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SMUSEUM:城市中的心灵可呼吸之地
2023-11-10汪斌
汪 斌
2020 年11 月,APSMUSEUM 正式在上海陆家嘴中心L +Mall 商场向公众开放,这标志着欣稚锋艺术机构(Art Pioneer Studio)全新阶段的开始。我们延续了作为致力于当代艺术与空间介入的关系,并将艺术的力量赋能于不同属性的空间领域。在这里,APSMUSEUM 作为实体空间的落地,使得在一座拥有非营利的艺术空间语境之下,进一步拓展艺术与建筑在学术与科技上的理论性,并开始寻找艺术与不同领域之间的对话,组织并促进国际性跨学科合作的可能。
正如在2020年11月11日,APSMUSEUM以“空间领导者”开馆首展所示:一种前瞻性,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不是一本已经写好的书,而是一本需要被不断重读和重写的书。重读,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和思考,重写,意味着我们要有新的塑造与语言进来,它代表的是一种不断被开拓、更新与延展的创造性。而APSMUSEUM 的初衷,就在于将这样的一种理想赋能于实践的可能。正如APSMUSEUM设计师斯坦法诺·博埃里(Stefano Boeri)的理念所构成:蓝色,代表了一种实在、纯粹和强大的力量,一条隧道,将两个空间(内与外)连结起来。它提醒着我们,在一个公共的大环境的内部,存在着一个充满活力且不断生成输出和具有影响力的动力空间。
它意味着一种改变,在这座大城市的一个角落里开始发生,并正在发生,培育一种融合当代艺术、建筑、设计和时尚的花粉经济,促成一种新城市社会的块茎伦理。我们期望的是在这里是一种有生命的空间生态,正如“空间领导者”中的15 位参展艺术家一样,践行着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对艺术空间之于城市的隐喻式想象:艺术空间是大城市的肺,涌进来的城市诸众,是激荡城市的热血。
实际上,在APSMUSEUM 诞生之前,欣稚锋艺术机构就已经多年来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展开合作,并以其国际顶级专家咨询团队,整合了伦敦、东京、中国香港、北京和上海等多地资源,将艺术带进各种不同属性的空间领域。2019年,甚至受政府委托,成为当年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SUSAS 2019)的策划和执行团队。正如在此次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题“相遇”,它不仅形成了最终我们目前在杨浦滨江上所能看到的20 个永久公共艺术作品,更是一种艺术与城市之间的,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公众与公众之间的情景、感知、参与、介入、对话和思考,在精神和美学上超越历史与地域的关系。
公共艺术并不只有室外,只要在公共空间与大众相接触的,都可以归到“泛公共艺术”。而对于如何拓宽这一泛公共艺术的深入,APSMUSEUM 应运而生,它代表着欣稚锋艺术机构主理的空间和主营的公共艺术,正在往一个多元性、开拓性、学术性和实验性的方向开放。但它并不意味着一种曲高和寡,而是在艺术项目与环境之间建立起更具有落地性的连接,并持续保持一种开放和多元自由的心态,尝试更多跨学科的可能和话题上的激发。换句话说,APSMUSEUM 与传统意义上的美术馆存在着差异。
艺术并不是冰冷的,城市也不是孤独的,正如曾经被艺术的温度如此的感动过。2021 年4 月的春季,“逝者如斯”如期开展,我们期望艺术在空间中的传递,更能带给人们希望和人性之温暖,特别是当时代如巨轮般驶过的时候。我们邀请了知名建筑理论学者李翔宁担任此次策展人,由建筑师柳亦春,艺术家邱岸雄、作曲家金望联合创作、通过在黄浦江畔与浦东APSMUSEUM 两地实时传输的图像和动画,实现了跨越建筑、艺术和音乐三个不同领域之间的联动,将虚拟与现实进行叠加并形成了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对话。
“空间领导者”展览现场 APSMUSEUM 2020 年
