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浦江水滋养我身心”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沪剧的发展

2023-11-10王建华

上海艺术评论 2023年5期
关键词:沪剧剧团上海

王建华

茅善玉在沪剧《敦煌女儿》中有一段核心唱段,开头两句是这样的:“我生于百年繁华上海城,浦江水滋养我身心。”她唱的是原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但我每每听到这儿,总是在想,茅善玉唱的不也正是她自己和她所毕生从事的沪剧吗?沪剧生于斯、长于斯,从一株田头阡陌的小草,如今长成亭亭玉立的江南戏曲名花,以其特有的江南清秀之美,称誉我国348 个地方戏曲剧种之列。她不也正是在浦江水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吗?

沪剧渊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距今约有200 多年的历史。沪剧早期源于上海农村说唱,初名花鼓戏,或名东乡调。浦东川沙、南汇一带唱的叫东乡调,演艺人称为东头先生;浦西青浦、松江、奉贤、金山一带唱的叫西乡调,演艺人称为西头先生;北面宝山一带的演艺人称为北头先生。从这个称谓可以看出,当年的花鼓戏几乎覆盖了浦江两岸。后从农村进入城市,从街头巷尾演唱到茶肆酒楼,再登堂入室进入剧场,花鼓戏更名为本滩,20 世纪20年代又更名为申曲,40 年代定名为沪剧。在文明戏的影响下,沪剧的演剧形式不断丰富完整,演出内容由清装、古装向都市时装戏演变,沪剧逐渐演进为一种城市化的剧场艺术。一个多世纪以来,她随着申城的城市化进程而发展变化,不变的是她始终植根于平民百姓的生活之中。东头才闻“几钿称一斤嫩红菱”,西头又听“春二三月草青青”,浦江两岸的人民群众经年沉浸在东乡调的山歌声中,上海人不仅喜欢听艺人唱申曲,街头巷尾还时时飘过百姓自己的哼唱声。沪剧承载的是上海的方言、民俗、艺术,乃至上海人的感情与精神,沪剧真可谓是上海人的“亲生女儿”,掌上明珠。

《敦煌女儿》茅善玉饰樊锦诗

沪剧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是在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1 年5 月,国家政务院发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提出了改戏、改人、改制的要求,沪剧界在“三改”方针的指引下,获得了大变革和大发展。一批新文艺工作者的加入,给沪剧增添了新生力量。1952 年10 月6 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 周年之际,中央文化部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海沪剧团携新编现代戏《罗汉钱》及保留剧目《白毛女》进京参演,一炮打响。《罗汉钱》根据赵树理短篇小说《登记》改编,通过艾艾和小晚一对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恋爱的故事,抨击当时农村流行的封建包办婚姻的陋俗。这部作品充分发挥了沪剧反映现实题材的优长,浓浓的生活气息,优雅的江南风味,朴实无华的表演,在京演出获得很高的赞誉。《罗汉钱》获得了剧本奖、音乐奖、演出二等奖,饰演小飞蛾和五婶的丁是娥、石筱英获得演员一等奖。《罗汉钱》前4 场还和其他剧目一起进中南海为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演出。《罗汉钱》在新中国戏曲舞台的第一次亮相就获得了头彩,这部剧也被誉为沪剧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

沪剧获得大发展的基础是,20 世纪50 年代上海沪剧院团的建制逐步得到完善和健全。上海原有的沪剧表演团体经常在分化组合,到了50 年代中期,基本稳定下来。1953 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正式成立。丁是娥、解洪元、邵滨孙、石筱英、筱爱琴几个沪剧界大牌都加盟其中,这是演员阵营最为强大的一个沪剧表演团体,它作为市级剧团的艺术地位一直延续至今。之后,划归黄浦区以王盘声、王雅琴领衔的艺华沪剧团,划归长宁区以顾月珍领衔的努力沪剧团,划归新成区以汪秀英、施春轩领衔的长江沪剧团,划归宝山县以杨飞飞、赵春芳领衔的勤艺沪剧团,划归杨浦区以凌爱珍、韩玉敏、袁滨忠领衔的爱华沪剧团等5 个区级国营沪剧团相继成立,同时在崇明、南汇、松江、川沙、上海5 个县建立县沪剧团。此时,还有一些小型沪剧团如群艺沪剧团等活跃在民间。这样的剧团建制,延续了沪剧原东乡调时期对上海行政区域全覆盖的传统格局,这也是因为沪剧是阿拉上海自己的地方戏所拥有的一种自信,因为喜欢,所以无处不在。

