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英德市城南社区岩溶塌陷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2023-11-11孙伟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土洞北江溶洞

孙伟

(广东省化工地质勘查院,广东 广州 518000)

0 引言

英德市位于广东省中北部,北江中游,是珠三角与内地接壤的交通要道[1]。前人对广东地区的岩溶地面塌陷研究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研究方向主要为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布规律、成因机制及防灾减灾措施等,对岩溶地面塌陷同样较为发育的粤北山区的研究相对较少[2]。

英德市英城街道城南社区“11·28”特大型岩溶塌陷地质灾害,自2020 年11 月28 日至2021 年3 月16 日期间,先后共计发生岩溶塌陷31 处。本次岩溶塌陷共计直接经济损失1 000 余万元,直接受灾群众600 余人,潜在威胁人员2 000 余人[3]。

本文依托“广东省英德市英城街道城南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应急勘查”项目,以 “11·28”特大型地质灾害期间所发生的31 处岩溶塌陷为研究对象,以岩溶塌陷区及外扩影响范围为研究区,在系统收集研究区及周边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历史灾情、水位监测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物探、钻孔等工作方法,查明岩溶塌陷特征、时空分布规律,分析岩溶塌陷的主要成因,为该地区岩溶塌陷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指导[4]。

1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研究区位于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英城街道城南社区,大致呈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形展布,面积约0.6 km2。研究区地貌类型为岩溶盆地边缘的峰丛谷地地貌,区内地形平缓,东北部主要分布有居民区、污水厂,西北部主要为农田及鱼塘分布,中部主要为住宅及建筑工地,南部主要为英金水泥厂及荒地(图1)。研究区降雨丰沛且集中,主汛期为每年4 月15 日至10 月15 日,期间降雨量约占全年的80%,旱季为每年11 月至次年3 月,降雨量较少,本次岩溶塌陷即发生在旱季。研究区东侧紧邻北江,地处北江与滃江交汇口西岸,近年北江河道最高水位为31.49 m,研究区地面标高为25.47~32.92 m。

图1 研究区岩溶塌陷分布图Fig.1 Distribution map of karst collapses in the study area

1.1 地层岩性

研究区地表广泛为第四系土层覆盖,下伏下石炭统石磴子组(C1s)地层。第四系地层主要包括冲积层(Qal)、坡积层(Qdl)、残积层(Qel),各地层岩性简要描述见表1。

表1 研究区主要地层岩性表Table 1 Lithology table of main strata in the study area

1.2 地质构造

研究区大部分被第四系土层覆盖,仅东南山脚处有少量基岩出露。根据瞬变电磁法探测,区内发现三条带状异常,推测为3 条断裂带。通过钻探验证,有30 个钻孔揭露断裂构造,其分布与物探推测基本吻合,可判定研究区内发育3 条断裂构造,自西向东依次编号为F1-1、F1-2、F1-3(图1、表2)。

表2 断裂特征统计表Table 2 Statistical table of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1.3 水文地质

研究区为北江右岸地下水的排泄区,地下水类型包括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两类[5]。

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土层中,含水层透水性中等-差,富水性弱,直接受大气降水、上游侧向径流及地表水入渗补给;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赋存于下伏基岩岩溶孔洞、裂隙中,含水层透水性中等,富水性中等,主要受地下水侧向径流和北江的侧向补给,局部通过漏斗、落水洞直接接受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部分经上覆松散层接受降雨及地表水补给[6]。区内雨季补给大于排泄,地下水位升高,地表水补给地下水;旱季补给小于排泄,地下水位降低,地下水补给地表水。区内地下水主要排泄方式为蒸发和向北江排泄。

1.4 岩溶发育

在研究区内施工的256 个钻孔中,有206 个钻孔揭露溶洞,钻孔见洞率80.5%,钻孔线岩溶率0.96%~88.68%,平均33.38%,整体岩溶强发育。平面上,研究区中部岩溶发育强烈,平均线岩溶率达20%以上;北部、南部区域岩溶发育相对较弱,钻探线岩溶率小于5%,局部介于5%~20%,越靠近中部岩溶发育程度越高。垂直方向上,物探解译及钻探揭露均表明,研究区内岩溶强烈发育带主要分布于-20~20 m 标高范围,其中-10~20 m标高内岩溶发育较强烈,发育密度和发育规模均较大;-20~-10 m 标高段,发育密度略低,但溶洞规模较大;20 m 标高以上及-20 m 标高以下,岩溶发育程度较低(图2、图3)。

图2 研究区各标高段线岩溶率分布图Fig.2 Distribution map of karstification rates in various elevation sections of the study area

图3 研究区岩溶发育剖面图Fig.3 Karst development profile in the study area

2 岩溶塌陷发育特征

2.1 塌陷坑平面形态

研究区内共发生31 处岩溶地面塌陷,塌陷坑平面形态有圆形、椭圆形、近似圆形及近似椭圆形四种[7](图4)。以较为规则的圆形、椭圆形为主,圆形13 处,占41.9%,椭圆形10 处,占32.3%。另外,近似圆形7处,占22.6%,近似椭圆形1 处,占3.2%。

图4 塌陷坑平面形态特征示例Fig.4 Site examples of the plana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karst collapse sinkholes