时代的轻与重,当下与过去,物质与虚拟,废墟与生命,通过“逝者如斯”使我们更能看到,艺术如何更深程度的介入我们的现实生活,以及我们当下的精神需求和心灵港湾。跨维度的艺术,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一些我们过去曾以为的边界正在消失,至少从“逝者如斯”中,看到了这不同领域之间,所碰撞出的化学反应是令人感到惊奇的,如交响乐的不同声部,在彼此的空间之中流动。这种交叠时空的特质和关系,变得更加开放,也更加和谐。
它至少给予我们启发,在当下以及未来,人们将如何更好的共同生活?APSMUSEUM 希望能够在这样的新的时空环境下,在城市空间的营造中提供更多新的思考和想象。同样在此之中,艺术空间的边界也被更多的打开,当我们的第三个展览“彩色玻璃窗”开始的时候,向城市的深处延伸就发生了。首次从商场三楼的APSMUSEUM 艺术空间延伸至陆家嘴中心商场的内部及外部公共区域,实现了在陆家嘴中心完整呈现多点位艺术展览的第一次尝试。
在这次展览中,我们邀请了新媒体艺术家胡介鸣,以“人工智能与艺术”为主题,探讨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可能性,同时也是瑞士艺术家组合AATB在中国的首次呈现。人工智能的潜力在我们的城市生活空间到底在哪里?“彩色玻璃窗”带有一种超越性在现实之中的投影,正如它原本的功能性含义来自于教堂,它本身就是一种将两个世界交织在一起的媒介,并且它的拼接性带有一种更强的糅杂、多元、并包的属性,正如我们APSMUSEUM 的定位一样。
而到了2021 年的冬季展“定数”,我们尝试以“数”的角度来介入艺术与公共领域,思考数字如何成为了诠释世界的一种方法和视角。这首先是从对当下的深度信息时代的审视中而来,它已经掌控着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搭建各领域之间的信息流转的高速通道。而作为艺术,如何带给这样一个数字海洋的世界以人文性的更新或思考,也是我们想要去探讨的话题,因为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因为数字正在成为我们生存空间的背景。
可以说,APSMUSEUM 的基因里自带了一种对我们所处当下世界的关切,这种关切始于欣稚锋艺术机构在人自身对精神空间需求(艺术)与功能性生活空间(建筑)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及互动开发潜力上的探索和实践。它形成了一种对人的整体性需求的关切。从个人的私人领域,逐渐向公共人群的空间拓展,并走向以社区及城市空间的广袤区域。而无论身在其中的何种尺度的主体空间,其与主体相连的两个空间(精神与肉体/艺术与建筑)在拓扑性质上不变。
所以,APSMUSEUM 是比Art Pioneer Studio更进一步的探索,对不同尺度的主体空间进行思考,试图延展出更多元的艺术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公共文化空间,包括艺术与时尚之间的文化消费空间,人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心理空间等。正是基于如此的想法,APSMUSEUM 对公教论坛以开放与自由为出发点,根据展览的不同主题,不断探索并激发新的空间可能性。比如在APSMUSEUM 成立起初,就曾就以安尼施·卡普尔的个案为例,探讨了“安尼施·卡普尔的幻象空间”所对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的影响与启发。紧接而来,以詹姆斯·特瑞尔为例,讨论“光”作为中介,在艺术与建筑之间的作用和精神表现力。甚至深入艺术家视角,以“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为题,让观众思考什么才是活生生的艺术。
《起重机的对角线》(Set of Diagonals for Cranes)费利斯·瓦里尼(Felice Varini) 上海市杨浦滨江 2019 年