剧团多,再加上一批新文艺力量从部队及艺术院校毕业充实到了沪剧界,所以沪剧的原创开始活跃起来,此时的沪剧舞台连续出了一批好戏,后来也成为了每个剧团的保留剧目。如人民沪剧团的《星星之火》、勤艺沪剧团的《为奴隶的母亲》、努力沪剧团的《赵一曼》、长江沪剧团的《史红梅》、艺华沪剧团的《黄浦怒潮》等都是流传后世的代表性作品,在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优秀的唱段一直流传至今。沪剧的流派也越来越成熟、丰富,1959年由上海人民沪剧团发起的《雷雨》明星版联演,由丁是娥饰演蘩漪、解洪元饰演周朴园、王盘声饰演周萍、杨飞飞饰演四凤,这场汇聚上海沪剧明星、荟萃沪剧流派的演出至今还为人称道,其演出版本成了沪剧的教科书。

60 年代初,沪剧剧目创作最成功的当属人民沪剧团的《芦荡火种》和爱华沪剧团的《红灯记》。《芦荡火种》是人民沪剧团编剧文牧根据崔佐夫的军史征文《血染着的姓名》创作的,写的是地下交通员阿庆嫂机智勇敢和日伪敌军斗争、营救18 名新四军伤病员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鲜明、语言生动,1960 年首演即引起轰动。《红灯记》是爱华沪剧团凌大可、夏剑青根据电影《自有后来人》改编。这两个戏后来都被改成京剧现代戏,后又改编成为京剧“样板戏”演遍全国,其发源却都在沪剧,这也是沪剧引以为豪的一大美谈。

1978 年12 月18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进程。1980 年党中央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上海的戏剧舞台开始拨乱反正,一批传统戏逐步解禁,一批老艺术家相继复出,一批区县剧团恢复重建。随着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推进,戏剧工作者禁锢的身心得到解放,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一批反思“文化大革命”、歌颂老一辈革命家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创剧目频频推出,沪剧也是如此。与时代同行,与城市共生,与人民知心,浦江水一如既往滋养着沪剧,让她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此时的沪剧又重抖擞,发挥擅长反映现实生活的特点,在创作上表现出“短平快”的态势,领先推出了一批反思剧目。1978 年,上海沪剧团(上海沪剧院前身,1982 年成立上海沪剧院)相继推出《被唾弃的人》《女儿的回忆》《张志新之死》,宝山沪剧团与新艺华沪剧团相继改编上演《第二次握手》,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反思,这些剧目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在人民群众中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很受观众的欢迎。《被唾弃的人》由丁是娥和王盘声主演,两位老戏骨在戏中,充分发挥丁派和王派叙事性强的特点,讲述了一对教师夫妻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故事,告诉人们为人不正才是真正被唾弃的人,其中脍炙人口的“看照片”桥段至今仍在传唱。马莉莉主演的《女儿的回忆》《张志新之死》都以人物在特殊年代的悲惨经历,对现实生活作出深刻反思,马莉莉的表演唱念充满激情,感染力强,激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此后,马莉莉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领衔组建沪剧院浦东分院,又推出了《雾中人》《风雨同龄人》等好戏,且都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当年的一批优秀中青年演员陆敬业、张杏声等在戏中都有不俗的表演,是当时沪剧表演的骨干力量。

