅读水平产生正向影响。黄慧、孟祥英、罗丹丹等分别关注心流理论对教师阅读教学的指导作用,心流体验对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作用以及沉浸式体验在群诗阅读课中的作用。
4.心流与移动阅读和数字阅读
朱娅茹等对移动阅读App的用户进行研究,他们结合用户体验和现状偏差理论构建研究模型,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搜集和分析数据,发现心流体验、资源体验及价格体验对用户满意度和用户对移动阅读App的信任具有正向影响,还会间接影响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季丹等以微信读书App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结构方程法,从临场感、感知控制、交互响应性三个维度研究影响大众社会阅读心流体验的因素。韩超群等运用SPSS13.0和PLS结构方程验证在移动阅读中,感知愉悦性、心流体验、感知易用性和感知移动性对用户具有显著影响。
国内的相关研究从学科角度来看较为分散,系统性的深入研究较少,不少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证和对案例的分析。与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的研究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未来,研究人员可以加强实证研究,探索不同阅读场景中影响心流的因素及影响效果,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此外,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为深化心流理论在阅读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多思路。
心流理论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作用
空间设计:打造有益的阅读环境
心流理论关注环境对阅读体验的影响,将其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可以打造舒适的阅读环境,营造文化氛围,促使读者全身心地投入阅读中。设计人员在设计图书馆的整体空间布局、装饰风格时,可以使用明亮的色彩,构造简约大方、宽敞的空间,并为读者配备舒适的座椅,再辅以音乐、艺术装饰等让读者放松身心,为其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具体场馆设计方面,可以设立专注学习区域或自主学习角落,为读者提供安静的阅读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读者更专注地阅读和学习;设立社交休息区、合作学习区,为读者提供交流和分享学习体验的空间;设立多功能活动区,用于举办学术讲座、阅读分享会等活动;设立展示区,向读者展示精选书籍、艺术作品、创意项目等。同时,图书馆要注重收集读者意见,根据读者的需求和体验,持续改进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和文化氛围,为读者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阅读活动设计:提升阅读体验
心流理论强调投入和专注。工作人员在策划阅读活动时,要精心设计活动的形式、环节等内容,使读者获得更深入、充实的体验;可以根据不同读者的兴趣、能力和偏好,设计互动性强的活动,并选择有吸引力、有挑战性且适合大多数人的活动项目,提高读者的参与度和投入度;注重个体差异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向不同类型的读者提供不同的活动,或者在同类型的活动中设置不同的环节,使参与活动的读者都能体验到心流状态;引入创意环节,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设置问题等,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唤起读者的正面情感和情绪,激发读者的兴趣,以提升活动体验。
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学习成效
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基于心流理论设计教学、培训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时更为专注,进而更好地掌握信息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教学生检索文献和整理信息时,可以给其布置有适当难度且能够完成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项目深入研究,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绩;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奖励和鼓励,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合作学习和互动交流营造和谐的氛围,使学生产生愉悦的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智慧图书馆建设:满足个性化需求
将心流理论应用于智慧图书馆建设可以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促进其更好地学习和研究。高校图书馆可以为读者提供数字资源的使用培训和指南,设计友好、直观且易于读者使用的数字资源检索界面,帮助读者轻松获取所需资源;基于读者的阅读数据了解读者对类型资源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优化资源的采购和管理模式,实现个性化资源推荐;引入创新学习工具,如虚拟实验室、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在线协作平台等,激发读者探索的欲望;不断收集反馈意见,提高数字资源的质量,提升读者使用体验,增加读者进入心流状态的机会。
心流理论在阅读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空间,未来,研究人员可以进一步挖掘心流理论在阅读领域的应用价值,结合实际情况创新设计阅读活动,优化图书馆的服务和环境,以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学习效果。通过不断深化研究和实践,研究人员有望为图书馆工作的开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