通过不断的拓展和扩度,我们的公教论坛也不断进入到更细分、更前沿的焦点领域,比如在“彩色玻璃窗”的展览期间,我们深入探索了人类与非人类(机器、人工智能)的合作与共同创造的问题,并展开了人类在智能时代的纠缠关系下,作为艺术力量的可能性。2022 年,我们就“建筑可阅读”为背景,以“建筑与艺术的交叉象限”举办了关于APSMUSEUM 主轴领域的更进一步的跨学科论坛。建筑与艺术的关系是复杂且综合的,如何在各方元素的张力中达成一种平衡,它呼应了我们在2022 年的大型联展“为了更大的画面”。所谓“更大的画面”,就是一种以更高的视角,来俯视更广领域的世界。这是一种邀请,我们希望不仅是艺术家或建筑设计师,而是更多的公众,能参与到这块巨大的拼图里面来,正如大卫·霍克尼所说:“拼贴是为了更大的画面”,我们城市的每一个人,都是这座生态空间里面的一部分,并且是它的主人。
这就是公教论坛的目的之一,思想本身就是对空间的塑造,并且让公众也参与到其中。正如博伊斯所说:“人人都是艺术家”,因为每个人都是“社会雕塑”的一部分。APSMUSEUM 是一个平台,并且它是具有活力的,尽管疫情三年的时间对一切都有影响,但那“失重”的时代终究会过去,因为城市的主人是人,而不是其他。我们当然有更多的信心,而这些正是在这一时期中进行并完成。我们既能够不断完成跨学科的展览与探讨,又能够真实的落实一些实地项目,同时继续保持与城市的互动,引起一些启发性的思考和议题。
在这里,我们同样也会走出APSMUSEUM,进入到城市空间生发出一些更具切入性的艺术影响。2021 年,我们受邀携手无边界青年创想中心,在上海市虹口区今潮8 弄商业区,呈现海派今潮艺术季的“城市奇遇空间艺术展”。这表明了不同身份属性也是城市空间中的互动关系的一部分,且艺术是一切空间调合之中的精神黏合剂。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艺术从来不是孤立的,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和角度,进入到不同领域,并发挥着与原空间属性更为丰富的能量。
一种多向行,我们期望APSMUSEUM 能够实现城市对它的诸多想象。在2023 年最新的展览“生长·丰饶”中,世界的可持续,正在成为再次被提及的主题。之所以被再提及,是因为世界经过这几年,有一种动荡和不安再次慢慢笼罩了世界。人类正面临着挑战,不仅我们肉体属性的功能生活空间,就连我们精神属性的心灵空间,都正在遭受着一种灰犀牛的危机。这是APSMUSEUM 对世界关切的再次审视,我们应当如何生长,应当如何走向丰饶,绝不是一条线性的问题。
今年,APSMUSEUM 被有幸评为首批“美术新空间”的一员。我们看到,除了各项软硬件的标准外,社会责任是此次被选中的一个特别议题,这是三年来申城对APSMUSEUM 所作的肯定和支持。对此,我们深感欣慰,因为这是APSMUSEUM 之所以诞生的最重要的初始之心,它不是作为我们的外在表象被提及,而是作为其内核的一部分,自然地生发在这片土地上。
建筑、设计与艺术领域跨界的结合,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拼凑。在与艺术家讨论的时候,我有时总不经意问道:“你能做一件让人感动的作品吗?”因为一件艺术作品背后的心,往往才是它真正存在的理由,才是它真正应当存在于城市空间中的目的。它最终要回归到本真的心,因为城市空间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钢筋水泥(因为已经太多),而是需要心灵可呼吸之地,而艺术就是为此而提供温度。所以,我们从来不轻看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我们也知道,这是非常之难的事情,因为会遇到非常之多的挑战和困难。
尽管如此,也非常实际,一切都仍在继续探索与推进。APSMUSEUM 仅仅也只是开始,后面还有许多事情需要一件一件去完成和落地,继续积极开拓国内外优秀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的合作,并帮助增强公众与专业人士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这里,国际性跨学科的对话会不断被开启,我们仍然会继续保持前瞻性,正如APSMUSEUM 的蓝色通道,我们处在两个空间之间的相连,我们是两者之间的通道,这就是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