《芦荡火种》 筱爱琴饰阿庆嫂,石筱英饰沙奶奶,陆敬业饰沙七龙

《白毛女》 邵滨孙饰杨白劳,筱爱琴饰喜儿

出戏出人,是沪剧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致力的目标。沪剧的现代戏创作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获得了大丰收,一批青年演员也随着戏的成功脱颖而出。上海长宁沪剧团1990 年创作首演的《清风歌》,把题材的触角伸向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冒头的经济犯罪问题,歌颂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纪检干部。戏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一经上演,就获得好评,1991 年获得文化部第一届文华奖新剧目奖。紧接着,还是张东平和曹静卿两位编剧,又为上海沪剧院写了《明月照母心》,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收养三位孤儿的故事,丈夫不理解,外人非议多,她坚持以大爱之心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两个戏的主演都是上海沪剧院的陈瑜,两个人物,一个办案六亲不认,一个养孤心如亲母,她以深入人物内心的表演艺术成功地塑造了两个新时期的英雄人物。《明月照母心》在文化部第二届文华奖评选中获得文华大奖榜首,对沪剧这个地方剧种来说这是最大的褒奖。上海沪剧院具有比较强的创作力量,在这十余年间,上海沪剧院新作频出,先后推出了《一个明星的遭遇》《姐妹俩》《逃犯》《牛仔女》《今日梦圆》,长宁沪剧团创作上演了《母亲的情怀》,宝山沪剧团创作上演了《东方女性》等一大批优秀剧目,有的剧目拍成了电影,有的剧目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影响很大。茅善玉甜美的唱腔和周璇酷似,她的“金丝鸟在哪里”唱段不胫而走,一下子传遍了上海滩。孙徐春在《逃犯》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昨夜情》中“为你打开一扇窗”的唱段也成了上海家喻户晓的沪剧唱段。这些现代剧目的上演,让茅善玉、孙徐春、陈甦萍、华雯等一批青年沪剧演员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沪剧舞台的上的顶梁柱,为进入21世纪的上海沪剧“三足鼎立”的局面打下了基础。

上海沪剧编写现代戏的成功经验影响到了全国,1984 年12 月,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第四届年会在上海举行,由上海艺术研究所和上海沪剧院联合主办,来自北京、江苏、浙江、河南、陕西、山西、湖南、湖北等16 个省市的150 多名代表齐聚上海,探讨戏曲现代戏的表导演问题。上海沪剧院的《姐妹俩》《逃犯》《日出》《寻娘记》等还作了专场演出。研讨会就横向借鉴和如何戏曲现代化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为沪剧艺术的大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沪剧在上海这座城市里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但是沪剧人不忘来时路,他们知道,只有深深植根在民间,沪剧这朵花才能常开不谢。在丁是娥院长的倡导下,上海沪剧院在80 年代至90 年代间,坚持开展十年沪剧“回娘家”活动,老中青演员一同踏上回家的路。无论到哪个乡村,村民们都像过年一样热闹,出村相迎。当年,东乡调从浦江两岸乡野田间出发,一股青涩;如今沪剧走出城市剧院,回到娘家,已是一种成熟的现代艺术。变的是她的形,不变的是她的乡音。

市场经济的迅速建立和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随着开放的扩大,国外文化艺术大量涌进,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趋多元,20 世纪末,传统戏剧遭遇了一场生存危机。观众萎缩,演出爆冷,本市区县级和长三角地区的沪剧团相继解散,保留下来的仅宝山和长宁两个沪剧团。一些年轻的尖子演员离开了舞台,剧团演员青黄不接,戏校沪剧班招不到郊区的学生。被称为上海家乡戏的沪剧,也曾徘徊在十字路口。

进入21 世纪,沪剧发展又面临新的机遇。2006年上海的沪剧和京剧、昆剧、越剧同时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沪剧作为优秀民族文化受到了政府的扶植保护,创作、演出、人才培养都出现了良好的势头。上海的沪剧团体依然保持快速反映现实生活的特质,创作上演了一批现实题材的剧目。上海沪剧院为纪念建党85 周年和长征胜利70 周年创作上演了反映土地革命时期斗争生活的《生死对话》;长宁沪剧团为纪念汶川特大地震中抗震救灾的英雄,用2 个月不到的时间创作上演了《废墟上的爱》;宝山沪剧团创作演出了歌颂纪检干部的《红叶魂》;为了配合上海世博会举办,上海沪剧院创作演出了反映100 多年前上海顾绣参加万国博览会的《露香女》,长宁沪剧团创作演出了《梦园曲》,沪剧反映现实生活之快,是其他剧种不可比的。

