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的逻辑考量、道路羁绊与实践突破

2023-11-11靳晓莹王坤张兵

教育与职业(上)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教育强国职业教育

靳晓莹 王坤 张兵

[摘要]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对于教育强国的生成与落地具有关键作用。基于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目标和使命的一致性,从何以可为的逻辑考量探明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以及实践逻辑,以理念之困、时代之围、技能失衡的道路羁绊分析了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何以难为。据此,从理念赋能、方法赋能、战略赋能、文化赋能四个维度探讨了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何以大展作为,并以职普融通与普职融通、科教融汇与守正创新、产教融合与技能强国、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为路径选择,助力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建设宏伟蓝图的实现。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强国;逻辑考量;道路羁绊;实践突破

[作者简介]靳晓莹(1997- ),女,河南浚县人,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王坤(1979- ),男,云南镇雄人,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博士。(云南  昆明  650500)张兵(1966- ),男,云南建水人,红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硕士。(云南  红河  661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西部项目“新中国70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多维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JA190290,项目主持人:王坤)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1-0021-07

一、问题的提出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使命,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入了“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教育强国建设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强国建设作为重大发展目标再次提出。教育强国既是目标,也是手段,更是中国教育行稳致远的行动指南。教育强国具有丰富内涵,包含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及终身教育等众多子命题。职业教育更是以其独特的价值在我国国民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占据重要地位。从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强国来看,2012年到2022年十年间,中国教育强国指数排名进步最快,由第四十九位上升至第二十三位;从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并由数量发展转向了以内涵取胜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为我国建设教育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总体而言,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处于模仿追赶期,同质化、综合化现象较为突出,依旧面临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适切性不高的难题,种种羁绊制约着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迈向教育强国的道路充满险阻且漫长。如果不能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无法促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那么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也难以顺利落地。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二者方向一致、道路与共。中华民族要实现复兴,教育强国是必由之路,而要实现教育强国,职业教育则是“标配”。关于职业教育与教育强国,学者一般是从建设教育强国的大局出发,从教育强国指标或者指数等观测视角指出职业教育所获成就与不足,抑或是将职业教育作为实现教育强国的一条路径间接性提出。例如,张炜、马晓强等基于国际比较的视野,通过一系列教育指标评价体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在高等教育普及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及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仍旧存在明显的短板与不足,因此未来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强化职业教育并推进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在教育多样化方面,也有学者认为,与其他教育强国相比,我国教育发展面临多样性不足的劣势,应强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丰富教育生态系统的多样化供给;高书国认为教育强国兼具学术强国与技能强国的双重属性,并发现发达国家均将技能强国作为其教育强国的目标,所以提出坚持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教育发展战略;另有学者以大教育观作为立足点,提出建立新时期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支持转换的“三教统筹”制度。

综上所述,目前针对教育强国与职业教育的文獻研究,基本都是从教育全局出发来论述教育强国,仅有少部分涉及职业教育或蜻蜓点水式将职业教育以路径手段提出,鲜有学者单独论述职业教育与教育强国的联系。基于此,在借鉴已有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推进教育强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职业教育的视角,把职业教育与教育强国二者联系起来,以何以可为的逻辑考量、何以难为的道路羁绊、何以作为的实践突破作为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对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建设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与探索。

二、何以可为: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的逻辑考量

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入手,层层剖析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回答“何以可为”这一关键问题。

(一)历史逻辑: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的历史回眸

职业教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对其与教育强国关系的研究既关乎历史,又关乎二者在社会结构中的相互交织。要想说明其关系,就要以历史为研究抓手,兼具社会学的地气与历史学的关联,实现二者的梦幻联动。从广义的职业教育来讲,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经验的传递,自诞生起就与人类经济活动紧密相连。从最初传授“生存知识与技能”的谋生之本,到“学而优则仕”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鸿鹄之志,再到工业化时期的“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以及时至今日的“促公平、保就业、助经济、稳幸福”,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不断与时俱进,生动诠释了“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的光荣使命。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职业教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当代意蕴,并以崭新的姿态赋能教育步入新轨道,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时代之思,更是教育发展的现实之需,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构建具有世界水准且独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国际视野与国家发展的高度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从国家角度阐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确立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职业教育增值赋能,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建成技能型社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回望职业教育的发展史以及新时期的政策演进,系统审视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可以看出救国图强的重任不仅是贯穿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的一条精神红线,更是我国职业教育所应承担的伟大使命,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文化之魂。

