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学术信息搜寻能力的提升
2023-11-10侯宇慧宋严
侯宇慧 宋严
本文在分析学生学术信息搜寻现状的基础上,将高校图书馆的智慧服务与学生信息行为相结合。从资源服务、教育服务、思维服务三个角度解决学生学术信息搜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认识,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和思维意识,以提高学术信息搜寻能力。
为了有效地搜集、运用信息资源,学生具有高效的搜寻能力是在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高校图书馆作为提供信息服务的基地,指导学生掌握搜寻优质且有效的学术信息能力是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互联网和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进程中,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新的需要。在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帮助下,高校图书馆努力完善智慧服务体系,给予教学和科研工作强有力的支持。
一、学生学术信息搜寻现状
学术信息搜寻是一种以获取学术信息、满足用户的知识需要、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行为。梳理中国知网(CNKI)有关研究发现,部分学者主要通过搜索引擎查找网络学术信息,较少使用高级检索及专业检索;以需求为主的研究生关注表层信息,对知识的挖掘和运用的力度尚有欠缺;学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出现理解、检索、选择、组织和获取障碍,影响学术信息搜索效果并产生焦虑。
学术信息搜寻行为是以专业学习、学术研究为目的,伴随长期的文献搜集和查询活动,学生对获取的学术信息开展进一步地评价和利用。
目前学生学术信息搜寻的三个主要现状。
(一)搜寻信息碎片化
学生在搜寻过程中,因盲目阅读获取与学术信息无关的内容,付出了超出预期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并且在安全和隐私方面具有隐患,出现学术信息超载和质量下降等问题。学生搜寻学术信息碎片化,开展过程并不顺畅,容易挫伤其学术自信,产生学术焦虑。
(二)搜寻方式差异化
低年级学生倾向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通过搜索引擎或者社交平台对所需的学术信息进行查询和获取,不仅未掌握专业的检索式构造,而且还未考虑特定的信息搜寻工具和手段。高年级学生搜寻技能缺失,只是片面地了解信息检索的原理和方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在数据库中编制、重构检索式;不能熟练地使用布尔操作符等技巧进行有效的学術搜寻;在网页浏览与存取过程中,出现无法评价搜寻效果、无法控制搜寻时间等问题。
(三)搜寻思维片面化
面对开放性、新颖性、创新性的学术任务时,学生存在着认识理解、思维方式片面化的倾向。由于未充分理解任务内容,即使搜寻到满足学术需求的信息,仍然无法准确地把握学术信息的真正价值,出现信息与任务不匹配等现象;另外,学生对专业性知识的学习和深究能力较差,即使具备一定的利用信息资源和工具的能力,但对搜寻出的学术信息资源,仍缺乏批判与创新精神,难以形成新的认知。
二、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
结合目前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相关研究成果及对实际服务能力的调研情况,发现区块链、知识图谱、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提升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水平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师生提供了更智能化的信息服务。
区块链的框架结构与核心技术在高校图书馆数据资源共享和存储系统的构建过程中尤其重要。因其去中心化、开放性、信息不可篡改、匿名性、可靠性等重要特征,系统内的所有节点可以平等地、相互地获取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数据;与此同时,利用共识机制在节点之间维持数据的一致性,不仅可以帮助师生便捷地访问数据资源,还能有效地防止数据被恶意修改,从而为高校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存储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渠道。
高校图书馆作为师生第二课堂的延伸,虚拟现实技术的利用可构建真实学习情境,为师生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在学生被动学习的过程中展现演示功能,在多维度的交互中锻炼学生主动学习的实践能力;其开放性和跨学科性的明显特征,为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咨询科研知识和搜寻相关信息创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丰富、媒介形式多样;从目录、主题、作者、出版机构等多种角度进行数据挖掘,将碎片化的知识条理化,提炼形成精品知识,建立学科知识图谱。其意义在于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组织,形成内在逻辑关联,最终构建重要意义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使学生从信息过载和知识迷航的困境中脱离出来,促使高校图书馆由传统文献信息服务转向应用知识解决方案、以用户为中心的智慧信息服务。
通过物联网技术,高校图书馆借助各种传感器与数字设备可以完成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学生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利用各类数字终端与特色App接受高校图书馆更多的即时服务。
三、学生学术信息搜寻能力提升策略