《雷雨》丁是娥饰蘩漪,王盘声饰周萍 1959 年

进入21 世纪的沪剧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深入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生活,努力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沪剧新作。《敦煌女儿》《挑山女人》《一号机密》《陈毅在上海》《小巷总理》《风雨江城》《苔花》等一批新作品相继推出,创作不仅数量多、速度快,在艺术上也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土生土长的沪剧在现代审美表达上紧跟时代的节奏,不仅争取了很多年轻的新观众,还开拓了国际市场。宝山沪剧团的《挑山女人》和上海沪剧院的《敦煌女儿》可以说是当代上海沪剧的代表性作品。《挑山女人》是剧作家李莉根据安徽齐云山挑山女汪美红的真实事迹创作的,宝山沪剧团华雯朴实无华的表演,产生直抵人心的艺术感染力,2012 年首演即引起轰动。这部戏曾三次进京,两次登上国家大剧院,后拍成电影,获得了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也获得了第14 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年度最佳戏曲电影奖。主演华雯因成功塑造了这位伟大的母亲而两度获得梅花奖和文华表演奖。这一切都不是偶然,是《挑山女人》艺术上精益求精的必然结果。《敦煌女儿》是上海沪剧院打造十年的精心之作,写的是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为保护传承敦煌文化一辈子无怨无悔坚守大漠的动人故事。为了写好、演好这个戏,创作人员和演员们几度深入敦煌,和樊锦诗一起生活、一起工作,深入这位“改革先锋”人物的内心。张曼君导演运用大写意的手法,在舞台上灵动地展示了敦煌艺术的大美、敦煌人的可敬。茅善玉以精湛的演技把樊锦诗的忠诚一生生动地展示在舞台上,从18 岁演到60 岁,观众都认可她就是樊锦诗。茅善玉因饰演樊锦诗的成功,获得了文华表演奖。后来滕俊杰导演把它搬上银幕,2022 年在洛杉矶举行的第18 届中美电影节上荣获年度最佳戏曲电影奖,同年又获第35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这两部作品在沪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沪剧的现代审美,使沪剧艺术已经无愧地具有了中国戏曲应有的国际性。

21 世纪沪剧回暖的又一征兆是民营沪剧团在浦江两岸的崛起,勤苑沪剧团、勤怡沪剧团、彩芳沪剧团、文慧沪剧团、新东苑沪剧团等民营沪剧团相继成立,一些民营沪剧团活跃在奉贤、川沙、松江等处的美丽乡村,似乎又看到了以往沪剧活跃在乡野的烟火景象。上海民营剧团中就数沪剧居多,这是沪剧在上海市民中尤其是郊区本土居民中具有深厚的基础和感情所致。民营沪剧团的业务活动十分活跃,他们从一开始搬演一些传统老戏,到现在逐步进入自己原创剧目。勤苑沪剧团长期活跃在奉贤地区,他们组织创作力量,把奉贤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先进事迹一个一个搬上舞台,创作了《遥遥娘家路》《石榴红了》《银杏树下》等原创剧目,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艺术的课堂。文慧沪剧团创作上演了反映左翼五烈士之一柔石烈士事迹的《早春》,新东苑沪剧团创作上演了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闵行七宝地区地下党组织团结地方群众与敌特英勇斗争的《飞跃七号桥》。就地取材,创作反应当地社会生活的作品,接地气,充满烟火气,这是民营剧团的一大特点,也是优势,这也是民营剧团在当今演出市场中能安居一隅的主要原因。民营剧团在郊区的演出比较多,仅勤苑沪剧团一家一年在郊区演出就多达500 多场。近年来,上海演出行业协会为服务国家长三角发展战略,每年组织在上海民营院团展演中获奖的优秀剧目送到长三角地区展演,至今已持续五年。民营院团的发展,为沪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21 世纪沪剧新人培养有了新的成果。2006 年上海市戏曲学校招收了一个沪剧班,2011 年学成毕业,进入上海沪剧院工作,青黄不接的演员队伍终于迎来了接班人。优秀青年演员洪豆豆先在《雷雨》中饰演四凤,后又在《回望》中成功饰演地下党员黄英,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并获得了白玉兰表演艺术奖新人奖。2013 年继续招生,2018 年学成进团,现在上海沪剧院拥有一大批年轻演员,已经在沪剧舞台上集体亮相。接班有人,沪剧就有希望。

时当盛夏,汾阳路上一幢花园建筑里又传出沪语声声。上海沪剧院举办的沪语夏令营已经十年了,数万个孩子在这里学沪语、唱沪剧,有的还走进赛场,摘到了小梅花、小白玉兰的桂冠。中年演员徐蓉在这里坚持了十年,青年演员丁叶波、郜逸萍等也加盟其中,乐此不疲,因为他们懂得,沪剧是上海的乡音,乡音就要代代相传。

2023 年6 月,上海沪剧艺术节在浦东新区惠南镇海沈村拉开帷幕,老中青六代沪剧人同台在“娘家”唱响上海的声音,这声音很甜糯,也很壮观;是对往事的缱绻,也是对未来的憧憬。

浦江之水永流不息,我似乎听到,沪剧的旋律正回荡其间。

猜你喜欢

沪剧剧团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戏曲现代戏基于剧种特色的艺术探索——以沪剧为例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原创大型沪剧《担当》演出成功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