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间圈养”: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
2023-11-10
近日,“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登上热搜,也引发了热议。据央广网报道,最近,山西晋中一名老师发布视频吐槽“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没想到这一吐槽,引起广泛共鸣。
“课间圈养”并非新现象
此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普遍,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许多学生家长在社交平台上指出孩子在课间10分钟不能去操场,不能上下楼,不能出教室,甚至无法离开所在的过道。
问题在于,为何这么多家长质疑“课间圈养”,却依旧有很多学校继续采取“圈养”方式?如何才能把课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在课间自由活动?
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课间圈养”,大致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有的教师习惯拖堂,短短10分钟就被挤占掉两三分钟,学生刚出教室就得回来,就不愿意出教室;二是这些学校担心学生课间出教室“打闹”会发生安全事故,要求学生在课间不出教室,甚至限制学生上厕所的次数。课间对学生进行“圈养”,就成了这些学校减少安全风险的现实选择。
2021年实施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因此,不论何种原因,这些学校、老师让学生无法自由享有课间时间,如老师拖堂挤占学生的课间时间,学校制订学生行为规范,要求学生课间不得离开教室等,都是违反规定的。
在一节课后安排课间休息,就是为了让学生疲劳的神经得到休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课间圈养”会影响学习效率,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学生不愿意活动,变为“宅男”“宅女”,也会影响孩子的视力。
专家支招:明确责权,预防为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出现“课间圈养”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学校责权边界的模糊。“学校目前不是有限责任主体,成了无限责任的承担者。”
一出问题,不分青红皂白就追究学校校长、班主任老师的责任,“过度追责”“无限责任”现象时有发生。这让学校面临很大的舆论压力。有的地方教育部门为尽快平息舆论,就快速对校长、班主任进行处理,这貌似强化学校的责任意识,但副作用也很明显,学校开始采取“推责式”应对——取消有安全风险的户外活动,甚至包括正常的体育活动。
首都師范大学教育学院劳凯声教授曾提到,解决中小学校责任能力不足问题的一种做法,是让社会分担公办中小学校的赔偿责任,建立学生伤害事故的保险机制。在上海,2001年《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校方责任综合险已经开始推广。
另外,学校应该更多地“从事后赔偿向事先预防转变”,对保障学生安全的硬件设施进行规范。
如此,才能让学生们告别“圈养”,在课间走出教室,找回充满欢声笑语的课间十分钟。
(综合《新华每日电讯》《新京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