基于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具体内容构建了学生学术信息搜寻能力提升的架构(如下表所示)。从智慧资源服务、智慧教育服务、智慧思维服务三个层面解决学生搜寻学术信息过程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使学生信息素养与处理能力相融合,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一)高校图书馆智慧资源服务
在数智技术与学习环境深度融合的趋势下,高校图书馆将信息资源与新型技术相互结合,将智慧资源服务融入学生对学术信息需求的认识与表达中,满足其对学术信息查询的需求。
1.高校图书馆利用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性和可追溯性的特点,建立分布式阅读平台基础数据存储系统,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了解学生学术信息需求的偏好和特征,运用信息分析和数据挖掘手段对学生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将最前沿、最具有价值的学术信息主动推送给不同学术需求的学生。
2.高校图书馆使用知识图谱助力智慧推荐,向学生解释学术信息推荐的原因,使其乐意接受并使用所推荐的学术信息。通过提炼和识别学生的学术需求,将跨类目、跨媒体的图书馆资源与学术、科研需求相联系,提高高校图书馆与学生之间的粘性,使信息资源更加具有实时性和完整性,使学生感受到高校图书馆精准化、智慧化的资源服务。
3.高校图书馆利用物联网、VR技术为学生学术信息搜寻过程创造便利环境。王维秋基于人脸识别技术和图书馆智慧服务的需求,设计信息推送、智能行为轨迹采集等功能,在突发事件下,保障学生可以多终端和多渠道地认证、登录访问校内数据库的权利,构建无障碍学术信息搜寻环境,实现与高校图书馆移动应用软件、小程序的无缝连接;天津大学郑东图书馆建成的“VR图书馆”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行智能服务,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智能装置,不用出门就知晓图书馆的布局、服务和资源。
(二)高校图书馆智慧教育服务
高校图书馆通过线上线下相辅相成的教育方式,突破学生在学术搜寻过程中理论浅薄、分析不足与利用不强等障碍;提供真正的智慧教育服务,将信息素养嵌入学生科研和学习的实体环境和虚拟空间中。
1.高校图书馆与高校院系科研人员合作开设相关信息素养课程,按照学生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实际需求,针对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培养阶段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学术信息搜寻教学。从入学阶段认识图书馆的楼层分布、数字资源系统,了解筛选本专业信息资源的方法;在课程学习阶段,结合学科专业特征,学会利用图书馆数据库和资源平台进行信息搜寻和知识获取;在论文写作阶段,介绍学术前沿、中外数据库,提供不同学科外文文献资源并给予写作辅导帮助。另外,高校图书馆加强学术讲座的精准性、实践性,既传递专业的信息检索知识,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海南大学依据学科服务的需要,分类、整合查新档案,在本科生的文献检索课程和专业课程中,以查新报告作为信息检索案例“微课件”;将导师课题作为研究生嵌入式信息检索培训内容。
2.高校图书馆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搜寻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提高其信息敏感度,掌握多样信息检索技巧,对搜寻结果进行有效的分析与利用。高校图书馆为信息检索课程设立课程网站,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和完备的数据库;建立学科导航系统,分类整理各类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的查询模式;通过抖音、哔哩哔哩等社交媒体,实现了学术资讯的网上传播;通过线上平台,建立与学生交互的虚拟社区,借助慕课和各类教育App,开设虚拟课堂教学,使学生与系统、学生与馆员深层交互,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三)高校图书馆智慧思维服务
高校图书馆重视思维意识,加强学生搜寻前对信息需求的认识与分析,培养搜寻中对学术信息的评价和批判性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形成利用信息资源学习的习惯,进而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1.高校图书馆重视学生形成文献管理和数据分析的意识。鼓励使用Note Express、End-Note web等软件搜寻并高效管理学术资源;教会运用Spss、EPS、ESI等数据分析工具,深入挖掘数据关系,将数据变成具有逻辑意义的知识对象,便于统计、预测和分析数据和信息,为智能检索、情报分析、知识发现提供支持;倡导使用知识图谱,从单纯的关键词匹配层次上升到知识理解层次的检索模式,精准地理解检索意图,为学生提供智慧检索服务。
2.高校图书馆培养学生对学术信息的批判性意识。在通识教育中突出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如美国纽约城市科技學院图书馆关于“信息研究和文档”的批判思维课程,提升学生在科研活动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术信息搜寻结果的精准率。引导学生从多种资源中搜寻可靠性、权威性的学术信息,通过分析将所需学术信息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灵活支配正确的学术信息。
结语:
在智能化、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注重智慧化转型和赋能,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智慧服务与学生信息行为的密切结合,优化各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术信息搜寻能力,培养利用信息资源学习的习惯,将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科研活动中。