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居家养老服务产业研究
2023-11-11叶佳倪
叶佳倪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苏州 215000)
2021 年3 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把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到国家战略层次,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养老问题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合时宜,将养老服务推向完全由市场供给的社会养老也在发展中凸显出一定的弊端,居家养老应运而生。作为结合了传统和社会养老模式优势的养老方式,其既符合文化传统,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又顺应时代发展的多元融合趋势,提供全方位的科学服务,具有中国特色,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必要性
嵌入性理论是属于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个理论,不同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延伸发展,使得这一理论被应用于多个领域。匈牙利政治经济学家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是第一位在经济制度的剖析过程里引入“嵌入性”这一概念的学者,后来对这一概念再次拓展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他在社会组织互动领域谈及“嵌入性”,认为我们所研究的组织及组织行为受制于社会关系,不应该把社会组织看成独立个体单独研究。
嵌入性理论说明居家养老是适应中国国情、符合老年人心理需求的养老模式。老年人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而是嵌入自身多年积累所形成联络关系网中,他们需要与搭建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其他个体产生联系、互动交流,以此来满足自身关于情感、知识、服务、信息等多方面的需求。家庭作为老年人连接关系网络的重要载体,在给予老年人全方位的社会支持上有特殊意义。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会在社会关系网中发生位置、角色的变动,致使自身功能和意义被削弱,在心理上产生落差,导致焦虑不安的情绪出现,而陌生的养老机构还需要老年人舍弃原有关系,将自身嵌入全新的社会关系网中,这对大部分老年人来说难上加难。根据嵌入性理论,对老年人的行为决策进行分析,老年人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会在与周围交流中交换信息,收集情报,甚至改变老年人的偏好选择,所以其主观行为会受到自身性格、思想观念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发展居家养老的互助服务时,既要重视老年人及其周围人的思想观念,因人而异,又要加强在社区环境中的宣传教育,发动身边人以潜移默化地改变老年人社会关系网中的社会文化。
除了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各个组织也是嵌入在彼此的社会关系网中的,彼此间互动交流,在不同领域内开展合作,其合作结果都是为家庭进行服务供给。我们要以家庭为中心,在政府领导下充分调动各个组织的养老服务资源嵌入服务网络,让老年人能在自身熟悉的社会关系网中就享受到全面专业、便利科学的养老服务。
二、居家养老服务现存问题
“9073”是当前我国养老模式所呈现的养老格局,即老年人居家养老占90%,社区支持占养老的7%,机构占养老的3%。居家养老作为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家庭自身接受度高,发展势头迅猛,我国也不断出台众多法律政策推动其进一步规范化,各类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机构持续增长,养老事业和产业蒸蒸日上,养老新形式不断涌出,一些相关试点工作也在稳步推行,可以说居家养老服务处于稳步上升阶段,但它也存在着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
(一)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精准度低
目前所提供的养老服务整体上内容比较有限,精准度低,相关标准缺失,对服务的评估监管不足,无法有效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居家养老要求能个性化定制养老服务内容供给,而实际提供的服务主要在家政、生活、基础医疗部分,不同服务机构的服务标准和收费不同,在总体上良莠不齐,种类较少,内容单一,质量不高,呈现出重物质轻精神、重提供轻反馈、重大众轻个性、专业化规范化不足的特点。
(二)专业化养老服务人员欠缺
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最终还要落实到基层人员——上门给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人员身上,他们提供服务的专业素质能力决定着服务的质量,养老护理员、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是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主力队伍。但当前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整体上呈现出高年龄低学历、女多男少、专业程度低的特征。
(三)“互联网+居家养老”亟待推广应用
“互联网+居家养老”是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发展下融合原有的居家养老模式提出的新模式,又称“智慧居家养老”。作为顺应科技创新而发展出的新模式,其拥有很大潜力,能极大地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满足老年人情感、安全、生活和健康的需求。当前,智慧居家养老产品处于推广阶段,在居民家中的应用率不高,大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城市的高档住宅区内,老旧小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使用率较低。
三、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加强舆论引导
(1)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新闻报道,引导大众媒体宣传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光荣事迹和待遇福利,提升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行业尊严,增强人们对该职业的尊重感和认可度。
(2)印发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册。社区印制一些介绍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册发放给有居家老年人的家庭,讲解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各项具体事宜,增进其对居家养老服务的了解。
(3)推进政务新媒体建设。在政务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上推送信息时要加强各个政务媒体的联动,把居家养老服务相关内容能形成专题板块,既便于居民寻找到相关服务信息和政府最新的政策资源,还能形成信息聚合效应,加深居民对该内容的了解认知,扩大居家养老服务的辐射范围。