2.2 塌陷坑规模

圆形及近似圆形塌陷坑共20 处,直径1~15 m,其中<10 m 共18 处,10~20 m 共2 处;椭圆形及近似椭圆形塌陷坑共11 处,长轴3.3~24.5 m,短轴2.5~19.3 m,其中长轴<10 m 共9 处,10~20 m 共1 处,20~60 m 共1 处(表3)。根据塌陷坑直径(或长轴)大小,直径(或长轴)<10 m 的有27 处,占比87.1%,属小型规模;10~20 m 的有3 处,占比9.7%,属中型规模;20~60 m的有1 处,占比3.2%,属大型规模。由此可见,研究区内单体塌陷坑以小型规模为主,少量为中、大型规模。研究区内先后连续发生31 处岩溶塌陷,数量≥20 处,影响面积60×104m2≥10×104m2,研究区岩溶塌陷群规模为特大型[8]。

表3 研究区塌陷坑基本特征表Table 3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karst collapse sinkholes in the study area

3 岩溶塌陷成因分析

岩溶塌陷的发生,是多种形成机制综合叠加的结果[9],根据研究区的调查研究及勘探揭露,综合分析区内岩溶塌陷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地质构造

研究区发育有三条NE 向断裂构造,受构造运动影响,断裂带内岩体破碎、地下水活动强烈,极易形成岩溶强溶蚀带。根据钻探揭露,沿断裂带下伏可溶岩裂隙、溶洞发育,局部见有土洞,多数溶洞为空洞或半充填状,在研究区形成复杂的承压地下水管流系统,加剧了岩溶发育,为岩溶塌陷的形成提供了地下空间基础[10]。

3.2 覆盖土层

研究区内覆盖土层成因以残积、坡积为主,单层结构,成分主要为粉质黏土,夹杂岩石风化碎屑。覆盖土层具有一定的黏聚力和透水性,有利于地下水潜蚀作用,形成土洞,为区内形成土洞的主要地质体[11]。由于区内地形平缓,覆盖层较厚的区域,亦是下伏碳酸盐岩的地下溶沟、溶槽等溶蚀低洼地带,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中部、东部及北部的局部区域,岩溶塌陷大部分沿低洼地带的边缘分布。

3.3 水文地质条件

研究区东侧紧邻北江,地下水位与北江水位联系密切,雨季北江补给地下水,旱季地下水补给北江,研究区处于地下水强径流和强交换带上,地下岩溶管道发育,存在地下水动态变化迅猛、迳流通畅、流态多变等特点,为区内岩溶、土洞的发育提供有利的动力条件,同时也会直接诱发岩溶塌陷[12]。

3.4 大气降雨

研究区2020 年7、8 月份的降雨量不足往年同期平均降雨量的一半,9 月的降雨量大于往年同期平均降雨量的2 倍,10 月至发生地面塌陷期间几乎没有降雨。受短期内降雨量的大幅度变化,导致研究区内地下水位产生大幅度波动,致使承压地下水管流系统的溶洞、土洞产生真空负压作用或渗透潜蚀作用,打破天然条件下该系统的动态平衡状态,导致岩溶塌陷发生[13]。大气降雨是诱发本次岩溶塌陷的自然因素。

3.5 人类活动

一方面,人类活动抽排地下水,改变研究区地下水流场。根据现场调查,研究区内及周边的建筑工地、三鸟市场、水泥厂等多处存在抽排地下水现象,抽排水量较大,造成局部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污水厂的污水渗漏造成地下水位的悬空补给,引起局部地下水位抬升。这些人类活动直接造成地下水坡度的频密波动,水力坡度交替变化,加速地下土洞的形成和洞顶上移,最终引起地表土层垮塌,形成地面塌陷。人类活动大量抽排地下水是诱发本次岩溶塌陷的主要人为因素。

另一方面,在人类工程活动作用下,溶洞或土洞产生机械贯穿或释压,导致可溶岩裂隙溶洞承压水水头倍增,从而将溶洞与地表水体贯通,使该管流系统相连的土洞真空负压进一步增大,引发地面塌陷[14]。研究区内的多处建筑工地均有钻探、冲桩等工程活动,存在贯穿溶洞的可能。

4 结论

(1)研究区内塌陷坑单体规模以小型为主,少量为中、大型。共连续发生31 处岩溶塌陷,影响范围面积0.6 km2,岩溶塌陷地质灾害规模为特大型。塌陷坑平面形态以圆形、椭圆形为主,剖面形态以圆柱状为主。

(2)研究区岩溶塌陷主要受地质构造、覆盖土层、水文地质条件、大气降水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综合分析认为,地质构造、覆盖土层与水文地质条件为主导因素,大气降雨和人类活动为诱发因素。

(3)综合以上分析,可将研究区岩溶塌陷总结为“傍河型隐伏岩溶区地面塌陷模式”,在对河道附近岩溶塌陷成因研究中,可首先考虑河道水位涨落及人类抽水、排水的影响因素,再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其它影响因素,以此规律方便后期针对河道附近岩溶塌陷的研究。

猜你喜欢

土洞北江溶洞
出发吧,去溶洞
下伏土洞加筋地基条形荷载下应力扩散计算
妙梦巴王国历险记 七.中保村和百丈山溶洞24
北江,向前
奔腾北江
基于Schwarz交替法的岩溶区双孔土洞地基稳定性分析
泥娃娃
神秘的溶洞
隧道特大溶洞处理施工技术
基于数值模拟的土洞稳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