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对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后疼痛及腰椎功能的影响

2023-11-11吴清华钟南通信作者钟路凤

医疗装备 2023年19期
关键词:椎板韧带腰椎

吴清华,钟南(通信作者),钟路凤

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 (福建龙岩 364000)

腰椎管狭窄(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是常见退行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骨质增生、韧带肥厚、椎间盘突出等均为常见病因。LSS 主要临床症状为腰背痛、跛行等,部分患者伴小腿麻木、感觉减退等表现,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不利于身心健康[1]。目前,临床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多选择椎管减压术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创伤较大,对脊柱后周围组织影响较大,术后可能会遗留腰背痛、脊柱不稳定等问题[2-3]。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double-channel endoscopic,UBE)技术逐渐应用于LSS 患者治疗,其具有微创、出血量少、恢复快等优点,不仅对脊柱后正常组织结构损伤较小,还可对椎管内各部位、方向进行探查,减压效果较好[4]。基于此,本研究探讨UBE 技术对LSS 患者术后疼痛及腰椎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 年6 月至2022 年6 月于我院完成手术治疗的86 例LSS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术式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3 例。对照组男19 例,女24 例;年龄49~77 岁,平均(60.36±4.76)岁;多节段9 例,单节段34 例;部位:L4/5为18 例,L3/4为5 例,L5/S1为20 例;病程:<5 年18 例,≥5 年25 例。试验组男18 例,女25 例;年龄47~79 岁,平均(60.98±4.85)岁;多节段10 例,单节段33 例;部位:L4/5为17 例,L3/4为4 例,L5/S1为22 例;病程:<5 年21 例,≥5 年22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外科学》(第9 版)[5]中LSS 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查体、腰椎X 线片、CT或磁共振等检查确诊;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在我院行手术治疗;术后通过电话、门诊方式随访,时间≥6 个月;病例资料、影像学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腰椎滑脱症;既往有腰椎手术史;先天性脊柱畸形;伴心、肺等功能障碍;既往有脊柱肿瘤、感染史。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传统椎板间开窗减压术治疗。术前予患者血常规等检查,并行全身麻醉,协助患者取俯卧位,保持腹部悬空、脊柱弯曲状态,便于打开椎板间隙。在X 线机下明确责任椎间隙,取其上腰椎棘突尖端为中心,做一正中切口(长约8~9 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筋膜等,靠近棘突竖脊肌患侧,剥去上椎板下缘黄韧带的附着点,利用咬骨钳咬上椎板,以暴露黄韧带上缘,去除部分椎体下关节突,使下椎体上关节突内缘暴露,并利用咬骨钳咬掉黄韧带,在切断黄韧带后咬断下椎板上缘。若合并椎间盘突出,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增生骨赘,充分进行减压,恢复硬膜囊搏动,增大神经根活动范围,减压满意后检查是否出血,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试验组接受UBE 技术减压治疗。术前检查、麻醉方法及体位均与对照组相同。麻醉满意后,在X 线机下明确责任椎间隙,以责任椎间隙为中心,将责任椎间隙上、下椎板外缘作为穿刺点,头端、尾端穿刺点分别作为工作通道及内镜通道。在内镜通道置入关节镜(德国蛇牌医疗器械公司,PV470 型,内镜4 mm,30°视角),利用等离子体刨刀通过工作通道清理棘突与椎板交界处的软组织,显露上下椎板,利用关节镜磨钻处理椎板上下边缘、关节突关节,利用咬骨钳沿上下椎板边缘咬除部分骨质,仔细寻找黄韧带、椎板破口位置,松解分离黄韧带,剥离、咬除黄韧带,充分显露同侧硬膜囊。利用神经剥离子游离硬膜表面的增生脂肪、硬膜、神经根,摘除髓核。沿硬膜囊、神经根外侧减压,显露神经根,分离粘连组织,若合并椎间盘突出,摘除突出的髓核组织,射频止血,至神经根松弛。清除棘突根部的骨质,咬除黄韧带,扩大对侧神经根管。对侧减压方法同上。严格止血,撤出工作通道,进行缝合、无菌敷料包扎处理。