(二)完善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扶持
(1)制订宏观规划,改善融资环境。政府要保障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分批分阶段缓步推行延迟退休政策,保障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根据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增加进行各类PPP 项目(公私合作)的资金,补充调整政府直接购买养老服务的资金规模,给予使用PPP 项目服务的消费者一定的资金补助。
(2)构建多层次养老金保障制度。保障资金多元分摊的多层次养老金的制度构建,为完善第二层次的企业年金制度和建立第三层次的个人保险金制度提供政策帮助,政府要尽快建立起以私人账户制为基础、个体自愿参加、国家财政税收支持、资金形成市场化投资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提高个人总体的养老保险金额,增强家庭内部抵御养老风险的能力。
(3)改善社区居家养老环境。加强对物业、企业、养老机构的监管力度,规范养老服务设施和适老化工程改造的行业标准和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标准,加大在适老化改造、改善小区养老环境等方面的财政补贴。
(三)搭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平台
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平台。
(1)制定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清单。制定居家养老服务的清单,内容要包括日常照料、精神慰藉、教育文娱、体育锻炼、保健医护、法律维权、紧急救援等板块。
(2)制定老年人个性化档案。根据居家养老服务清单,由社区工作人员上门为辖区内的所有居家老年人制定个性化档案。该档案主要涉及老年人的基础信息、居家养老需求、身体状态三大方面。
(3)搭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信息平台。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下,搭建起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信息平台。平台分为政府购买模块、志愿服务模块、个人付费模块、居民互助模块、智慧居家养老模块,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免费或付费服务。
(4)录入档案,整合信息资源。社区工作人员将老年人的个性化档案录入平台。平台接受档案信息后,划分需求类型,同服务内容清单相衔接,整合资源信息,搭建起供需协同网络,将老年人的需求与平台服务内容进行转化,为老年人打造个性化的用户界面,便于老年人选择服务项目。同时,服务供应方可以根据老年人的具体需求,对自身所提供的服务内容进行调整细化。
(5)规划平台的养老服务对接员。根据老年人的数量规划服务辖区,再根据辖区确定养老服务对接员的数量。养老对接员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负责区域内所有老年人联系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事宜,该职位可以由社区工作人员或小区物业的工作人员兼任,也可以单独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
(6)审核监督平台服务供给情况。积极审核监管平台上提供服务的企业机构和服务质量。除了在平台给老年人建设评价反馈、投诉通道,还要不定期地对服务进行抽检,检测人员随机在平台选择服务项目,测试服务情况,记录评估结果并进行奖惩。设置企业黑白名单,对被反馈服务质量差的企业机构要加强监管,不合格的要及时整改,多次不达标可予以惩处并终止服务,保证老年人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
(四)完善专业化养老服务人员队伍激励机制
(1)规范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职业标准。社区划分养老对接员辖区范围,制定养老对接员职业标准,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和职业基础保障机制,形成养老对接员的职业规范,提高整体职业专业化素养。
(2)增加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数量。鼓励企业、养老机构同学校积极联系,由企业、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诉求反馈给学校,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缓解企业、养老机构内部专业人才数量不足的问题。
(3)强化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企业、养老机构要加强对内部员工专业技能提升的重视,构建与岗位待遇相契合的奖金制度,如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激励养老服务人员不断学习,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4)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树立模范人物。扭转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社会认可度低的现状,新闻媒体积极宣传人员先进事迹,塑造典型模范,改善工资待遇,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提升社会地位,激励从业人员工作积极性。
(五)促进智慧居家养老的推广应用
(1)强化智慧居家养老行业监管。制定智慧居家养老行业规范和准入门槛,加强全过程监管。企业在推广新的智慧养老服务项目时,联合第三方评估考察并进行试用,根据反馈结果不断修正智慧居家养老产品。
(2)加强智慧居家养老的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智慧居家养老发展,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构建的试点工作,增加互联网运行、网络升级改造工程扶持资金,为其运行提高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撑。企业还应根据数据信息管理标准,不断升级其安全防护系统,保障智慧工程运行畅通和居民信息安全。
(3)优化智慧居家养老产品。企业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加大智能居家养老产品的科研经费投入,政府可以对生产智慧居家养老产品的相关企业实现扶持性优惠政策,在设备、场地、人员等方面予以补助,从而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刺激其不断研发更加便民智能的居家养老产品。
(4)提高智慧居家养老产品的家庭使用率。加强对智慧居家养老的宣传力度,运用新闻媒体推广智慧居家养老相关产品,提高人们对其的接受和认知程度。可以让社区、物业公司和企业联合在小区内开展智慧居家养老产品的体验活动,打造智慧居家养老场景体验,让小区居民切身体会这些产品的便捷之处。
结 语
面对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时代环境,我国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作为满足传统文化需要又符合现代化进程的养老模式被广泛应用,经过30 年的发展,该模式在我国已初具规模,各地都有所应用、实践,并随着科技进步朝向智慧居家养老的新模式发展,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