(二)理论逻辑: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的理论前瞻

现代人学理论表明,人是历史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体,于自我个性成长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辩证统一。那么,面对人的多元智能,职业教育如何弥补普通教育的缺憾,促进人个性的全面生成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呢?职业教育理论及其规律给出了最为深刻且精辟的见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及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潮推动了中国近代先贤实业救国之路,催生了近代本土化的职业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力破学校围墙的束缚,暗含人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是个性化与社会化存在的生命本质。陈鹤琴的“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诠释了职业教育教劳结合的办学特色。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观更是打通了职业教育内外的各种教育要素,将个人、学校、社会、国家紧密相连。近代以来自成体系的职业教育理论,为我国职业教育理论打上了鲜明的民族性烙印。继往开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职业教育的价值本色不断得以彰显,为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建设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根基。沿着一般到特殊再到个别的思维演绎职业教育发展逻辑,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包含了面向人人的一般理论,如反映职教属性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属于同等地位的教育类型论,彰显职教办学特色的产教融合论、校企合作论,以及打破职教层次天花板的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论、技能强国论等。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沿着职业教育理论的發展逻辑可以发现,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一脉传承,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探索实践注入了民族基因、时代底蕴,引领着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建设一路生花。

(三)实践逻辑: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建设并非无源之水。这一过程的助力不仅与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遥相呼应,也是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现实关照。教育强国为职业教育指明了实践方向与道路,职业教育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伟大而艰巨。以史为鉴,加速经验与现实的创生。以理为纲,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领之下,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由横向规模扩张转向纵深内涵发展。这是一个对接科技发展趋势、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其最终将实现教育体系内外部的横向融通与纵向贯通,开创人人出彩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在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交织之中,中国职业教育的产教关系从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松散联结走向了产教融合的实体嵌入新阶段,产教融合实体组织将共助经济增长新动能。在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推动之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推动实施“双高计划”,涵盖197所高职学校、253个专业群,就业率达到90%以上,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更加突出就业导向,职业教育发展步入了提质培优的新征程。在这个新征程中,职业教育不仅成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秘密武器”,更肩负起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合格公民的历史使命。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的实践逻辑表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建设技能强国的中流砥柱,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价值指向。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教育强国的坚实支撑,教育强国的实践创新俨然需要职业教育体系内外的协同推动。

三、何以难为: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的道路羁绊

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仍然面临一系列困境,涉及理念之困、技能失衡、时代之围等,限制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进一步羁绊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

(一)理念之困: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研究的边缘化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受困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大多数人对职业教育还停滞在“次等教育”的认知之中。而这种固有的认知偏见也在悄然无息地挤压着职业教育的生存空间,反映在教育上,本该丰富多样的教育类型在精英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演变为具有高低之分的教育层次;反映在市场机制上,本该行行出状元的职业平等观逐渐异化为人才层次观。由此,马太效应愈演愈烈,错误的升学观加之错误的就业观致使职业教育时常被边缘化甚至妖魔化,进而也催生了国家制度与大众认知互相矛盾的制度消解现象,如将普职协调发展片面化地理解为取消普职分流。除此之外,这一事实也间接地反映在职业教育研究上,在有关我国教育的著作与教材中,职业教育大多数只是零星式地散落于书中,不成系统化的分布或者一带而过的阐述,在直接导致职业理论研究产生本体危机与主体危机的同时,也间接促成了人们对职业教育认知的停滞。其实,这种现象不仅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曾是国际性教育难题。例如,德国虽是职业教育的摇篮,但也曾遭遇过职业教育偏见问题。由此可见,许多矛盾具有一般性,它既没有标准答案,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当下,相较于其他教育强国,我国教育多样化明显不足。沿着思维逻辑逆推,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对职业教育认知观念的偏差不仅制约了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步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教育强国建设的脚步。

(二)技能失衡:产教融合不深的技能错配与失配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技能强国,而要实现技能强国,既要立足产业需求,又要优化职业教育供给。我国产教关系的演变逻辑,证明了这既是一个经济难题又是一个教育难题。虽然在一系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推动下,我国产教关系由产教结合走到产教融合,看似渐入佳境,但实则面和心不和。从产教融合顶层设计来看,我国产教融合制度规范性文件已形成规模体系,然而政策文件数量的增长大多属于自我复制与模仿,并未发挥出制度本身所具有的时代效应。其后果之一就是由技能错配导致的“技工荒”与“普工荒”的技能供给失衡现象仍在频频上演。根据202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就业信息统计中心的调查数据,我国行业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能与中级技能等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平均求人赔率达到2.7,需求人数几乎是有效求职人数的3倍。然而,目前我国技能人才仅仅占就业人口总量的26%,高技能人才占比也仅为28%。在我国低技能劳动总量居高不下、高技能人才供给匮乏的现实情况下,必将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技能人才呈现出结构性失调的技能错配现象与教育错配具有一定的联系,且过度教育与教育不足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技能者的收入水平。这种教育错配直接抑制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致使职业教育陷入国家需求与企业需求、个体需求不协调的二元尴尬处境,这也成为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路上的重大羁绊。

