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工作者如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2023-11-11丁国旗
【关键词】文艺工作 中华文明 新的文化使命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①可以看出,“新的文化使命”出现的背景条件是“新的起点”。日前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强调,要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深刻认识新的文化使命提出的理论背景与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开创了新的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观点,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須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②显然,“新的气象”“新的局面”,迈出的“坚实步伐”,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等,为我们继续努力奋斗,肩负新的文化使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我们必须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认识和观照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在深入领会“第二个结合”的历史性意义、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的前提下理解和认识新的文化使命。
“两个结合”与新的文化使命。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③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坚持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第二个结合”,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从五个方面对“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进行了学理性分析和论述。即,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三个“新高度”的提出,进一步彰显了“第二个结合”提出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具体实际,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实事求是精神,表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觉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自觉自信。“两个结合”为我们认识新的文化使命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与新的文化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这些元素包括社会理想、治理思想、大一统传统、家国情怀、精神追求、经济伦理、生态理念、哲学思想、思维方法、交往之道等,它们“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正是中华文明的这些突出特性,才成就了中华民族绵延不断、革故鼎新、团结统一、文化多元、以和为贵、积极进取、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等理念精神。
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各自彰显出中华文明某一方面的独特性,同时它们又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集中表达,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魅力展现,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记录与见证,是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具体内容,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文化基因。
从对五个突出特性的整体认知中,可以探见“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和理论支撑,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和强大文化基础,使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④这就进一步证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凝聚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是我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
文艺工作者要坚持历史主动精神,勇担新的文化使命
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希望大家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⑤为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擂动了奋进的战鼓,吹响了冲锋的号角。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会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进一步激发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在我国文艺文化建设第一线辛勤耕耘,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当下我国文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比如,一些低俗的文艺产品还有市场,文艺精品的不断涌现任重道远;出现在各种小视频传播平台上的所谓“作品”吸引着大量观赏者的眼球,而其中有许多低端化娱乐的内容,甚至打着文艺的旗号,以负能量内容吸引大众的眼球,妨碍人们对真善美的正确认知和正向价值的形成。感性的刺激永远比理性的说教更易让人接受,对于很多辛苦了一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他们需要有一些艺术性或娱乐性的东西来纾解疲劳。文艺创作如何以自身优势占领庞大的文化市场,是当下文艺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文艺创作不只是创作,而应该是心中有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人民应该成为文艺服务的主体和对象。有视觉质感且又能将真善美融入其中的创作,一定是好的创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⑦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将观赏性与思想性、艺术性并列提出,充分证明了视觉观感对于文艺欣赏而言的重要意义。今天处于手机媒介占主导的社会“阅屏”时代,如何提升文艺作品观赏性的同时又能遏制那些低端化娱乐的东西,已成为摆在文艺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好的作品”一定会有好的、更多的受众的观念,对观赏性的重视应成为新时代文艺工作的重要内容。
今天,包括各种小视频在内的许多新兴视觉艺术的出现,夺走了文字阅读的很多读者。社会节奏的加快,各种生活压力扑面而来,以娱乐性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一些短平快的“艺术小料”,已经成为一些受众最想也是最需要拥有的东西。这是时代的必然,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转移,文艺工作者需要顺应这方面的需求和发展。艺术是为人民的,人民群众不喜欢的作品算不上好的作品,不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和真善美追求的作品也不是好的作品。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文艺工作面临的新任务。这也就意味着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变化、社会发展,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⑧一时代有一时代之任务,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求变了,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也要随之发生变化。
新的文化使命对文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理解“兩个结合”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所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基因,了解当下我国文艺工作面临的诸多挑战,为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逻辑支撑。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而言,如何将对“第二个结合”的意义的理解和认识落实好,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贯彻好,最终回到对文化文艺工作自身发展规律的认知和文化文艺的实践上来,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第一,提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深入时代生活,扎根百姓日常,是努力做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前提和保障。文艺要反映时代,反映时代是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是文艺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是文艺表现主体和消费主体,也是文艺鉴赏和评判主体,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的重要理念和原则。然而,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做得怎么样,效果又如何?是需要我们去认真总结与反思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真正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过各种形式回到人民群众中间,了解人民群众生活,创作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文艺作品。2023年集中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再次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造了机遇和条件,文艺工作者组建各种调研队伍有组织、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专项调研,获得了丰硕的调研成果,相信这些调研成果会尽快转化为优秀的文艺作品。
然而对于文艺创作者而言,这些还远远不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应该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生命生活常态。当然,文艺工作者自己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但这种生活对于文艺创作而言无疑是捉襟见肘、远远不够的。文艺工作者必须走出个人生活的小圈子,在城市乡村、车间地头等广阔的天地中去了解各行各业人们的生存状况,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从而真正和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做到与他们情感相通。只有这样才能写好人民,创作出人民群众喜欢和乐于接受的作品。
可以说,文艺创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所创作作品的水平和高度。“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文艺创作,即便能够创作出一两部说得过去的作品,但创作者的生活贮备终究会枯竭穷尽,“没有生活”的创作终究会成为创作者自己的“坟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所指出:“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文艺工作者既要有这样的态度,也要有这样的能力。”⑨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新的文化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要加强和重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实际能力,并且要不断提高这一能力,让深入人民生活成为常态,使文艺创作之源永不干涸。
第二,把“出精品”作为文艺工作追求的根本目标和原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⑩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等一系列重要论断,从而为精品创作指明了方向。
出精品力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论述中的一贯主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水平。”“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因此,要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提出了通过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来推动精品创作的体制机制。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第三个希望就是“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极其重视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培养,提出要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引导青年文艺工作者守正道、走大道,鼓励他们多创新、出精品,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充分显示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多出精品力作的殷殷希望、拳拳期待。
出精品是新时代对文艺工作的新要求,只有多出精品,才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勇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真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艺工作要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应有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如山,将新的文化使命和党的中心任务有机结合起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秉持开放包容,多出文艺精品,以实际行动为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就是广大文艺工作者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改革开放40年文学理论学术史研究与文献整理”(项目编号:19ZDA262)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②⑤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③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
⑥历史主动精神主要包含历史自觉意识、历史担当意识和历史创新意识等内容,具体参看丁国旗:《新时代文艺工作者需要积极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文艺理论研究》,2022年第6期。
⑦⑧⑩《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
⑨《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日。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22年10月25日。
责编/赵橙涔 美编/陈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