1.3 观察指标

(1)手术疗效:术后6 个月,根据改良MacNab标准[6]判定手术疗效,患者腰背痛、跛行等症状消失,可正常生活为优;患者腰背痛、跛行等症状基本好转,有轻微感觉,活动部分受到限制,基本可正常生活为良;患者腰背痛、跛行等症状减轻,日常活动受到限制,对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为可;以上症状均无改善,病情甚至加重为差;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2)腰腿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6 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7]、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8]评估两组腰腿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其中VAS 分值0~10 分,评分越低表明疼痛越轻;ODI 共10 个问题,每个计0~5 分,总分0~50 分,评分越高表明功能越差。(3)并发症:记录两组感染、切口渗液、硬膜撕裂、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疗效比较

两组手术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疗效比较

2.2 两组腰腿疼痛程度、腰椎功能比较

术前及术后6 个月,两组VAS 评分及ODI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个月,试验组VAS 评分及ODI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VAS 评分及ODI 比较(分,±s)

表2 两组VAS 评分及ODI 比较(分,±s)

注:VAS 为视觉模拟评分法,ODI 为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组别 例数 VAS 评分术前 术后1 个月 术后3 个月 术后6 个月试验组 43 6.08±1.13 3.41±1.05 2.33±0.62 2.04±0.45对照组 43 5.97±1.09 3.94±1.02 2.79±0.73 2.19±0.51 t 0.459 2.374 3.075 1.446 P 0.647 0.020 0.003 0.152组别 例数 ODI术前 术后1 个月 术后3 个月 术后6 个月试验组 43 38.65±3.45 30.02±3.11 25.49±2.89 13.36±2.04对照组 43 38.76±3.24 33.54±3.14 27.84±2.91 14.17±2.18 t 0.152 5.223 3.757 1.779 P 0.879 <0.001 <0.001 0.079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LSS 主要由腰椎管或椎间孔狭窄压迫神经根所致,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以往临床通过药物、有氧运动等保守方案治疗LSS 患者,虽可减轻临床症状,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疗后无明显效果,需采取外科手术治疗[9]。传统椎板间开窗减压术可行神经减压,获得一定短期效果,但手术会对软组织结构造成破坏,导致患者术后长期出现疼痛症状,影响功能恢复,不利于预后[10]。因此,寻求其他更加安全、有效的术式十分必要。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逐渐被用于LSS 手术。UBE 技术逐渐兴起,其通过2 个小切口分别建立工作及内镜通道,其中内镜通道能够置入关节内镜获得更广泛、清晰的术野,同时可兼顾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持续冲洗;工作通道用于器械操作,单独通道可增大手术可移动范围,便于医师操作,提供良好视野,提高减压效果[11]。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后1、3 个月的VAS、ODI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术后6 个月的VAS、ODI 评分及手术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提示,UBE 技术应用于LSS 患者,可获得与传统术式相似的效果,但更利于减轻患者腰腿疼程度,改善腰椎功能。分析原因如下:随着术后时间延长,患者腰背部肌肉组织修复及腰椎功能恢复进程较一致,两组术后6 个月疗效及ODI、VAS 评分相近。但UBE 技术分别建立2 个通道,独立操作,能够清晰放大手术视野,实现精确减压;且UBE 技术可视范围较广,切口小,更利于减轻神经组织及软组织损伤,减少对关节突骨质破坏,减轻患者应激反应,进而有助于缓解疼痛程度,短期内更利于功能恢复[12]。汪文龙等[13]报道,UBE 技术应用于LSS 患者,能够实现充分减压,早期手术效果确切,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腰椎功能,且安全性较高,与本研究结果类似。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UBE 技术在减少并发症上无明显优势,这可能与本研究纳入样本量有限有关,具体结论还需今后进一步证实。

综上所述,UBE 技术应用于LSS 患者,能获得与传统椎板间开窗减压术相似的短期疗效,且更利于减轻患者腰腿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猜你喜欢

椎板韧带腰椎
椎板间隙入路PT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对其术后疼痛的影响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腰椎
三角韧带损伤合并副舟骨疼痛1例
注意这几点可避免前交叉韧带受损
距跟外侧韧带替代法治疗跟腓韧带缺失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技术微创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针推治疗腰椎骨质增生80例
椎板棘突切开复位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