(三)时代之围:职业教育系统数字韧性不足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一种价值实践,如何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数字挑战,适应产业变革和复杂劳动格局,这是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无法回避的问题。数字经济的发展在重塑人力资源结构的同时,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创造性破坏”。面对经济社会的挑战,职业教育人才缺乏足够的数字素养,大数据、新工科、新文科及新兴服务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当代学生具备多学科、多资源的跨界整合能力。然而,当前无论是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的匹配程度,还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互动衔接,都不能很好地实现人才与技术的具身融合。同时,职业教育系统内部易陷入技术中心论的认知误区,教师仅仅将技术视为一种工具进行表层化的应用,而忽视人与技术实质层面的交往互动。事实上,职业教育数字资源配置是一项高投入、周期长、见效慢的系统工程。目前,部分地区及院校受制于现实条件,无法独自承担教育数字化所带来的沉重压力。而没有硬件支撑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就如同无本之木,毫无生机可言。职业教育系统一系列数字韧性不足的现象,限制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只有破除数字经济带来的时代之围,通过数字化改革赋能教育强国建设,职业教育才能成为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引擎。

四、何以作为: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的路径选择

作为一个教育大国,特别是在我国人口红利转变为教育红利的新时期,教育红利对人口素质和技能的提升产生了重大作用。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更应牢牢把握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規律,以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路径选择,全面开发职业教育的红利,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一)理念赋能:职普融通与普职融通

职业教育长期被“边缘化”、坐“冷板凳”,归根结底是理念的问题。在教育强国战略推动下,要实现普职协调发展,必须重塑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一方面,要以“职普融通”促进“职业教育普通化”。以学生的核心利益即生存与发展为落脚点,改变职业教育过于侧重技能传授与一味谋求就业的功利化倾向。生存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如若职业教育忽视学生生存发展需求,势必会导致教育的失败、群众的疏离。也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言,“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只能是改良艺徒培训,不能称之为职业教育。因此,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以“三全育人”为改革抓手,将综合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提升贯穿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内塑质量与外烁技能的完美结合,以内在实力的提升改善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价值体认。另一方面,要以“普职融通”促进“普通教育职业化”。改变现实中普通教育“一枝独秀”的痼疾,也要让人们深刻地意识到普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意味,即所谓普通教育,只有在它赋予人们职业能力时才能获得充分的意义与强大的动力。为此,应从中小学起就开始实施职业启蒙教育,并依托思政课、劳动课、综合实践活动等,统筹推进大中小学职业教育生涯教育一体化。

(二)数字赋能:科教融汇与守正创新

数字化时代的达尔文主义的来临宣告,职业教育如果不能从数字化技术变革中脱颖而出,那么职业教育数字化必将会以流于表面的形式而惨遭淘汰。因此,在对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进行历史研究、观念重塑的同时,还需要树立一种时空交织的辩证思维方法论来助力职业教育突破时代之围,化数字危机为数字机遇,以科教融汇拓展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之路,构建智慧职教新生态。一是要守正,以技术之道坚守职教育人本色。科教融汇绝非简单地将科学技术与教育教学相加,而是要求教育者以人文关怀为主线,将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作为核心目标,在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以及管理评价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地渗透技术要素,实现线上与线下一体化无缝链接教学,超越学习时空限制,做到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二是要创新,以技术之器提升职教系统数字韧性。以智慧职教平台的融创夯实数字职教基础底座,持续完善国家职业教育智慧平台建设,拓展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与教师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打造对接产业需求的专业智库。在技术之器与技术之道的融汇之中完成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生性变革,于守正创新中发展智慧职教大生态。

