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外语人才综合素养提升路径探析

2023-11-12撰文杨静

求贤 2023年9期
关键词:文科外语人文

撰文/杨静

随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的不断深化,天津依托独特的地理、产业、交通等多重优势,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目前,知识迭代加速,学科融合凸显,外语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地方区域需求、适应行业变革等新挑战,急需具备国际视野、精通英语、具有跨学科专业知识的创新型、复合型英语人才。2018年8月,高等教育开展“四新”建设,正式提出“新文科”概念。2019年4月,我国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正式推进新文科等多个新学科建设。2020年11月,我国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全面部署新文科建设。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全面深入推进新文科建设。在此背景下,天津高校推动外语人才综合素养提升的思路,正是顺应学科交叉融合趋势、推动传统文科变革、提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综合运用能力的探索,为外语人才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外语人才综合素养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人才匮乏,而外语教学凸显了语言的工具属性,着重培养外语专业人才的听说读写译技能。近年来,随着国际格局发生变化,我国发展战略调整,侧重培养学生的通用外语技能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对外语人才的要求。脱离学科及相关行业知识,导致学生无法运用外语在今后从事的学科领域或工作环境下进行有效沟通,使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用人单位看重的思辨能力、创新思维、跨文化交际能力虽已纳入外语技能培养范围,但实际教学中仅仅涉及一些文化知识。当前,外语人才培养需顺应新的发展趋势、关注社会需求。为了更好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笔者根据毕业生去向、用人单位需求进行调研,发现普通的外语人才甚多,但高阶外语人才紧缺。外语学科作为新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尽快提升外语人才的综合素养。

一、专业知识薄弱,学科视野狭窄。随着知识结构及知识体系不断更新,毕业生语言技能及语言知识的学习已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多样化需求,外语与外事、商贸、新闻、法律、科技等多学科的交叉性愈加紧密,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在职场上愈发凸显。随着知识更迭和学科交叉融合的加速,外语人才正面临着专业知识薄弱、跨学科通识知识欠缺的困境。知识结构单一的外语人才已面临严峻的就业挑战,部分学生因专业意识淡薄,致使其在求职过程中不尽如人意。

二、人文素养缺位,跨文化能力不足。进入新时代,外语专业人才要坚定文化自信,担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使命,落实中国文化“走出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而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人文素养不仅体现在人文学科知识的掌握上,更体现在人的内在人格、气质与修养上。近年来,多方面原因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缺位,如课程设置中人文通识课程内容简单、系统性差。大学期间,学生思想活跃,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形成期,需要价值引导及价值塑造。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不仅受限于语言能力,也因人文素养薄弱,尤其缺乏对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了解,难以解决“卡嗓子”的问题。人文素养提升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我国文化,在此基础上尊重并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及语言,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提升学生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意识。人文素养是职场良性循环的原动力,专业能力过硬、跨文化能力突出的语言服务类专业人才才会顺应新发展趋势。

三、信息素养不足,应用能力薄弱。信息素养是当今高校人才必备科学素养之一。良好的信息素养有助于学生多维度地检索、获取、甄别、评价及有效利用信息。学生能够准确判断获取信息的时机及途径,能够及时获取有效信息,增加知识储备,实现知识迭代;学生可以形成独立学习与思考的态度与方法,进而增强自身的可持续竞争力。目前,部分外语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仅局限于确认所需信息及寻获信息,但对信息的有效评估及应用能力较为薄弱。

四、思辨及创新能力缺失。北伦敦大学校长Brian Roper曾指出,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效推理能力及论据评价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传统的外语专业课堂学习多为机械式知识技能输入,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与其他文科专业学生相比,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不足较为明显。学生缺乏主动思考,被动学习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动力;在模仿、识记背诵中,创造、创新能力未得到充分锻炼,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弱。近年来,学生的创新素质备受关注。文秋芳教授指出,创新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三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创新精神要求学生“求新、求异”,既要对新知识、新事物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又要对常规事件发展存疑。创新能力是指学生要具备创新所需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人格则从“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体现学生的创新素质。文秋芳教授还提出“学习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概念,并指出“只要学生对自己未知的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创造性思维对已有的知识提出疑问并撰写文章”,就是创新学习与实践。目前,学生对创新素质的认识不足,仍停留在语言知识与技能培养上,参与创新实践较少,实际应变能力及实操能力薄弱。

提升综合素养提升的路径

新文科建设强调打破学科壁垒,推进“文文学科”和“文理学科”交叉融合,高阶外语人才培养要立足国际国内新形势、回应区域发展新需求、注重学科融合新发展,旨在培养专业性、人文性、融通性的创新型复合型外语人才。从专业知识、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提升外语人才综合素养,使学生成为立足中国国情、富有国际视野、丰富跨学科知识储备、具备语言应用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第一,践行跨学科融合发展。构建具有外语学科特色的创新型、复合型课程体系,解决外语专业学生“没有专业”的问题,仅依靠“外语+专业”或“外语+专业方向”增加商务、法律、外贸等专业方向课是远远不够的。语言研究受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与研究范式的持续影响,要结合具有外语学科内涵的相关学科知识体系,拓展外语学科的新内涵。加强人文社科类学科与外语学科的交叉融合,实现语言与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学、文化学、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学科融合,探索跨学科融合发展,实现价值引导,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二,建设复合型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新时代的外语教师肩负多重身份,既要专注语言教学本身,又要有意识地进行文化导入,帮助学生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对外语专业教师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教师需转变定位,优化专业知识结构,提升学科融合能力及教学能力,加深与其他学科教师沟通与交流,学习新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多维度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培养现有内部师资,引进高层次人才、企业专项人才,提升外语教师的综合水平。

第三,革新“教”和“学”的方法。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助力行业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已无法适应新形势,高校教师应转变思路,重构“教”和“学”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赋能教学,加快信息化课程建设,打造依托新技术、新平台的多元外语教学模式,如线上学习、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注重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培养。云技术、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手段的广泛应用,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将网络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等学习方式融入外语教学中。外语专业学生也应及时掌握新技术,利用云端资料库、交流平台实现自主学习,加强信息素养及科学思维培养,提升可持续竞争力。

结语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人才,是高校外语教育的共同目标。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迫切需要高校外语专业能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创新型外语人才,从而为推动地区文化交流、外事接待、跨境贸易、国际旅游等行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依据外语人才综合素养现状,高校外语教育应顺应区域市场需求,从跨学科融合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方法革新等方面作出调整,进而实现提升外语人才综合素养的目标。

猜你喜欢

文科外语人文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人文绍兴
孙文科
大山教你学外语
人文社科
大山教你学外语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