(三)战略赋能:产教融合与技能强国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其赋能教育强国建设除了理念、方法赋能以外,战略实践的落地也同样为教育强国的实现提供了必要条件,因而反思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也成为建设教育强国重要思考的时代课题。面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战略赋能教育强国战略的实践之困,应推进各个子战略的统筹融合。首先,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强化产教融合法律制度建设。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更是破解教育链与产业链错配的重要法宝。当下,产教融合政策体系已趋于丛林状态,更加缺乏的是推动产教融合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临门一脚”。为此,应通过优化产教融合的法律供给,以规制的合法性加强对教育与产业的约束力与驱动力,促进产教关系的深度融合与稳定融合。其次,尊重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深入实施技能强国战略。技能强国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题中之意,面对当下技能失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严重制约,应注重“内外兼修”。除了于内遵循技能人才“毛坯+岗位成才”的培养规律,完善产教一体化的制度设计之外,也应对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改革,如通过优化社会劳动保护机制、提升劳动薪酬待遇等一系列举措,减少技能错配、技能无效供给的现象。

(四)文化赋能: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源于文化的行为,与经济体制所促成或强化的行为是很难分开的。职业教育镶嵌于特定文化生境的先天属性,决定了文化对其影响的深刻性。教育强国征程中,不论是职普融通还是技能型社会建设,都需要重塑职业教育文化场域,实现职业教育文化的复位。一方面,应以文化底蕴积淀文化自信。文化底蕴是经过历史筛选与人民认可遗留下来的宝贵精华,我国职业教育文化中积蓄着“技进乎道”的实践精神、“经世致用”的国家观念以及“由技悟道”的工匠精神。因此,应通过深挖中国职业教育文化基因、讲好中国职业教育文化故事,使职业文化的浓厚底蕴弥散社会、深入人心,以文化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提升职业教育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以文化自觉延展文化价值。文化自觉就是在熟知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以时代特征为轴促进职业教育文化的转型,提升文化自主性和独立性。现代社会,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横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超系统,极易受到功利价值取向的影响。这就需要在固守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为其创造性地融入现代性的科技文化、数字文化、职业文化等时代元素,以保持其独立的学科文化体系,实现感性价值、理性价值、工具价值以及应用价值的完美融合,凝练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文化之路,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生动的文化基因。

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是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步,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了普通教育单向度育人的不足与缺憾。基于职业教育与教育强国的逻辑关系,本研究系统构建了“何以可为+何以难为+何以作为”的职业教育助力教育强国研究框架,并探讨该框架在实践中存在的道路羁绊和路径突破。从何以可为的逻辑考量出发,建构出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在何以难为的逻辑交织中,职业教育赋能教育强国面临着理念之困、时代之围与技能失衡的多种道路羁绊。面对何以难为的道路羁绊,应以“理念赋能、数字赋能、战略赋能、文化赋能”作为实践突破,将“职普融通、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文化重构”作为路径选择,塑造出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以新发展格局赋能中国教育现代化,推动建设教育强国。

[参考文献]

[1]王新波,王敬杰,张浩,等.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之五[J].教育研究,2022,43(5):4-16.

[2]马晓强,崔吉芳,万歆,等.建设教育强国:世界中的中国[J].教育研究,2023,44(2):4-14.

[3]张炜,周洪宇.教育强国建设:指数与指向[J].教育研究,2022,43(1):146-159.

[4]柯政.建设教育强国应更加突出多样化发展[J].教育研究,2023,44(2):30-44.

[5]高书国.世界教育强国的形成与发展——以英、法、德、美为例[J].教育研究,2023,44(2):15-29.

[6]薛二勇.以大教育观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路径探索[J].人民论坛,2022,(23):16-19.

[7](美)C.赖特·米尔斯. 社会学的想象力[M].李康,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8]田正平, 周志毅. 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233-254.

[9]聂清德,周明星.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认识逻辑形式研究[J].职教论坛,2020,36(7):12-19.

[10]李鹏.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化:新尺度、新挑战与新方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24-33.

[11]张社字.我国职业教育“理论自信”的实现逻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5):47-53.

[12]匡瑛.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突出问题与破局之策[J].人民论坛,2022,748(21):73-76.

[13]徐国庆.我國二元经济政策与职业教育发展的二元困境——经济社会学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9,40(1):102-110.

[14]巫程成,周国忠.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的理论溯源、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23(6):52-58.

[15]王敬杰.新时代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困境与路径[J].职教论坛,2022,38(9):5-12.

[16]高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与实验[J].教育研究,1998(5):28-34.

[17](法)朗格郎.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陈树清,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18]祝智庭,李宁宇,王佑镁.数字达尔文时代的职教数字化转型:发展机遇与行动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11):5-14.

[19]时伟,李欢.数字时代教师教学技术素养的反思与改进[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11):95-100.

[20]刘宝.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合法性问题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1):45-52.

[2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教育强国职业教育
“教育强国”“教育优先”“教育现代化”说的是什么
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教育发展给力供给侧改革
试论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习近平的教育思想
新加坡基础教育特色和启示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略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